第四十回 華山之巅

關燈
有人大叫救命。

    小僧出去一看,見這兩位居士躺在地下,給四個蒙古武官打得奄奄一息。

    小僧心下不忍,上前勸開四位官員,見兩位居士身上受傷,扶他們進閣休息。

    請問兩位,小僧此言非虛罷?”尹克西道:“不錯,原是這樣。

    因此我們二人對大師救命之恩感激不盡。

    ” 楊過哼了一聲,說道:“以你兩位功夫,别說四名蒙古武士,便是四十名、四百名,又怎能将你們打倒?君子可欺以方,覺遠大師這番可上了你們的大當啦。

    ” 覺遠又道:“他們兩位養了一天傷,說道躺在床上無聊,向小僧借閱經書。

    小僧心想宏法廣道,原是美事,難得這兩位居士生具慧根,親近佛法,于是借了幾部經書給他們看。

    那知道有一天晚上,這兩位乘着小僧坐禅入定之際,卻将小徒君寶正在誦讀的四卷《楞伽經》拿了去。

    不告而取,未免稍違君子之道,便請兩位賜還。

    ” 一燈大師佛學精湛,朱子柳随侍師父日久,讀過的佛經也自不少,聽了他這番言語,均想:“這兩人從少林寺中盜了經書出來,我隻道定是拳經劍譜的武學之書,豈知竟是四卷楞伽經。

    這楞伽經雖是達摩祖師東來所傳,但經中所記,乃如來佛在楞伽島上說法的要旨,明心見性,宣說大乘佛法,和武功全無幹系,這兩名惡徒盜去作甚?再說,楞伽經流布天下,所在都有,并非不傳秘籍,這覺遠又何以如此緊追不舍,想來其中定有别情。

    ” 隻聽覺遠說道:“這四卷《楞伽經》,乃依據達摩祖師東渡時所攜貝葉經鈔錄,仍以天竺文字原文照錄,一字不改,甚為珍貴,兩位居士隻恐難識,但于我少林寺卻是世傳之寶。

    ”衆人這才恍然:“原來是達摩祖師從天竺攜來的貝葉經照錄,那自是非同小可。

    ” 尹克西笑嘻嘻的道:“我二人不識天竺文字,怎會借閱此般經書?雖說這是寶物,但變賣起來,想亦不值什麼錢。

    除了佛家高僧,誰也不會希罕,而大和尚們靠化緣過日子,又是出不起價的。

    ”衆人聽了他油腔滑調的狡辯,均已動怒。

     覺遠卻仍氣度雍容,說道:“這楞伽經共有四種漢文譯本,今世尚存其三。

    一是劉宋時那跋陀羅所譯,名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共有四卷,世稱《四卷楞伽》,與達摩祖師所傳,文本相向,可以對照。

