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千裡茫茫若夢
關燈
小
中
大
手掌,淩空作了個姿式,似是撫摸她頭發一般。
喬峰見他淩空這麼一撫,神态慈祥,但手勢平穩異常,隻怕以數百斤的力道,也難撞動他手掌,直似含了數十年高深功力,委實非同小可,心下暗驚,說道:“五位高人有幸在浙東邂逅相遇,喬峰實感運道不小。
” 那姓杜老者道:“喬大爺,我們一直想見你,從河南衛輝跟到山東泰安單家莊,又跟到浙江,幸好在這裡遇上。
待會你便要去止觀寺,我們等不及了,隻得魯莽上來相見。
”喬峰忙道:“好說,好說。
喬某不知五位高人在後,否則的話,早該回身迎上叩見。
”心想他們一路從衛輝跟來,有備而至,瞧這五人舉止大是勁敵,隻怕便要在這涼亭中惡鬥一場,如何照顧阿朱,倒非易事。
那姓杜老者續道:“唯大英雄能本色。
喬大爺,你自報真姓名,行事光明磊落,咱們的用意,也就不必相瞞。
止觀寺智光禅師是有德高僧,我師兄弟五人特地趕來,是求你别傷害于他。
”喬峰道:“五位老先生言重了。
五位倘若同時出手,便可取了喬峰性命,何必說到這個‘求’字?喬峰前往求見智光禅師,隻是請他老人家指點迷津。
不論他肯說還是不說,在下禮敬而來,禮敬而去,不敢損傷禅師一毫一發。
” 那姓杜老者道:“喬大爺丈夫一言,快馬一鞭,你既如此說,我五兄弟自然信得過。
在下有一語奉告,那是肺腑之言,咱們今日初會,未免有點交淺言深,直言莫怪。
”喬峰道:“杜老先生請說。
” 那姓杜老者道:“那譚公、譚婆、趙錢孫、丐幫徐長老、單正父子等諸人,隻因不肯說那帶頭大哥的名字,以緻喪命。
江湖上不明真相之人,都說是喬大爺下的手……” 喬峰道:“這些人沒一個是我殺的。
譚氏夫婦和趙錢孫不肯說那帶頭大哥的名字,在下确是使過一些逼迫,但他們甯死不屈,不肯出賣朋友,确是好漢子的行徑,在下心中甚為佩服,決計沒傷他們性命。
到底是誰下的手,在下正要追查個水落石出。
喬峰身蒙不白奇冤,江湖上都冤枉我殺害義父、義母、恩師,其實這三位老人家視我有若親兒,我大恩未報,怎能有一指加于他們身上……”說着語音已有些唔咽。
那姓杜老者道:“我們五兄弟此番趕來,不敢說能強行阻止喬大爺傷害智光禅師,但要老實跟喬大爺說一件千真萬确之事。
那位帶頭大哥說道,為了他一人,江湖上已有這許多好朋友因而送命,他自覺罪孽深重。
聚賢莊一戰,損傷的人更多。
那帶頭大哥說:當年雁門關外那件事,他是大大的錯了,早就該償了自己性命謝罪,喬大爺若去找他報仇,他決意挺胸受戮,決不逃避……” 喬峰越聽越奇,說道:“哪有此事?老先生是聽那位帶頭大哥親口所說,還是旁人轉告的?”那姓杜老者道:“千真萬确,那帶頭大哥的的确确是這個意思。
老朽在江湖上薄有微名,我這四位師弟,也都不是無名之輩,我們五個人言出如山,此刻未能奉告真實姓名,喬大爺事後必知。
”喬峰道:“然則請問那位帶頭大哥到底是誰?” 那姓杜老者搖搖頭,歎了口氣,說道:“老夫武功遠遠不如喬大爺,但仍當獻醜,跟你對上一掌,不過想讓你知道,我師兄弟五人決不會一派胡言。
