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驚心動魄
關燈
小
中
大
丙怒道:“甄某死就死了,何須托庇于旁人?何況大師未必便能勝她。
”國師見他凜然而言,絕非作僞,不禁一愕,心道:“難道我所料不對?”一時摸不準二人心意,淡淡一笑,說道:“她與楊過雙劍合璧,自有其厲害之處。
此時她孤身落單,我取她性命可說易如反掌。
”趙志敬搖頭道:“隻怕未必。
江湖上人人都說,大勝關英雄大會,金輪國師敗于小龍女手下。
” 國師笑道:“老衲養氣數十年,你用言語激我,又有何用?”他聽趙志敬如此說法,知他切盼自己與小龍女動手。
當周伯通現身之前,他本想出手殺了小龍女,但此時已與周伯通訂約盜旗,頗有需用甄趙二人之處,倘若殺了小龍女,便不能挾制二道了,意示閑暇,雙手合什,說道:“既然如此,老衲先行一步。
二位了斷了龍姑娘之事,請來王爺大營過訪便是。
”說着一提缰繩,縱馬便行。
趙志敬大急,心想隻要他一走開,小龍女趕上前來,自己師兄弟二人不知要受如何的苦刑荼毒,想起當日終南山上玉蜂螫身之痛,不由得心膽俱裂,看來這和尚不但武功高強,智謀也遠在自己之上,見他徑自前行,拍馬追上,叫道:“大師且慢!小道路徑不熟,相煩指引,永感大德。
” 國師聽了“永感大德”四字,微微一笑,心想:“多半是這姓趙的得罪了龍姑娘,才怕成這樣,那姓甄的卻是事不關己。
”說道:“那也好,待會老衲說不定也有相煩之處。
”趙志敬忙道:“大師有何差遣,小道無不從命。
”國師和他并騎而行,随口問起全真教情況,趙志敬毫不隐瞞,一一實說。
甄志丙迷迷糊糊的跟随在後,毫沒留心二人說些什麼。
國師道:“原來馬道已不幸謝世,可惜之至。
聽說現任掌教丘道長年紀也不小了?”趙志敬道:“是,丘師伯也已年近古稀。
”國師道:“那麼丘道長交卸掌教之後,該當由尊師王道長接充了。
”這一言觸中了趙志敬心事,臉色微變,道:“家師也已年邁。
全真六子近年來精研性命之學,掌教的俗務,多半是要交給我這個甄師弟接手。
” 國師見他臉上微有悻悻之色,低聲道:“我瞧這位甄道兄武功雖強,卻還不及道兄,至于精明幹練,更與道兄差得遠了。
掌教大任,該當由道兄接充才是。
”這幾句話趙志敬在心中已蘊藏了七八年之久,但從未宣之于口,今日給國師說了出來,不由得怨恨之情更見于顔色。
全真六子本來命丘處機的三徒尹志平任三代弟子首座,隐然為他日掌教的接班人。
但尹志平近年來勤研煉丹修仙之道,恬退自修,不願多理俗務。
全真七子中長春一派獨大,弟子最多,六子商議之後,議定由丘處機的次徒甄志丙任三代弟子首座,日後可望接任掌教。
初時趙志敬不過心中不服,暗存妒忌,但自抓到了甄志丙的把柄後,即便處心積慮的要設法奪取他這職位。
甄志丙污辱小龍女,實犯教中大戒,如為掌教師尊所知,勢必性命難保。
趙志敬自知以武功而論,第三代弟子中無出己右,但因生性魯莽暴躁,不為全真六子所喜,師兄弟也多半和他不睦,縱然甄志丙身敗名裂,這掌教的位子還是落不到自己身上,他一直隐忍不發,便是為此。
國師鑒貌辨色,猜中了他心思,暗想:“我若助他争得掌教,他便死心塌地的為我所用。
