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行清白法。
所行無行亦不寂滅。
得受決也。
所以者何。
處一切行名曰所現光。
這睹斯已何想行。
時有色莫若而志利義適。
從錠光如來大聖受決則了本淨。
即時普解一切諸法悉無所然後錠光如來所見受決。
仁於來世當得作佛。
号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為佛衆祐。
於彼世時尋逮得不起法忍。
以是之故。
溥首。
若有菩薩欲逮得不起法忍。
當修此行救諸退轉。
心無所著不以利業精進。
行法無所脫度無所。
度無所乃得解脫。
溥首又問佛言:唯然世尊,得法忍時為何所逮。
世尊告曰:不得於色乃逮法忍痛癢思想生死識。
亦無所得乃逮法忍。
不得陰種諸入乃逮法忍。
不得計常空淨安隐及與我乃逮法忍。
又複永睹不得一切諸法乃逮法忍。
佛言:溥首諸法悉盡故曰為無所得。
溥首。
忍無逮亦無所得。
随習俗行故名曰得。
非凡夫法亦非學法非不學法。
非緣覺法非菩薩法。
非佛法有所行也。
於一切法都無所行。
故名曰盡逮得法忍。
一切諸法亦不可得。
是故曰盡得法忍。
假使法忍空無所有。
於一切想諸所行者而無所畏。
故曰盡索逮得法忍。
彼無有眼無眼識。
無有耳亦無耳識。
無有鼻亦無鼻識。
無有舌亦無舌識。
無有身亦無身識。
無有意無意識。
諸畏無盡則曰法忍。
無為界則謂法忍。
無有意界乃謂法忍。
皆悉盡索乃得法忍。
是法忍諸法盡索時。
五百菩薩得不起法忍。
同音舉聲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當具等集衆三昧。
亦當普備於一切法逮無所起。
是深妙法諸菩薩學所當承順若有聞者當歡喜信受持讀如法奉行。
於是鈎鎖菩薩謂溥首曰:有所言曰:所作已辦衆事成就。
菩薩當以幾法所作衆究竟成辦。
溥首答曰:族姓子。
若有菩薩知一切法而無所作。
如是菩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一切諸法悉無所有亦無所行。
曉了諸法能如斯者,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亦不有智亦無有二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亦不離作亦非不作亦無不作。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有所者有宣揚所作辦究竟成就。
若得恩者報所得恩。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遭無反複加以反複。
所作已辦究竟就。
當供養者為之謙卑自屈施禮。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知反複者若離反複者,若能辦事離辦事。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若輕易者而見忽損稽首為禮。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有所作者不所作法之所行。
有所遭睹不得所過。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若布施者勸使入道。
所作已辦究成就。
亦不得施亦不得道。
亦不得我亦不得人亦不得他。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不護禁戒忍精進一心智慧。
亦無所護勸使趣道。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若有施與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使入道。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非智非愚無我無他亦無所得。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身行口言念奉行衆善分别此事。
若身口意所行衆善。
亦無所得亦無所著。
是則名曰所作已辦究竟成爾時常堅精進菩薩謂溥首曰:我為應往說菩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乎。
溥首答曰:堪任。
族子白溥首曰:若勸一人令聞道音所作已辦。
菩薩箧藏應時自恣。
若令得佛音法音聖衆之音則當察之所作已辦。
若化一人使受戒禁。
使歸命佛及法聖衆志在三寶。
所作已辦具足菩薩藏供養。
若所遊居若有施者若有受者,勸助志道此二事者,則是菩薩清淨衆祐。
若有施者有受者已斯法行。
而勸化之此二事者,悉是菩薩清淨衆祐。
假使菩薩思惟念佛。
若複思念法聖衆菩薩衆生。
所作已辦菩薩箧藏而受供養。
假使菩薩修行慈心悲喜護心。
若值一人下貧匮盜賊屠魁。
罵詈沖口而能忍之。
不以瞋怒續行慈心。
歡悅之意以待其人。
欲益利誼益精進所作已辦。
若獲百利若千利若百千利億百千利。
若以珍寶滿閻浮提得斯利者,未曾以而發兩舌。
又複谘啟問他人慧。
甯失身命不從其後而說惡也。
不忘於法不承非法。
觀此菩所作已具究竟成就。
複次溥首。
假使菩薩七日斷供而不得食。
若複有人受飲食者,其人則諸通慧心不為虛妄。
又欲度脫一切衆生。
欲念救濟群萌之類。
觀此菩薩所作究竟。
假使天普遍滿水周匝其地。
當越度此行求聽法。
若遍滿火亦當越度行求聞法。
亦不惜身亦不貪命不愛壽。
而造斯觀陰種諸入易易得耳。
諸佛世尊難得值遇。
經法難聞。
恭恪於法亦複難遭若入此數觀斯菩薩究竟成就。
複次菩薩若聞四句之頌歡喜踴躍。
不願享祚為轉輪聖王。
甯四句頌令人得聞熙怡豫悅。
不樂帝釋位。
甯立衆施誘化狗犬禽獸龍
