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複當自觀己身及以他身。
我身他身。
從颠倒起。
實無我所。
若有我者,雲何忽然。
見此餓鬼來在我邊。
爾時複見無量餓鬼。
其身長大。
無量無邊。
頭如太山。
咽如絲發。
饑火所逼。
叫喚求食。
見此事已,當起慈心以身施鬼。
餓鬼得已,噆食其體。
即便飽滿。
見是事已,複當更教觀衆多餓鬼。
見諸餓鬼。
繞身四匝。
如前以身食諸餓鬼。
見此事已,複教攝身使心不散。
自觀己身是不淨聚。
作是觀時。
尋自見身。
膿血諸肉。
皆段段壞。
聚在前地。
見諸衆生。
争取食之。
既見此事。
複當自觀其身。
從諸苦生。
從諸苦有。
是敗壞法。
不久磨滅。
餓鬼所食。
作是相時。
忽見身内。
心處有猛火。
燒前池上。
一切蓮華。
及諸餓鬼。
衆惡鬼形。
及與池水。
泓然都盡。
見此事已,複當更教谛觀己身。
如前完具。
身體平複。
複當更觀己身。
一切毛孔。
以慈心故。
血變成乳。
從毛孔出。
在地如池。
衆乳盈滿。
複見衆多餓鬼。
至此池上。
以宿罪故。
不得乳飲。
爾時慈心視鬼如子。
欲令飲乳。
以鬼罪故。
乳變成膿。
斯須之間。
複更慈心。
以慈心故。
身毛孔中。
一切乳出。
勝前數倍。
念諸餓鬼。
饑苦所逼。
何不來飲。
爾時餓鬼。
其形長大。
數十由旬。
舉足下足。
如五百乘車聲。
來至行者前。
唱言饑饑。
爾時行者,即以慈心施乳。
令飲餓鬼。
飲時至口。
變化為膿。
雖複為膿。
以行者慈心故。
即得飽滿。
見鬼飽已,複自觀身。
即自見身。
足下火出。
燒前衆生及以諸樹。
泓然都盡。
爾時若見衆多異類。
複還系念谛觀己身。
使心不動寂寞無念。
既無念想。
當發誓願。
願後世生。
不受後有。
不樂世間。
作此誓已,尋見前地,猶如琉璃。
見琉璃下。
有金色水。
自見己身。
與地正等。
與水色同。
其水溫暖。
水中生樹。
如七寶樹。
枝葉蓊郁。
上有四果。
果聲如鈴。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聞此聲已,自見己身。
沒於水中。
往趣樹所。
谛自觀身。
頂上水出。
彌漫琉璃池中。
忽然之頃。
複有火起。
火中生風,猶如琉璃。
複見頂上。
從頂堅強。
至乎腳足,猶如金剛。
複有火起。
燒金剛盡。
溫水枯涸。
尋更觀身。
我前見身内池中忽然有樹。
枝葉具足。
樹端有果。
其聲如鈴。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清淨之法。
如此妙果。
有好音聲。
香味具足。
我今宜食。
作此想已,即仰攀樹。
取果食之。
才得一果。
其味甘美。
無物可譬。
既食果已,見樹乾枯。
其馀三果。
尚有光明。
食果之後。
身心恬澹。
無憂喜想。
自觀心識。
是敗壞法。
從諸苦有。
諸苦根本。
識為因緣。
今觀此識。
如水上泡。
無有暫停。
四大無主。
身無有我。
識無依止。
如是諸法。
複七七四十九遍。
谛觀心識。
是敗壞法。
爾時自見己身。
白如珂雪。
節節相柱。
複當更教。
自以右手。
摩觸此身。
見身如塵。
骨末如粉。
如粉塵地。
尋複更教。
觀身如氣。
從數息有。
身如氣囊。
無有暫停。
複當更教。
尋自觀身。
如前還為一白骨人。
見骨人已,自觀己身。
如前還散,猶如微塵。
如人以粉用塗於地。
尋見地上。
有青色骨人。
複如前觀。
末此青色骨人。
以用塗地。
複更觀身。
如青微塵。
塵變成骨人。
其骨盡黑。
複當如前以末塗地。
複自觀身,猶如黑地。
見黑地中。
有四黑蛇。
眼赤如火。
蛇來逼身。
吐毒欲害。
不能為害。
即變為火。
自燒己身。
爾時空中有自然聲。