全真教勢力龐大,信士如雲,能得該教相助,于王爺南征大有好處,大功更勝于刺殺郭靖。
”暗自籌思,不再與趙志敬交談。
午牌時分,一行人來到忽必烈大營。
國師回頭望去,見小龍女騎着棗骝馬站在裡許之外,不再近前,心想:“有她在外,不怕這兩個道士不上鈎。
” 衆人進了王帳,忽必烈正為失旗之事大為煩惱。
王旗是三軍表率,征戰之際,千軍萬馬全随王旗進退,實是軍中頭等重要的物事,突然神不知鬼不覺的給人盜去,直如打了一個大大的敗仗。
他見國師攜了王旗回來,心下大喜,忙起座相迎。
忽必烈雄才大略,直追乃祖成吉思汗,聽國師引見甄趙二人,說是全真教的高士,當即大加接納,顯得愛才若渴,對王旗的失而複得竟似沒放在心上,吩咐設筵接風。
甄志丙心神不定,全副心思隻想着小龍女。
趙志敬卻是個極重名位之人,見這位蒙古王爺竟對自己如此禮遇,不禁喜出望外。
忽必烈絕口不提國師等行刺郭靖不成之事,隻不住推崇尼摩星忠于所事,以緻雙腿殘廢,酒筵上請他坐了首位,接連與他把盞,尼摩星感激知遇,心想隻要他再有差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旁人瞧着也都大為心折。
酒筵過後,忽必烈對國師道:“國師,大汗派我南征,受阻于襄陽,出師不順,這次竟連王旗也給敵人盜了去,大折銳氣,虧得國師奪回,功勞不小。
今後行止,還請國師多加指點,咱們這就到後帳商議軍情。
”當下金輪國師随同忽必烈來到後帳,尼摩星自與尹克西、潇湘子、甄趙二道等人在大帳喝酒談天。
忽必烈坐定後,命人請謀臣子聰過來商議。
子聰和尚原名劉秉忠,雖出家為僧,但足智多謀,精通韬略,忽必烈甚為倚重。
子聰對金輪國師說道:“國師,令賢徒霍都王子身世不凡,他一直不肯吐露,晚輩後來跟他長談,才得知他的來曆,咱們請他來一起談談可好?”金輪國師點點頭。
子聰派人去請霍都來到後帳忽必烈問起來曆,才知他是成吉思汗義兄劄木合的孫子。
劄木合和成吉思汗失和交戰,為義弟所擒,成吉思汗顧念結義之情,欲饒了劄木合性命。
劄木合卻甘願就死,隻求不流鮮血。
成吉思汗為防劄木合龐大部族作亂反叛,隻得下令将劄木合壓死,不流一滴鮮血。
依蒙古人習俗,不流血而死,靈魂可以升天,成吉思汗念舊,下令劄木合的子孫世世代代封為王子。
霍都的王子之稱便由此而來。
他心高氣傲,不願坐享尊榮,拜了金輪大喇嘛為師,苦練武功,居然也小成。
他在朝裡做官,很會谄谀奉承,得到大汗窩闊台的歡心,窩闊台逝世後,皇後瑪察臨朝當權,對霍都仍相當寵信。
霍都自知因出身關系,在蒙古軍政中并無重大前途,仗着師父之力,在江湖武人以及蒙古喇嘛教中努力。
忽必烈查閱部族發給他的羊皮身世書後,得知是實,問起朝中情形。
霍都禀告說,尼瑪察皇後臨朝後,信任權臣溫都爾哈瑪爾,對老臣耶律楚材多方貶斥,後來将其下毒害死,又殺了其子耶律鑄,下令追殺其家屬,得悉耶律鑄的弟妹等人逃到了南朝,命霍都禀報忽必烈後逮捕斬殺,以絕後患。
忽必烈把子聰拉到一旁,低聲問道:“大師,你瞧怎樣?”子聰道:“啟禀王爺,先耶律相爺有功于國,英明公正,實有大功,該當保護他的子孫。
”忽必烈點頭,低聲道:“皇後信用奸邪,咱們須得事事小心。
