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戲其中。
如是種種。
亦如上者,觀見一已,複見二。
見二已,複見三。
見三已,複見四。
見四已,複見五。
見五已,乃至見十。
見十已,心漸廣大。
見一房中。
見一房中已,乃至見一天下。
見一天下已,若廣者,複攝令還。
如前觀。
一觀已,複當移想系念。
谛觀鼻頭。
觀鼻頭已,心不分散。
若不分散。
如前觀骨。
複當自想身肉肌皮。
皆父母和合不淨精氣。
所共合成。
如此身者,種子不淨。
複當次教系念觀齒。
人身中。
唯此齒白。
我此身骨。
白如此齒。
心想利故。
見齒長大,猶如身體。
爾時複當移想。
更觀額上。
使額上白骨。
白如珂雪。
若不白者,複當易觀教作九想。
廣說如九想觀法。
作此觀時若鈍根者,過一月已,至九十日。
谛觀此事。
然後方見。
若利根者,一念即見。
見此事已,複更教觀腰中大節白骨。
見已即如前應觀種種色骨人。
此法不成。
複當教慈心觀。
慈心觀者,廣說如慈三昧。
教慈心已,複教更觀白骨。
若見馀事。
慎勿随逐。
但令此心。
了了分明。
見白骨人。
如白雪山。
若見馀物。
起心滅除。
當作是念。
如來世尊,教我觀骨。
雲何乃有馀想境界。
我今應當一心觀骨。
見白骨已,令心澄靜。
無諸外想。
普見三千大千世界。
滿中骨人。
見此骨人已,一一皆滅。
如前觀苦。
爾時槃直迦比丘。
聞佛說此語。
一一谛觀。
心不分散。
了了分明。
應時即得阿羅漢道。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自念宿命。
所習三藏。
了了分明。
亦無錯謬。
爾時世尊,因此愚癡貢高槃直迦比丘。
制此清淨觀白骨法。
佛告迦栴延。
此槃直迦愚癡比丘。
尚以系念。
成阿羅漢。
何況智者而不修禅。
爾時世尊,見此事已,為說偈言: 禅為甘露法,定心滅諸惡。
慧殺諸愚癡,永不受後有。
愚癡槃直迦,尚以定心得。
何況諸智者,不勤修系念。
爾時世尊,告迦栴延。
及敕阿難。
汝今應當受持佛語。
以此妙法。
普濟群生。
若有後世愚癡衆生。
憍慢貢高。
邪惡衆生。
欲坐禅者,從初迦絺羅難陀觀法。
及禅難提觀像之法。
複當學此槃直迦比丘所觀之法。
然後自觀己身。
見諸白骨。
白如珂雪。
時骨人。
還來入身。
悉見白骨。
流光散滅。
見此事已,行者自然心意和悅。
恬靜無為。
出定之時,頂上溫暖。
身毛孔中。
恒出諸香。
出定入定。
恒聞妙法。
續複自見。
身體溫暖。
悅豫快樂。
顔貌熙怡。
恒少睡眠。
身無苦患。
得此暖法。
恒自覺知。
心下溫暖。
心常安樂。
若後世人。
欲學禅者,從初不淨。
乃至此法。
得此觀者,名和暖法。
佛告阿難。
佛滅度後。
若有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於濁世中。
欲學正受思惟者,從初系念。
觀於不淨乃至此法。
是名暖法。
若得此法。
名第二十一暖法觀竟。
佛告阿難。
汝今持此迦栴延子所問暖法。
慎勿忘失。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後世衆生。
若有能受持是三昧者,一心安隐。
得於暖法。
此人雲何當自覺知。
佛告阿難。
若有谛觀諸結使相。
從初不淨。
乃至此法。
自覺身心。
皆悉溫暖。
心心相續。
無諸惱恚。
顔色和悅。
此名暖法。
複次阿難。
若有行者,得暖法已,次當更教系念在諸白骨間。
皆有白光。
見白光時。
白骨散滅。
若馀境界現在前者,複當攝心還觀白光。
見諸白光。
炎炎相次。
遍滿世界。
自觀己身。
複更明淨。
頗梨雪山。
不得為比。
自見骨人。
各各雜散。
作此觀時。
定心令久。
心既久已,當自見頂上。
有大光明,猶如火光。
從腦處出。
