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色像。
作此想已,見真金像。
滿娑婆世界。
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皆說苦空無常無我。
雖見此事。
複當起意想。
是諸佛皆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處。
如此功德所共合成。
雲何有色。
作此想時。
一一谛觀。
令一切佛身心無礙。
亦無色想。
自見己身。
如空中雲。
觀五受陰。
無諸性相。
豁然歡喜。
複還見身。
如蓮華聚。
周匝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見諸坐佛。
坐己華上。
為說甚深空無我無願無作聖賢十四境界門。
佛告阿祇達。
若有行者,見此事已,當教慈心。
教慈心者,敬觀地獄。
爾時行者,即見十八地獄。
火車爐炭。
刀山劍樹。
受苦衆生。
皆是己前身父母。
宗親眷屬。
或是師徒。
諸善知識。
見一一人。
阿鼻地獄猛火燒身。
或複有人。
節節火然。
或上劍樹。
或踏刀山。
或投镬湯。
或入灰河。
或飲沸屎。
或啖熱鐵丸。
或飲融銅。
或卧鐵床。
或抱銅柱。
或入劍林。
碎身無數。
或挑眼無數。
持熱銅丸。
安眼眶中。
或見餓鬼。
身形長大。
數十由旬。
啖火啖炭。
或飲膿血。
變成融銅。
舉體火起。
足跟銅流。
或見闇冥鐵圍山間。
滿中衆生。
狀如羅刹。
更相食啖。
見諸夜叉。
裸形黑瘦。
雙牙上出。
頭上火然。
首如牛頭。
角端雨血。
複見世間虎狼師子諸惡禽獸。
更相啖食。
複見一切諸畜生苦。
或見阿修羅。
割截耳鼻。
受諸苦事。
複見三界一切衆生。
為欲所使。
悉受苦惱。
觀無想天,猶如電幻。
不久當堕大地獄中。
舉要言之。
三界二十五有。
一切衆生。
皆有三塗苦惱之業。
爾時行者,觀見三界受苦衆生。
其心明了。
如觀掌中。
深起慈悲。
生憐愍心。
見諸衆生。
宿行惡業。
故受惡報。
見此事已,悲泣雨淚。
欲生救護。
盡其心力。
不能救濟。
爾時心中極生憐愍。
厭患生死。
不願久處。
心生驚怖。
如人捉刀欲來害己。
見此事已,更起慈悲。
欲拔苦者,無奈之何。
爾時行者,内自思惟。
是諸衆生。
因於無明。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爾時行者,内自思惟。
此無明者,從何處來。
孚乳産生。
遍滿三界。
觀此無明。
假於地大。
而得成長。
依於風大。
而得動搖。
因於地大。
體堅不壞。
火大照育。
水成衆性。
如是動作。
風性不住。
水性随流。
火性炎盛。
地性堅鞕。
此四大性。
二上二下。
諸方亦二。
東方者成色陰性南方者成受陰性。
西方者成想陰性。
北方者成行陰性。
上方者成識陰性。
此五受陰。
依無明有。
從觸受生。
樂觸因緣。
生於諸受。
受因緣生愛取有。
有因緣故生於三界。
九十八使及諸結業。
纏縛衆生無有出期。
如是諸業。
從無明有。
依癡愛生。
此無明者,本相所出。
從何而生。
遍布三界。
於諸衆生為大纏縛。
我今應觀無明識相從何處起。
此無明者,為是地大。
為離地大。
為與地合。
為從地生。
為從地滅。
地性本空。
推地無主。
雲何無明。
起癡愛想緣行而有。
而此諸行及愛取有。
為從風起。
為從水生。
為火所照。
如此四大。
一一谛觀。
此諸大者,實無性相。
同如實際。
雲何牽諸衆生纏在三界。
為大煩惱之所燒然。
作此思惟已,怖畏生死。
患生天樂。
觀諸天宮。
如夢如幻。
如露如電。
如呼聲響。
普見一切三界衆生,猶如環旋。
受苦無窮。
見此事已愁憂不樂。
世間如駛水流。
求涅槃道。
刹那刹那頃。
欲求解脫。
爾時複當更教數息。
一數二随。
二數三随。