”說着站到一邊,客客氣氣地道:“喬大爺,在下領教你一招高明掌法!” 喬峰聽他指明隻對一掌,似乎旨在以武功表明自己身份,當即說道:“五位是前輩高人,在下一望而知。
五位言語,在下也不敢不信。
五位要出手指教,喬峰武功低微,還請手下留情!”那姓杜老者呵呵一笑,說道:“威震天下的喬幫主武功低微,世上還有何人是武功高強?請發招吧!”說着屈膝彎腰,右掌緩緩推出。
喬峰見他來掌并不剛猛,便即左掌圈轉,右掌還以一招“亢龍有悔”,這一掌有發有收,留有極大餘力。
雙掌一交,啪的一聲輕響,喬峰隻覺對方掌力緩緩而來,有餘不盡,他這招“亢龍有悔”也是餘力遠大于掌力,積蓄極厚。
兩人掌力甫交,立即回收,互相欽佩,同時說道:“佩服!佩服!” 其餘三位老者逐一站起,分别說道:“在下領教一掌,不可錯過了領教天下第一掌的良機!”喬峰和三老者一一對掌,心下暗驚,這四位老者的掌力個個不同,卻皆是少林派的高明掌法,單隻一掌,便顯得是當世一流好手,原來他們都是少林派高手。
喬峰對了這四掌,沒一掌稍占便宜,也沒一掌虧了半點。
他額不見汗,骨不出聲,輕描淡寫的與四人對了掌,掌法中沒見到絲毫猛力霸氣,顯得舉重若輕,行有餘力。
他要留下内力,用以對付五人中顯然功力最高的姓遲老者。
五位老者齊聲道:“人稱北喬峰當世武功第一,今日領教,果然名不虛傳,拜服之至!”喬峰一躬到地,說道:“五位長者言重了。
今蒙指教,厚意高誼,終身不忘。
” 那姓遲老者道:“喬大爺,請你指教!”雙掌分别畫圈,同時推出。
喬峰的降龍二十八掌是丐幫前任幫主汪劍通所傳,但喬峰生俱異禀,于武功上得天獨厚,他這降龍二十八掌摧枯拉朽,無堅不破,較之汪幫主尤有勝過。
喬峰見對方雙掌齊推,自己如以單掌相抵,倘若拼成平手,自己似乎稍占上風,不免有失恭敬,于是也雙掌齊出。
他左右雙掌中所使掌力,也仍都是外三内七,将大部分掌力留勁不發。
四掌相交,喬峰突覺對方掌力忽爾消失,刹那間不知去向,不禁大吃一驚。
他雙掌推出之力雖隻三成,卻也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對方竟不以掌力相擋,自己掌力雷霆萬鈞地擊去,勢不免将對方打得肋骨齊斷,心肺碎裂。
驚惶中忙回收掌力,心知此舉危險萬分,對手這一下如是誘招,自己回收掌力時,若趁機加強掌力擊來,兩股掌力合并齊發,自己雖留有餘力,勢不免重傷,霎時間心中閃過一個念頭:“我這一死,阿朱就此無人照顧了!”不禁慘然變色。
豈知自力甫回,那姓遲老者急速撤掌,退後一步,一躬到地,說道:“多謝喬幫主大仁大義,助我悟成這‘般若掌’的‘一空到底’。
” 其餘四位老者齊向姓遲老者說道:“恭喜悟成神功!” 喬峰額頭汗水涔涔而下,适才可說死裡逃生,這時與阿朱實是再世相逢,激動之下,忍不住過去握住了阿朱的手。
那姓遲老者向阿朱道:“阿朱姑娘,剛才我跟喬大爺對掌,使的是‘般若掌’,這路掌法是佛門掌法中的最高功夫。
般若佛法講究空無,使到最後一招‘一空到底’之時,既不是空,也不是非空,掌力化于無形,沒有了色,沒有了受想行識,色是空,聲香味觸法也都是空,掌力是空,空即是掌力。
我過去總是差了一點,出掌之時心中總是有滞,可以空了自己掌力,卻空不了對方的力道。