”回轉身來,對霍都道:“耶律宰相是大大的忠臣,一時受冤,日後必可平反,他的家屬逃到南朝,咱們暫且不理吧!” 跟着商議進攻宋朝之事。
子聰說道,眼下蒙軍後方多受漢人騷擾,進軍不順,不如暫且退兵,肅清後方之後進兵,可策萬全。
忽必烈攻打襄陽失利,也有點灰心,點頭稱是,問起後方情狀,得知主要大患一是全真教,二是丐幫,這兩大教幫都忠于大宋,蒙古軍南攻,他們不住在蒙軍後方斬兵殺将,牽制得很厲害。
忽必烈長長歎了口氣,說道:“我祖父成吉思汗當年教導子孫和大将,用兵之道:勢利則進,順勢猛打,不利則止,待時再舉。
用兵者勢也,不可逆時逆勢。
順勢則勝,逆勢則亡。
咱們下令暫且退兵,再定進退。
”對金輪國師道:“國師,誅滅北方全真教和丐幫這兩件事,小王就奉托國師全權處理了,那也須乘勢而行,并不急在一時,他們漢人說:欲速則不達,也是挺有道理的。
霍都,丐幫的事,你就多用一點心吧!”國師和霍都站起身來,躬身遵命。
國師回到大帳,與甄趙二道相會,陪着二人到旁帳休息。
甄志丙心神交疲,倒頭便睡。
國師道:“趙兄,左右無事,咱們出去走走。
”兩人并肩走出帳來。
趙志敬舉目見小龍女坐在遠處一株大樹下,那匹黃馬系在樹上,不禁臉上變色。
國師隻作不見,再詳詢全真教中諸般情狀,态度甚為客氣親厚。
北宋道教本隻正乙一派,由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統率。
自金人侵華,宋室南渡,河北道教新創三派,是為全真、大道、太乙三教,其中全真尤盛,教中道士行俠仗義,救苦恤貧,多行善舉。
是時北方淪于異族,百姓痛苦不堪,眼見朝廷規複無望,黎民往往把全真教視作救星。
當時有人撰文稱:“中原闆蕩,南宋孱弱,天下豪傑之士,無所适從……重陽宗師、長春真人,超然萬物之表,獨以無為之教,化有為之士,靖安東華,以待明主,而為天下式”雲雲。
當其時大河以北,全真教與丐幫的勢力有時還勝過官府。
蒙古軍南侵,後方常受牽制,國師受封忽必烈之命予以誅滅,便欲詳細知其内情。
趙志敬見國師待己親厚,心下感激,有問必答,于本教勢力分布、諸處重鎮所在等情,皆舉實以告。
兩人邊說邊行,漸漸走到無人之處。
國師歎了口氣,說道:“趙道長,貴教得有今日規模,實在不易。
老衲無禮,卻要說劉、丘、王諸位道長見識太也胡塗,怎能将掌教的大任傳之于甄道兄呢?”趙志敬這些日來一直便在籌算,要待甄志丙接任掌教之後,全真五子逐一凋逝,便逼他将掌教之位讓給自己。
但他性子急躁,想起此事究屬渺茫,便算成功,也不知要在多少年之後,聽國師提及,不禁歎了口氣,又向小龍女望了一眼。
國師道:“那龍姑娘是小事,老衲舉手間便即了結,實不用煩心。
倒是掌教大位不可落在無能之輩手中,這方是當急之務。
”趙志敬怦然心動,說道:“大師若能點明途,小道終身全憑所命。
”國師雙眉一揚,朗聲道:“君子一言,那可不能反悔。
”趙志敬道:“這個當然。
”國師道:“好,我叫你在半年之内,便當上全真教的掌教。
” 趙志敬大喜,然而此事實在太難,不由得有些将信将疑。
國師道:“你不信麼?”趙志敬道:“我信,我信。
大師妙法通神,必有善策。
”國師道:“貴教和我素無瓜葛,本來誰當掌教都是一樣。
