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作已辦。
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以正慧随觀,三界出離相。
能止息諸行,得最上涅槃。
已解脫諸漏,善修習瑜伽。
任持最後身,降伏魔所使。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三因三緣。
令諸有情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雲何為三。
一者貪欲為因為緣。
令諸有情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二者耽著為因為緣。
令諸有情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三者受用不見過患為因為緣。
令諸有情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汝等刍。
不應起此三因三緣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有諸刍。
具此所說三因三緣。
往施主家。
求勝利養。
或時其家。
忽遽無賴。
見已慼然。
默不敬問。
不起承迎。
不延就座。
不共談論。
彼見此相。
便起念言:此施主家。
恒相敬待。
誰所詭佞。
頓使其然。
由此因緣。
便於彼所。
不忍不悅。
起恚害心。
或發身語惡不善業。
因斯墜堕諸惡趣中。
受不愛果。
刍當知。
我觀世間。
諸有情類。
或由利養。
擾亂其心。
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
生地獄中。
受不愛果。
我觀世間。
諸有情類。
或由衰損。
擾亂其心。
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
生地獄中。
受不愛果。
我觀世間。
諸有情類。
或由利養及以衰損。
擾亂其心。
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
生地獄中。
受不愛果。
所以者何。
愚癡凡夫。
被諸利養。
先破其膜。
既破膜已,複破其皮。
既破皮已,複破其肉。
既破肉已,複斷筋脈。
斷筋脈已,複破其骨。
既破骨已,複傷髓腦。
然後方祝是故汝等。
應如是學。
我當雲何。
不被利養擾亂其心。
我當雲何不被衰損擾亂其心。
我當雲何不被利養及以衰損擾亂其心。
獨處空閑。
勤修聖行。
速證無上常樂涅槃。
汝等刍。
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由三種因緣,希求諸利養。
壞種種功德,及退失人天。
諸有聰明人,遇利養衰損。
其心善安定,不動如山王。
常靜慮安然,正觀諸法義。
修深細智見,證常樂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欲界勝生。
略有三種。
於彼雖成極大福聚。
而受諸欲生死輪回。
不能出離。
所以者何。
彼勝生處。
是欲所行境界地故。
雲何為三。
一欲住天欲界勝生。
二樂化天欲界勝生。
三他化天欲界勝生。
如是三種欲界勝生。
於彼雖成極大福聚。
而受諸欲。
生死輪回。
不能出離。
所以者何。
彼勝生處。
是欲所行境界地故。
我聖弟子。
於此三種欲界勝生。
如實随觀。
有諸過患。
故於欲界深生厭背。
生厭背故。
能正離欲。
正離欲故能得解脫。
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欲界三勝生,恒受諸欲樂。
謂欲住樂化,他化自在天。
生如是三處,雖成就大福。
而生死輪回,不能生上地。
於此諸欲中,若能知過患。
舍人天等趣,證無上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世有一類諸惡刍。
成就三法。
而似驢鳴。
雲何為三。
謂有一類諸惡刍。
無敬無承。
無慚無愧。
懈怠忘念。
如是一類諸惡刍。
具足成就如是三法。
而似驢鳴。
謂實無德而随僧衆。
唱如是言:具壽當知。
我亦是真沙門釋子。
然此一類諸惡刍。
無有增上戒定慧學。
如馀清淨真刍僧而随僧衆。
唱如是言:具壽當知。
我亦是真沙門釋子。
如世有驢随牛群後。
高聲唱言:我亦是牛宜相顧待。
然此驢身。
頭耳蹄喙毛色音聲。
皆與牛别而随牛後。
高聲唱言:我亦是牛宜相顧待。
如是一類諸惡刍。
實無其德而随僧衆。
唱如是言:具壽當知。
我亦是真沙門釋子。
然此一類諸惡刍。
依止村城聚落而祝日初分時。
整理裳服。
執持衣缽。
往入村城聚落乞食。
不能護持身語意業。
不住正念。
不守諸根。
詣於淨信諸施主家。
為利養故身處下座。
為居高座白衣說法。
我說此類諸惡刍所有言說。
皆似驢鳴。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剃發服染衣,手執持應器。
實無戒定慧,而自号沙門。
如世間有驢,與牛形相異。
而逐牛群後,自号是真牛。
如是惡刍,成無敬等法。
雖常廁清衆,而不證菩提。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學有三種。
若能於中。
離諸放逸。
晝夜精勤。
絕諸緣務。
獨處空閑。
無倒修學。
未生諸漏令永不生。
已生諸漏令永盡滅。
雲何為三。
一者增上戒學。
二者增上心學。
三者增上慧學。
何等名為增上戒學。
謂諸刍。
具淨屍羅。
安住守護别解脫戒。
軌範所行無不圓滿。
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具能受學所應學處。
成就清淨身語二業。
成就淨命。
成就淨見。
如是名為增上戒學。
何等名為增上心學。
謂諸刍。
能正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具足安祝最初靜慮。
廣說乃至。
具足安祝第四靜慮。
如是名為增上心學。
何等名為增上慧學。
謂諸刍。
如實了知。
是苦聖谛。
苦集聖谛。
苦滅聖谛。
及能趣苦滅道聖谛。
如是名為增上慧學。
如是三學。
若能於中。
離諸放逸。
晝夜精勤。
絕諸緣務。
獨處空閑。
無倒修學。
未生諸漏令永不生。
已生諸漏令永盡滅。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戒心慧學三,智者應修學。
勤精進常安,密禁守諸根。
晝夜處空閑,絕世諸緣務。
勤修戒心慧,如救自頭燃。
名學聖學處,至所學後邊。
脫所脫無遺,成清淨妙智。
