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千裡茫茫若夢

關燈
手之人功力深厚,大非尋常,難道又是我的老對頭到了?可是他怎知這二人在此船中?” 譚公傷心愛妻慘死,勁運雙臂,奮力向喬峰擊去。

    喬峰向旁一讓,隻聽得喀喇喇一聲大響,譚公的掌力将船篷打塌了半邊。

    喬峰右手穿出,搭上他肩頭,說道:“譚公,你夫人決不是我殺的。

    ”譚公道:“不是你還有誰?”喬峰道:“你此刻命懸我手,喬某若要殺你易如反掌,我騙你有何用處?”譚公道:“你隻不過想查知殺父之仇是誰。

    譚某武功雖不如你,焉能做無義小人?”喬峰道:“好,你将我殺父之仇的姓名說了出來,我一力承擔,為你報這殺妻大仇。

    ” 譚公慘然狂笑,連運三次勁,要想掙脫對方掌握,但喬峰一隻手掌輕輕搭在他肩頭,随勁變化,譚公掙紮的力道大,對方手掌上的力道相應而盛,始終沒法掙紮得脫。

    譚公将心一橫,将舌頭伸到雙齒之間,用力一咬,咬斷舌頭,滿口鮮血向喬峰狂噴過去。

    喬峰忙側身閃避。

    譚公奔将過去,猛力一腳,踢開趙錢孫的屍身,左手抱住了譚婆的屍身,右手将譚婆的玉钗尖對準自己咽喉插入,頭頸一軟,氣絕而死。

     喬峰見到這等慘狀,心下也自恻然,頗為抱憾,譚氏夫婦和趙錢孫雖非他親手所殺,但終究是因他而死。

    若要毀屍滅迹,隻須伸足一頓,在船闆上踩出一洞,那船自會沉入江底。

    尋思:“我掩藏三具屍體,反顯得做賊心虛,然譚氏伉俪和趙錢孫的名聲卻不可敗壞。

    ”還是在船底踩出一洞,出了船艙,回上岸去,想在岸邊尋找足迹線索,卻全無蹤迹可尋。

     他匆匆回到客店。

    阿朱一直在門口張望,見他無恙歸來,極是歡喜,但見他神色不定,情知追蹤趙錢孫和譚婆無甚結果,低聲問道:“怎麼樣?”喬峰道:“都死了!”阿朱微微一驚,道:“譚婆和趙錢孫?”喬峰道:“還有譚公,一共三個。