恒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
見此事時。
一一毒蛇。
八十八頭。
為火所焚。
見此事時。
空中自然有水。
灑毒蛇身。
衆火盡滅。
八十八頭。
一切都消。
出定之時,覺身安樂恬怕無為。
複當更教。
自觀己身。
無高大想。
尋複見身。
自然高大。
明顯可觀。
如七寶山。
自見己心。
如摩尼珠。
爾時複當如上觀空。
作觀空時。
自覺己身。
和悅柔軟快樂無比。
前蓮華上。
七寶色光。
流入己心。
在摩尼珠中。
滿足十過。
七支七色。
皆悉具足。
自觀身空。
亦無衆想。
爾時頂上有自然光。
似金色雲。
亦如寶蓋。
色複似銀。
從頂上入。
覆摩尼珠光上。
出定入定。
恒見此事。
見此事者,自然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告阿難。
佛滅度後。
四部弟子。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作此觀者,名第二十六正觀。
亦名得須陀洹道。
若得此觀。
要當審實。
使身自然離五種惡。
合修多羅。
不違毗尼。
随順阿毗昙。
此名須陀洹果相。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阿難。
若有行者,得此觀者,宜當密藏勿妄宣傳。
但當一心勤行精進。
勤行精進已,複當更教。
谛觀地大。
地大觀法。
亦如上說。
觀地大已,次教觀水大。
觀水大者,自觀己身。
身中諸水。
身如琉璃。
剛強難壞。
若見自身。
悉皆是水。
當教易觀。
若複見身。
盡成琉璃亦教易觀。
觀於地大使琉璃身,猶如微氣。
見水從眼中現。
若見此事。
名細微四大觀。
複當更教。
從頭已上。
使水滿中。
見水從眼中出。
亦不堕地。
自見己眼。
如水上沫。
亦滿水中。
若見此事。
頭水不溫不冷。
調和得所。
水若溫者,是假僞觀。
水色澄清。
不溫不涼。
次當更教。
觀腰已上水。
不溫不冷。
複觀咽喉。
如琉璃筒。
水入胸中。
次下至腹。
乃至?坒膝。
莫令入臂。
使水澄清。
如頗梨精色。
若覺水溫。
乃是真觀。
此想成已,複教通徹四支諸節。
水皆滿中。
如琉璃器持用盛水。
漸漸廣大。
見滿一床。
外人亦見。
若見此水清冷。
乃是真水。
若見馀相。
不名真實。
入水光三昧。
漸漸廣大滿一室内。
水皆澄清。
如琉璃氣。
漸漸廣大。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見此事時。
當於靜處一心安坐。
敕諸同學。
皆使清淨不令愦鬧。
爾時複當見水上紫焰起。
當自憶想此水從何處起。
雲何當盡。
若言我是水者,我身無我。
前已觀無我。
今從無法中。
水從何起。
作是念時。
水性如氣。
漸漸從頂上沒。
水稍稍盡。
唯身皮在。
自見己身。
極為微薄。
無物可譬。
如微塵草束。
複見身内。
忽然有火。
燒身都盡。
觀身無所。
永無有我。
我及衆生。
一切都無。
爾時行者,心意恬怕。
極為微細。
無物可譬。
此想成時。
名第二十七真無我觀。
亦名滅水大想。
亦名向斯陀含。
其馀微細賢聖法界。
微妙難勝。
不可具說。
行者坐時。
修諸三昧。
得無我三昧時。
當自然見佛。
佛告阿難。
汝今好受持是真實水大微妙境界。
廣為未來一切衆生。
敷演廣說。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阿難。
得此觀已,複當更教水大觀法。
此水大觀。
極為微細。
使此水大與火大合。
見身如氣。
如琉璃影。
觀臍四邊。
火焰俱起。
見於火焰,猶如日映。
若見臍上有火光起。
或有從鼻中出。
