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加趺坐。

    坐蓮華上見此像已應當谛觀頂上肉髻。

    見頂上肉髻。

    發绀青色一一發舒長丈三。

    還放之時右旋宛轉。

    有琉璃光。

    住佛頂上如是一一孔。

    一毛旋生。

    觀八萬四千毛皆使了了。

    見此事已次觀像面像面圓滿。

    如十五日月。

    威光益顯。

    分齊分明複觀額廣平正眉間毫相。

    白如珂雪。

    如頗梨珠。

    右旋宛轉複觀像鼻。

    如鑄金铤似鷹王嘴。

    當于面門複觀像口唇色赤好。

    如頻婆羅果。

    次觀像齒口四十齒。

    方白齊平。

    齒上有印印中出光。

    如白真珠。

    齒間紅色。

    流出紅光次觀像頸。

    如琉璃筒顯發金顔。

    次觀像胸德字萬字。

    衆相印中。

    極令分明。

    印印出光。

    五色具足。

    次觀佛像。

    臂如象王鼻。

    柔軟可愛次觀像手十指參差。

    不失其所。

    手内外握。

    手上生毛。

    如琉璃光。

    毛悉上靡。

    如赤銅爪。

    爪上金色。

    爪内紅色。

    如赤銅山與紫金合。

    次觀合曼掌,猶如鵝王。

    舒時則現。

    似真珠網。

    攝手不見。

    觀像手已,次觀像身。

    方坐安隐。

    如真金山。

    不前不卻。

    中坐得所。

    複觀像胫。

    如鹿王腨。

    傭直圓滿。

    次觀足趺。

    平滿安庠。

    足下蓮華。

    千輻具足。

    足上生毛。

    如绀琉璃。

    毛皆上靡。

    腳指齊整。

    參差得中。

    爪色赤銅。

    於腳指端。

    亦有千輻相輪。

    腳指網間,猶如羅文。

    似雁王腳。

    如是諸事。

    及與身光圓光項光。

    光有化佛諸大比丘衆化菩薩。

    如是化人。

    如旋火輪。

    旋逐光走。

    如是逆觀者,從足逆觀。

    乃至頂髻。

    順觀者,從頂至足。

    如是觀像。

    使心分明。

    專見一佛像。

    見一像已,複當更觀得見二像。

    見二佛像時。

    使佛像身成琉璃。

    出衆色光。

    焰焰相次如燒金山。

    化像無數。

    見二像已,複見三像。

    見三像已,複見四像。

    見四像已,複見五像。

    見五像已,乃至見十像。

    見十像已,心轉明利。

    見閻浮提。

    齊四海内。

    凡夫心狹。

    不得令廣。

    若廣大者,攝心令還。

    齊四海内。

    以鐵圍山為界。

    見此海内。

    滿中佛像。

    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皆使分明。

    一一相好。

    有無數光。

    若於衆光。

    見一一境界。

    雜穢不淨。

    從罪報得。

    複應更起掃兜婆塗地。

    造作淨籌。

    謙卑下下。

    修諸忏悔。

    複當安心正念一處。

    如前觀像。

    不緣馀事。

    谛觀像眉間。

    觀像眉間已,次第觀其馀諸相。

    一一相好。

    皆使分明。

    若不分明。

    更複忏悔作諸苦役。

    然後攝心。

    如前觀像。

    見諸佛像。

    身色端嚴。

    三十二相。

    皆悉具足。

    滿四海内。

    皆坐華上。

    見坐像已,複更作念。

    世尊在世。

    執缽持錫。

    入裡乞食。

    處處遊化。

    以福度衆生。

    我於今日。

    但見坐像。

    不見行像。

    宿有何罪。

    作是念已,複更忏悔。

    既忏悔已,如前攝心。

    系念觀像。

    觀像時。

    見諸坐像。

    一切皆起。

    巨身丈六。

    方正不傾。

    身相光明。

    皆悉具足。

    見像立已,複見像行。

    執缽持錫。

    威儀庠序。

    諸天人衆。

    皆亦圍繞。

    複有衆像。

    飛騰虛空放金色光。

    滿虛空中,猶如金雲。

    複似金山。

    相好無比。

    複見衆像。

    於虛空中。

    作十八變。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或現大身。

    滿虛空中。

    大複現小。