    ” 阿朱隻道是他殺的,雖覺不安,卻也不便怨責,說道:“趙錢孫是害死你父親的幫兇,殺了也……也沒什麼。

    ” 喬峰搖頭,道:“不是我殺的!”阿朱籲了一口氣,道:“那就好。

    我本來想,譚公、譚婆并沒怎麼得罪你,可以饒了。

    卻不知是誰殺的?” 喬峰搖了搖頭,說道:“不知道!”又道:“知道那元兇巨惡姓名的,世上就隻剩下三人了。

    咱們做事可得趕快,别給敵人老是搶在頭裡,咱們始終落了下風。

    ” 阿朱道:“不錯。

    那馬夫人恨你入骨,無論如何是不肯講的。

    何況逼問一個寡婦,也非男子漢大丈夫的行徑。

    智光和尚的廟遠在江南。

    咱們便趕去山東泰安單家吧!” 喬峰目光中流露出一絲憐惜之色,道:“阿朱,這幾天累得你苦了。

    ”阿朱大聲叫道:“店家,店家,快結賬。

    ”喬峰奇道:“明早結賬不遲。

    ”阿朱道:“不,今晚連夜趕路,别讓敵人步步争先。

    ”喬峰心中感激,點了點頭。

     暮色蒼茫中出得衛輝城來,道上已聽人傳得沸沸揚揚,契丹惡魔喬峰如何遽下毒手,害死了譚公夫婦和趙錢孫。

    多半這三人忽然失蹤,衆人尋訪之下,找出了沉船。

    這些人說話之時,東張西望,唯恐喬峰随時會在身旁出現。

    殊不知喬峰當真便在身旁。

     兩人一路上更換坐騎,日夜不停地疾向東行。

    趕得兩日路,阿朱雖絕口不說一個“累”字,但睡眼惺忪地騎在馬上,幾次險些摔下馬背。

    喬峰見她實在支持不住了,于是棄馬換車。

    兩人在大車中睡上三四個時辰,一等睡足,又棄車乘馬,絕塵奔馳。

    如此日夜不停地趕路,阿朱歡歡喜喜地道:“這一次無論如何能趕在那大惡人的先頭。

    ”她和喬峰均不知對頭是誰,提起那人時,便以“大惡人”相稱。

     喬峰卻隐隐擔憂,總覺這“大惡人”每一步都占了先着,此人武功當不在自己之下,智謀更為遠勝,何況自己直至此刻,瞧出來眼前始終迷霧一團,但自己一切所作所為,對方卻顯然清清楚楚。

    一生之中,從未遇到過這般厲害的對手。

    隻敵人愈強,他氣概愈豪,鬥志更盛,并無絲毫懼怕之意。

     鐵面判官單正世居山東泰安大東門外,泰安境内,人人皆知。

    喬峰和阿朱來到泰安時已是傍晚,問明單家所在,當即穿城而過。

    出得大東門來,行不到一裡,忽見濃煙沖天,對面有地方失了火,跟着鑼聲當當響起,遠遠聽得人叫道:“走了水啦!走了水啦!快救火!” 喬峰也不以為意,和阿朱縱馬奔馳,漸漸奔近失火之處。

    隻聽得有人大叫:“快救火啊,快救火啊,是鐵面單家!” 喬峰和阿朱吃了一驚,一齊勒馬,兩人對望了一眼,均想:“莫不是又給大惡人搶到了先?”阿朱安慰道:“單正武藝高強,屋子燒了,決不會連人也燒在内。

    ” 喬峰搖了搖頭。

    他自從殺了單氏二虎之後,和單家結仇極深,這番來到泰安,雖無殺人之意,但想單正和他的子侄門人決計放自己不過,原是預拟來大戰一場。

    不料未到莊前,對方已遭災殃,心中不由得恻然生憫。

     漸漸馳近單家莊,隻覺熱氣炙人,紅焰亂舞,好一場大火。

     這時四下裡的鄉民已群來救火,提水的提水,潑沙的潑沙。

    幸好單家莊四周掘有深壕,附近又無人居住,火災不緻蔓延。

     喬峰和阿朱馳到火場之旁,下馬觀看。

    隻聽一名漢子歎道:“單老爺這樣的好人,在地方上濟貧救災,幾十年來積下了多少功德,怎麼屋子燒了不說,全家三十餘口,竟沒一個逃出來?”另一人道:“那定是仇家放的火,堵住了門不讓人逃走。

    否則的話,單家連五歲小孩子也會武功,豈有逃不出來之理?”先一人道:“聽說單大爺、單二爺、單五爺在河南給一個叫什麼喬峰的惡人害了,這次來放火的,莫非又是這大惡人?” 阿朱和喬峰說話中提到那對頭時,稱之為“大惡人”,這時聽那兩個鄉人也口稱“大惡人”,不禁互瞧了一眼。

