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複次鈎鎖。
菩薩所遵不行色空。
色者自空。
亦不空痛癢思想生死識行識自然空。
亦不人行色為空。
色者則空。
本末盡無則曰自然。
痛癢思想生死識則亦為空。
若欲盡者本末盡故曰識空亦曰自然。
若已盡者一切諸法亦當複荊若諸法盡色亦當荊痛癢思想生死識。
以便荊假使一切諸色盡者,一切諸法亦當複荊設使諸法盡者識亦當荊假使菩薩遵修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複次鈎鎖菩薩。
菩薩所行亦不斷除凡夫法行。
至於佛法亦不殷勤生死行也。
亦不具足於滅度事。
亦不睹見不善法興。
亦不觀察於諸善法之所由來。
不以惠亦不見識。
不用識故而見於慧。
亦不破壞諸法界行。
有所信喜至於解脫也。
假使菩薩遵修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複次族姓子。
菩薩大士若造行者,法界無量人界無限。
而悉信解界無限慧界人界悉荊所行法界人界則無有二。
不以法界而有所損亦無有荊想亦如是人亦然。
人界有相法界無相。
及與人界如此相者,則無有相。
其無有相。
睹一切法悉無有相不盡人界行無所畏。
益從無要思想而興起發也。
颠倒之事诳詐化惑相處其中。
其所行者不欲盡不慕所生。
亦不名聞亦不計常亦無所壞。
亦不滅除我人壽命。
假使菩薩遵修如是,為薩行則應道行。
說是菩薩所行者品時。
百千天子逮得法忍。
爾時離垢威菩薩。
即尋啟受舉音聲而歎頌言:使一切人群萌之類。
所願皆得普獲利誼。
如佛世尊悉令信樂此三昧定。
爾時魔王波旬謂溥首童真曰:我為堪任歎菩薩道如菩薩行乎。
溥首答曰:可行也。
時言曰:一切人行則菩薩行。
諸聲聞緣覺行則菩薩行。
下一切居家所習蔭擔之行則菩薩行。
切魔行則菩薩行。
所以者何。
菩薩皆當同處其中。
一切悉學是菩薩學。
鈎鎖菩薩往詣魔所謂之曰:雲何菩薩而悉普學。
魔答曰:八萬四千種衆生之行。
二萬一千則屬貪欲行。
二萬千屬瞋怒行。
二萬一千屬愚癡行。
二萬一千屬等分行。
是等之類皆悉遍入菩薩之行。
是故鎖。
行貪欲行而離於欲行。
瞋怒行而離於怒。
行愚癡行而離於癡。
行等分行而離等分適無著。
又族姓子。
若有菩薩普遵一切衆生之行,則能遍察群萌之行。
開化一切黎庶之類。
若菩薩所修如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又問魔曰何謂一切魔行為菩薩行。
答曰:菩薩皆當入魔心之所行故也。
不以起為起。
不随魔事之所教也。
覺了魔行化衆生行。
觀其所行不修彼獨於魔衆而示現不行魔行。
又當修學魔之治化。
雖在魔中而無魔事。
又問魔曰:何謂一切聞緣覺行為菩薩行。
答曰:族姓子。
假使菩薩為諸聲聞緣覺。
講說經法具足所願。
在於彼遵崇長益精進之行。
當求斯惠。
不用彼乘而取滅度也。
複次族姓子。
一切諸行皆自然行為澹。
行菩薩所當信樂行者,其行已過一切所行如審谛行。
一切諸行無所祝一切諸行悉無行。
亦無合會無所起行無所住行。
菩薩當崇如是之行。
魔王又問溥首。
仁可垂恩重。
複說諸所行乎。
溥首答曰辯才堪任皆度一切。
所有境界為菩薩行。
所以者何。
其彼行者,不與界而俱合也。
不與色界而合會也。
不與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法意界。
而俱合也。
以是故。
當作斯觀。
假使能度諸境界者,号曰正士。
複次天子。
菩薩設能如是行者,不為欺惑諸佛尊,如是行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又問。
何謂溥首。
菩薩所行。
而不欺惑諸佛世尊及一切法溥首菩薩答曰:如來所說誠谛解諸法空。
一切悉無逮最正覺。
假使菩薩依倚見身及諸佛法并見泥洹則為欺惑諸如來也。
天子。
欲知如來行者,於一切法而無想著乃逮正覺。
假使菩於一切法。
有所想求與想遊居,則為欺惑於如來也。
天子。
如來審實誠谛無所從出。
亦無生亦無所起。
亦無所有亦無所倚。
亦無有相來無所來亦無所祝本性清淨本性明達本淨滅猶如虛空無有形貌。
解一切法亦悉如是乃逮正覺。
假使菩薩在於諸法。
有往如來有入有出若所起忽然現者,出於所有依因於相。
若有往返若有所立。
無有清淨。
若有塵勞終始周旋獲色所有而為放逸。
有所思念即為欺惑如來。
假使天子。
若有菩薩等禦解空了一切法。
皆諸見而無思想。
等禦所行解一切法悉除諸想。
等禦無願分别諸法度於三界。
等禦如空解一法不著本淨。
遵修如是為菩薩者,不為欺惑諸佛世尊,於時大聖贊溥首曰:善哉善哉童真如是行者為菩薩行。
若有菩薩所行如是疾得受決。