但不知怎的,老衲和道長一見如故,忍不住要出手相助。
”趙志敬心癢難搔,不知如何稱謝才好。
國師道:“咱們第一步,是要令你在教中得一強援。
貴教眼下輩份最尊的是誰?”趙志敬道:“那便是今日途中遇見的周師叔祖。
”國師道:“不錯,他若肯出力助你,甄道長多半便不是你的對手了。
”趙志敬喜道:“是啊,劉師伯、丘師伯、我師父都要稱他為師叔。
他說出來的話,自是份量極重。
但不知大師有何妙計,能令周師叔祖助小道。
” 國師道:“今日我和他打了賭,要他再來盜取王旗。
你說他來是不來?”趙志敬道“那自然是要來的。
”國師道:“這面王旗,今晚卻不懸在旗杆之上,咱們去藏在一個秘密安穩處所。
蒙古大營中千帳萬幕,周伯通便有通天徹地的能為,也沒法在一夜之間尋找出來。
”趙志敬道:“是啊!”心中卻想:“這般打賭,未免勝之不武。
”國師道:“你一定想,如此打賭,不免勝之不武。
但這全是為了你啊。
”趙志敬呆呆的望着他,不明其故。
國師伸手在他肩頭輕輕一拍,說道:“我把藏旗的所在跟你說了,你再去悄悄告訴周伯通,讓他找到王旗,他自必大大承你的情。
”趙志敬大喜,道:“不錯,不錯,這定能讨得周師叔祖的歡心。
”但轉念一想,說道:“然則大師的打賭豈非輸了?”國師道:“咱們血性漢子結交朋友,隻全心全意為人,一己的勝負榮辱,又何足道哉?”趙志敬感激莫名,連稱:“大師恩德,不知何以為報。
”國師微微一笑,道:“你在教中先得周伯通之援,我再幫你籌劃計議,那時你便要推辭掌教之位,也不可得了。
”說着向左首一指,道:“咱們到那邊山上去瞧瞧。
”離大營裡許之處有幾座小山,兩人片刻間已到了山前。
國師道:“咱們找個山洞,把王旗藏在裡面。
”前兩座小山光秃秃的無甚洞穴,二人接連翻了兩個山頭,到了第三座小山之上。
這山樹木茂密,洞穴一個接着一個。
國師道:“此山最好。
”見兩株大榆樹間有一山洞,洞口隐蔽,乍視之下不易見到,便道:“你記住此處,待會我将王旗藏在洞内。
晚間周伯通一到,你将他引來便了。
”趙志敬喏喏連聲,喜悅無限,向兩株大榆樹狠狠瞧了幾眼,心想有此為記,決不會弄錯。
兩人回到大營,一路上不再談論此事。
晚飯過後,趙志敬不住逗甄志丙說話。
甄志丙兩眼發直,偶而說上幾句,也全是答非所問。
天色漸黑,營中打起初更,趙志敬溜出營去,坐在一個沙丘之旁,但見騎衛來去巡視,防守嚴密,心想:“以這般聲勢,便要闖入大營一步也極不易,周師叔祖居然來去自如,将王旗盜去,本領之高實所難測。
” 隻見頭頂天作深藍,宛似一座蒙古人的大帳般覆罩茫茫平野,群星閃爍,北鬥七星更閃閃生光,心想:“倘若果如國師所言,不久後我得任掌教,那時聲名揚于宇内,天下三千道觀、八萬弟子盡聽我号令,哼哼,要取楊過那小子的性命,自然易如反掌。
”越想越得意,站起身來,凝目眺望,隐約見小龍女仍然坐在那大樹之下,又想:“本來,任由甄志丙死在她劍下,倒也幹淨利落,去了個對手,但甄志丙一死,丘師伯他們還是要立長春門人李志常、宋德方等為三代首座,仍輪不到我,那就更加無隙可乘了。
” 正想得諸事順利之際,忽見一條黑影自西疾馳而至,在營帳間東穿西插,倏忽間已奔到了王旗的旗杆之下。