或有從口中出。
耳眼随意出入。
若見此事。
見一切火。
從毛孔出。
火出之後。
有渌色水。
尋從火後。
自見身中。
水上火下。
火上水下。
觀身無身。
此想成時。
見身水火。
不溫不冷。
身心寂爾。
安住無礙。
此名斯陀含果。
亦名境界實相。
見此事時。
出定入定。
恒不見身。
入定之時,外人亦見水火從毛孔出從毛孔入。
貪淫多者,見火從頂上入從身根出。
然後遍滿身體。
水亦複然。
複當自觀頭上火。
如閻浮檀那金光雲蓋。
或見身下。
如七寶華。
心中恬靜。
安隐快樂。
世間樂事。
無以為譬。
出定之時,身亦安樂。
令外衆生見已禅定三昧安隐金光金色。
帝釋諸天。
恭敬禮拜并言:大德汝今苦盡。
必定當成斯陀含果。
聞已歡喜。
修身禅定。
心無系礙。
安隐快樂。
遊戲無我三昧中。
亦漸入空三昧門。
無願無作諸三昧等。
悉現在前。
如此微妙善勝境界。
行者坐時。
於禅定中。
自然分别。
若鈍根者,大師世尊現前為說。
以見佛故。
聞法歡喜。
應時即得斯陀含道。
複當至心覆尋前觀。
經二十五反。
極令明利。
佛告阿難。
汝好持此第二十九水大觀。
慎勿忘失。
得此觀者,亦名斯陀含。
亦名善往來往宿世善根業因緣故遇善知識清淨法行。
汝乃當得此斯陀含道。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阿難。
若有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若得此微妙水大觀已,複當更教安隐微妙最勝奇特火大觀法。
作此觀時。
自見臍中微妙火光。
床如蓮華。
其色光明。
如和合百千萬億閻浮檀那金。
見此事已,複當更教觀身内火。
觀内火時。
自見心火。
常有光明。
過於百千萬億明月神珠。
心光清淨。
亦複如是,出定入定。
如人持明火珠行。
慮恐他見。
唯自心中。
明了如是,他人
我身他身。
從颠倒起。
實無我所。
若有我者,雲何忽然。
見此餓鬼來在我邊。
爾時複見無量餓鬼。
其身長大。
無量無邊。
頭如太山。
咽如絲發。
饑火所逼。
叫喚求食。
見此事已,當起慈心以身施鬼。
餓鬼得已,噆食其體。
即便飽滿。
見是事已,複當更教觀衆多餓鬼。
見諸餓鬼。
繞身四匝。
如前以身食諸餓鬼。
見此事已,複教攝身使心不散。
自觀己身是不淨聚。
作是觀時。
尋自見身。
膿血諸肉。
皆段段壞。
聚在前地。
見諸衆生。
争取食之。
既見此事。
複當自觀其身。
從諸苦生。
從諸苦有。
是敗壞法。
不久磨滅。
餓鬼所食。
作是相時。
忽見身内。
心處有猛火。
燒前池上。
一切蓮華。
及諸餓鬼。
衆惡鬼形。
及與池水。
泓然都盡。
見此事已,複當更教谛觀己身。
如前完具。
身體平複。
複當更觀己身。
一切毛孔。
以慈心故。
血變成乳。
從毛孔出。
在地如池。
衆乳盈滿。
複見衆多餓鬼。
至此池上。
以宿罪故。
不得乳飲。
爾時慈心視鬼如子。
欲令飲乳。
以鬼罪故。
乳變成膿。
斯須之間。
複更慈心。
以慈心故。
身毛孔中。
一切乳出。
勝前數倍。
念諸餓鬼。
饑苦所逼。
何不來飲。
爾時餓鬼。
其形長大。
數十由旬。
舉足下足。
如五百乘車聲。
來至行者前。
唱言饑饑。
爾時行者,即以慈心施乳。
令飲餓鬼。
飲時至口。
變化為膿。
雖複為膿。
以行者慈心故。
即得飽滿。
見鬼飽已,複自觀身。
即自見身。
足下火出。
燒前衆生及以諸樹。
泓然都盡。
爾時若見衆多異類。
複還系念谛觀己身。
使心不動寂寞無念。
既無念想。
當發誓願。
願後世生。
不受後有。
不樂世間。
作此誓已,尋見前地,猶如琉璃。
見琉璃下。
有金色水。
自見己身。
與地正等。
與水色同。
其水溫暖。
水中生樹。
如七寶樹。
枝葉蓊郁。
上有四果。