     那年紀較輕的人道:“那自然是喬峰了。

    ”他說到這裡,放低了聲音,說道:“他定是率領了大批手下闖進莊去,将單家殺得雞犬不留。

    唉,老天爺真沒眼睛。

    ”那年紀大的人道:“這喬峰作惡多端,将來定比單家幾位爺們死得慘過百倍。

    ” 阿朱聽他詛咒喬峰,心中着惱,伸手在馬頸旁一拍,那馬吃驚,左足彈出,正好踢在那人臀上。

    那人“啊”的一聲,身子矮了下去。

    阿朱喝道:“你嘴裡不幹不淨地說些什麼?”那人給馬蹄踢了一腳,想起“大惡人”喬峰屬下人手衆多,吓得一聲也不敢吭,急急走了。

     喬峰微微一笑,但笑容之中,帶着三分凄苦神色,和阿朱走到火場的另一邊去。

    聽得衆人紛紛談論,說話一般無異,都說單家男女老幼三十餘口,竟沒一個能逃出來。

    喬峰聞到一陣陣焚燒屍體的臭氣,從火場中不斷沖出,知道各人所言非虛,單正全家男女老幼,确是盡數葬身火窟中了。

     阿朱低聲道:“這大惡人當真辣手,将單正父子害死,也就罷了,何以要殺他全家?更何必連屋子也燒去了?”喬峰哼了一聲,說道:“這叫做斬草除根。

    倘若換作了我,也得燒屋。

    ”阿朱一驚,問道:“為什麼?”喬峰道:“那一晚在杏子林中,單正曾說過幾句話,你想必也聽到了。

    他說:‘我家中藏得有這位帶頭大哥的幾封信,拿了這封信去一對筆迹,果是真迹。

    ’”阿朱歎道:“是了,他就算殺了單正,怕你來到單家莊中,找到了那幾封書信,還是能知道這人的姓名。

    一把火将單家莊燒成了白地,那就什麼書信也沒有了。

    ” 這時救火的人愈聚愈多,但火勢正烈,一桶桶水潑到火上,霎時之間化作了白氣,卻哪裡遏得住火頭?一陣陣火焰和熱氣噴将出來,隻沖得各人不住後退。

    衆人一面歎息,一面大罵喬峰。

    鄉下人口中的污言穢語,自是難聽之極了。

     阿朱生怕喬峰聽了這些無理辱罵,大怒之下竟爾大開殺戒,這些鄉下人可就慘了,偷眼向他瞧去,隻見他臉上神色奇怪,似傷心,又似懊悔,但更多的還是憐憫,好似覺得這些鄉下人愚蠢之極,不值一殺。

