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大戰襄陽

關燈
喜無樂,無思無慮,功力之純,即令其師祖林朝英亦有所不及。

    後來楊過一到古墓,兩人相處日久,情愫暗生,這少語少事、少喜少愁的規條便漸漸無法信守了。

    婚後别離一十六年,楊過風塵飄泊,闖蕩江湖,憂心悄悄,兩鬓星星;小龍女卻幽居深谷,雖終不免相思之苦,但畢竟二十年的幼功非同小可,過得數年之後,千方百計,無法上去,重行修練那“十二少”要訣,漸漸的少思少念、少欲少事,獨居谷底,卻也不覺寂寞難遣。

    因之兩人久别重逢,反顯得楊過年紀比她為大了。

     小龍女十六年沒說話,這時說起話來,竟口齒不靈。

    兩人索性便不說話,隻相對微笑。

    楊過到後來熱血如沸,拉着小龍女的手,奔到屋外,說道:“龍兒,我好快活。

    ”猛地躍起,跳到一棵大樹之上,連翻了七八個筋鬥。

     這一下喜極忘形的連翻筋鬥,乃楊過幼時在終南山和小龍女共居時的頑童作為,十多年來他對此事從來沒想起過,那料到今日人近中年,突然又來這麼露了一手。

    此時他輕功精湛,身子在半空中嬌夭騰挪,使出小龍女當年所教的“夭嬌碧空勢”。

    小龍女縱聲大笑,什麼“少語、少笑、少喜、少樂”的禁條全都抛到九霄雲外去了。

     本來在終南山之時,楊過翻罷觔鬥,笑嘻嘻的走到她身旁,小龍女總是拿手帕給他抹去額上的汗水。

    這時見他走近,小龍女從身邊取出手帕,但楊過臉不紅,氣不喘,那裡有什麼汗水?但她還是拿手帕替他在額頭抹了幾下。

     楊過接過手帕,見是用樹皮的經絡織成,甚為粗糙,想象她這些年來在這谷底的苦楚,不禁心酸難言,輕輕撫着她頭發,說道:“龍兒,也真難為你在這裡挨了一十六年。

    ”見她所穿衣衫大半乃淡褐色,是用樹皮絲筋編綴縫補而成,想象這十六年來困苦,心孫更甚。

    小龍女幽幽歎了口氣,說道:“倘若我不是從小在古墓中長大,這一十六年定然挨不下來。

    ” 兩人并肩坐在石上互訴别來情事。

    楊過不住口的問這問那。

    小龍女講了一會話,言語漸漸靈便,才慢慢将這一十六年中的變故說了出來。

     那日楊過将半枚絕情丹抛入谷底,小龍女知他為了自己中毒難治,不願獨生,又聽黃蓉說斷腸草或能解情花之毒,當晚她思前想後,惟有自己先死,絕了他念頭,才得有望令他服食斷腸草解毒。

    但若自己露了自盡的痕迹,隻有更促他早死,思量了半夜,于是用劍尖在斷崖前刻下了那幾行字,故意定了一十六年之約,這才躍入深谷。

    如楊過天幸得保性命,隔了長長十六年後,即使對自己相思不減,想來也不緻再圖殉情。

     她說到這裡,楊過歎道:“你為什麼想到一十六年?倘若你定的是八年之約,咱們豈不是能早見八年?”小龍女道:“我知你對我深情,短短八年時光,決計沖淡不了你那烈火一般的性子。

    唉,那想到雖隔一十六年,你還是跳了下來。

    ”楊過笑道:“可知一個人還是深情的好。

    假如我想念你的心淡了,隻不過在斷腸崖前大哭一場,就此别去,那麼咱倆終生不能再見了。

    ”小龍女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兩人出死入生,經曆如此劇變之後,終能相聚,這時坐在石上相偎相倚,心中都深深感激蒼天眷顧。

