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人。

    極令大白。

    此想成已,次想第二骨人。

    見二骨人已,見三骨人。

    見三骨人已,見四骨人。

    見四骨人已,見五骨人。

    如是乃至見十骨人。

    見十骨人已,見二十骨人。

    見二十骨人已,見三十骨人。

    見三十骨人已,見四十骨人。

    見四十骨人已,見一室内。

    滿中骨人。

    前後左右。

    行列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是時行者,漸漸廣大見一庭内。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白如珂雪。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心複廣大。

    見一頃地。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心漸廣大。

    見一由旬。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一由旬已,乃至見百由旬。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百由旬己。

    乃至見閻浮提。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一閻浮提已,次見弗婆提。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弗婆提已,次見瞿耶尼。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瞿耶尼已見郁單越。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四天下滿中骨人已,身心安隐。

    無驚怖想。

    心漸廣大。

    見百閻浮提。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百閻浮提已,見百弗婆提。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百弗婆提已,次見百瞿耶尼。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百瞿耶尼已,次見百郁單越。

    滿中骨人。

    行行相向。

    各舉右手。

    向於行者,見此事已,身心安樂。

    無驚怖想。

    心想利故。

    見娑婆世界。

    滿中骨人。

    皆垂兩手。

    伸舒十指。

    一切齊立。

    向於行者,于時行者,見此事已,出定入定。

    恒見骨人。

    山河石壁。

    一切世事。

    皆悉變化,猶如骨人。

    爾時行者,見此事已,於四方面。

    見四大水。

    其流迅駃。

    色白如乳。

    見諸骨人随流沈沒。

    此想成時。

    複更忏悔。

    但純見水。

    湧住空中。

    複當起想令水恬靜。

    佛告阿難。

    此名凡夫心想白骨白光湧出三昧。

    亦名凡夫心海生死境界相。

    我今因迦絺羅難陀。

    為汝及未來一切衆生等。

    說是白骨白光湧出三昧門。

    為攝亂心渡生死海。

    汝當受持慎勿忘失。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即現白光三昧。

    一一相貌。

    皆令阿難悉得見之。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名白骨觀最初境界。

    佛告阿難。

    此想成已,更教馀想。

    教馀想者,當自觀身作一白骨人。

    極使白淨。

    令頭倒下入臗骨中。

    澄心一處。

    極使分明。

    此想成已,觀身四面。

    周匝四方。

    皆有骨人。

    此想成已,即於前地。

    作一白骨人。

    如似己身。

    亦複倒頭入臗骨中。

    想一成已,次當想二。

    想二成已,次當想三。

    想三成已,次當想四。

    想四成已,次當想五。

    想五成已,乃至想十。

    如是滿一房内。

    見諸骨人。

    皆悉倒頭入臗骨中。

    見一房内已,乃至見於百房之内。

    是諸骨人。

    皆悉倒頭入臗骨中。

    見百房已,見一由旬。

    滿中骨人。

    皆悉倒頭入臗骨中。

    見一由旬已,乃至見無量諸白骨人。

    皆悉倒頭入臗骨中。

    此想成已,見諸骨人。

    各各縱橫。

    悉在前地。

    或見頭破。

    或見項折。

    或見颠倒。

    或見缭戾。

    或見腰折。

    或見伸腳。

    或見縮腳。

    或見腳骨分為二分。

    或見頭骨倒入胸中。

    或見頭骨。

    偃仰掣縮。

    紛亂縱橫。

    悉在前地。

    周匝上下。

    滿一室内。

    此想成已,乃至見於無量無邊諸白骨人。

    紛亂縱橫。

    或大或小。

    或破或完。

    如此衆事。

    皆當住心谛觀。

    極令分明。

    佛告阿難。

    是時行者,見此事已,當自思惟。

    前骨完具。

    今者破散縱橫紛亂。

    不可記錄。

    此白骨身。

    猶尚無定。

    當知我身。

    亦複無我。

    谛觀是已,當自思惟。

    正有縱橫諸雜亂骨。

    何處有我及與他身。

    爾時行者,思惟無我。

    身意泰然。

    安隐快樂。

    佛告阿難。

    此想成已,複當更教令心廣大。

    使彼行人見一閻浮提。

    縱橫亂骨。

    見諸骨外。

    周匝四面。

    有大火起。

    焰焰相次。

    燒諸亂骨。

    見諸骨人。

    節節火起。

    如是火相。

    或有衆火,猶如流水。

    明炎熾盛。

    流諸骨間。

    或有衆火,猶如大山。

    從四面來。

    此想成已,極大驚怖。

