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

關燈
‘五衆’,謂有六衆,不為說一;若說‘四谛’,謂有五谛,不說一事。

    ”“五衆”即“五蘊”,五蘊、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

    阿修羅聽佛說法,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

    從“六道輪回”的觀點來分,天是神道,較人為高,其餘七部都類似阿修羅,具有神通,處境介于人與畜生之間,惡性較人為重而較畜生為輕。

     “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

    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

    舊說部《精忠嶽傳》中說嶽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

    它每天要吃一個龍王及五百條小龍。

    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

    因為它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内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

    肉身燒去後隻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緊那羅”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

    他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釋的歌舞神。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這部小說以《天龍八部》為名,寫的是北宋時宋、遼、大理等國的故事。

     大理國在唐宋時是位于現今雲南省中部的一個小國,是佛教國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棄皇位,出家為僧,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

    據曆史記載,大理國的皇帝中,聖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為僧。

    《射雕英雄傳》中所寫的南帝段皇爺,就是大理國的皇帝。

    《天龍八部》的年代在《射雕英雄傳》之前。

    本書故事發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

     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衆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

    這部小說裡沒有神道精怪,隻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征一些現世人物,就像《水浒》中有母夜叉孫二娘、摩雲金翅歐鵬。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無常,終生(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除非修成“阿羅漢”,否則心中都有“貪、嗔、癡”三毒,難免無常之苦。

    本書所叙的人物都是常人(喜、怒、哀、樂、愛、惡、悲、愁等感情不異常人),書中所述史事大緻正确,人物有真有假,故事則為虛構,人物的感情力求真實。

    但書中人物很多身具特異武功或内功(有許多是超現實的,實際人生中所不可能的),又頗有超現實的遭遇(有些人性格極奇極怪),因此以“天龍八部”為書名,強調這不是現實主義的,而是帶有魔幻性質、放縱想象力的作品(許多武俠小說都是這樣)。

     “天龍八部”本來就是神話性的,佛陀說法也多半以神話性的人物作譬喻,有一種比較抽象的含義。

    抽象則内容較為廣泛,包含的範圍較大,不像具體之人與事有特定所指。

     本書内容常涉及佛教,但不是宗教性小說,主旨也不在宣揚佛教。

    因書中角色信仰佛教者甚多,且有出家之僧侶,因之故事不能不帶到佛教。

    大乘佛教含義極廣,不單以人世為然,天上地下,無所不包。

    做人固然苦,做牛做馬、做鬼做神也都苦。

    大乘佛法原是從印度部派佛法的“大衆部”演變而來,其中包含了不少古印度民間的原始傳說和信仰,現代人或覺其若幹部分為迷信而不可信,但古老信仰常為象征,往往含有更廣泛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