這次跟喬大爺對掌,如此高手,世所罕見,我不肯錯過這難逢機緣,便又使‘一空到底’。
萬想不到喬大爺大仁大義,一覺到我掌上無力,也于刹那間回收自己掌力,拼着我誘招發力,反擊自身。
我突然之間明白了,我自己空了,連對手也空了,這才是真正的‘一空到底’。
如不是有這樣一位不顧自己性命、不肯輕易傷人的仁義英雄,這一招如何能夠悟成?” 喬峰隐隐間忽有所悟:“他若不是甘心讓我打死,而我若不是甘心冒險受他掌擊,他這一招終究悟不成。
我跟他素不相識,為什麼肯甘冒如此大險?隻因他确信我并非卑鄙小人,我也深知他是高尚君子!”武學高明之士,從武功之中,便能深切了解旁人,有如文學之士能從文字中識得對方人品。
喬峰與四位老者逐一對掌之後,已知對方不但武功高強,抑且人品高潔,所謂“傾蓋如故”,一見之下,便覺值得将自己性命交在對方手裡。
那姓杜老者說道:“喬大爺,你與我等對掌之後,已成生死之交。
我隻跟你說一句:智光禅師當年參與殺害令尊令堂,乃是受了妄人誤導,決非出于本心,他也已十分懊悔,望你手下留情。
”喬峰道:“喬峰百死餘生,有緣得能和五位高人結交,實是平生大幸。
在下決不以一指加于智光大師之身。
多承指教了!”當下和阿朱兩人都抹去臉上化裝,以本來面目相見。
樸者和尚見兩人相貌改變,阿朱更變作了女人,大是驚詫。
五名老者站起身來,抱拳道:“這就别過,後會有期!”阿朱道:“五位爺爺,多多保重身子。
”那姓杜老者道:“你也保重。
”五人走出涼亭,向來路而去。
五人走一段路,便回頭瞧瞧喬峰與阿朱。
阿朱不斷向他們揮手,直至五人轉過山坳,不再見到背影。
阿朱輕聲問道:“喬大爺,剛才你抓着我手,為什麼微微發顫?”喬峰略覺尴尬,說道:“剛才我險些兒讓那姓遲的老先生打死。
我想到你孤零零的留在世上,沒人照顧,心裡難過……”阿朱臉上如花初綻,側過頭來,仰眼問道:“你……你是不是有點兒舍不得我?”喬峰隻感難以回答,笑着搖頭不語。
阿朱也覺這話頗有撒嬌的意味,又見樸者和尚在旁,紅着臉不敢再問。
樸者和尚在前領路,三人順着山道前行,又走了十來裡路,來到了止觀寺外。
天台山諸寺院中,國清寺名聞天下,隋時高僧智者大師曾駐錫于此,大興‘天台宗’,數百年來為佛門重地。
但在武林之中,卻以止觀禅寺的名頭響得多。
喬峰一見之下,原來隻是一座頗為尋常的小廟,廟外灰泥油漆已大半剝落,若不是樸者和尚引來,如由喬峰和阿朱自行尋到,還真不信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止觀禅寺了。
樸者和尚推開廟門,大聲說道:“師父,喬大爺到了。
” 隻聽得智光的聲音說道:“貴客遠來,老衲失迎。
”說着走到門口,合什為禮。
喬峰在見到智光之前,一直擔心莫要給大惡人又趕在頭裡,将他殺了,直到親見他面,這才放心,深深一揖,說道:“打擾大師清修,喬峰深為不安。
” 智光道:“善哉,善哉!喬施主,你本是姓蕭,自己可知道麼?” 喬峰身子一顫,他雖已知自己是契丹人,但父親姓什麼卻一直未知,這時才聽智光說他姓“蕭”,不由得背上出了一陣冷汗,知道自己的身世真相正在逐步顯露,躬身說道:“小可不孝,正是來求大師指點。
” 智光點了點頭,說道:“兩位請坐。