     兩人默然良久。

    楊過又問:“你躍入這水潭之中,便又怎樣?”小龍女道:“我昏昏迷迷的跌進水潭,浮起來時給水流沖進冰窖,通到了這裡,自此便在此處過活。

    這裡并無禽鳥野獸,但潭中水産豐富,谷底可見天日,生有果木,水果食之不盡,隻是沒布帛,隻能剝樹皮做衣衫了。

    ” 楊過道:“那時你中了冰魄銀針,劇毒侵入經脈,世上無藥可治,卻如何在這谷底居然好了?”他凝視小龍女,雖見她容顔雪白,殊無血色,但當年中毒後眉間眼下的那層隐隐黑氣卻早已褪盡。

     小龍女道:“我在此處住了數日後,毒性發作,全身火燒,頭痛欲裂,當真支持不住,想起在古墓中洞房花燭之夕,你教我坐在寒玉床上逆運經脈,雖不能驅毒,卻可稍減煩惡苦楚。

    這裡潭底結着萬年玄冰,亦有透骨之寒,幸好咱們在古墓中習過《九陰真經》的閉氣法,于是我潛回冰窖,在那邊逆運經脈,竟然頗有效驗。

    此後時常回到那邊水潭之旁,向上仰望,總盼能得到一點你的訊息。

    有一日忽見谷頂雲霧中飛下幾隻玉蜂,那自是老頑童攜到絕情谷中來玩弄而留下的。

    我宛如見到好友,當即構築蜂巢,招之安居。

    後來玉蜂越來越多。

    我服食蜂蜜,再加上潭中的白魚,竟能令痛楚消減,想不到這玉蜂蜂蜜混以寒潭白魚,正是驅毒的良劑。

    如是長期服食,體内毒發的次數也漸漸減少,間歇加長。

    初時每日發作一兩次,到後來數日一次,進而數月一發,最近五六年來居然一次也沒再發,想是已經好了。

    ” 楊過大喜,道:“可見好心者必有好報,當年你若不是把玉蜂贈給老頑童,他不能帶到絕情谷來,你的病也治不好。

    ”小龍女又道:“我身子大好後,很想念你,但深谷高逾百丈,四周都是光溜溜的石壁,怎能上得?于是我用花樹上的細刺,在玉蜂翅上刺下‘我在絕情谷底’六字,盼望玉蜂飛上之後,能為人發見。

    數年來我先後刺了數千隻玉蜂,始終沒回音帶轉,我一年灰心一年,看來這一生終是不能再見你一面了。

    ” 楊過拍腿大悔,道:“我忒也粗心。

    每次來絕情谷,總是見到玉蜂,卻從沒捉一隻來瞧瞧,否則你也可以少受幾年苦楚了。

    ”小龍女笑道:“這原是我無法可施之際想出來的下策。

    其實,誰又能想到這小小蜜蜂身上刺得有字?這字細于蠅頭,便有一百隻玉蜂在你眼前飛過,你也看不到它翅上有字。

    我隻盼望,什麼時候一隻玉蜂撞入了蛛網,天可憐見給你看到了,你念着咱倆的恩義,定會伸手救它出來,那時你才會見到它翅上的細字。

    ”她卻不知蜂翅上的細字終于給周伯通發現,而給黃蓉隐約猜到了其中含義,但黃蓉一心挂念女兒,卻隻想到郭襄身上。

     兩人說了半天話,小龍女回進屋去切了一大盆魚,佐以水果蜂蜜。

    潭水寒冷,所産白魚軀體甚小,卻味美多脂。

    楊過吃了一個飽,隻覺腹中暖哄哄地甚是舒服,這才述說一十六年來的諸般經曆。

    他縱橫江湖,威懾群豪,遭際自比獨居深谷的小龍女繁複千百倍,但小龍女素來不關心世務,隻求見到楊過便萬事已足,縱是最驚心動魄的奇遇,她聽着也隻淡淡一笑,猶如春風過耳,略不萦懷。

