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行。

    是為思惟要事有療行。

    族姓子。

    是為療行之所謂者,複次族姓子。

    假使菩療行。

    不發音聲不起吾我。

    有所講說諸行處者,若說去者若說還者,一切皆亦無住亦無所亦無過去亦無當來亦不現在修此諸事。

    是謂思惟要者而以療行。

    設見諸法一切自然悉歸滅設受諸法思觀要淨。

    假令察見一切諸法本淨同像。

    亦睹要淨設見一切諸法。

    諸法自然從本起。

    亦觀要淨設使觀見一切諸法本末不生。

    究竟無起究竟無滅。

    亦觀要淨設使觀見一切諸本淨滅度。

    亦觀要淨亦不寂然亦無所觀。

    是謂為觀。

    是所觀者,亦無所觀亦無所見。

    假使見無所觀者,所見如是亦不見,則不名曰有所見也。

    於是世尊,贊離垢威菩薩曰:善哉善族姓子。

    有所說者,當如仁說。

    其思要淨為菩薩者,法不虛妄。

    其思要淨為菩薩者,法無蓋。

    其思要淨為菩薩者,無有此法亦無脫門。

    其思要淨為菩薩者,所行法者亦無所除。

    亦所行亦無去來。

    是則等觀為正見也。

    見一切法以平等故。

    亦不不等如有所見。

    又問。

    雲何切諸法而不等。

    如有所見如無所見。

    又族姓子。

    此諸法者,亦無欣見亦無不見。

    本末平等無所生。

    此之謂也。

    亦無所生亦無所有。

    不越所見不入寂然。

    此謂平等。

    亦不不有亦無所亦非自然非不自然。

    是謂平等。

    是所言者,亦無所說行無所生。

    亦無有見亦無越度平等寂斯謂等觀。

    以能入于平等故也。

    又複重問。

    何故名曰平等入寂然乎。

    答曰等於吾我亦等非一切諸法亦無形像亦無毀呰。

    是謂平等入于寂然。

    於是鈎鎖菩薩白佛言:唯然世尊,至未有正入寂然。

    所由相者本淨滅度。

    菩薩皆知如是諸法。

    若複聞者乃能信解。

    有所遊居亦不半而取滅度。

    佛告鈎鎖。

    以故菩薩。

    善權方便而以為樂。

    以權方便修具足行。

    發一切心歸遊處四法。

    何等四。

    行大慈。

    無極哀。

    為諸通慧。

    不斷佛教。

    是為四。

    假使能奉宣修此法則入寂然所趣之相。

    一切本淨悉為滅度。

    以至寂寞諸法之行。

    這聞此已則便信樂。

    所可遊亦不中半而取滅度。

    是故分别諸法之原。

    彼則寂寞亦無澹泊亦不堕落。

    所以者何。

    不欲棄一切衆生。

    離垢威菩薩白佛言:何所菩薩純淑。

    如佛所言不堕寂滅。

    世尊告曰:族姓子。

    使菩薩無有諸見亦無想念。

    是為純淑。

    於諸聲聞一切衆生。

    不修平等離佛法教。

    亦不勸樂乘之行。

    疑諸通慧離於無願。

    亦不滅度入於寂滅,則於其中證菩薩心。

    志在聲聞緣覺而入度。

    又族姓子。

    菩薩若能入於寂然相者,皆能分别一切諸法。

    有所興發悉為一切順佛法衆遵修大乘為諸通慧之所興居。

    愍傷一切群萌之類。

    普見一切與志願俱。

    未曾斷絕他人所僥以是之故。

    族姓子。

    當作斯觀。

    計於菩薩而皆純淑遊於寂然。

    離垢威白佛言:未曾有。

    世菩薩所行而有差特。

    悉非聲聞緣覺之地所能及也。

    於是鈎鎖菩薩白佛言:今此溥首童真者在是會中靜然而坐。

    亦不講說於此三昧。

    世尊,尋見文殊師利心之所念。

    以心請觀溥首童溥首童真謂鈎鎖菩薩。

    菩薩所行不以功德遵修佛道。

    不以利養不以生天。

    不以财業不以名嗟歎德稱宣暢其績。

    不以衣食床卧病瘦醫藥。

    生活之業。

    不以國王大臣賞賜故。

    鈎鎖又問首菩薩。

    以何等故行菩薩道。

    溥首答曰:為衆生故如愍傷之。

    故以法之誼開化群黎。

    志大故除於虛妄諸勤勞患。

    生寂然故已忍勞苦。

    欲安衆生令得所願。

    無所狐疑無悕望故,則所著亦無所倚。

    亦無所受亦不專處。

    亦不究竟無有善哉亦不吾我無有斯念。

    亦不退轉亦不反。

    設使諸法無所動轉。

    亦不肅震無有将往。

    無所危害無有歡喜。

    亦不愁慼己獨勇猛。

    無勝者無能伏者,莫能逾者亦不憔悴。

    無所畏難不恐不懼。

    不卒不暴無有自大。

    亦無心意常寂寞。

    常住無念同誼一乘。

    一教同像常作等行。

    悉欲救度衆生之故。

    溥首言:族姓子。

    菩所行如斯比類。

    是故造行。

    鈎鎖又問溥首。

    何所施造為菩薩行。

    溥首答曰:設族姓子。

    其菩薩不行於荊亦無所起亦無不起。

    究竟諸盡盡所當荊不念諸本末無起亦無所生。

    亦無明造行。

    如是為菩薩行乃應道行。

    複次鈎鎖。

    菩薩大士。

    不行盡過去意。

    於當來意無所起於現在意而無所祝亦無所行。

    心亦不著去來今也。

    遵修如是為菩薩行乃應道行。

    複次鈎布施道心衆生如來則無有二。

    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道及衆生至于如來則無有二。

    假使薩常遵此六度無極有所行者,所行之相不憂終始。

    遵修如此為菩薩行乃應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