” 三人在椅上坐定,樸者送上茶來。
智光續道:“令尊在雁門關外石壁之上,留下字迹,自稱姓蕭,名叫遠山。
他在遺文中稱你為‘峰兒’。
我們保留了你原來的名字,隻因托給喬家夫婦養育,須得跟他們的姓。
” 喬峰眼眶含淚,站起身來,說道:“在下直至今日,始知父親姓名,盡出大師恩德,受在下一拜。
”說着便拜了下去。
阿朱也離座站起。
智光合什還禮,道:“恩德二字,如何克當?” 遼國的國姓是耶律,皇後曆代均是姓蕭。
蕭家世代後族,将相滿朝,在遼國極有權勢。
有時遼主年幼,蕭太後執政,蕭家威勢更重。
喬峰忽然獲知自己乃是契丹大姓,一時之間,百感交集,出神半晌,轉頭對阿朱喟然道:“從今而後,我是蕭峰,不再是喬峰了。
”阿朱道:“是,蕭大爺。
” 智光道:“蕭大俠,雁門關外石壁上所留的字迹,你想必已經見到了?”蕭峰搖頭道:“沒有。
我到得關外,石壁上的字迹已給人鏟得幹幹淨淨,什麼痕迹也沒留下。
” 智光輕歎一聲,道:“事情已經做下,石壁上的字能鏟去,這幾十條性命,又如何能救活?”從袖中取出一塊極大的舊布,說道:“蕭施主,這便是石壁遺文的拓片。
” 蕭峰心中一凜,接過舊布,展了開來。
隻見那塊大布是許多衣袍碎布胡亂縫綴而成的,布上一個個都是空心白字,筆劃奇特,模樣與漢字也甚相似,卻一字不識,知是契丹文字,但見字迹筆劃雄偉,有如刀斫斧劈。
聽智光說,這是自己父親臨死前以短刀所刻,不由得傷感,說道:“還求大師譯釋。
” 智光大師道:“當年我們拓了下來,求雁門關内識得契丹文字之人解說,連問數人,意思都是一般,想必是不錯的了。
這一行字說道:‘峰兒周歲,偕妻往外婆家赴宴,途中突遇南朝大盜……’”蕭峰聽到這裡,心中更是一酸,聽智光繼續說道:“‘……事出倉促,妻兒為盜所害,餘亦不欲再活人世。
餘授業恩師乃南朝漢人,餘在師前曾立誓不與漢人為敵,更不殺漢人,豈知今日一殺十餘,既愧且痛,死後亦無面目以見恩師矣。
蕭遠山絕筆。
’” 蕭峰聽智光說完,恭恭敬敬地将大布拓片收起,說道:“這是蕭某先人遺澤,求大師見賜。
”智光道:“原該奉贈。
” 蕭峰腦海中一片混亂,體會到父親當時的傷痛之情,才知他投崖自盡,不但是由于心傷妻兒慘亡,亦因自毀誓言,殺了許多漢人,以緻愧對師門。
過了半晌,蕭峰道:“在下當日在無錫杏子林中得見大師尊範,心中積有無數疑團,懇請大師指點迷津。
” 智光道:“我佛當年在天竺教誨弟子,衆弟子多方問難,佛祖有的詳加開導,有的問話徑自不答,并不是佛祖不知而答不出,而是有些答案太過深奧、有些牽涉甚廣,非一言可盡。
如簡捷答了,衆弟子難以明白,有人不免強作解人,其實并非确解,傳播開去,有害正法。
有十四個問題,我佛不答,佛經上記載下來,那是有名的‘十四不答’。
佛教各宗各派,于諸般詢問,有的答,有的不答。
如問:‘如何是佛祖東來意?’禅宗曆代大德,不答的多,答複的少。
又如問:‘單掌拍手作何聲?’各人應機而答,答案衆多。
老衲修為膚淺,不敢遠效我佛。
蕭施主有所詢問,老衲能答則答,如以為不答較妥,便即不答,謹先向施主告罪。
” 蕭峰站起身來,說道:“在下今日途中遇到五位老者,高風亮節,令人拜服。