佛告阿難。
若見此事。
便當更教。
從頭至足。
反覆往複。
凡十四遍。
作此觀已,出定入定。
恒見頂上火出。
如真金光。
身毛孔中。
亦出金光。
如散粟金。
身心安樂。
如紫金光明。
還從頂入。
此名頂法。
若有行者,得此觀時。
能得頂觀。
佛告阿難。
汝好受持是頂觀法。
廣為未來一切衆生說。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得此觀者,名第二十二觀頂法竟佛告阿難。
此想成已,複當更教系念觀諸白骨。
令諸散骨。
如風吹雪。
聚在一處。
自然成?。
白如雪山。
若見此事。
得道不難。
若有先身犯戒者,今身犯戒者,見散骨?,猶如灰土。
或於其上。
見諸黑物。
複當忏悔向於智者,自說已過。
既忏悔已,見骨?上。
有大白光。
乃至無色界。
出定入定。
恒得安樂。
本所愛樂。
漸漸微薄。
複當更觀。
如前覆尋。
九孔膿流不淨之物。
皆令了了。
心無疑悔。
複當如上。
骨間生火。
燒諸不淨。
不淨已盡。
金光流出。
還入於頂。
此光入頂時。
身體快樂。
無以為譬。
得此觀者,名第二十三觀助頂法方便竟。
複當更教系念住意。
自觀己身,猶如草束。
出定之時,亦見己身,猶如芭蕉。
皮皮相裹。
複當自觀衆芭蕉葉,猶如皮囊。
身内如氣。
亦不見骨。
出定入定。
恒見此事。
身體羸劣。
複當更教令自觀身。
還聚成一。
如乾草束。
見身堅強。
既見堅強。
複當服酥。
飲食調適。
然後觀身。
還似空囊。
有火從内燒此身盡。
燒身盡已,入定之時,恒見火光。
觀見火已,見於四方一切火起。
出定入定。
身熱如火。
見此火大從支節起。
一切毛孔。
火從中出。
出定之時,亦自見身。
如大火聚。
身體烝熱。
不能自持。
爾時四方。
有大火山。
皆來合集。
在行者前。
自見己身。
與衆火合。
此名火想。
複當令火燒身都盡。
火既燒已,入定之時,觀身無身。
見身悉為火所燒盡。
火燒盡已,自然得知身中無我。
一切結使。
皆悉同然。
不可具說。
此名火想真實火大第二十四火大觀竟。
佛告阿難。
汝好受持是火大無我觀。
此火大觀。
名智慧火。
燒諸煩惱。
汝好受持。
為未來世一切衆生。
當廣敷演。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阿難。
若有行者得。
火大觀已,複當更教系念思惟。
令系念鼻端。
更觀此火從何處起。
觀此火時。
自觀己身。
悉無有我。
既無有我。
火自然滅。
複當作念。
我身無我。
四大無主。
此諸結使。
及使根本。
從颠倒起。
颠倒亦空。
雲何於此空法之中橫見身火。
作是觀時。
火及與我。
求覓無所。
此名火大無我觀。
佛告阿難。
汝好受持此火大觀。
為未來世一切衆生。
當廣分别敷演解說。
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是名第二十五觀竟。
佛告阿難。
我見火滅時。
先從鼻滅。
然後身體一時俱滅。
身内心火。
八十八結。
亦俱得滅。
身中清涼。
調和得所。
深自覺悟。
了了分明。
決定無我。
出定入定。
恒知身中無有吾我。
此名滅無我觀竟。
佛告阿難。
複當更教觀灌頂法。
觀灌頂者,自見己身。
如琉璃光。
超出三界。
見有真佛。
以澡瓶水。
從頂而灌。
彌滿身中。
身彌滿已,支節亦滿。
從臍中流。
出在於前地。
佛常灌水。
爾時世尊,灌頂已,即滅不現。
臍中水出,猶如琉璃。
其色如绀琉璃光。
光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水出盡已,複當更教系念。
願佛世尊,更為我灌頂。
爾時自然見身如氣。
粗大甚廣超出三界。
見水從頂入。
見身粗大。
與水正等。
滿於水中。
複自見臍猶如蓮華。
湧泉流出。
彌滿其身。
繞身如池。