    倒是楊過絮絮問她如何捉魚摘果,如何造屋織布,對每一件小事都是興味盎然,從頭至尾問個明白,似乎這小小的谷底,反而大于五湖四海一般。

     兩人長談了一夜,直到天明,這才倦極而眠。

    醒來時日已過午,楊過道:“龍兒,咱倆便在這谷底終老呢,還是設法回去那花花世界?”依着小龍女的心意,甯可便在谷底安靜太平的和楊過厮守,但想他喜歡熱鬧,雖對自己情深愛重,終究過不慣這般寂居的日子,便道:“咱們想法子上去瞧瞧罷,倘若上面不好,可再回來,或許回古墓去住。

    隻是……隻是,要上去卻難得緊呢。

    ” 兩人潛入冰窖,回到潭邊,隻見一條長索從谷口直懸下來,水潭旁又有許多縱橫錯雜的腳印,潭邊生着一個火堆,餘燼未熄。

    楊過道:“啊,有人來找過咱們了,而且還潛入過水潭。

    ”在潭邊走了一圈,見到一棵大樹上有人用刀尖刻了兩行字道:“一燈、伯通、瑛姑、藥師、蓉、英、無雙至此覓楊過不遇,怅怅而歸。

    ” 楊過心中感激,道:“他們終是沒忘記我。

    ”小龍女道:“誰也不會忘記你的。

    ”楊過道:“他們雖也潛入過水潭,但因無百餘丈高處躍下來的急沖之力,沉潭不深,是以見不到冰窖所在。

    倘若我也是緣繩下來,便找你不着了。

    ”小龍女道:“我早說過萬事前定,老天爺在冥冥中早有安排。

    ”楊過搖頭笑道:“這叫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他伸手拉扯繩索,試出繩身堅韌,上面系得牢固,說道:“我先上去,瞧那國師是否在。

    ”但想一燈大師、黃島主、老頑童等既到過這裡,這國師必已逃之夭夭了。

    又問:“你的武功可有擱下?倘若爬不上,我負你上去。

    ”小龍女微笑道:“十六年來雖無寸進,從前所學的功夫多半還留着。

    ”楊過回頭一笑,左手抓着繩索,微一運勁,身子已竄上丈餘,接着小龍女也攀繩上來。

    兩人不多時便爬出了深谷。

     并肩站在斷腸崖前,瞧着小龍女當年在石壁上所刻的那兩行字,真如隔世,兩人相對一笑。

    此時心頭之喜,這一十六年來的苦楚登時化作雲煙。

     楊過在山邊摘了一朵“龍女花”,給小龍女簪在鬓邊,一時花人相映,花光膚色,不知是紅花為人添了嬌豔,還是人面給桃花增了姿色? 黃藥師在襄陽城頭說要擺個“二十八宿大陣”,與金輪國師大戰一場。