這五位高人指點在下,說道當年大師參與雁門關之役,乃事出誤會,非由本心。
在下所問,頗多出于無知,還請原恕在下一介武夫粗人,平生少受教導,不明事理,出問無狀。
”他一生粗魯豪邁,如此斯文說話,實是生平所未有,自覺頗違本性,但深信智光禅師乃有道大德,所言盡出至誠。
智光說道:“蕭施主不必過謙,老衲本來學武,近年來雖武功全失,武人習氣尚在。
咱們互相不必客氣,開門見山,直言談相便是!” 蕭峰噓了一口氣,朗聲道:“如此甚好!”心想這般說話,才是平生的習慣。
智光道:“蕭施主請坐了說話。
” 蕭峰仍然站立,叉手不離方寸,說道:“在下懇請大師指點:宋遼邊界上連年攻戰,當年宋朝武人埋伏雁門關殺了先父母,在下心想兩國相争,這等邊界相互砍殺,事屬尋常,何以大師與趙錢孫說起之時,語氣中極表痛悔,似乎頗為不該。
兩國争戰,戰陣上殺傷成千成萬,有何對錯之可言?” 智光歎了口氣,緩緩地道:“請坐!施主可知令尊原來在遼國居何職位?”蕭峰道:“先父的名諱,今日才蒙禅師告知,先前的事迹,小人不孝,概無所知。
” 智光道:“令尊叫做蕭遠山,事隔三十年,現今宋遼兩國知道的人已不多了。
三十年前,他是遼國皇後屬珊大帳的親軍總教頭,武功在遼國算得第一,就是在大宋,隻怕也無人及得上。
他的武藝,是在遼國的一位漢人高手所教的。
“宋軍自當年陳家谷大敗之後,契丹兵此後連年南攻,勝多敗少。
到真宗皇帝景德元年,契丹皇帝與母親蕭太後親率大軍,攻抵澶州城下。
真宗皇帝親至澶州,與契丹訂盟,稱為‘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從此罷兵休戰。
至今八十餘年,兩國間并無大戰,遼國隻去攻打高麗,大宋則隻對西夏用兵,你道是什麼緣故?” 蕭峰道:“想是兩國君主以及用事将相都願遵守盟約。
聽說盟約中約定,宋朝每年送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如果打仗,契丹就收不
喬峰見他淩空這麼一撫,神态慈祥,但手勢平穩異常,隻怕以數百斤的力道,也難撞動他手掌,直似含了數十年高深功力,委實非同小可,心下暗驚,說道:“五位高人有幸在浙東邂逅相遇,喬峰實感運道不小。
” 那姓杜老者道:“喬大爺,我們一直想見你,從河南衛輝跟到山東泰安單家莊,又跟到浙江,幸好在這裡遇上。
待會你便要去止觀寺,我們等不及了,隻得魯莽上來相見。
”喬峰忙道:“好說,好說。
喬某不知五位高人在後,否則的話,早該回身迎上叩見。
”心想他們一路從衛輝跟來,有備而至,瞧這五人舉止大是勁敵,隻怕便要在這涼亭中惡鬥一場,如何照顧阿朱,倒非易事。
那姓杜老者續道:“唯大英雄能本色。
喬大爺,你自報真姓名,行事光明磊落,咱們的用意,也就不必相瞞。
止觀寺智光禅師是有德高僧,我師兄弟五人特地趕來,是求你别傷害于他。
”喬峰道:“五位老先生言重了。
五位倘若同時出手,便可取了喬峰性命,何必說到這個‘求’字?喬峰前往求見智光禅師,隻是請他老人家指點迷津。
不論他肯說還是不說,在下禮敬而來,禮敬而去,不敢損傷禅師一毫一發。
” 那姓杜老者道:“喬大爺丈夫一言,快馬一鞭,你既如此說,我五兄弟自然信得過。
