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關燈
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言說宴默時,縱諸根造惡。

    不奉行我教,是愚昧癡人。

    故汝等刍,應修不放逸。

    離非理作意,當如理思惟。

     汝等若正勤,語默無放逸。

    不久度生死,證無上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諸刍。

    於言說時。

    如理作意。

    出離尋思。

    無恚尋思。

    無害尋思。

    如是刍。

    名多善者,無慢緩者,趣向多善為方便故。

    於斷於離。

    不舍善轭。

    離諸放逸。

    勇猛精進。

    正念正知。

    心定無亂。

    密護諸根。

    有出離見。

    能知出離。

    如實正慧。

    棄背惡魔惡不善法。

    摧伏惡魔惡不善法。

    損減一切惡不善法。

    若諸刍。

    於宴默時。

    如理作意。

    廣說乃至。

    損減一切惡不善法。

    如是刍。

    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稱贊。

    我亦於彼。

    恒常稱贊。

    如是刍。

    名真出家受具足戒。

    有大智慧。

    不樂諸有。

    名不癡人。

    是故汝等。

    應如是學。

    我當雲何方便修習。

    如理作意。

    方便斷除。

    非理作意。

    汝等刍。

    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言說宴默時,不縱根造惡。

    能奉行我教,是聰慧智人。

    修出離尋思,及無恚無害。

    有出離正見,於如實能知。

     能摧伏惡魔,諸惡不善法。

    永斷諸煩惱,證究竟涅槃。

    故汝等刍,應修不放逸。

    當如理作意,離非理思惟。

     汝等若正勤,語默無放逸。

    不久度生死,證無上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學刍。

    有二種力。

    雲何為二。

    謂思擇力及修習力。

    雲何刍。

    有思擇力。

    所謂一類有學刍。

    受用種種衣服飲食房舍卧具病緣醫藥資生具時。

    皆善思擇。

    非不思擇。

    而便受用。

    於所未得衣服飲食房舍卧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

    不甚希求於所已得衣服飲食房舍卧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

    不深耽著。

    堪能忍受。

    寒熱饑渴。

    風日蚊虻。

    蛇蠍等觸。

    堪能忍受。

    他所毀謗。

    罵辱等言:堪能忍受。

    身内所生。

    猛利辛楚。

    酸疼難忍。

    奪命臨終。

    難治苦受。

    堪能忍受。

    一切世間。

    極難忍事。

    能善思擇。

    諸身語意。

    三種惡行。

    能照現法生法後法。

    不可愛樂苦異熟果。

    作是思惟。

    我今定當斷身語意三種惡行。

    我今定當修身語意三種妙行。

    能正了知三種惡行所有過患。

    複正了知三種妙行所有功德。

    既正知已,勤斷勤修。

    惡行妙行。

    修治自身。

    令其清淨。

    離諸罪法。

    如是名為有學刍初思擇力。

    雲何刍有修習力。

    所謂一類有學刍。

    所得憶念。

    一切皆與覺支相順。

    而不相違。

    所得擇法及精進喜輕安定舍一切。

    皆與覺支相順。

    而不相違。

    修念覺支。

    皆依止厭。

    皆依止離。

    皆依止滅。

    回向於舍。

    修習擇法及精進喜輕安定舍覺支。

    皆依止厭。

    皆依止離。

    皆依止滅。

    回向於舍。

    如是名為有學刍後修習力。

    是名有學刍二力。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諸有學刍,略有二種力。

    思擇及修習,能伏惡魔軍。

    見惡過能斷,知妙德能修。

    能忍受思惟,是名思擇力。

     依止厭離滅,及回向於舍。

    而修七覺支,是名修習力。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由二種法。

    盡滅故死。

    雲何二法。

    一業。

    二壽。

    由業盡故。

    及壽盡故。

    決定命終。

    若時有業。

    爾時有壽。

    若時有壽。

    爾時有業。

    所以者何。

    如是二法。

    恒常和合。

    無不和合。

    如是二法。

    不可施設。

    分析離散。

    此時有業。

    彼時有壽。

    此時有壽。

    彼時有業若有其業。

    即有其壽若有其壽。

    即有其業。

    若無其業即無其壽。

    若無其壽即無其業。

    譬如燃燈生焰發明。

    若有其焰即有其明。

    若有其明即有其焰。

    若無其焰即無其明。

    若無其明即無其焰。

    業壽亦爾。

    若有其業即有其壽。

    若有其壽即有其業。

    若無其業即無其壽。

    若無其壽即無其業。

    如是二法。

    盡滅故死。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二法恒相随,謂業及與壽。

    業有壽亦有,業無壽亦無。

    壽業未消亡,有情終不死。

    壽業若盡滅,含識死無疑。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種行。

    世間衆生。

    皆共造作。

    雲何為二。

    一者能感短壽之行。

    二者能感長壽之行。

    雲何能感短壽之行。

    謂有一類補特伽羅。

    常樂殺生。

    為性兇暴。

    血塗其手。

    傷害物命。

    無有慚羞。

    無有慈愍。

    於諸衆生。

    常行殺害。

    乃至殺害。

    折腳蟻子。

    是名能感短壽之行。

    雲何能感長壽之行。

    謂有一類補特伽羅。

    遠離殺生。

    棄舍殺具。

    慚羞慈愍。

    於諸衆生。

    常不殺害。

    乃至不害。

    折腳蟻子。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