所行無行亦不寂滅。
得受決也。
所以者何。
處一切行名曰所現光。
這睹斯已何想行。
時有色莫若而志利義適。
從錠光如來大聖受決則了本淨。
即時普解一切諸法悉無所然後錠光如來所見受決。
仁於來世當得作佛。
号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為佛衆祐。
於彼世時尋逮得不起法忍。
以是之故。
溥首。
若有菩薩欲逮得不起法忍。
當修此行救諸退轉。
心無所著不以利業精進。
行法無所脫度無所。
度無所乃得解脫。
溥首又問佛言:唯然世尊,得法忍時為何所逮。
世尊告曰:不得於色乃逮法忍痛癢思想生死識。
亦無所得乃逮法忍。
不得陰種諸入乃逮法忍。
不得計常空淨安隐及與我乃逮法忍。
又複永睹不得一切諸法乃逮法忍。
佛言:溥首諸法悉盡故曰為無所得。
溥首。
忍無逮亦無所得。
随習俗行故名曰得。
非凡夫法亦非學法非不學法。
非緣覺法非菩薩法。
非佛法有所行也。
於一切法都無所行。
故名曰盡逮得法忍。
一切諸法亦不可得。
是故曰盡得法忍。
假使法忍空無所有。
於一切想諸所行者而無所畏。
故曰盡索逮得法忍。
彼無有眼無眼識。
無有耳亦無耳識。
無有鼻亦無鼻識。
無有舌亦無舌識。
無有身亦無身識。
無有意無意識。
諸畏無盡則曰法忍。
無為界則謂法忍。
無有意界乃謂法忍。
皆悉盡索乃得法忍。
是法忍諸法盡索時。
五百菩薩得不起法忍。
同音舉聲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當具等集衆三昧。
亦當普備於一切法逮無所起。
是深妙法諸菩薩學所當承順若有聞者當歡喜信受持讀如法奉行。
於是鈎鎖菩薩謂溥首曰:有所言曰:所作已辦衆事成就。
菩薩當以幾法所作衆究竟成辦。
溥首答曰:族姓子。
若有菩薩知一切法而無所作。
如是菩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一切諸法悉無所有亦無所行。
曉了諸法能如斯者,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亦不有智亦無有二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亦不離作亦非不作亦無不作。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有所者有宣揚所作辦究竟成就。
若得恩者報所得恩。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遭無反複加以反複。
所作已辦究竟就。
當供養者為之謙卑自屈施禮。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知反複者若離反複者,若能辦事離辦事。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若輕易者而見忽損稽首為禮。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有所作者不所作法之所行。
有所遭睹不得所過。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若布施者勸使入道。
所作已辦究成就。
亦不得施亦不得道。
亦不得我亦不得人亦不得他。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不護禁戒忍精進一心智慧。
亦無所護勸使趣道。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若有施與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使入道。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非智非愚無我無他亦無所得。
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身行口言念奉行衆善分别此事。
若身口意所行衆善。
亦無所得亦無所著。
是則名曰所作已辦究竟成爾時常堅精進菩薩謂溥首曰:我為應往說菩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乎。
溥首答曰:堪任。
族子白溥首曰:若勸一人令聞道音所作已辦。
菩薩箧藏應時自恣。
若令得佛音法音聖衆之音則當察之所作已辦。
若化一人使受戒禁。
使歸命佛及法聖衆志在三寶。
所作已辦具足菩薩藏供養。
若所遊居若有施者若有受者,勸助志道此二事者,則是菩薩清淨衆祐。
若有施者有受者已斯法行。
而勸化之此二事者,悉是菩薩清淨衆祐。
假使菩薩思惟念佛。
若複思念法聖衆菩薩衆生。
所作已辦菩薩箧藏而受供養。
假使菩薩修行慈心悲喜護心。
若值一人下貧匮盜賊屠魁。
罵詈沖口而能忍之。
不以瞋怒續行慈心。
歡悅之意以待其人。
欲益利誼益精進所作已辦。
若獲百利若千利若百千利億百千利。
若以珍寶滿閻浮提得斯利者,未曾以而發兩舌。
又複谘啟問他人慧。
甯失身命不從其後而說惡也。
不忘於法不承非法。
觀此菩所作已具究竟成就。
複次溥首。
假使菩薩七日斷供而不得食。
若複有人受飲食者,其人則諸通慧心不為虛妄。
又欲度脫一切衆生。
欲念救濟群萌之類。
觀此菩薩所作究竟。
假使天普遍滿水周匝其地。
當越度此行求聽法。
若遍滿火亦當越度行求聞法。
亦不惜身亦不貪命不愛壽。
而造斯觀陰種諸入易易得耳。
諸佛世尊難得值遇。
經法難聞。
恭恪於法亦複難遭若入此數觀斯菩薩究竟成就。
複次菩薩若聞四句之頌歡喜踴躍。
不願享祚為轉輪聖王。
甯四句頌令人得聞熙怡豫悅。
不樂帝釋位。
甯立衆施誘化狗犬禽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