有諸蓮華。
一一蓮華。
七色光明。
其光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
聲如梵音。
悅可耳根。
此相現時。
複當更教。
叉手閉目。
一心端坐。
從於頂上。
自觀身内。
不見骨想。
出定入定。
自見己身。
如琉璃■。
複當起念。
使自己心四大毒龍想。
見己心内。
如毛孔開。
有六種龍。
一一龍有六頭。
其頭吐毒,猶如風火。
彌漫池中。
在蓮華上。
一一華光。
流入龍頂。
光入頂時。
龍毒自歇。
唯有大水。
滿其身内。
此想成時。
名觀七覺華。
雖見此想。
於深禅定。
猶未通達。
複當更教。
如上數息。
使心安隐。
恬然無念。
此想成時。
名四大相應觀。
佛告阿難。
汝好受持是七覺意四大相應觀。
慎莫忘失。
普為未來一切衆生。
當廣分别。
為諸四衆。
敷演解說。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複當更教系念住意。
谛觀水大。
從毛孔出。
彌漫其身。
出定入定。
見身如池。
其水綠色。
如此綠水。
似山頂泉。
從頂而出。
從頂而入。
見有七華。
純金剛色。
放金色光。
其金色光中。
有金剛人。
手執利劍。
斬前六龍。
複見衆火。
從龍口出。
遍身火然。
衆水枯竭。
火即滅盡。
水火滅盡已,自見己身。
漸漸大白,猶如金剛。
出定入定。
心意快樂,猶如酥灌。
如服醍醐。
身心安樂。
複當更教系念觀他。
觀外境界。
以外想故自然見有一樹。
生奇甘果。
其果四色。
四光具足。
如此果樹。
如琉璃樹。
彌漫一切。
見此樹已,普見一切。
四生衆生。
饑火所逼。
一切來乞。
見已歡喜。
生憐愍心。
即起慈心。
見此乞者,如己父母受大苦惱。
我今雲何當救拔之。
作是念已,即自觀身。
如前還為膿血。
複為肉段。
持施饑者,是諸餓鬼。
争取食之。
食之既飽。
四散馳走。
如是種種。
亦如上者,觀見一已,複見二。
見二已,複見三。
見三已,複見四。
見四已,複見五。
見五已,乃至見十。
見十已,心漸廣大。
見一房中。
見一房中已,乃至見一天下。
見一天下已,若廣者,複攝令還。
如前觀。
一觀已,複當移想系念。
谛觀鼻頭。
觀鼻頭已,心不分散。
若不分散。
如前觀骨。
複當自想身肉肌皮。
皆父母和合不淨精氣。
所共合成。
如此身者,種子不淨。
複當次教系念觀齒。
人身中。
唯此齒白。
我此身骨。
白如此齒。
心想利故。
見齒長大,猶如身體。
爾時複當移想。
更觀額上。
使額上白骨。
白如珂雪。
若不白者,複當易觀教作九想。
廣說如九想觀法。
作此觀時若鈍根者,過一月已,至九十日。
谛觀此事。
然後方見。
若利根者,一念即見。
見此事已,複更教觀腰中大節白骨。
見已即如前應觀種種色骨人。
此法不成。
複當教慈心觀。
慈心觀者,廣說如慈三昧。
教慈心已,複教更觀白骨。
若見馀事。
慎勿随逐。
但令此心。
了了分明。
見白骨人。
如白雪山。
若見馀物。
起心滅除。
當作是念。
如來世尊,教我觀骨。
雲何乃有馀想境界。
我今應當一心觀骨。
見白骨已,令心澄靜。
無諸外想。
普見三千大千世界。
滿中骨人。
見此骨人已,一一皆滅。
如前觀苦。
爾時槃直迦比丘。
聞佛說此語。
一一谛觀。
心不分散。
了了分明。
應時即得阿羅漢道。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自念宿命。
所習三藏。
了了分明。
亦無錯謬。
爾時世尊,因此愚癡貢高槃直迦比丘。
制此清淨觀白骨法。
佛告迦栴延。
此槃直迦愚癡比丘。
尚以系念。
成阿羅漢。
何況智者而不修禅。
爾時世尊,見此事已,為說偈言: 禅為甘露法,定心滅諸惡。
慧殺諸愚癡,永不受後有。
愚癡槃直迦,尚以定心得。
何況諸智者,不勤修系念。
爾時世尊,告迦栴延。
