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關燈
△二法品第二之一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成就二分。

    於現法中。

    多諸憂苦。

    無喜樂祝有災有患。

    有惱有燒。

    有罪有責。

    為諸有情同梵行者之所诃毀。

    身壞命終。

    生諸惡趣。

    雲何為二。

    一於根門。

    不能守護。

    二於飲食。

    不善知量。

    諸有刍。

    成就此二。

    於現法中。

    多諸憂苦。

    無喜樂祝有災有患。

    有惱有燒。

    有罪有責。

    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诃毀。

    身壞命終生諸惡趣。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若不能守護,眼等六根門。

    飲食不知量,成不信懈擔彼於現法中,身心多受苦。

    及有災有患,有惱有燒然。

     行住與坐卧,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恒有罪有責。

    居聚落空閑,衆中及靜處。

    有智常诃責,當生惡趣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成就二分。

    於現法中。

    多諸喜樂。

    無憂苦祝無災無患。

    無惱無燒。

    無罪無責。

    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稱贊。

    身壞命終。

    生諸善趣。

    雲何為二。

    一於根門。

    能自守護。

    二於飲食。

    能善知量。

    諸有刍。

    成就此二。

    於現法中。

    多諸喜樂。

    無憂苦祝無災無患。

    無惱無燒。

    無罪無責。

    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稱贊。

    身壞命終。

    生諸善趣。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若自能守護,眼等六根門。

    飲食善知量,成就信精進。

    彼於現法中,身心多受樂。

    及無災無患,無惱無燒然。

     行住與坐卧,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恒無罪無責。

    居聚落空閑,衆中及靜處。

    有智常稱贊,當生善趣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種法。

    能生焦惱。

    雲何為二。

    謂有一類補特伽羅。

    唯造衆惡。

    唯作兇狂。

    唯起雜穢。

    不修衆善。

    不習調柔。

    不救怖畏。

    彼於後時。

    身嬰重疾遍體發生增上猛利。

    嚴切苦受。

    楚毒垂終。

    不可醫療。

    受此苦時。

    呻吟怨歎。

    作是念言:我從昔來。

    唯造衆惡。

    唯作兇狂。

    唯起雜穢。

    本修衆善。

    不習調柔。

    不救怖畏。

    若諸有情。

    唯造衆惡。

    唯作兇狂。

    唯起雜穢。

    不修衆善。

    不習調柔。

    不救怖畏。

    彼之所趣。

    我定當往。

    彼由唯造衆惡等故。

    心生焦惱。

    及以不修衆善等故。

    心生焦惱。

    如是名為有二種法。

    能生焦惱。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愚者心焦惱。

    謂唯作罪業,及不修福因。

    後遭病苦時,呻吟而怨歎。

    恨有罪無福,心悔惱焦然。

     有罪無福人,所生諸惡趣。

    我亦當随往,決定無有疑。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種法。

    心不焦惱。

    雲何為二。

    謂有一類補特伽羅。

    唯修衆善。

    唯習調柔。

    唯救怖畏。

    不造衆惡。

    不作兇狂。

    不起雜穢。

    彼於後時。

    身嬰重疾。

    遍體發生增上猛利。

    嚴切苦受。

    楚毒垂終。

    不可醫療。

    受此苦時。

    雖有呻吟。

    而無怨歎。

    作是念言我從昔來。

    唯修衆善。

    唯習調柔。

    唯救怖畏。

    不造衆惡。

    不作兇狂。

    不起雜穢。

    若諸有情唯修衆善。

    唯習調柔。

    唯救怖畏。

    不造衆惡。

    不作兇狂。

    不起雜穢。

    彼之所趣。

    我定當往。

    彼由唯修衆善等故。

    心不焦惱。

    及以不造衆惡等故。

    心不焦惱。

    如是名為有二種法。

    心不焦惱。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智者心歡喜。

    謂唯修福業,及不作罪因。

    後遭病苦時,呻吟無怨歎。

    慶有福無罪,不悔惱焦然。

     有福無罪人,所生諸善趣。

    我亦當随往,決定無有疑。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為汝略說二速通行。

    雲何為二。

    一者樂行。

    二者苦行。

    謂由樂行。

    證彼速通。

    及由苦行。

    證彼速通。

    所修加行。

    無澀難故。

    所得諸根。

    皆猛利故。

    是則名為樂速通行。

    所修加行。

    有澀難故。

    所得諸根。

    皆猛利故。

    是則名為苦速通行。

    是名略說二速通行。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今為汝略說,二種速通行。

    謂樂行苦行,因斯證速通。

    無澀難加行,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名樂速通行。

     有澀難加行,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名苦速通行。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為汝略說二遲通行。

    雲何為二。

    一者樂行。

    二者苦行。

    謂由樂行。

    證彼遲通。

    及由苦行。

    證彼遲通。

    所修加行。

    無澀難故。

    所得諸根。

    皆羸鈍故。

    是則名為樂遲通行。

    所修加行。

    有澀難故。

    所得諸根。

    皆羸鈍故。

    是則名為苦遲通行。

    是名略說。

    二遲通行。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今為汝略說,二種遲通行。

    謂樂行苦行,因此證遲通。

    無澀難加行,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