三數四随。
四數五随。
五數六随。
六數七随。
七數八随。
八數九随。
九數十随。
十數百随。
百數千随。
随息多少。
攝氣令住爾時自見己身。
如百千萬億蓮華。
一切萎脆。
四面風來。
吹去萎華變成琉璃。
如琉璃器自見其心如大華樹。
從下方金剛際。
乃至三界頂上有四果。
其果微妙如如意珠。
有六種光。
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行者見此事時。
見金剛地際乃至上方三界之頂。
滿中諸佛。
與大弟子眷屬圍繞。
或有諸佛。
飛騰虛空。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身下出水。
身上出火。
東踴西沒。
西踴東沒。
南踴北沒。
北踴南沒。
中踴邊沒。
邊踴中沒。
或現大身滿虛空中。
大複現小如芥子許。
變現自在随意無礙。
或見諸聲聞。
入四大定。
身如火聚。
諸火焰端,猶如金筒盛衆色水。
複見己身。
如彼入定。
爾時當教行者而作是言:汝所見者,雖是多佛及諸聲聞。
汝今應觀此諸世尊,是無相身。
是大解脫。
是無學果。
應當善攝汝心。
如前數息。
此數息法。
有十六科。
不可具說。
爾時行者,既數息已,心意恬怕。
寂然無見複當更教觀心蓮華,猶如華樹。
樹上有果。
如摩尼珠。
現六種光。
其光明顯。
從三界頂。
照於下方金剛地際。
見心華樹。
荄垂欲絕。
然深無量。
爾時當觀諸佛法身。
諸佛法身者,因色身有。
色身者譬如金瓶。
法身者如摩尼珠。
應當谛觀色身之内。
十力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大慈大悲。
無礙解脫。
神智無量。
絕妙境界。
非眼所見。
非心所念。
一切諸法。
無來無去。
不住不壞。
同如實際。
凡夫愚癡。
為老死大賊之所追逐。
妄見颠倒。
以颠倒故。
堕落三塗愛欲河中。
為駛水所漂。
沒溺三界。
我今雲何同凡夫行。
妄想見佛。
我大和上釋迦牟尼佛。
往昔之時,頭目髓腦。
國城妻子。
持用布施。
百千苦行。
求解脫法。
今者已得超越生死住大涅槃。
寂滅究竟更不複生。
如過去佛法住常樂處。
亦無去來現在諸智。
身心不動。
恬怕無為。
如此智慧所成就身。
當有何想。
雲何變動。
我今見者,從妄想現屬諸因緣。
故是颠倒色相之法。
作是思惟時。
一切諸佛及諸賢聖。
寂然隐身更不複現。
唯一佛在。
有四大弟子以為侍者, 爾時釋迦牟尼世尊,為於行者,更說四大清淨觀法。
告言法子。
過去三世諸賢聖等。
觀此行時。
自然皆觀。
風大觀法。
觀風大者,先觀身内。
從心華樹。
生一微風。
如是微風。
漸漸增長。
遍滿身體。
滿身體已從毛孔出滿一房内。
滿一房已,見此微風滿一庭内。
滿一庭已,複見漸漸滿一頃地。
滿一頃已複更增廣滿一由旬。
滿一由旬已滿二由旬。
滿二由旬已滿三由旬。
滿三由旬已滿四由旬。
滿四由旬已滿五由旬。
滿五由旬已,如此漸漸廣大。
滿十由旬。
微風才動。
漸漸廣大。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上至於頂。
下至金剛際。
遍此諸處已,還從頂入。
令其心樹一切華葉漸漸萎落。
自見己身。
如頗梨鏡。
表裡映徹。
爾時複當教觀水大。
觀水大者,先觀身内。
心華樹端。
出一微水。
如琉璃氣。
漸漸增廣。
似白色雲。
遍滿身内。
滿身内已,從六根出。
頂上湧出。
繞身七匝。
如白雲行。
滴滴雨水。
其水柔軟。
盈滿一床。
滿一床已,漸漸廣大。
滿一房内。
滿一房已,滿一庭中。
滿一庭已,滿一城中。
滿一城已,滿十頃地。
滿十頃已,滿百頃地。
滿百頃已,滿一由旬。
水色正白。
如白琉璃光。
其氣微細。
過於凡夫。
眼根境界。
漸漸廣大。
滿二由旬。
滿二由旬已,滿三由旬。
滿三由旬已,滿四由旬。