及敕阿難。
汝今應當受持佛語。
以此妙法。
普濟群生。
若有後世愚癡衆生。
憍慢貢高。
邪惡衆生。
欲坐禅者,從初迦絺羅難陀觀法。
及禅難提觀像之法。
複當學此槃直迦比丘所觀之法。
然後自觀己身。
見諸白骨。
白如珂雪。
時骨人。
還來入身。
悉見白骨。
流光散滅。
見此事已,行者自然心意和悅。
恬靜無為。
出定之時,頂上溫暖。
身毛孔中。
恒出諸香。
出定入定。
恒聞妙法。
續複自見。
身體溫暖。
悅豫快樂。
顔貌熙怡。
恒少睡眠。
身無苦患。
得此暖法。
恒自覺知。
心下溫暖。
心常安樂。
若後世人。
欲學禅者,從初不淨。
乃至此法。
得此觀者,名和暖法。
佛告阿難。
佛滅度後。
若有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於濁世中。
欲學正受思惟者,從初系念。
觀於不淨乃至此法。
是名暖法。
若得此法。
名第二十一暖法觀竟。
佛告阿難。
汝今持此迦栴延子所問暖法。
慎勿忘失。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後世衆生。
若有能受持是三昧者,一心安隐。
得於暖法。
此人雲何當自覺知。
佛告阿難。
若有谛觀諸結使相。
從初不淨。
乃至此法。
自覺身心。
皆悉溫暖。
心心相續。
無諸惱恚。
顔色和悅。
此名暖法。
複次阿難。
若有行者,得暖法已,次當更教系念在諸白骨間。
皆有白光。
見白光時。
白骨散滅。
若馀境界現在前者,複當攝心還觀白光。
見諸白光。
炎炎相次。
遍滿世界。
自觀己身。
複更明淨。
頗梨雪山。
不得為比。
自見骨人。
各各雜散。
作此觀時。
定心令久。
心既久已,當自見頂上。
有大光明,猶如火光。
從腦處出。
佛告阿難。
若見此事。
便當更教。
從頭至足。
反覆往複。
凡十四遍。
作此觀已,出定入定。
恒見頂上火出。
如真金光。
身毛孔中。
亦出金光。
如散粟金。
身心安樂。
如紫金光明。
還從頂入。
此名頂法。
若有行者,得此觀時。
能得頂觀。
佛告阿難。
汝好受持是頂觀法。
廣為未來一切衆生說。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得此觀者,名第二十二觀頂法竟佛告阿難。
此想成已,複當更教系念觀諸白骨。
令諸散骨。
如風吹雪。
聚在一處。
自然成?。
白如雪山。
若見此事。
得道不難。
若有先身犯戒者,今身犯戒者,見散骨?,猶如灰土。
或於其上。
見諸黑物。
複當忏悔向於智者,自說已過。
既忏悔已,見骨?上。
有大白光。
乃至無色界。
出定入定。
恒得安樂。
本所愛樂。
漸漸微薄。
複當更觀。
如前覆尋。
九孔膿流不淨之物。
皆令了了。
心無疑悔。
複當如上。
骨間生火。
燒諸不淨。
不淨已盡。
金光流出。
還入於頂。
此光入頂時。
身體快樂。
無以為譬。
得此觀者,名第二十三觀助頂法方便竟。
複當更教系念住意。
自觀己身,猶如草束。
出定之時,亦見己身,猶如芭蕉。
皮皮相裹。
複當自觀衆芭蕉葉,猶如皮囊。
身内如氣。
亦不見骨。
出定入定。
恒見此事。
身體羸劣。
複當更教令自觀身。
還聚成一。
如乾草束。
見身堅強。
既見堅強。
複當服酥。
飲食調適。
然後觀身。
還似空囊。
有火從内燒此身盡。
燒身盡已,入定之時,恒見火光。
觀見火已,見於四方一切火起。
出定入定。
身熱如火。
見此火大從支節起。
一切毛孔。
火從中出。
出定之時,亦自見身。
如大火聚。
身體烝熱。
不能自持。
爾時四方。
有大火山。
皆來合集。
在行者前。
自見己身。
與衆火合。
此名火想。
複當令火燒身都盡。
火既燒已,入定之時,觀身無身。
見身悉為火所燒盡。
火燒盡已,自然得知身中無我。
一切結使。
皆悉同然。
不可具說。
此名火想真實火大第二十四火大觀竟。