    如芥子許。

    履地如水。

    履水如地。

    於虛空中。

    東踴西沒。

    西踴東沒。

    南踴北沒。

    北踴南沒。

    中踴邊沒。

    邊踴中沒。

    上踴下沒。

    下踴上沒。

    行住坐卧。

    随意自在。

    見此事已,複當作念。

    世尊在世。

    教諸比丘,右脅而卧。

    我今亦當觀諸像卧。

    尋見諸像牒僧伽梨。

    枕右肘右脅而卧。

    脅下自然生金色床。

    金光栴檀。

    種種雜色。

    衆妙蓮華。

    以為敷具。

    上有寶帳。

    垂諸璎珞。

    佛放大光。

    滿寶帳内,猶如金華。

    複似星月。

    無量寶光,猶如團雲。

    處空明顯。

    中有化佛。

    彌滿虛空。

    見卧像已,複當作念。

    過去有佛。

    名釋迦牟尼。

    唯獨一身。

    教化衆生。

    住在此世。

    四十九年。

    入大涅槃而般涅槃,猶如薪盡火滅。

    永滅無馀。

    我今心想。

    以想心故。

    見是多像。

    此多像者,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從我心想。

    妄見此耳。

    作是念時。

    漸漸消滅。

    衆像皆盡。

    唯見一像。

    獨坐華台。

    結加趺坐。

    谛觀此像。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皆使明了。

    見此像已,名觀像法。

    佛告禅難提。

    及敕阿難。

    佛滅度後。

    若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欲忏悔者,欲滅罪者,佛雖不在。

    系念谛觀形像者,諸惡罪業。

    速得清淨。

    觀此像已,複當更觀。

    從像臍中。

    便放一光。

    其光金色。

    分為五支。

    一光照左。

    一光照右。

    一光照前。

    一光照後。

    一光照上。

    如是五光。

    光光之上。

    皆有化佛。

    佛相次第。

    滿虛空中。

    見此相時。

    極使明了。

    複見化佛。

    上至梵世。

    彌滿三千大千世界。

    於三千大千世界中。

    見金色光。

    如紫金山。

    内外無妨。

    見此事時。

    心意快然。

    見前坐像。

    如佛真影。

    見佛影已,複當作念。

    此是影耳。

    世尊威力。

    智慧自在。

    現作此事。

    我今應當谛觀真佛。

    爾時尋見佛身。

    微妙如淨琉璃。

    内有金剛。

    於金剛内。

    有紫金光。

    共相映發。

    成衆相好。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猶如印文。

    炳然明顯。

    微妙清淨。

    不可具說。

    手執澡瓶。

    住立空中。

    瓶内盛水。

    狀如甘露。

    其水五色。

    五光清淨。

    如琉璃珠。

    柔軟細滑。

    灌行者頂。

    滿於身中。

    自見身内。

    水所觸處。

    八十戶蟲。

    漸漸萎落。

    蟲既萎已,身體柔軟。

    心意悅樂。

    當自念言:如來慈父。

    以此法水上味甘露。

    而灌我頂。

    此灌頂法。

    必定不虛。

    爾時複當更起想念。

    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罪業除者,聞佛說法。

    佛說法者,說四念處。

    說四正勤。

    說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說七覺。

    說八聖道。

    此三十七法。

    一一分别。

    為行者說。

    說此法已,複教觀苦空無常無我。

    教此法已,以見佛故。

    得聞妙法。

    心意開解。

    如水順流。

    不久亦成阿羅漢道。

    業障重者,見佛動口。

    不聞說法,猶如聾人。

    無所聞知。

    爾時複當更行忏悔。

    既忏悔已,五體投地。

    對佛啼泣。

    經曆多時。

    修諸功德。

    然後方聞佛所說法。

    雖聞說法。

    於義不了。

    複見世尊以澡瓶水。