果聲如鈴。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聞此聲已,自見己身。
沒於水中。
往趣樹所。
谛自觀身。
頂上水出。
彌漫琉璃池中。
忽然之頃。
複有火起。
火中生風,猶如琉璃。
複見頂上。
從頂堅強。
至乎腳足,猶如金剛。
複有火起。
燒金剛盡。
溫水枯涸。
尋更觀身。
我前見身内池中忽然有樹。
枝葉具足。
樹端有果。
其聲如鈴。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清淨之法。
如此妙果。
有好音聲。
香味具足。
我今宜食。
作此想已,即仰攀樹。
取果食之。
才得一果。
其味甘美。
無物可譬。
既食果已,見樹乾枯。
其馀三果。
尚有光明。
食果之後。
身心恬澹。
無憂喜想。
自觀心識。
是敗壞法。
從諸苦有。
諸苦根本。
識為因緣。
今觀此識。
如水上泡。
無有暫停。
四大無主。
身無有我。
識無依止。
如是諸法。
複七七四十九遍。
谛觀心識。
是敗壞法。
爾時自見己身。
白如珂雪。
節節相柱。
複當更教。
自以右手。
摩觸此身。
見身如塵。
骨末如粉。
如粉塵地。
尋複更教。
觀身如氣。
從數息有。
身如氣囊。
無有暫停。
複當更教。
尋自觀身。
如前還為一白骨人。
見骨人已,自觀己身。
如前還散,猶如微塵。
如人以粉用塗於地。
尋見地上。
有青色骨人。
複如前觀。
末此青色骨人。
以用塗地。
複更觀身。
如青微塵。
塵變成骨人。
其骨盡黑。
複當如前以末塗地。
複自觀身,猶如黑地。
見黑地中。
有四黑蛇。
眼赤如火。
蛇來逼身。
吐毒欲害。
不能為害。
即變為火。
自燒己身。
爾時空中有自然聲。
恒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
見此事時。
一一毒蛇。
八十八頭。
為火所焚。
見此事時。
空中自然有水。
灑毒蛇身。
衆火盡滅。
八十八頭。
一切都消。
出定之時,覺身安樂恬怕無為。
複當更教。
自觀己身。
無高大想。
尋複見身。
自然高大。
明顯可觀。
如七寶山。
自見己心。
如摩尼珠。
爾時複當如上觀空。
作觀空時。
自覺己身。
和悅柔軟快樂無比。
前蓮華上。
七寶色光。
流入己心。
在摩尼珠中。
滿足十過。
七支七色。
皆悉具足。
自觀身空。
亦無衆想。
爾時頂上有自然光。
似金色雲。
亦如寶蓋。
色複似銀。
從頂上入。
覆摩尼珠光上。
出定入定。
恒見此事。
見此事者,自然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告阿難。
佛滅度後。
四部弟子。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作此觀者,名第二十六正觀。
亦名得須陀洹道。
若得此觀。
要當審實。
使身自然離五種惡。
合修多羅。
不違毗尼。
随順阿毗昙。
此名須陀洹果相。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阿難。
若有行者,得此觀者,宜當密藏勿妄宣傳。
但當一心勤行精進。
勤行精進已,複當更教。
谛觀地大。
地大觀法。
亦如上說。
觀地大已,次教觀水大。
觀水大者,自觀己身。
身中諸水。
身如琉璃。
剛強難壞。
若見自身。
悉皆是水。
當教易觀。
若複見身。
盡成琉璃亦教易觀。
觀於地大使琉璃身,猶如微氣。
見水從眼中現。
若見此事。
名細微四大觀。
複當更教。
從頭已上。
使水滿中。
見水從眼中出。
亦不堕地。
自見己眼。
如水上沫。
亦滿水中。
若見此事。
頭水不溫不冷。
調和得所。
水若溫者,是假僞觀。
水色澄清。
不溫不涼。