    二是元魏時菩提流支譯,名曰《入楞伽經》,共十卷,世稱《十卷楞伽》。

    三是唐朝寶叉難陀所譯,名曰《大乘入楞伽經》,共七卷,世稱《七卷楞伽》,那均是後出。

    三種譯本之中,七卷楞伽最為明暢易曉,流傳最廣,小僧攜得來此,難得兩位居士心近佛法,小僧便舉以相贈。

    倘若二位要那四卷楞伽和十卷楞伽,也無不可,小僧當再去求來。

    ”說着從大袖中掏出七卷經書,交給身旁少年,命他去贈給尹克西。

     楊過心道:“這位覺遠大師迂腐不堪,世上少見,難怪他所監管的經書會給這兩個惡徒盜去。

    ” 隻聽那少年說道:“師父,這兩個惡徒心存不良,就是要偷盜寶經,豈是當真的心近佛法?”他小小年紀,說話卻中氣充沛,聲若洪鐘。

    衆人聽了都是一凜,見他形貌甚奇,額尖頸細、胸闊腿長、環眼大耳,雖隻十二三的少年,但凝氣卓立,甚有威嚴。

     楊過暗暗稱奇,問道:“這位小兄弟高姓大名?”覺遠道:“小徒姓張,名君寶。

    他自幼在藏經閣中助我灑掃曬書,雖稱我一聲師父,其實并未剃度,乃俗家弟子。

    ”楊過贊道:“名師出高徒,大師的弟子氣宇不凡。

    ”覺遠道:“師非名師,這徒兒倒真是不錯的。

    不過小僧修為淺薄,未免耽誤了他。

    君寶,今日你得遇如許高士,真乃三生有幸,便當向各位請教。

    常言道:‘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張君寶應道:“是。

    ” 周伯通聽覺遠噜哩噜嗦說了良久,始終不着邊際,雖事不關己,卻先忍不住了,叫道:“喂,潇湘子和尹克西兩個家夥,你們騙得過這個大和尚,可騙不過我老頑童。

    你們可知當今五絕是誰?”尹克西道:“不知,卻要請教。

    ” 周伯通得意洋洋的道:“好,你們站穩了聽着: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

    五絕中,老頑童居首。

    老頑童既為五絕之首,說話自然大有斤兩。

    這經書我說是你們偷的,就是你們偷的。

    便算不是你們偷的,也要着落在你們兩個賊厮鳥身上,找出來還給大和尚。

    快快取了出來!若敢遲延,每個人先撕下一隻耳朵再說。

    你們愛撕左邊的還是右邊的?”說着摩拳擦掌,便要上前動手。

     潇湘子和尹克西暗皺眉頭,心想這老兒武功奇高,說幹就幹,正自不知所措,忽聽覺遠說道:“周居士此言差矣!世事擡不過一個理字。

    這部楞伽經兩位居士倘若借了,便是借了。

    倘若沒借,便是沒借。

    如果兩位居士當真沒借,定要胡賴他們,那便于理不當了。

    ” 周伯通哈哈大笑,說道:“你們瞧這大和尚豈非莫名其妙?我幫他讨經,他反而幫他們分辯,真正豈有此理。

    大和尚,我跟你說,我賴也要賴,不賴也要賴。

    這經書倘若他們當真沒偷,我便押着他們即日起程,到少林寺去偷上一偷。

    總而言之,偷即是偷,不偷亦偷。

    昨日不偷,今日必偷;今日已偷,明日再偷。

    ” 覺遠連連點頭,說道:“周居士此言頗合佛理。

    佛家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之際,原不必強求分界。

    所謂‘偷書’,言之不雅,不如稱之為‘不告而借’。

    兩位居士隻須起了不告而借之心,縱然并未真的不告而借,那也是不告而借了。

    ” 衆人聽他二人一個迂腐,一個歪纏,當真各有千秋,心想如此論将下去,不知何時方休。

    楊過截斷周伯通的話頭,對尹潇二人說道:“你二人幫着蒙古來侵我疆土,害我百姓,早已死有餘辜。

    今日一燈大師和覺遠大師兩位高僧在此,我若出手斃了你們,兩位高僧定覺不忍。

    我指點兩條路,由你們自擇,一條路是乖乖交出經書,從此不許再履中土。

    另一條路是每人接我一掌,死活憑你們運氣。

    ” 尹潇面面相觑,不敢接話。

    他二人都在楊過手下吃過大苦頭,心知雖隻一掌,卻萬萬經受不起。