    隻聽他歎了口長氣,黯然道:“去天台山吧!” 他提到天台山,那确是無可奈何了。

    智光大師當年雖曾參與殺害他父母之役,但後來大發願心,遠赴異域,采集樹皮,醫治浙閩兩廣一帶百姓的瘴氣瘧病,活人無數,自己卻也因此而身染重病,痊愈後武功全失。

    這等濟世救人的行徑,江湖上無人不敬,提起智光大師,誰都稱之為“萬家生佛”,喬峰若非萬不得已,決不會去和他為難。

     兩人離了泰安,取道南行。

    這一次喬峰卻不拚命趕路,和阿朱商議了,自己好整以暇,說不定還可保得智光大師的性命。

    倘若和先前一般的兼程而行,到得天台山,多半又會見到智光大師的屍體,說不定連他所居的寺院也給燒成了白地。

    何況智光行腳無定,雲遊四方,未必便在天台山寺院之中。

     天台山在浙東。

    兩人自泰安一路向南,這一次緩緩行來,恰似遊山玩水。

    喬峰和阿朱談論江湖上的奇事轶聞,若非心事重重,實足遊目暢懷。

     這一日來到鎮江,兩人上得金山寺去,縱覽江景,喬峰瞧着浩浩江水,不盡向東,猛地裡想起一事,說道:“那個‘帶頭大哥’和‘大惡人’,說不定便是一人。

    ”阿朱擊掌道:“是啊,怎地咱們一直沒想到此事?”喬峰道:“當然也或許是兩個人,但這兩人定然關系異常密切,否則那大惡人決不至于千方百計,要掩飾那帶頭大哥的身份。

    但既連汪幫主這等人也肯追随其後,那‘帶頭大哥’自是非同小可之人。

    那‘大惡人’卻又如此了得。

    世上難道真有這麼兩個高人,我竟連一個也想不到?以此推想,這兩人多半便是一人。

    隻要殺了那‘大惡人’,便是報了我殺父殺母的大仇。

    ” 阿朱點頭稱是,又道:“喬大爺,那晚在杏子林中,那些人述說當年舊事,隻怕……隻怕……”說着聲音有些發顫。

     喬峰接口道:“隻怕那大惡人便是在杏子林中?”阿朱顫聲道:“是啊。

    那鐵面判官單正說道,他家中藏有帶頭大哥的書信,這番話是在杏子林中說的。

    他全家給燒成了白地……唉,我想起那件事來,心中很怕。

    ”她身子微微發抖,靠在喬峰身側。

     喬峰道:“此人心狠手辣,世所罕有。

    趙錢孫甯可身敗名裂,也不肯吐露他名字,未必是為了顧全義氣,說不定是怕他知情後辣手報複。

    單正和他交好,這人居然也對他下此毒手。

    那晚在杏子林中,又有什麼如此厲害的人物?”沉吟半晌,又道:“還有一件事我也覺得奇怪。

    ”阿朱道:“什麼事?” 喬峰望着江中的帆船,說道:“這大惡人聰明機謀,處處在我之上,武功似乎也不弱于我。

    他要取我性命,隻怕也不如何為難。

    他又何必這般怕我得知我仇人是誰?” 阿朱道:“喬大爺,你這可太謙了。

    那大惡人縱然了得,其實心中怕得你要命。

    我猜他這些日子中心驚膽戰,生怕你得知真相,去找他報仇。

    否則的話,他也不必害死喬家二老,害死玄苦大師,又害死趙錢孫、譚婆和鐵面判官一家。

    譚公也可說是他害的。

    ” 喬峰點了點頭,道:“那也說得是。

    ”向她微微一笑,說道:“他既不敢來害我,自也不敢走近你身邊。

    你别害怕。

    ”過了半晌,歎道:“這人當真工于心計。

    喬某枉稱英雄,卻給人玩弄于掌股之上,竟無還手之力。

    ” 過長江後,不一日又過錢塘江,來到天台縣城。

    喬峰和阿朱在客店中歇了一宿。

    次日一早起來,正要向店伴打聽上天台山的路程,店中掌櫃匆匆進來,說道:“喬大爺,天台山止觀禅寺有一位師父前來拜見。

    ” 喬峰吃了一驚,他住宿客店之時,曾随口說姓關,便問:“你幹嗎叫我喬大爺?”那掌櫃道:“止觀寺的師父說了喬大爺的形貌,一點不錯。

    ”喬峰和阿朱對瞧一眼,均頗驚異,他二人早已易容改裝,而且與在山東泰安時又頗不同,居然一到天台,便讓人認了出來。

    喬峰道:“好,請他進來相見。

    ” 掌櫃的轉身出去,不久帶了一個三十來歲的矮胖僧人進來。

    那僧人向喬峰合什為禮,說道:“家師上智下光,命小僧樸者邀請喬大爺、阮姑娘赴敝寺随喜。

    ”喬峰聽他連阿朱姓阮竟也知道,更加詫異,問道:“不知師父何以得悉在下姓氏?” 樸者和尚道:“家師吩咐,說道天台縣城‘傾蓋客店’之中,住得有一位喬英雄,一位阮姑娘,命小僧前來迎接上山。