那人寬袍大袖,白須飄蕩,正是周伯通到了。
”國師見他凜然而言,絕非作僞,不禁一愕,心道:“難道我所料不對?”一時摸不準二人心意,淡淡一笑,說道:“她與楊過雙劍合璧,自有其厲害之處。
此時她孤身落單,我取她性命可說易如反掌。
”趙志敬搖頭道:“隻怕未必。
江湖上人人都說,大勝關英雄大會,金輪國師敗于小龍女手下。
” 國師笑道:“老衲養氣數十年,你用言語激我,又有何用?”他聽趙志敬如此說法,知他切盼自己與小龍女動手。
當周伯通現身之前,他本想出手殺了小龍女,但此時已與周伯通訂約盜旗,頗有需用甄趙二人之處,倘若殺了小龍女,便不能挾制二道了,意示閑暇,雙手合什,說道:“既然如此,老衲先行一步。
二位了斷了龍姑娘之事,請來王爺大營過訪便是。
”說着一提缰繩,縱馬便行。
趙志敬大急,心想隻要他一走開,小龍女趕上前來,自己師兄弟二人不知要受如何的苦刑荼毒,想起當日終南山上玉蜂螫身之痛,不由得心膽俱裂,看來這和尚不但武功高強,智謀也遠在自己之上,見他徑自前行,拍馬追上,叫道:“大師且慢!小道路徑不熟,相煩指引,永感大德。
” 國師聽了“永感大德”四字,微微一笑,心想:“多半是這姓趙的得罪了龍姑娘,才怕成這樣,那姓甄的卻是事不關己。
”說道:“那也好,待會老衲說不定也有相煩之處。
”趙志敬忙道:“大師有何差遣,小道無不從命。
”國師和他并騎而行,随口問起全真教情況,趙志敬毫不隐瞞,一一實說。
甄志丙迷迷糊糊的跟随在後,毫沒留心二人說些什麼。
國師道:“原來馬道已不幸謝世,可惜之至。
聽說現任掌教丘道長年紀也不小了?”趙志敬道:“是,丘師伯也已年近古稀。
”國師道:“那麼丘道長交卸掌教之後,該當由尊師王道長接充了。
”這一言觸中了趙志敬心事,臉色微變,道:“家師也已年邁。
全真六子近年來精研性命之學,掌教的俗務,多半是要交給我這個甄師弟接手。
” 國師見他臉上微有悻悻之色,低聲道:“我瞧這位甄道兄武功雖強,卻還不及道兄,至于精明幹練,更與道兄差得遠了。
掌教大任,該當由道兄接充才是。
”這幾句話趙志敬在心中已蘊藏了七八年之久,但從未宣之于口,今日給國師說了出來,不由得怨恨之情更見于顔色。
全真六子本來命丘處機的三徒尹志平任三代弟子首座,隐然為他日掌教的接班人。
但尹志平近年來勤研煉丹修仙之道,恬退自修,不願多理俗務。
全真七子中長春一派獨大,弟子最多,六子商議之後,議定由丘處機的次徒甄志丙任三代弟子首座,日後可望接任掌教。
初時趙志敬不過心中不服,暗存妒忌,但自抓到了甄志丙的把柄後,即便處心積慮的要設法奪取他這職位。
甄志丙污辱小龍女,實犯教中大戒,如為掌教師尊所知,勢必性命難保。
趙志敬自知以武功而論,第三代弟子中無出己右,但因生性魯莽暴躁,不為全真六子所喜,師兄弟也多半和他不睦,縱然甄志丙身敗名裂,這掌教的位子還是落不到自己身上,他一直隐忍不發,便是為此。
國師鑒貌辨色,猜中了他心思,暗想:“我若助他争得掌教,他便死心塌地的為我所用。
全真教勢力龐大,信士如雲,能得該教相助,于王爺南征大有好處,大功更勝于刺殺郭靖。
”暗自籌思,不再與趙志敬交談。
午牌時分,一行人來到忽必烈大營。
