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望。
常近於佛而遵慈心。
若有行慈及無慈普等救護不失其心。
不差戒品不志馀乘。
以斯道乘勸發他人。
無有安不事于天。
一切遠離犯戒禁。
動不安者勸慰使安。
療除狐疑令不懷恨。
所生之處而得自在而無適莫。
所可遊至所阙減。
假使所生不以為厭。
修建精進攝心自撿。
所行不亂學無所樂亦無所畏。
是族姓子菩薩所行戒品之業。
設危身命終不毀戒。
不以國故而護禁戒。
不為釋梵天上之尊。
不以财報應之驗故。
及以眷屬傲貴顔貌褒歎名稱。
亦複不為勢力床榻座具病瘦醫藥故而護禁戒。
倚於天貪所生。
不依内外不慕他人。
不冀後世。
不自著己不著他人。
亦不貪色痛癢思想生識。
亦不怙眼耳鼻口身心。
亦複不倚陰種諸入而護禁戒。
不畏地獄而求濟護。
不憚畜生不餓鬼不為鬼神。
不以人間窮乏厄匮故而護禁戒。
志唯在於建立佛道。
若聞法者念欲奉行,已效立聖衆之德。
常欲度脫除生老死憂病懊惱勤苦之患。
而護禁戒。
不以财業而護禁戒。
安衆生隐群萌。
度黎庶脫<番去>黨。
樂佛法緻差特。
慕轉法輪将養聖衆。
不斷佛教不廢法不懷衆議。
而護禁戒也。
戒定慧解度知見品故而護禁戒。
應尋神通六達之故也。
所遵之戒不犯不缺不毀無有邪業。
順佛之教無所亡失。
而當平等順行三昧。
智者所歎佛所谘嗟無所違。
随法所化奉行為要。
其人如是遵常戒品而悉具足。
不失菩薩十法之事。
何謂十。
然後得轉輪聖王之位終不差錯修聖王教。
奉宣佛道而不放逸臨據帝釋而不邀疊。
常受佛道而不逸。
昇生梵天而不詭異。
在于梵天願欲見佛而不差互。
常值世尊心懷悅豫。
所聞經典未曾絕。
聽受佛法未曾中忘。
如所聞者即能奉行。
識念菩薩聖衆之慧無所亡失。
辯才無量未曾乏。
菩薩之本所願者,得所立之事則有報應常為諸佛正士之等。
不見毀呰其佛弟子。
疾獲通具諸敏慧。
護於戒禁能如是者,是為菩薩十法之行。
不退不轉菩薩大士護斯戒品。
諸天神所共營衛。
将護歌歎守禁戒者,諸鬼神衆悉歸奉事。
神龍悉敬。
世間人民等而供順。
諸世尊常欲見之。
諸明智者而俱宗仰。
愍傷世間而行慈心。
而為衆生護斯禁戒。
於是菩薩不四趣。
何等四。
不歸於據無閑之處。
亦不歸於無佛之土。
不生邪見歸闇塞家。
亦不随歸一惡趣。
菩薩若護於戒品者,逮獲斯德。
複有四法無所忘失。
何等四。
不忘佛道。
心不舍佛如所聞法終不中廢。
不失禅定意念無數無量諸。
劫菩薩若護於此戒品便逮斯德。
菩薩複有法逮得光觀。
何謂四。
尋時逮得觀於明法。
獲緻人明毒刀恐懼疾玻闇冥之想悉為辟除。
功德無能亂者,是為四。
假使菩薩能護禁戒順斯教者,超度十畏。
何謂十。
遠離地獄畜生餓鬼貧匮無稱世界魔聲聞緣覺所趣寂滅。
所受脆生諸天人間。
及龍鬼神犍沓和阿須倫真陀羅摩休勒。
諸所恐難毒刀杖火蛇蚖師子虎狼諸難。
度于邪見能護戒品。
如是行者菩薩之法。
是為十勉越斯難又族姓子。