滿四由旬已,滿五由旬。
滿五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十由旬。
滿十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百由旬。
滿百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一閻浮提。
滿一閻浮提已,漸漸廣大。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上至三界頂。
下至金剛際。
如是水相。
其氣如雲。
還從頂入。
見此事已,複更教觀火大觀火大者,自觀身内。
心華樹端。
諸華葉間。
有微細火,猶如金光。
從心端出。
遍滿身内。
從毛孔出。
漸漸廣大。
遍滿一床。
滿一床已,滿一房内。
滿一房已,漸漸廣大。
滿一庭中。
滿一庭已,滿一城中。
滿一城已,滿十頃地。
滿十頃地已,滿百頃地。
滿百頃地已,滿一由旬。
火色變白。
如真珠光。
更複鮮白。
頗梨雪山。
不得為比。
紅光照錯。
以成文章。
漸漸廣大。
滿二由旬。
滿二由旬已,滿三由旬。
滿三由旬已,滿四由旬。
滿四由旬已,滿五由旬。
滿五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百由旬。
滿百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閻浮提。
滿閻浮提已,漸漸廣大。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上至三界頂。
下至金剛際。
還從頂入。
見此事已,複當更教觀於地大。
觀地大者,自見身内。
心樹諸華。
漸漸廣大。
如金剛雲。
遍滿身内。
滿身内已,複滿一床。
滿一床已,遍滿一房。
滿一房已,遍滿一庭。
滿一庭已,遍滿一城。
滿一城已,漸漸廣大。
遍
作此想已,見真金像。
滿娑婆世界。
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皆說苦空無常無我。
雖見此事。
複當起意想。
是諸佛皆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處。
如此功德所共合成。
雲何有色。
作此想時。
一一谛觀。
令一切佛身心無礙。
亦無色想。
自見己身。
如空中雲。
觀五受陰。
無諸性相。
豁然歡喜。
複還見身。
如蓮華聚。
周匝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見諸坐佛。
坐己華上。
為說甚深空無我無願無作聖賢十四境界門。
佛告阿祇達。
若有行者,見此事已,當教慈心。
教慈心者,敬觀地獄。
爾時行者,即見十八地獄。
火車爐炭。
刀山劍樹。
受苦衆生。
皆是己前身父母。
宗親眷屬。
或是師徒。
諸善知識。
見一一人。
阿鼻地獄猛火燒身。
或複有人。
節節火然。
或上劍樹。
或踏刀山。
或投镬湯。
或入灰河。
或飲沸屎。
或啖熱鐵丸。
或飲融銅。
或卧鐵床。
或抱銅柱。
或入劍林。
碎身無數。
或挑眼無數。
持熱銅丸。
安眼眶中。
或見餓鬼。
身形長大。
數十由旬。
啖火啖炭。
或飲膿血。
變成融銅。
舉體火起。
足跟銅流。
或見闇冥鐵圍山間。
滿中衆生。
狀如羅刹。
更相食啖。
見諸夜叉。
裸形黑瘦。
雙牙上出。
頭上火然。
首如牛頭。
角端雨血。
複見世間虎狼師子諸惡禽獸。
更相啖食。
複見一切諸畜生苦。
或見阿修羅。
割截耳鼻。
受諸苦事。
複見三界一切衆生。
為欲所使。
悉受苦惱。
觀無想天,猶如電幻。
不久當堕大地獄中。
舉要言之。
三界二十五有。
一切衆生。
皆有三塗苦惱之業。
爾時行者,觀見三界受苦衆生。
其心明了。