得不動解脫,已永斷諸漏。
盡生死苦邊,後有更無有。
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以正慧随觀,三界出離相。
能止息諸行,得最上涅槃。
已解脫諸漏,善修習瑜伽。
任持最後身,降伏魔所使。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三因三緣。
令諸有情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雲何為三。
一者貪欲為因為緣。
令諸有情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二者耽著為因為緣。
令諸有情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三者受用不見過患為因為緣。
令諸有情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汝等刍。
不應起此三因三緣希求利養生多過患。
有諸刍。
具此所說三因三緣。
往施主家。
求勝利養。
或時其家。
忽遽無賴。
見已慼然。
默不敬問。
不起承迎。
不延就座。
不共談論。
彼見此相。
便起念言:此施主家。
恒相敬待。
誰所詭佞。
頓使其然。
由此因緣。
便於彼所。
不忍不悅。
起恚害心。
或發身語惡不善業。
因斯墜堕諸惡趣中。
受不愛果。
刍當知。
我觀世間。
諸有情類。
或由利養。
擾亂其心。
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
生地獄中。
受不愛果。
我觀世間。
諸有情類。
或由衰損。
擾亂其心。
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
生地獄中。
受不愛果。
我觀世間。
諸有情類。
或由利養及以衰損。
擾亂其心。
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
生地獄中。
受不愛果。
所以者何。
愚癡凡夫。
被諸利養。
先破其膜。
既破膜已,複破其皮。
既破皮已,複破其肉。
既破肉已,複斷筋脈。
斷筋脈已,複破其骨。
既破骨已,複傷髓腦。
然後方祝是故汝等。
應如是學。
我當雲何。
不被利養擾亂其心。
我當雲何不被衰損擾亂其心。
我當雲何不被利養及以衰損擾亂其心。
獨處空閑。
勤修聖行。
速證無上常樂涅槃。
汝等刍。
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由三種因緣,希求諸利養。
壞種種功德,及退失人天。
諸有聰明人,遇利養衰損。
其心善安定,不動如山王。
常靜慮安然,正觀諸法義。
修深細智見,證常樂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欲界勝生。
略有三種。
於彼雖成極大福聚。
而受諸欲生死輪回。
不能出離。
所以者何。
彼勝生處。
是欲所行境界地故。
雲何為三。
一欲住天欲界勝生。
二樂化天欲界勝生。
三他化天欲界勝生。
如是三種欲界勝生。
於彼雖成極大福聚。
而受諸欲。
生死輪回。
不能出離。
所以者何。
彼勝生處。
是欲所行境界地故。
我聖弟子。
於此三種欲界勝生。
如實随觀。
有諸過患。
故於欲界深生厭背。
生厭背故。
能正離欲。
正離欲故能得解脫。
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欲界三勝生,恒受諸欲樂。
謂欲住樂化,他化自在天。
生如是三處,雖成就大福。
而生死輪回,不能生上地。
於此諸欲中,若能知過患。
舍人天等趣,證無上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世有一類諸惡刍。
成就三法。
而似驢鳴。
雲何為三。
謂有一類諸惡刍。
無敬無承。
無慚無愧。
懈怠忘念。
如是一類諸惡刍。
具足成就如是三法。
而似驢鳴。
謂實無德而随僧衆。
唱如是言:具壽當知。
我亦是真沙門釋子。
然此一類諸惡刍。
無有增上戒定慧學。
如馀清淨真刍僧而随僧衆。
唱如是言:具壽當知。
我亦是真沙門釋子。
如世有驢随牛群後。
高聲唱言:我亦是牛宜相顧待。
然此驢身。
頭耳蹄喙毛色音聲。
皆與牛别而随牛後。
高聲唱言:我亦是牛宜相顧待。
如是一類諸惡刍。
實無其德而随僧衆。
唱如是言:具壽當知。
我亦是真沙門釋子。
然此一類諸惡刍。
依止村城聚落而祝日初分時。
整理裳服。
執持衣缽。
往入村城聚落乞食。
不能護持身語意業。
不住正念。
不守諸根。
詣於淨信諸施主家。
為利養故身處下座。
為居高座白衣說法。
我說此類諸惡刍所有言說。
皆似驢鳴。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剃發服染衣,手執持應器。
實無戒定慧,而自号沙門。
如世間有驢,與牛形相異。
而逐牛群後,自号是真牛。
如是惡刍,成無敬等法。
雖常廁清衆,而不證菩提。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學有三種。
若能於中。
離諸放逸。
晝夜精勤。
絕諸緣務。
獨處空閑。
無倒修學。
未生諸漏令永不生。
已生諸漏令永盡滅。
雲何為三。
一者增上戒學。
二者增上心學。
三者增上慧學。
何等名為增上戒學。
謂諸刍。
具淨屍羅。
安住守護别解脫戒。
軌範所行無不圓滿。
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具能受學所應學處。
成就清淨身語二業。
成就淨命。
成就淨見。
如是名為增上戒學。
何等名為增上心學。
謂諸刍。
能正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具足安祝最初靜慮。
廣說乃至。
具足安祝第四靜慮。
如是名為增上心學。
何等名為增上慧學。
謂諸刍。
如實了知。
是苦聖谛。
苦集聖谛。
苦滅聖谛。
及能趣苦滅道聖谛。
如是名為增上慧學。
如是三學。
若能於中。
離諸放逸。
晝夜精勤。
絕諸緣務。
獨處空閑。
無倒修學。
未生諸漏令永不生。
已生諸漏令永盡滅。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戒心慧學三,智者應修學。
勤精進常安,密禁守諸根。
晝夜處空閑,絕世諸緣務。
勤修戒心慧,如救自頭燃。
名學聖學處,至所學後邊。
脫所脫無遺,成清淨妙智。
得不動解脫,已永斷諸漏。
盡生死苦邊,後有更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