    郭靖禀明安撫使呂文煥,請下将令,讓黃藥師在校場上調兵遣将。

    這時參與英雄大會的各路豪傑雖已散了大半,留在城中的也仍英才濟濟,各人齊集校場聽調。

     黃藥師道:“鞑子用四個萬人隊圍着高台,咱們倘若多點人馬,便勝了他,也算不得本事。

    咱們也隻用四萬人。

    孫子兵法有言,十則圍之,但善用兵者以一圍一,有何難哉?”站上将台,說着:“咱們這二十八宿大陣,共分五行方位。

    ”召集統兵将領,詳加解釋,又道:“這陣勢變化繁複,非一時所能融會貫通,因此今日之戰,要請五位熟悉五行變化之術的武學高手指揮,領軍的将軍須依這五位的号令行事。

    ”衆将躬身聽令。

     黃藥師道:“中央黃陵五氣,屬土,由郭靖統軍八千,此軍直搗中央,旨在救出郭襄,不在殲敵。

    各軍背負土囊,中盛黃土,一攻至台下,立即以土囊滅火壓柴,拆台救人。

    ”郭靖接令,站在一旁。

     黃藥師又道:“南方丹陵三氣,屬火。

    相煩一燈大師統軍,領軍八千。

    此路兵中一千人衛護主将,其餘七千人編為七隊,分由點蒼漁隐、武三通、朱子柳、武敦儒、武修文兄弟、武敦儒夫人耶律燕、武修文夫人完顔萍等七人統率。

    上應朱雀七宿,是為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水蛇、轸火蚓七星。

    ”一燈大師接令。

     黃藥師又道:“北方玄陵七氣,屬水。

    由黃蓉統軍,領兵八千。

    此路兵中一千人護衛主将,其餘七千人編為七隊,分由耶律齊、梁長老、郭芙及丐幫諸長老、諸弟子統率。

    上應玄武七宿,是為鬥木獬、牛金羊、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狳七星。

    ”黃蓉應命接令。

    這一路兵以丐幫弟子為主力,人才極盛。

     黃藥師點了三路兵後,說道:“東方青陵九氣,屬木。

    此路兵由我東邪黃藥師統軍,也是統兵八千。

    我門下弟子死得幹幹淨淨,傻姑不在身邊,這裡隻剩下程英一人。

    ”于是點了參與英雄大會的豪傑六人為輔,說道:“東路兵也分八隊,一路護衛主将,其餘七路上應青龍七宿,是為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月狐、心日兔、尾火虎、箕水豹七星。

    ” 他點到最後一路西路軍,說道:“這一路由全真教教主宋道安主軍……”衆人聽到這裡,都覺以聲望武功而論,這一路主将遠較其餘四路為弱。

    忽聽得将壇下一人大聲說道:“喂!黃老邪,你撇下我不理嗎?”衆人看時,說話的正是老頑童周伯通。

    黃藥師道:“周兄,你背傷未愈,不能辛勞,本來請你任西路主将,原是最妙……” 周伯通搶着道:“區區小傷,放在什麼心上?我便做西路主将便了。

    道安,你敢和我争這主将做麼?”宋道安躬身道:“弟子不敢。

    ”周伯通笑道:“好啊,我也知道你不敢。

    ”說着便從宋道安手中接過了令箭。

    黃藥師無奈,隻得道:“那麼周兄務請小心了。

    你領兵八千,其中一千相煩瑛姑統率,衛護主将,其餘七隊由宋道安等全真教的第三代包括李志常、王志謹、夏志誠、宋德方、王志坦、祁志誠、孫志堅、張志素等弟子分領,上應白虎七宿,是為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昂日雞、畢月鳥、觜火猴、參水猿七星,每隊各結天罡北鬥陣。

    ” 他點将已畢,命諸路軍士在軍器庫中領取應用各物齊備,然後令旗一展,四萬兵馬分列東南西北中五方,朗聲說道:“昔日裡雲台二十八将上應天象,輔佐漢光武中興,咱們這二十八宿大陣雖比不上漢光武的聲勢,但抗敵禦侮、守土衛國,卻也是堂堂之旗,正正之師。

    諸君各聽主将号令,今日與蒙古鞑子決一死戰。

    ”衆兵将齊聲答應,有若雷震。

    當下号炮三響,四方大開,五路兵馬列隊而出。

     隻見東路軍各人背負一根極長的木樁,攻到高台東首,一千兵手執盾牌,沖前擋箭,其餘七千人紛紛放下木樁,東打一根,西打一根,看來似乎雜亂無章,實則八千根木樁的位置皆依黃藥師所繪圖畫樹立,分按五行八卦,頃刻間已将高台東首封住。