如觀掌中。
深起慈悲。
生憐愍心。
見諸衆生。
宿行惡業。
故受惡報。
見此事已,悲泣雨淚。
欲生救護。
盡其心力。
不能救濟。
爾時心中極生憐愍。
厭患生死。
不願久處。
心生驚怖。
如人捉刀欲來害己。
見此事已,更起慈悲。
欲拔苦者,無奈之何。
爾時行者,内自思惟。
是諸衆生。
因於無明。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爾時行者,内自思惟。
此無明者,從何處來。
孚乳産生。
遍滿三界。
觀此無明。
假於地大。
而得成長。
依於風大。
而得動搖。
因於地大。
體堅不壞。
火大照育。
水成衆性。
如是動作。
風性不住。
水性随流。
火性炎盛。
地性堅鞕。
此四大性。
二上二下。
諸方亦二。
東方者成色陰性南方者成受陰性。
西方者成想陰性。
北方者成行陰性。
上方者成識陰性。
此五受陰。
依無明有。
從觸受生。
樂觸因緣。
生於諸受。
受因緣生愛取有。
有因緣故生於三界。
九十八使及諸結業。
纏縛衆生無有出期。
如是諸業。
從無明有。
依癡愛生。
此無明者,本相所出。
從何而生。
遍布三界。
於諸衆生為大纏縛。
我今應觀無明識相從何處起。
此無明者,為是地大。
為離地大。
為與地合。
為從地生。
為從地滅。
地性本空。
推地無主。
雲何無明。
起癡愛想緣行而有。
而此諸行及愛取有。
為從風起。
為從水生。
為火所照。
如此四大。
一一谛觀。
此諸大者,實無性相。
同如實際。
雲何牽諸衆生纏在三界。
為大煩惱之所燒然。
作此思惟已,怖畏生死。
患生天樂。
觀諸天宮。
如夢如幻。
如露如電。
如呼聲響。
普見一切三界衆生,猶如環旋。
受苦無窮。
見此事已愁憂不樂。
世間如駛水流。
求涅槃道。
刹那刹那頃。
欲求解脫。
爾時複當更教數息。
一數二随。
二數三随。
三數四随。
四數五随。
五數六随。
六數七随。
七數八随。
八數九随。
九數十随。
十數百随。
百數千随。
随息多少。
攝氣令住爾時自見己身。
如百千萬億蓮華。
一切萎脆。
四面風來。
吹去萎華變成琉璃。
如琉璃器自見其心如大華樹。
從下方金剛際。
乃至三界頂上有四果。
其果微妙如如意珠。
有六種光。
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行者見此事時。
見金剛地際乃至上方三界之頂。
滿中諸佛。
與大弟子眷屬圍繞。
或有諸佛。
飛騰虛空。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身下出水。
身上出火。
東踴西沒。
西踴東沒。
南踴北沒。
北踴南沒。
中踴邊沒。
邊踴中沒。
或現大身滿虛空中。
大複現小如芥子許。
變現自在随意無礙。
或見諸聲聞。
入四大定。
身如火聚。
諸火焰端,猶如金筒盛衆色水。
複見己身。
如彼入定。
爾時當教行者而作是言:汝所見者,雖是多佛及諸聲聞。
汝今應觀此諸世尊,是無相身。
是大解脫。
是無學果。
應當善攝汝心。
如前數息。
此數息法。
有十六科。
不可具說。
爾時行者,既數息已,心意恬怕。
寂然無見複當更教觀心蓮華,猶如華樹。
樹上有果。
如摩尼珠。
現六種光。
其光明顯。
從三界頂。
照於下方金剛地際。
見心華樹。
荄垂欲絕。
然深無量。
爾時當觀諸佛法身。
諸佛法身者,因色身有。
色身者譬如金瓶。
法身者如摩尼珠。
應當谛觀色身之内。
十力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大慈大悲。
無礙解脫。
神智無量。
絕妙境界。
非眼所見。
非心所念。
一切諸法。
無來無去。
不住不壞。
同如實際。
凡夫愚癡。
為老死大賊之所追逐。
妄見颠倒。
以颠倒故。
堕落三塗愛欲河中。
為駛水所漂。
沒溺三界。
我今雲何同凡夫行。
妄想見佛。