佛告阿難。
汝好受持是火大無我觀。
此火大觀。
名智慧火。
燒諸煩惱。
汝好受持。
為未來世一切衆生。
當廣敷演。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阿難。
若有行者得。
火大觀已,複當更教系念思惟。
令系念鼻端。
更觀此火從何處起。
觀此火時。
自觀己身。
悉無有我。
既無有我。
火自然滅。
複當作念。
我身無我。
四大無主。
此諸結使。
及使根本。
從颠倒起。
颠倒亦空。
雲何於此空法之中橫見身火。
作是觀時。
火及與我。
求覓無所。
此名火大無我觀。
佛告阿難。
汝好受持此火大觀。
為未來世一切衆生。
當廣分别敷演解說。
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是名第二十五觀竟。
佛告阿難。
我見火滅時。
先從鼻滅。
然後身體一時俱滅。
身内心火。
八十八結。
亦俱得滅。
身中清涼。
調和得所。
深自覺悟。
了了分明。
決定無我。
出定入定。
恒知身中無有吾我。
此名滅無我觀竟。
佛告阿難。
複當更教觀灌頂法。
觀灌頂者,自見己身。
如琉璃光。
超出三界。
見有真佛。
以澡瓶水。
從頂而灌。
彌滿身中。
身彌滿已,支節亦滿。
從臍中流。
出在於前地。
佛常灌水。
爾時世尊,灌頂已,即滅不現。
臍中水出,猶如琉璃。
其色如绀琉璃光。
光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水出盡已,複當更教系念。
願佛世尊,更為我灌頂。
爾時自然見身如氣。
粗大甚廣超出三界。
見水從頂入。
見身粗大。
與水正等。
滿於水中。
複自見臍猶如蓮華。
湧泉流出。
彌滿其身。
繞身如池。
有諸蓮華。
一一蓮華。
七色光明。
其光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
聲如梵音。
悅可耳根。
此相現時。
複當更教。
叉手閉目。
一心端坐。
從於頂上。
自觀身内。
不見骨想。
出定入定。
自見己身。
如琉璃■。
複當起念。
使自己心四大毒龍想。
見己心内。
如毛孔開。
有六種龍。
一一龍有六頭。
其頭吐毒,猶如風火。
彌漫池中。
在蓮華上。
一一華光。
流入龍頂。
光入頂時。
龍毒自歇。
唯有大水。
滿其身内。
此想成時。
名觀七覺華。
雖見此想。
於深禅定。
猶未通達。
複當更教。
如上數息。
使心安隐。
恬然無念。
此想成時。
名四大相應觀。
佛告阿難。
汝好受持是七覺意四大相應觀。
慎莫忘失。
普為未來一切衆生。
當廣分别。
為諸四衆。
敷演解說。
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複當更教系念住意。
谛觀水大。
從毛孔出。
彌漫其身。
出定入定。
見身如池。
其水綠色。
如此綠水。
似山頂泉。
從頂而出。
從頂而入。
見有七華。
純金剛色。
放金色光。
其金色光中。
有金剛人。
手執利劍。
斬前六龍。
複見衆火。
從龍口出。
遍身火然。
衆水枯竭。
火即滅盡。
水火滅盡已,自見己身。
漸漸大白,猶如金剛。
出定入定。
心意快樂,猶如酥灌。
如服醍醐。
身心安樂。
複當更教系念觀他。
觀外境界。
以外想故自然見有一樹。
生奇甘果。
其果四色。
四光具足。
如此果樹。
如琉璃樹。
彌漫一切。
見此樹已,普見一切。
四生衆生。
饑火所逼。
一切來乞。
見已歡喜。
生憐愍心。
即起慈心。
見此乞者,如己父母受大苦惱。
我今雲何當救拔之。
作是念已,即自觀身。
如前還為膿血。
複為肉段。
持施饑者,是諸餓鬼。
争取食之。
食之既飽。
四散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