     西路軍以全真教為主力,群道素來熟悉天罡北鬥陣法,隻見長劍如雪,七人一堆,四十九人一群,左穿右插,蜂擁卷來,蒙古兵将看得眼也花了,隻得放箭阻擋。

     猛聽得北方衆軍發喊,卻是黃蓉領着丐幫弟子,拖着一架架水龍,将毒汁往蒙古兵身上射去。

    那毒汁濺身,登時疼痛不堪,少刻便即起泡腐爛,蒙古軍抵擋不住,向南敗退。

     卻見南方煙霧沖天,乃一燈大師率領八千人施行火攻,石油、硫磺、硝石之屬一陣陣從噴火鐵筒中噴出。

    蒙古軍見勢頭不對,當即敗至中央。

    郭靖領軍八千,随後緩緩而上,見蒙古軍亂,當即揮軍而前,直沖高台。

     忽聽得高台旁号角聲響,喊聲大作,地底下鑽上數萬頂頭盔來。

    原來蒙古主帥也善能用兵,除了在高台四周明布四個萬人隊外,掘地為坑,另行伏兵數萬。

    郭靖等遠遠望來,隻道敵軍是掘陷坑,豈知是埋伏了生力軍。

    這一來蒙古軍敗勢登時扭轉,二十八宿大陣縱橫來去,雖将敵軍沖亂,要聚而殲之,卻已有不能。

     戰鼓雷鳴,号角聲震,宋軍與蒙古軍大呼酣鬥。

    高台旁的守軍強弓硬弩,向外激射,郭靖所率中路軍數度沖前,均為箭雨射了回來。

    兩軍鬥了半個時辰,一時勝敗未分。

    黃藥師青旗招展,猛地裡東路軍攻南,西路軍攻北,陣法變動。

     二十八宿大陣暗伏五行生克之理。

    南路一燈大師的紅旗軍搶向中央,郭靖的黃旗軍奔西,周伯通的全真教白旗軍沖向北方,黃蓉率領下的黑旗軍丐幫弟子兵趨東,黃藥師的青旗軍轉向南路。

    這五行大轉,是謂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宋兵雖隻四萬人,但陣法精妙,領頭的均是武林好手,而宋兵人人都是對郭靖夫婦感恩,決意舍命救其愛女,是以蒙古軍雖然人數多了一倍,竟自抵擋不住。

     激戰良久,黃藥師縱聲長嘯,青旗軍退向中央,黃旗軍回攻北方,黑旗軍迂回南下,紅旗軍疾趨而西,白旗軍東向猛攻。

    這陣法又是一變,五行逆轉,是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這五行生克變化,說來似乎玄妙,實則是我國古人精研物性之變,因而悟出來的至理,通陰陽之道,反鬼神之說,我國醫學、曆數等等,均依此為據,所謂“五運更始,上應天期,陰陽往複,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在當時可謂舉世無匹。

    蒙古堅甲利兵,武功鼎盛,但文智淺陋,豈能與當世第一大家黃藥師相抗?是以陣法連轉數次,守禦高台的統兵将領登時眼花缭亂,頭昏腦脹,但見宋軍此一隊來,彼一隊去,正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不知如何揮軍抵敵才是。

     金輪國師站在高台之上,瞧着台下大戰,心下也暗自駭異。

    當日黃蓉以小小的石陣相困,他已參解不透,何況黃藥師胸中實學,更勝女十倍?這二十八宿大陣在五位當代高手主持之下展布開來,不由得他不服,眼見蒙古兵死傷越來越重,黃旗軍一步步逼向高台。

    他雖以郭襄為要脅,但終不忍真的便舉火将她燒死,轉頭向她瞧了一眼,隻見她雙手雖然被縛,卻擡起了頭,殊無懼色。

    國師叫道:“小郭襄,快叫你父投降,我從一數到十數,你父親不降,我便下令舉火了。

    ” 郭襄道:“你愛數便數,别說從一數到十,你且數到一千、一萬試試。

    ”國師怒道:“你道我當真不敢燒死你嗎?”郭襄冷然道:“我隻覺得你挺可憐的。

    ”國師怒道:“我可憐什麼?”郭襄道:“你打不過我爹爹媽媽,打不過我外公黃島主,打不過一燈大師,打不過老頑童周伯通,打不過我大哥哥楊過,隻有本事把我綁在這裡。

    我襄陽城中,便是一個帳前小卒,也不至于似你這般卑鄙無恥。

    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