我大和上釋迦牟尼佛。
往昔之時,頭目髓腦。
國城妻子。
持用布施。
百千苦行。
求解脫法。
今者已得超越生死住大涅槃。
寂滅究竟更不複生。
如過去佛法住常樂處。
亦無去來現在諸智。
身心不動。
恬怕無為。
如此智慧所成就身。
當有何想。
雲何變動。
我今見者,從妄想現屬諸因緣。
故是颠倒色相之法。
作是思惟時。
一切諸佛及諸賢聖。
寂然隐身更不複現。
唯一佛在。
有四大弟子以為侍者, 爾時釋迦牟尼世尊,為於行者,更說四大清淨觀法。
告言法子。
過去三世諸賢聖等。
觀此行時。
自然皆觀。
風大觀法。
觀風大者,先觀身内。
從心華樹。
生一微風。
如是微風。
漸漸增長。
遍滿身體。
滿身體已從毛孔出滿一房内。
滿一房已,見此微風滿一庭内。
滿一庭已,複見漸漸滿一頃地。
滿一頃已複更增廣滿一由旬。
滿一由旬已滿二由旬。
滿二由旬已滿三由旬。
滿三由旬已滿四由旬。
滿四由旬已滿五由旬。
滿五由旬已,如此漸漸廣大。
滿十由旬。
微風才動。
漸漸廣大。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上至於頂。
下至金剛際。
遍此諸處已,還從頂入。
令其心樹一切華葉漸漸萎落。
自見己身。
如頗梨鏡。
表裡映徹。
爾時複當教觀水大。
觀水大者,先觀身内。
心華樹端。
出一微水。
如琉璃氣。
漸漸增廣。
似白色雲。
遍滿身内。
滿身内已,從六根出。
頂上湧出。
繞身七匝。
如白雲行。
滴滴雨水。
其水柔軟。
盈滿一床。
滿一床已,漸漸廣大。
滿一房内。
滿一房已,滿一庭中。
滿一庭已,滿一城中。
滿一城已,滿十頃地。
滿十頃已,滿百頃地。
滿百頃已,滿一由旬。
水色正白。
如白琉璃光。
其氣微細。
過於凡夫。
眼根境界。
漸漸廣大。
滿二由旬。
滿二由旬已,滿三由旬。
滿三由旬已,滿四由旬。
滿四由旬已,滿五由旬。
滿五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十由旬。
滿十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百由旬。
滿百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一閻浮提。
滿一閻浮提已,漸漸廣大。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上至三界頂。
下至金剛際。
如是水相。
其氣如雲。
還從頂入。
見此事已,複更教觀火大觀火大者,自觀身内。
心華樹端。
諸華葉間。
有微細火,猶如金光。
從心端出。
遍滿身内。
從毛孔出。
漸漸廣大。
遍滿一床。
滿一床已,滿一房内。
滿一房已,漸漸廣大。
滿一庭中。
滿一庭已,滿一城中。
滿一城已,滿十頃地。
滿十頃地已,滿百頃地。
滿百頃地已,滿一由旬。
火色變白。
如真珠光。
更複鮮白。
頗梨雪山。
不得為比。
紅光照錯。
以成文章。
漸漸廣大。
滿二由旬。
滿二由旬已,滿三由旬。
滿三由旬已,滿四由旬。
滿四由旬已,滿五由旬。
滿五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百由旬。
滿百由旬已,漸漸廣大。
滿閻浮提。
滿閻浮提已,漸漸廣大。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上至三界頂。
下至金剛際。
還從頂入。
見此事已,複當更教觀於地大。
觀地大者,自見身内。
心樹諸華。
漸漸廣大。
如金剛雲。
遍滿身内。
滿身内已,複滿一床。
滿一床已,遍滿一房。
滿一房已,遍滿一庭。
滿一庭已,遍滿一城。
滿一城已,漸漸廣大。
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