國師回頭望去,見小龍女騎着棗骝馬站在裡許之外,不再近前,心想:“有她在外,不怕這兩個道士不上鈎。
” 衆人進了王帳,忽必烈正為失旗之事大為煩惱。
王旗是三軍表率,征戰之際,千軍萬馬全随王旗進退,實是軍中頭等重要的物事,突然神不知鬼不覺的給人盜去,直如打了一個大大的敗仗。
他見國師攜了王旗回來,心下大喜,忙起座相迎。
忽必烈雄才大略,直追乃祖成吉思汗,聽國師引見甄趙二人,說是全真教的高士,當即大加接納,顯得愛才若渴,對王旗的失而複得竟似沒放在心上,吩咐設筵接風。
甄志丙心神不定,全副心思隻想着小龍女。
趙志敬卻是個極重名位之人,見這位蒙古王爺竟對自己如此禮遇,不禁喜出望外。
忽必烈絕口不提國師等行刺郭靖不成之事,隻不住推崇尼摩星忠于所事,以緻雙腿殘廢,酒筵上請他坐了首位,接連與他把盞,尼摩星感激知遇,心想隻要他再有差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旁人瞧着也都大為心折。
酒筵過後,忽必烈對國師道:“國師,大汗派我南征,受阻于襄陽,出師不順,這次竟連王旗也給敵人盜了去,大折銳氣,虧得國師奪回,功勞不小。
今後行止,還請國師多加指點,咱們這就到後帳商議軍情。
”當下金輪國師随同忽必烈來到後帳,尼摩星自與尹克西、潇湘子、甄趙二道等人在大帳喝酒談天。
忽必烈坐定後,命人請謀臣子聰過來商議。
子聰和尚原名劉秉忠,雖出家為僧,但足智多謀,精通韬略,忽必烈甚為倚重。
子聰對金輪國師說道:“國師,令賢徒霍都王子身世不凡,他一直不肯吐露,晚輩後來跟他長談,才得知他的來曆,咱們請他來一起談談可好?”金輪國師點點頭。
子聰派人去請霍都來到後帳忽必烈問起來曆,才知他是成吉思汗義兄劄木合的孫子。
劄木合和成吉思汗失和交戰,為義弟所擒,成吉思汗顧念結義之情,欲饒了劄木合性命。
劄木合卻甘願就死,隻求不流鮮血。
成吉思汗為防劄木合龐大部族作亂反叛,隻得下令将劄木合壓死,不流一滴鮮血。
依蒙古人習俗,不流血而死,靈魂可以升天,成吉思汗念舊,下令劄木合的子孫世世代代封為王子。
霍都的王子之稱便由此而來。
他心高氣傲,不願坐享尊榮,拜了金輪大喇嘛為師,苦練武功,居然也小成。
他在朝裡做官,很會谄谀奉承,得到大汗窩闊台的歡心,窩闊台逝世後,皇後瑪察臨朝當權,對霍都仍相當寵信。
霍都自知因出身關系,在蒙古軍政中并無重大前途,仗着師父之力,在江湖武人以及蒙古喇嘛教中努力。
忽必烈查閱部族發給他的羊皮身世書後,得知是實,問起朝中情形。
霍都禀告說,尼瑪察皇後臨朝後,信任權臣溫都爾哈瑪爾,對老臣耶律楚材多方貶斥,後來将其下毒害死,又殺了其子耶律鑄,下令追殺其家屬,得悉耶律鑄的弟妹等人逃到了南朝,命霍都禀報忽必烈後逮捕斬殺,以絕後患。
忽必烈把子聰拉到一旁,低聲問道:“大師,你瞧怎樣?”子聰道:“啟禀王爺,先耶律相爺有功于國,英明公正,實有大功,該當保護他的子孫。
”忽必烈點頭,低聲道:“皇後信用奸邪,咱們須得事事小心。
”回轉身來,對霍都道:“耶律宰相是大大的忠臣,一時受冤,日後必可平反,他的家屬逃到南朝,咱們暫且不理吧!” 跟着商議進攻宋朝之事。