戒立佛法以為光明。
佛法則立於戒菩薩之道若能奉戒則近定意緣。
從禁戒得至慧解脫之行度知見事。
何謂為戒皆能永脫一切塵勞。
何謂塵勞罪福所連。
三界所著斯則塵當以何度此諸塵勞。
無念無想無思無住而。
無所行無所興立亦無所惟。
於一切法而無所求斯則名曰度諸塵勞。
若族姓子。
菩薩大士未遠塵勞,則為無有清淨戒品。
所以者何。
正使至於梵天者自以欲塵。
假令上至三十三天亦為欲塵。
以是之故。
族姓子。
當作斯觀。
處三者則為無有清淨戒品。
離垢威白佛言:設在三界悉塵勞者,而世尊雲則為不順清淨戒品。
何菩薩離於欲塵逮清淨戒。
住於三界而不沾污。
世尊告曰:族姓子。
知乎。
為菩薩者無身勞。
亦無毀戒亦無所祝見衆庶人著於三界故,則為犯戒。
是菩薩以二事故行善權法。
欲三垢故處三界善權方便。
菩薩大士自無塵勞。
現在三界欲以開化群萌之類。
譬離垢威。
而男子。
畫於虛空若書文字。
現之悉現甯為難不。
答曰甚難。
天中天。
佛言:菩薩所興又難彼。
自無塵勞現于三界開化衆生。
時離垢威而歎頌曰: 唯天中天,菩薩所興,具足無極。
而行大悲,已現脫門,轉複反入。
所有城廓,教授衆生,罣癡之網。
譬如有人,身生疾病,療除危害。
非他人也,等無有異,如是世尊,今日去害,近世清淨,於道菩薩。
因此解脫,以是之故,勸化衆生。
及諸異學,由斯方便,救濟衆生。
唯天中天,菩薩大士,發大悲心。
聲聞緣覺,所不能及,所以者何。
聲聞緣覺,無有大悲,善權方便。
具足之行。
常近於佛而遵慈心。
若有行慈及無慈普等救護不失其心。
不差戒品不志馀乘。
以斯道乘勸發他人。
無有安不事于天。
一切遠離犯戒禁。
動不安者勸慰使安。
療除狐疑令不懷恨。
所生之處而得自在而無適莫。
所可遊至所阙減。
假使所生不以為厭。
修建精進攝心自撿。
所行不亂學無所樂亦無所畏。
是族姓子菩薩所行戒品之業。
設危身命終不毀戒。
不以國故而護禁戒。
不為釋梵天上之尊。
不以财報應之驗故。
及以眷屬傲貴顔貌褒歎名稱。
亦複不為勢力床榻座具病瘦醫藥故而護禁戒。
倚於天貪所生。
不依内外不慕他人。
不冀後世。
不自著己不著他人。
亦不貪色痛癢思想生識。
亦不怙眼耳鼻口身心。
亦複不倚陰種諸入而護禁戒。
不畏地獄而求濟護。
不憚畜生不餓鬼不為鬼神。
不以人間窮乏厄匮故而護禁戒。
志唯在於建立佛道。
若聞法者念欲奉行,已效立聖衆之德。
常欲度脫除生老死憂病懊惱勤苦之患。
而護禁戒。
不以财業而護禁戒。
安衆生隐群萌。
度黎庶脫<番去>黨。
樂佛法緻差特。
慕轉法輪将養聖衆。
不斷佛教不廢法不懷衆議。
而護禁戒也。
戒定慧解度知見品故而護禁戒。
應尋神通六達之故也。
所遵之戒不犯不缺不毀無有邪業。
順佛之教無所亡失。
而當平等順行三昧。
智者所歎佛所谘嗟無所違。
随法所化奉行為要。
其人如是遵常戒品而悉具足。
不失菩薩十法之事。
何謂十。
然後得轉輪聖王之位終不差錯修聖王教。
奉宣佛道而不放逸臨據帝釋而不邀疊。
常受佛道而不逸。