    尹克西心想:“隻須挨過了今日,自後練成武功,再來報仇雪恥。

    衆人之中,隻覺遠和尚最好說話,欲脫此難,隻有着落在他身上。

    ”說道:“楊大俠,你我之事,咱們以後再說。

    你武功遠勝于我,在下是不敢得罪你的。

    至于有沒有借了經書,還是讓覺遠大師跟咱們兩個細細分說,這件事可沒礙着你楊大俠啊?” 楊過尚未回答,覺遠已連連點頭,說道:“不錯,不錯,尹居士此言有理。

    ”楊過搖頭苦笑,一回首,隻見張君寶目光炯炯,躍躍欲動。

    楊過向他使個眼色,命他徑自挺身而出,自己當可為他撐腰。

     張君寶會意,大聲道:“尹居士,那日我在廊下讀經,你悄悄走到我身後,伸指點了我的穴道,便把那四卷楞伽經取了去。

    此事可是有的?”尹克西搖頭道:“倘若我要借書,盡管開言便是,諒小師父無有不允,又何必點你穴道?” 覺遠點頭道:“嗯,嗯,倒也說得是。

    ”張君寶道:“兩位既說沒借,可敢讓我在身上搜上一搜麼?”覺遠道:“搜人身體,似覺過于無理。

    但此事是非難明,兩位居士是否另有善策,以釋我疑?” 尹克西正欲狡辯飾非,楊過搶着道:“覺遠大師,這四卷楞伽經中,可有什麼特異之處?”覺遠微一沉吟,道:“出家人不打诳語,楊居士既然垂詢,小僧直說便是。

    這部楞伽經中的夾縫之中,另有昔年一位高人書寫的一部經書,稱為《九陽真經》。

    ” 此言一出,衆人矍然而驚。

    當年武學之士為争奪《九陰真經》,鬧到輾轉殺戮,流血天下,最後五大高手聚集華山論劍,這部經書終于為武功最強的王重陽所得。

    此後黃藥師盡逐門下弟子、周伯通受囚桃花島、歐陽鋒心神錯亂、段皇爺出家為僧,種種事故皆和《九陰真經》有關,那想到除了《九陰真經》之外,另外還有一部《九陽真經》。

    這經書的名字人人都首次聽見,但《九陰真經》的名頭實在太響,黃藥師、周伯通、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皆曾先後研習,《九陽》與《九陰》并稱,如内容各有千秋,自然非同小可,一聽之下,登時群情聳動。

     覺遠并沒察覺衆人訝異,又道:“小僧職司監管藏經閣,閣中經書自然每部都要看一看。

    凡佛經中所記,盡是先覺的至理名言,小僧無不深信,這部《九陽真經》是一位前輩高人所撰,經中記着許多強身健體、易筋洗髓的法門,小僧便一一照做,數十年來,勤習不懈,倒也百病不生,近幾年來又揀着容易的教了一些給君寶。

    《九陽真經》隻不過教人保養有色有相之身,這臭皮囊原也沒什麼要緊,經書中所述雖然高深奧妙,終究是皮相小道之學,失去倒也罷了。

    但這鈔本所據的楞伽經,原本是祖師親從天竺攜來,飲水思源,十分珍重。

    兩位居士又不懂天竺文字,借去也無用處,不如賜還小僧了罷。

    ” 楊過暗自駭異:“他已學成了武學中上乘的功夫,原來自己居然并不知曉,還道隻是強身健體、百病不生而已。

    如此奇事,武林中從所未有。

    我若非親眼見他這般拘謹守禮,必說他是故意裝腔作勢、深藏不露。

    難怪天鳴、無色、無相諸禅師和他同寺共居數十年,竟不知侪輩中有此異人。

    ” 一燈大師卻暗暗點頭,心道:“這位師兄說《九陽真經》隻不過是皮相小道,果已深悟佛理。

    禅宗之學,在求明心見性,《九陽真經》講的是武功,自是為他不取了。

    ” 尹克西拍了拍身子,笑道:“在下四大皆空,身上那有經書?”潇湘子也抖了抖長袍,說道:“我也沒有。

    ” 張君寶突然喝道:“我來搜!”上前伸手,便向尹克西腕口扭去。

    尹克西左手在他手腕上一帶,右手在他肩頭輕輕一推,啪的一聲,将張君寶推了出去,摔了個觔鬥。

     覺遠叫道:“啊喲,不對,君寶!你該當氣沉于淵,力凝山根,這是《九陽真經》中所說的道理。

    ”張君寶爬起身來,應道:“是!師父。

    ”縱身又向尹克西撲去。

     衆人早便不耐煩了,忽聽覺遠指點張君寶武藝,都是一樂,均想:“料不到這位君子和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