子聰說道,眼下蒙軍後方多受漢人騷擾,進軍不順,不如暫且退兵,肅清後方之後進兵,可策萬全。
忽必烈攻打襄陽失利,也有點灰心,點頭稱是,問起後方情狀,得知主要大患一是全真教,二是丐幫,這兩大教幫都忠于大宋,蒙古軍南攻,他們不住在蒙軍後方斬兵殺将,牽制得很厲害。
忽必烈長長歎了口氣,說道:“我祖父成吉思汗當年教導子孫和大将,用兵之道:勢利則進,順勢猛打,不利則止,待時再舉。
用兵者勢也,不可逆時逆勢。
順勢則勝,逆勢則亡。
咱們下令暫且退兵,再定進退。
”對金輪國師道:“國師,誅滅北方全真教和丐幫這兩件事,小王就奉托國師全權處理了,那也須乘勢而行,并不急在一時,他們漢人說:欲速則不達,也是挺有道理的。
霍都,丐幫的事,你就多用一點心吧!”國師和霍都站起身來,躬身遵命。
國師回到大帳,與甄趙二道相會,陪着二人到旁帳休息。
甄志丙心神交疲,倒頭便睡。
國師道:“趙兄,左右無事,咱們出去走走。
”兩人并肩走出帳來。
趙志敬舉目見小龍女坐在遠處一株大樹下,那匹黃馬系在樹上,不禁臉上變色。
國師隻作不見,再詳詢全真教中諸般情狀,态度甚為客氣親厚。
北宋道教本隻正乙一派,由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統率。
自金人侵華,宋室南渡,河北道教新創三派,是為全真、大道、太乙三教,其中全真尤盛,教中道士行俠仗義,救苦恤貧,多行善舉。
是時北方淪于異族,百姓痛苦不堪,眼見朝廷規複無望,黎民往往把全真教視作救星。
當時有人撰文稱:“中原闆蕩,南宋孱弱,天下豪傑之士,無所适從……重陽宗師、長春真人,超然萬物之表,獨以無為之教,化有為之士,靖安東華,以待明主,而為天下式”雲雲。
當其時大河以北,全真教與丐幫的勢力有時還勝過官府。
蒙古軍南侵,後方常受牽制,國師受封忽必烈之命予以誅滅,便欲詳細知其内情。
趙志敬見國師待己親厚,心下感激,有問必答,于本教勢力分布、諸處重鎮所在等情,皆舉實以告。
兩人邊說邊行,漸漸走到無人之處。
國師歎了口氣,說道:“趙道長,貴教得有今日規模,實在不易。
老衲無禮,卻要說劉、丘、王諸位道長見識太也胡塗,怎能将掌教的大任傳之于甄道兄呢?”趙志敬這些日來一直便在籌算,要待甄志丙接任掌教之後,全真五子逐一凋逝,便逼他将掌教之位讓給自己。
但他性子急躁,想起此事究屬渺茫,便算成功,也不知要在多少年之後,聽國師提及,不禁歎了口氣,又向小龍女望了一眼。
國師道:“那龍姑娘是小事,老衲舉手間便即了結,實不用煩心。
倒是掌教大位不可落在無能之輩手中,這方是當急之務。
”趙志敬怦然心動,說道:“大師若能點明途,小道終身全憑所命。
”國師雙眉一揚,朗聲道:“君子一言,那可不能反悔。
”趙志敬道:“這個當然。
”國師道:“好,我叫你在半年之内,便當上全真教的掌教。
” 趙志敬大喜,然而此事實在太難,不由得有些将信将疑。
國師道:“你不信麼?”趙志敬道:“我信,我信。
大師妙法通神,必有善策。
”國師道:“貴教和我素無瓜葛,本來誰當掌教都是一樣。
但不知怎的,老衲和道長一見如故,忍不住要出手相助。
”趙志敬心癢難搔,不知如何稱謝才好。
國師道:“咱們第一步,是要令你在教中得一強援。