次當更教。
觀腰已上水。
不溫不冷。
複觀咽喉。
如琉璃筒。
水入胸中。
次下至腹。
乃至?坒膝。
莫令入臂。
使水澄清。
如頗梨精色。
若覺水溫。
乃是真觀。
此想成已,複教通徹四支諸節。
水皆滿中。
如琉璃器持用盛水。
漸漸廣大。
見滿一床。
外人亦見。
若見此水清冷。
乃是真水。
若見馀相。
不名真實。
入水光三昧。
漸漸廣大滿一室内。
水皆澄清。
如琉璃氣。
漸漸廣大。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見此事時。
當於靜處一心安坐。
敕諸同學。
皆使清淨不令愦鬧。
爾時複當見水上紫焰起。
當自憶想此水從何處起。
雲何當盡。
若言我是水者,我身無我。
前已觀無我。
今從無法中。
水從何起。
作是念時。
水性如氣。
漸漸從頂上沒。
水稍稍盡。
唯身皮在。
自見己身。
極為微薄。
無物可譬。
如微塵草束。
複見身内。
忽然有火。
燒身都盡。
觀身無所。
永無有我。
我及衆生。
一切都無。
爾時行者,心意恬怕。
極為微細。
無物可譬。
此想成時。
名第二十七真無我觀。
亦名滅水大想。
亦名向斯陀含。
其馀微細賢聖法界。
微妙難勝。
不可具說。
行者坐時。
修諸三昧。
得無我三昧時。
當自然見佛。
佛告阿難。
汝今好受持是真實水大微妙境界。
廣為未來一切衆生。
敷演廣說。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阿難。
得此觀已,複當更教水大觀法。
此水大觀。
極為微細。
使此水大與火大合。
見身如氣。
如琉璃影。
觀臍四邊。
火焰俱起。
見於火焰,猶如日映。
若見臍上有火光起。
或有從鼻中出。
或有從口中出。
耳眼随意出入。
若見此事。
見一切火。
從毛孔出。
火出之後。
有渌色水。
尋從火後。
自見身中。
水上火下。
火上水下。
觀身無身。
此想成時。
見身水火。
不溫不冷。
身心寂爾。
安住無礙。
此名斯陀含果。
亦名境界實相。
見此事時。
出定入定。
恒不見身。
入定之時,外人亦見水火從毛孔出從毛孔入。
貪淫多者,見火從頂上入從身根出。
然後遍滿身體。
水亦複然。
複當自觀頭上火。
如閻浮檀那金光雲蓋。
或見身下。
如七寶華。
心中恬靜。
安隐快樂。
世間樂事。
無以為譬。
出定之時,身亦安樂。
令外衆生見已禅定三昧安隐金光金色。
帝釋諸天。
恭敬禮拜并言:大德汝今苦盡。
必定當成斯陀含果。
聞已歡喜。
修身禅定。
心無系礙。
安隐快樂。
遊戲無我三昧中。
亦漸入空三昧門。
無願無作諸三昧等。
悉現在前。
如此微妙善勝境界。
行者坐時。
於禅定中。
自然分别。
若鈍根者,大師世尊現前為說。
以見佛故。
聞法歡喜。
應時即得斯陀含道。
複當至心覆尋前觀。
經二十五反。
極令明利。
佛告阿難。
汝好持此第二十九水大觀。
慎勿忘失。
得此觀者,亦名斯陀含。
亦名善往來往宿世善根業因緣故遇善知識清淨法行。
汝乃當得此斯陀含道。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阿難。
若有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若得此微妙水大觀已,複當更教安隐微妙最勝奇特火大觀法。
作此觀時。
自見臍中微妙火光。
床如蓮華。
其色光明。
如和合百千萬億閻浮檀那金。
見此事已,複當更教觀身内火。
觀内火時。
自見心火。
常有光明。
過於百千萬億明月神珠。
心光清淨。
亦複如是,出定入定。
如人持明火珠行。
慮恐他見。
唯自心中。
明了如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