    出定之時,身體蒸熱。

    還當攝心。

    如前觀骨。

    觀一白骨人。

    極令明了。

    是時行者,入定之時,不能自起。

    要當彈指。

    然後得起。

    此想成者,當自起念而作是言我於前世無數劫來。

    造熱惱法。

    業緣所牽故。

    使今者見此火起。

    複當作念。

    如此火者,從四大有。

    我身空寂。

    四大無主。

    此大猛火。

    橫從空起。

    我身他身。

    悉皆亦空。

    如此火者,從妄想生。

    為何所燒。

    我身及火。

    二皆無常。

    佛告阿難。

    行者應當至心谛觀。

    如是等法。

    觀空無火亦無衆骨。

    作此觀者,無有恐懼。

    身意恬安。

    倍勝於前。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想成者,名第二觀白骨竟。

    佛告阿難。

    觀第二白骨竟已,複當更教系念法。

    系念法者先當系心著左足大指上。

    一心谛觀足大指。

    使肉青黑津膩,猶如日光炙於肥肉。

    漸漸至膝。

    乃至於臗。

    觀左足已,觀其右足。

    亦複如是,觀右足已,次當觀腰。

    至背至頸。

    至項至頭。

    至面至胸。

    舉身支節。

    一切身分。

    皆亦津黑,猶如日光炙於肥肉。

    不淨流溢。

    如屎尿聚。

    谛觀己身。

    極使分明。

    想一成已,複當想二。

    想二成已,複當想三。

    想三成已,複當想四。

    想四成已,複當想五。

    想五成已,複當想十。

    想十成已,見一室内。

    滿中津黑,猶如日光炙於肥肉。

    如屎尿聚。

    諸不淨人。

    行列縱橫滿一室内。

    見一室已,複見二室。

    見二室已,乃至見無量衆多不淨人。

    四維上下。

    皆悉充滿娑婆世界。

    此想成已,行人自念。

    我於前世。

    貪淫愚癡。

    不自覺知。

    盛年放逸。

    貪著情色。

    無有慚愧。

    随逐色聲香味觸法。

    今觀我身。

    不淨流溢。

    他身亦爾。

    何可愛樂。

    見此事已,極自厭身。

    慚愧自責。

    出定之時,見諸飲食。

    如屎尿汁。

    甚可惡厭。

    次教易觀。

    易觀法者,當更起想念。

    想念成時。

    見其身外。

    諸不淨間。

    周匝四面。

    忽然炎起。

    如熱時焰。

    其色正白。

    如野馬行。

    映諸不淨。

    爾時行者,見此事已,當大歡喜。

    以歡喜故。

    身心輕軟。

    其心明朗。

    快樂倍常。

    佛告阿難。

    是名第三慚愧自責觀。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想成者,名第三津膩慚愧觀竟。

     佛告阿難。

    此想成已,複當更教系念住意左腳大指上。

    令谛觀腳大指節。

    起膖脹想。

    見膖脹已,起爛壞想。

    見爛壞已,起青黑赤白諸膿血想。

    是諸膿血。

    極使臭處。

    難可堪忍。

    如是漸漸。

    至膝至臗。

    皆令膖脹爛潰不淨。

    觀左腳已,右腳亦然。

    如是漸漸。

    至腰。

    至背。

    至頸。

    至項。

    至頭。

    至面。

    至胸。

    舉身支節。

    一切膖脹。

    皆悉爛壞。

    青黑赤白。

    諸膿流出。

    臭惡雜穢。

    不可堪處。

    想一成已,複更想二。

    想二成已,複更想三。

    想三成已,複更想四。

    想四成已,複更想五。

    想五成已,乃至想十。

    想十成已,見一室内。

    周匝上下。

    諸膖脹人。

    皆悉爛壞。

    青黑赤白諸膿。

    悉皆流出。

    雜穢臭處。

    不可堪忍。

    複當更想一由旬。

    想一由旬已,乃至想百由旬。

    想百由旬已,乃至見三千大千世界。

    周匝上下。

    地及虛空。

    一切彌滿。

    膖脹爛壞。

    青黑赤白諸膿流出。

    雜穢充滿。

    不可堪處。

    佛告阿難。

    爾時行者,見此事已,自觀己身。

    不淨充滿。

    觀於他身。

    亦複如是,當作想念。

    我此身者,甚可患厭。

    衆多不淨。

    彌滿一切。

    谛觀是已,畏生死患。

    其心堅固。

    深信因果。

    出定入定。

    恒見不淨。

    欲求厭離舍棄此身。

    作此想時。

    自見己身。

    舉體皮肉。

    如秋葉落。

    見肉堕地。

    在前地已,即大動心。

    心生驚怖。

    身心震掉。

    不能自甯。

    身氣熱惱。

    如熱病人。

    為渴所逼。

    出定之時,如人夏日行於曠野渴乏無水。

    身體疲極。

    此想成已,乃至食時。

    見所食物。

    如膖死屍。

    見所飲漿,猶如膿血。

    此想成已,極大厭身。

    觀於身内及於身外。

    求淨不得。

    佛告阿難。

    複當更教令其易想。

    莫使棄身。

    唐無所得。

    易觀法者,當於遠處臭穢之外。

    作一淨物。

    教其系心想一淨物。

    心眼明了。

    即欲往取。

    如是漸漸。

    所見廣遠。

    諸不淨外。

    有諸淨地。

    如琉璃地。

    見此淨處。

    即便欲往。

    轉複廣遠。

    意不能達。

    佛告阿難。

    爾時當教如此行人而作是言:汝所見事。

    是不淨想。

    此不淨想。

    而雜穢物。

    當知此想從颠倒起。

    皆由前世颠倒行故。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