佛言溥首。
吾憶往古錠光佛時。
己身勸
菩薩所遵不行色空。
色者自空。
亦不空痛癢思想生死識行識自然空。
亦不人行色為空。
色者則空。
本末盡無則曰自然。
痛癢思想生死識則亦為空。
若欲盡者本末盡故曰識空亦曰自然。
若已盡者一切諸法亦當複荊若諸法盡色亦當荊痛癢思想生死識。
以便荊假使一切諸色盡者,一切諸法亦當複荊設使諸法盡者識亦當荊假使菩薩遵修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複次鈎鎖菩薩。
菩薩所行亦不斷除凡夫法行。
至於佛法亦不殷勤生死行也。
亦不具足於滅度事。
亦不睹見不善法興。
亦不觀察於諸善法之所由來。
不以惠亦不見識。
不用識故而見於慧。
亦不破壞諸法界行。
有所信喜至於解脫也。
假使菩薩遵修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複次族姓子。
菩薩大士若造行者,法界無量人界無限。
而悉信解界無限慧界人界悉荊所行法界人界則無有二。
不以法界而有所損亦無有荊想亦如是人亦然。
人界有相法界無相。
及與人界如此相者,則無有相。
其無有相。
睹一切法悉無有相不盡人界行無所畏。
益從無要思想而興起發也。
颠倒之事诳詐化惑相處其中。
其所行者不欲盡不慕所生。
亦不名聞亦不計常亦無所壞。
亦不滅除我人壽命。
假使菩薩遵修如是,為薩行則應道行。
說是菩薩所行者品時。
百千天子逮得法忍。
爾時離垢威菩薩。
即尋啟受舉音聲而歎頌言:使一切人群萌之類。
所願皆得普獲利誼。
如佛世尊悉令信樂此三昧定。
爾時魔王波旬謂溥首童真曰:我為堪任歎菩薩道如菩薩行乎。
溥首答曰:可行也。
時言曰:一切人行則菩薩行。
諸聲聞緣覺行則菩薩行。
下一切居家所習蔭擔之行則菩薩行。
切魔行則菩薩行。
所以者何。
菩薩皆當同處其中。
一切悉學是菩薩學。
鈎鎖菩薩往詣魔所謂之曰:雲何菩薩而悉普學。
魔答曰:八萬四千種衆生之行。
二萬一千則屬貪欲行。
二萬千屬瞋怒行。
二萬一千屬愚癡行。
二萬一千屬等分行。
是等之類皆悉遍入菩薩之行。
是故鎖。
行貪欲行而離於欲行。
瞋怒行而離於怒。
行愚癡行而離於癡。
行等分行而離等分適無著。
又族姓子。
若有菩薩普遵一切衆生之行,則能遍察群萌之行。
開化一切黎庶之類。
若菩薩所修如是,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又問魔曰何謂一切魔行為菩薩行。
答曰:菩薩皆當入魔心之所行故也。
不以起為起。
不随魔事之所教也。
覺了魔行化衆生行。
觀其所行不修彼獨於魔衆而示現不行魔行。
又當修學魔之治化。
雖在魔中而無魔事。
又問魔曰:何謂一切聞緣覺行為菩薩行。
答曰:族姓子。
假使菩薩為諸聲聞緣覺。
講說經法具足所願。
在於彼遵崇長益精進之行。
當求斯惠。
不用彼乘而取滅度也。
複次族姓子。
一切諸行皆自然行為澹。
行菩薩所當信樂行者,其行已過一切所行如審谛行。
一切諸行無所祝一切諸行悉無行。
亦無合會無所起行無所住行。
菩薩當崇如是之行。
魔王又問溥首。
仁可垂恩重。
複說諸所行乎。
溥首答曰辯才堪任皆度一切。
所有境界為菩薩行。
所以者何。
其彼行者,不與界而俱合也。
不與色界而合會也。
不與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法意界。
而俱合也。
以是故。
當作斯觀。
假使能度諸境界者,号曰正士。
複次天子。
菩薩設能如是行者,不為欺惑諸佛尊,如是行為菩薩行則應道行。
又問。
何謂溥首。
菩薩所行。
而不欺惑諸佛世尊及一切法溥首菩薩答曰:如來所說誠谛解諸法空。
一切悉無逮最正覺。
假使菩薩依倚見身及諸佛法并見泥洹則為欺惑諸如來也。
天子。
欲知如來行者,於一切法而無想著乃逮正覺。
假使菩於一切法。
有所想求與想遊居,則為欺惑於如來也。
天子。
如來審實誠谛無所從出。
亦無生亦無所起。
亦無所有亦無所倚。
亦無有相來無所來亦無所祝本性清淨本性明達本淨滅猶如虛空無有形貌。
解一切法亦悉如是乃逮正覺。
假使菩薩在於諸法。
有往如來有入有出若所起忽然現者,出於所有依因於相。
若有往返若有所立。
無有清淨。
若有塵勞終始周旋獲色所有而為放逸。
有所思念即為欺惑如來。
假使天子。
若有菩薩等禦解空了一切法。
皆諸見而無思想。
等禦所行解一切法悉除諸想。
等禦無願分别諸法度於三界。
等禦如空解一法不著本淨。
遵修如是為菩薩者,不為欺惑諸佛世尊,於時大聖贊溥首曰:善哉善哉童真如是行者為菩薩行。
若有菩薩所行如是疾得受決。
佛言溥首。
吾憶往古錠光佛時。
己身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