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十五
七音略【二】
天竺字母說
象教之興原於天竺【即厄□□】大藏一十二部原未嘗立定法門以何語言文字設為教品但就竺土大衆同曉之語言聲韻為之唱說其間義以音宣音由呼出音呼相系韻切從生天竺字母有自來矣中土士庶不能盡識梵書沙門神珙制為華音等韻字母以為誦持标式特其字多空列音無的據縱使呼調得法終亦華梵殊歸夫天竺字母經咒諸字之淵源也西番【即唐□】字母經咒諸字之脈絡也考其法五十字母之内有十六音韻字三十四翻切字唐貞觀初吐番相阿努嘗親受天竺字法悉得其奧於是依其本音譯以唐□之字以為西域傳布經咒之用至那哷唐羅雜斡複從阿努所譯五十字内考訂天竺原規為之唱演夾漈鄭氏所謂雖重百譯之遠一字不通之地而音義可傳者也今以天竺等韻字母列於簡端即于行下注以唐□之字次列國書對音次列漢文對音由此而進之此五十字實為翻譯經咒之源也
天竺字母譜
音韻十六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天竺字母譜後說
文殊問經金剛頂經師利問經三部内俱有此天竺字母五十字而所用漢字各有不同於三經内擇其與本字音韻相合者取用之其音韻不合者於
欽定國書十二字頭漢字内取用天竺字皆清平聲其無清平字者用濁平字無平聲字者用仄聲字其本字呼聲應長者将本字疊書而下一字微小合為一字其本字下帶别音者即於本字下将别音字細書合為一字其漢字内有音無字者将所切二字并書合為一字其一字有二音者将分數多之字正書分數少之字細書合為一字照
國書合聲切法急讀之即成一音俱将反切及喉齒唇舌等音注於其下其字音相近而呼法不同者如嘠噶□匝雜□查楂□答達□巴拔□十五字皆各三字相近而嘠匝查答巴五字緊讀噶雜楂達拔五字緩讀帶哈字者帶喉音讀分别注明由此字母所生之字俱照此例庶梵字本韻皆了然矣
【臣】等謹按
欽定同文韻統着天竺字母譜以天竺字唐古特字與國書漢文比類成章實為華梵共證之大源也因文字之區分得義理之妙合而總本于
國書以為之凖
國書十二字頭以阿額伊鄂烏谔六字展轉相生成第一部字頭又以第一部字頭配字合聲成後十一部字頭雖無字母之名而六字為第一部字頭之母第一部字頭為十一部字頭之母一皆本于天地之元音易簡宏通周流不滞由是而推之西番天竺皆可殊途而同歸也此譜系以前後二說互相發明凖
國書以定字母之權衡标梵字而注以漢文之翻切旁通無閡義類得宗非特括音韻之大全益足以昭
聲教之無外也已
天竺音韻翻切配合字譜說
譯義之用通乎經文譯音之用宜於咒語阿努所譯天竺字母字雖唐□之字而音則實悉天竺之音然則欲得天竺字之本音舍唐□之字其奚從欤今将唐□所譯天竺音韻翻切配合所生諸字依其配合之法用中土之字對譯成譜其字母五十字内阿□等十六字梵言為阿禮華言為音韻字嘠喀等三十四字梵言為嘠禮華言為翻切字以翻切三十四字配合音韻十六字除配阿字仍得本音外每字各成十五字共成五百一十字又以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一字不用外餘三十三字各系以鴉喇拉斡四字配合成一百三十二字又以翻切三十四字疊書成三十四字又以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九字不用外餘二十五字為五類将每類末一字加於前四字之上疊書成二十字又於翻切五類二十五字之上各加拉沙卡薩四字疊書成一百字又於翻切三十四字之上各加喇字疊書成三十四字又舉鍋字為例加 巴魯達一記号呼長三分者則於字旁加一圈成一字又加巴魯達三記号呼長九分者則於字旁加三圈成一字又於嘠喀二字上各加 紮嘛噜記号應帶阿字發聲者則於字上各加阿字疊書成二字又於巴葩二字上各加 烏巴達嘛記号【此記号有反正二寫法其用并同】應帶阿字發聲者亦於字上加阿字疊書成二字又舉數字疊書為例成二十六字又以音韻字内阿伊烏厄鄂五字及翻切三十四字并三十四字配合伊烏厄鄂四字所生之一百三十六字共一百七十五字每字配合以納字以 哈蘭答記号聯之即成【焉因】字收聲又每字配合以【迎阿】字以哈蘭答記号聯之即成【陽英】字收聲各成一百七十五字以上共成一千二百一十二字皆以唐□之字按照天竺字例排寫而成今各用漢字音注分列成譜其中惟 一字三譜重見并存以備體例
天竺音韻翻切配合十二譜
第一譜翻切三十四字配合音韻十六字除配阿字仍得本音外每字各成十五字共成五百一十字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卷十五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