    灌行者頂。

    水色變異。

    純金剛色。

    從頂上入。

    其色各異。

    青黃赤白。

    衆穢雜相。

    亦於中現。

    水從頂上入。

    直下身中。

    從足跟出。

    流入地中其地即時變為光明。

    大如丈許。

    下入地中。

    如是漸深。

    直到水際。

    到水際已,複當作意。

    随此光去。

    複觀此水。

    水下淳空。

    複更當觀空下有绀琉璃地。

    琉璃地下有金色地。

    金色地下有金剛地。

    金剛地下複見虛空。

    見此虛空。

    豁然大空。

    都無所有。

    見此事已,複還攝心。

    如前觀一佛像。

    爾時彼佛光明益顯。

    不可具說。

    複持澡瓶水。

    灌行者頂。

    水相光明。

    亦如上說。

    如是七遍。

    佛告禅難提。

    此名觀像三昧。

    亦名念佛定。

    複名除罪業。

    次名救破戒。

    令毀禁戒者,不失禅定。

    佛告阿難。

    汝好受持此觀佛三昧灌頂之法。

    為未來世一切衆生。

    當廣分别。

    佛說是語時。

    尊者禅難提。

    及諸天衆。

    千二百五十比丘。

    皆作是言:如來世尊,於今日為諸衆生亂心多者,說除罪法。

    唯願世尊,更開甘露。

    令諸衆生。

    於佛滅後。

    得涅槃道。

    禅難提比丘。

    聞佛說此觀佛三昧。

    身心歡喜。

    應時即得無量三昧門。

    豁然意解。

    成阿羅漢。

    三明六通。

    皆悉具足。

    佛告阿難。

    此想成者,名第十九觀佛三昧。

    亦名灌頂法。

    汝好受持。

    慎勿忘失。

    為未來世一切衆生。

    分别廣說。

    佛說此語時。

    諸比丘衆。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阿難。

    貪淫多者,雖得如此觀佛三昧。

    於事無益。

    不能獲得賢聖道果。

    次當更教自觀己身。

    令如前法。

    還作骨人。

    使皎然大白,猶如雪山。

    複當系念住意在臍中。

    或在腰中。

    随息出入。

    一數二随。

    或二數三随。

    或三數四随。

    或四數五随。

    或五數六随。

    或六數七随。

    或七數八随。

    或八數九随。

    或九數十随。

    終而複始。

    随息往反至十複舍數而止。

    爾時心意。

    恬靜無為。

    自見身皮,猶如練囊。

    見此事已,不見身骨。

    不知心處。

    爾時複當更教起想。

    還使身内心意。

    身體支節。

    如白玉人。

    既見此已,複當系念在腰中脊骨大節上。

    令心不散。

    爾時複當自然見身上。

    有一明相。

    大如錢許。

    漸漸廣大。

    如摩伽大魚耳。

    周遍雲集。

    複似白雲。

    於白雲内。

    有白光明。

    如頗梨鏡。

    光明漸盛。

    舉體明顯。

    複有白光。

    團圓正等,猶如車輪。

    内外俱明。

    明過於日。

    見此事時。

    複更如前。

    一數二随。

    或二數三随。

    或三數四随。

    或四數五随。

    或五數六随。

    或六數七随。

    或七數八随。

    或八數九随。

    或九數十随。

    或單或複。

    修短随意。

    如是系念。

    在於密處。

    使心不散。

    複當系念。

    如前更觀腰中大節。

    觀大節時。

    定心不動。

    複自見身。

    更益明盛。

    勝前數倍。

    如大錢許。

    倍複精進。

    遂更見身。

    明倍增長。

    如澡罐口。

    世間明物。

    無以為譬。

    見此明已,倍勤精進。

    心不懈退。

    複見此明。

    當於胸前。

    如明鏡許。

    見此明時。

    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殷勤不止。

    遂見此明。

    益更增盛。

    諸天寶珠。

    無以為譬。

    其明清淨。

    無諸瑕穢。

    有七種色。

    光光七寶色。

    從胸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