昇生梵天而不詭異。
在于梵天願欲見佛而不差互。
常值世尊心懷悅豫。
所聞經典未曾絕。
聽受佛法未曾中忘。
如所聞者即能奉行。
識念菩薩聖衆之慧無所亡失。
辯才無量未曾乏。
菩薩之本所願者,得所立之事則有報應常為諸佛正士之等。
不見毀呰其佛弟子。
疾獲通具諸敏慧。
護於戒禁能如是者,是為菩薩十法之行。
不退不轉菩薩大士護斯戒品。
諸天神所共營衛。
将護歌歎守禁戒者,諸鬼神衆悉歸奉事。
神龍悉敬。
世間人民等而供順。
諸世尊常欲見之。
諸明智者而俱宗仰。
愍傷世間而行慈心。
而為衆生護斯禁戒。
於是菩薩不四趣。
何等四。
不歸於據無閑之處。
亦不歸於無佛之土。
不生邪見歸闇塞家。
亦不随歸一惡趣。
菩薩若護於戒品者,逮獲斯德。
複有四法無所忘失。
何等四。
不忘佛道。
心不舍佛如所聞法終不中廢。
不失禅定意念無數無量諸。
劫菩薩若護於此戒品便逮斯德。
菩薩複有法逮得光觀。
何謂四。
尋時逮得觀於明法。
獲緻人明毒刀恐懼疾玻闇冥之想悉為辟除。
功德無能亂者,是為四。
假使菩薩能護禁戒順斯教者,超度十畏。
何謂十。
遠離地獄畜生餓鬼貧匮無稱世界魔聲聞緣覺所趣寂滅。
所受脆生諸天人間。
及龍鬼神犍沓和阿須倫真陀羅摩休勒。
諸所恐難毒刀杖火蛇蚖師子虎狼諸難。
度于邪見能護戒品。
如是行者菩薩之法。
是為十勉越斯難又族姓子。
戒立佛法以為光明。
佛法則立於戒菩薩之道若能奉戒則近定意緣。
從禁戒得至慧解脫之行度知見事。
何謂為戒皆能永脫一切塵勞。
何謂塵勞罪福所連。
三界所著斯則塵當以何度此諸塵勞。
無念無想無思無住而。
無所行無所興立亦無所惟。
於一切法而無所求斯則名曰度諸塵勞。
若族姓子。
菩薩大士未遠塵勞,則為無有清淨戒品。
所以者何。
正使至於梵天者自以欲塵。
假令上至三十三天亦為欲塵。
以是之故。
族姓子。
當作斯觀。
處三者則為無有清淨戒品。
離垢威白佛言:設在三界悉塵勞者,而世尊雲則為不順清淨戒品。
何菩薩離於欲塵逮清淨戒。
住於三界而不沾污。
世尊告曰:族姓子。
知乎。
為菩薩者無身勞。
亦無毀戒亦無所祝見衆庶人著於三界故,則為犯戒。
是菩薩以二事故行善權法。
欲三垢故處三界善權方便。
菩薩大士自無塵勞。
現在三界欲以開化群萌之類。
譬離垢威。
而男子。
畫於虛空若書文字。
現之悉現甯為難不。
答曰甚難。
天中天。
佛言:菩薩所興又難彼。
自無塵勞現于三界開化衆生。
時離垢威而歎頌曰: 唯天中天,菩薩所興,具足無極。
而行大悲,已現脫門,轉複反入。
所有城廓,教授衆生,罣癡之網。
譬如有人,身生疾病,療除危害。
非他人也,等無有異,如是世尊,今日去害,近世清淨,於道菩薩。
因此解脫,以是之故,勸化衆生。
及諸異學,由斯方便,救濟衆生。
唯天中天,菩薩大士,發大悲心。
聲聞緣覺,所不能及,所以者何。
聲聞緣覺,無有大悲,善權方便。
具足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