    這位是喬大爺了,不知阮姑娘在哪裡?”阿朱扮作個中年男子,樸者和尚看不出來,還道阮姑娘不在此處。

     喬峰又問:“我們昨晚方到此間,尊師何以便知?難道他真有前知的本領麼?” 樸者還未回答,那掌櫃的搶着道:“止觀禅寺的老神僧神通廣大,屈指一算,便知喬大爺要來。

    别說明後天的事瞧得清清楚楚,便是五百年之後的事情,他老人家也算得出個十之六七呢。

    ”樸者和尚卻說:“倒不是我師父前知。

    我師父得到訊息,知道兩位要光降敝寺,命小僧前來迎接,已來過好幾次,曾去過幾家客店查詢。

    ” 喬峰聽樸者和尚說話老實,料想對方于己當無惡意,便道:“阮姑娘随後便來,你領我們二人先去拜見尊師吧。

    ”樸者和尚道:“是。

    ”喬峰要算房飯錢,那掌櫃的忙道:“大爺是止觀禅寺老神僧的客人,住在小店,我們沾了好大的光哪,這幾錢銀子的房飯錢,那無論如何是不敢收的。

    ” 喬峰道:“如此叨擾了。

    ”暗想:“智光禅師有德于民,他害死我爹娘的怨仇,就算一筆勾銷。

    隻盼他肯吐露那帶頭大哥和大惡人是誰,我便心滿意足。

    即使他不肯說,我也決不用強。

    ”當下随着樸者和尚出得縣城,徑向天台山而來。

     天台山風景清幽,但山徑頗為險峻,崎岖難行。

    相傳漢時劉晨、阮肇誤入天台山遇到仙女,可見山水固極秀麗,山道卻盤旋曲折,甚難辨認。

    喬峰跟在樸者和尚身後,見他腳力甚健,卻顯然不會武功,但他并不因此放松了戒備,尋思:“對方既知是我,豈有不嚴加防範之理?智光禅師雖是有德高僧,旁人卻未必都和他一般心思。

    ” 走了一段山路,轉過一個山坳,一條山徑筆直上嶺,右首山壁下有座涼亭,亭内放着一隻陶缸,上擱竹制水杓,似是供行旅休憩飲水之用。

    喬峰見阿朱走得略有倦色,便道:“咱們到涼亭裡歇一歇腳。

    ”阿朱道:“好!”随着他走向涼亭。

    樸者和尚跟着走近,說道:“你兩位如口渴了,可以喝點茶。

    ”喬峰拿起水杓,見陶缸中沖得淡赭色的有半缸粗茶,舀了一杓茶,遞給阿朱。

    阿朱接過茶杓,喝了一口,隻見來路上有五人快步上山,大袖飄飄,行動甚是矯捷。

     喬峰一見之下,便留上了神。

    這五人年紀均已不輕,但健步如飛,各穿一件灰袍,頭戴灰色棉布帽,走入涼亭。

    五人抱拳行禮,齊聲道:“大爺安好。

    姑娘安好。

    ”此時阿朱未改服裝,聽五人稱她為“姑娘”,喬峰和阿朱都增戒心,兩人還禮說道:“各位安好。

    這裡有茶水,請飲用休息。

    ”一人道:“多謝!”喬峰聽他們說話是北方口音,見五人都是六十左右年紀,大都眉毛已變白色,有三人微有白髭。

    喬峰暗忖:“這五人武功高得很啊,不知是什麼來路?”走到阿朱身邊,和她并肩坐在一張木長凳上。

    瞧這五人神情和藹,全無敵意,微微放心。

     五老者分别飲了茶後,坐下身來。

    一名老者拱手說道:“在下姓杜,是淮北人氏。

    這四個都是在下的師弟。

    這個姓遲,這個姓金,這個姓褚,這個姓孫。

    ”四人聽他說到自己,便站起身抱拳為禮。

    喬峰抱拳為禮。

    阿朱見他們年紀大,敬之為長輩,還禮時曲膝躬身,頗為恭敬。

    那姓杜老者笑嘻嘻地道:“大家是行旅之人,小姑娘不用這麼客氣。

    ”阿朱道:“杜爺爺,你是我爺爺輩的人,小女子該當恭敬。

    ”說話回複女聲,不再假裝粗豪男子聲音。

     那姓杜老者呵呵而笑,伸出枯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