貴教眼下輩份最尊的是誰?”趙志敬道:“那便是今日途中遇見的周師叔祖。
”國師道:“不錯,他若肯出力助你,甄道長多半便不是你的對手了。
”趙志敬喜道:“是啊,劉師伯、丘師伯、我師父都要稱他為師叔。
他說出來的話,自是份量極重。
但不知大師有何妙計,能令周師叔祖助小道。
” 國師道:“今日我和他打了賭,要他再來盜取王旗。
你說他來是不來?”趙志敬道“那自然是要來的。
”國師道:“這面王旗,今晚卻不懸在旗杆之上,咱們去藏在一個秘密安穩處所。
蒙古大營中千帳萬幕,周伯通便有通天徹地的能為,也沒法在一夜之間尋找出來。
”趙志敬道:“是啊!”心中卻想:“這般打賭,未免勝之不武。
”國師道:“你一定想,如此打賭,不免勝之不武。
但這全是為了你啊。
”趙志敬呆呆的望着他,不明其故。
國師伸手在他肩頭輕輕一拍,說道:“我把藏旗的所在跟你說了,你再去悄悄告訴周伯通,讓他找到王旗,他自必大大承你的情。
”趙志敬大喜,道:“不錯,不錯,這定能讨得周師叔祖的歡心。
”但轉念一想,說道:“然則大師的打賭豈非輸了?”國師道:“咱們血性漢子結交朋友,隻全心全意為人,一己的勝負榮辱,又何足道哉?”趙志敬感激莫名,連稱:“大師恩德,不知何以為報。
”國師微微一笑,道:“你在教中先得周伯通之援,我再幫你籌劃計議,那時你便要推辭掌教之位,也不可得了。
”說着向左首一指,道:“咱們到那邊山上去瞧瞧。
”離大營裡許之處有幾座小山,兩人片刻間已到了山前。
國師道:“咱們找個山洞,把王旗藏在裡面。
”前兩座小山光秃秃的無甚洞穴,二人接連翻了兩個山頭,到了第三座小山之上。
這山樹木茂密,洞穴一個接着一個。
國師道:“此山最好。
”見兩株大榆樹間有一山洞,洞口隐蔽,乍視之下不易見到,便道:“你記住此處,待會我将王旗藏在洞内。
晚間周伯通一到,你将他引來便了。
”趙志敬喏喏連聲,喜悅無限,向兩株大榆樹狠狠瞧了幾眼,心想有此為記,決不會弄錯。
兩人回到大營,一路上不再談論此事。
晚飯過後,趙志敬不住逗甄志丙說話。
甄志丙兩眼發直,偶而說上幾句,也全是答非所問。
天色漸黑,營中打起初更,趙志敬溜出營去,坐在一個沙丘之旁,但見騎衛來去巡視,防守嚴密,心想:“以這般聲勢,便要闖入大營一步也極不易,周師叔祖居然來去自如,将王旗盜去,本領之高實所難測。
” 隻見頭頂天作深藍,宛似一座蒙古人的大帳般覆罩茫茫平野,群星閃爍,北鬥七星更閃閃生光,心想:“倘若果如國師所言,不久後我得任掌教,那時聲名揚于宇内,天下三千道觀、八萬弟子盡聽我号令,哼哼,要取楊過那小子的性命,自然易如反掌。
”越想越得意,站起身來,凝目眺望,隐約見小龍女仍然坐在那大樹之下,又想:“本來,任由甄志丙死在她劍下,倒也幹淨利落,去了個對手,但甄志丙一死,丘師伯他們還是要立長春門人李志常、宋德方等為三代首座,仍輪不到我,那就更加無隙可乘了。
” 正想得諸事順利之際,忽見一條黑影自西疾馳而至,在營帳間東穿西插,倏忽間已奔到了王旗的旗杆之下。
那人寬袍大袖,白須飄蕩,正是周伯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