在下有一語奉告,那是肺腑之言,咱們今日初會,未免有點交淺言深,直言莫怪。
”喬峰道:“杜老先生請說。
” 那姓杜老者道:“那譚公、譚婆、趙錢孫、丐幫徐長老、單正父子等諸人,隻因不肯說那帶頭大哥的名字,以緻喪命。
江湖上不明真相之人,都說是喬大爺下的手……” 喬峰道:“這些人沒一個是我殺的。
譚氏夫婦和趙錢孫不肯說那帶頭大哥的名字,在下确是使過一些逼迫,但他們甯死不屈,不肯出賣朋友,确是好漢子的行徑,在下心中甚為佩服,決計沒傷他們性命。
到底是誰下的手,在下正要追查個水落石出。
喬峰身蒙不白奇冤,江湖上都冤枉我殺害義父、義母、恩師,其實這三位老人家視我有若親兒,我大恩未報,怎能有一指加于他們身上……”說着語音已有些唔咽。
那姓杜老者道:“我們五兄弟此番趕來,不敢說能強行阻止喬大爺傷害智光禅師,但要老實跟喬大爺說一件千真萬确之事。
那位帶頭大哥說道,為了他一人,江湖上已有這許多好朋友因而送命,他自覺罪孽深重。
聚賢莊一戰,損傷的人更多。
那帶頭大哥說:當年雁門關外那件事,他是大大的錯了,早就該償了自己性命謝罪,喬大爺若去找他報仇,他決意挺胸受戮,決不逃避……” 喬峰越聽越奇,說道:“哪有此事?老先生是聽那位帶頭大哥親口所說,還是旁人轉告的?”那姓杜老者道:“千真萬确,那帶頭大哥的的确确是這個意思。
老朽在江湖上薄有微名,我這四位師弟,也都不是無名之輩,我們五個人言出如山,此刻未能奉告真實姓名,喬大爺事後必知。
”喬峰道:“然則請問那位帶頭大哥到底是誰?” 那姓杜老者搖搖頭,歎了口氣,說道:“老夫武功遠遠不如喬大爺,但仍當獻醜,跟你對上一掌,不過想讓你知道,我師兄弟五人決不會一派胡言。
”說着站到一邊,客客氣氣地道:“喬大爺,在下領教你一招高明掌法!” 喬峰聽他指明隻對一掌,似乎旨在以武功表明自己身份,當即說道:“五位是前輩高人,在下一望而知。
五位言語,在下也不敢不信。
五位要出手指教,喬峰武功低微,還請手下留情!”那姓杜老者呵呵一笑,說道:“威震天下的喬幫主武功低微,世上還有何人是武功高強?請發招吧!”說着屈膝彎腰,右掌緩緩推出。
喬峰見他來掌并不剛猛,便即左掌圈轉,右掌還以一招“亢龍有悔”,這一掌有發有收,留有極大餘力。
雙掌一交,啪的一聲輕響,喬峰隻覺對方掌力緩緩而來,有餘不盡,他這招“亢龍有悔”也是餘力遠大于掌力,積蓄極厚。
兩人掌力甫交,立即回收,互相欽佩,同時說道:“佩服!佩服!” 其餘三位老者逐一站起,分别說道:“在下領教一掌,不可錯過了領教天下第一掌的良機!”喬峰和三老者一一對掌,心下暗驚,這四位老者的掌力個個不同,卻皆是少林派的高明掌法,單隻一掌,便顯得是當世一流好手,原來他們都是少林派高手。
喬峰對了這四掌,沒一掌稍占便宜,也沒一掌虧了半點。
他額不見汗,骨不出聲,輕描淡寫的與四人對了掌,掌法中沒見到絲毫猛力霸氣,顯得舉重若輕,行有餘力。
他要留下内力,用以對付五人中顯然功力最高的姓遲老者。
五位老者齊聲道:“人稱北喬峰當世武功第一,今日領教,果然名不虛傳,拜服之至!”喬峰一躬到地,說道:“五位長者言重了。
今蒙指教,厚意高誼,終身不忘。
” 那姓遲老者道:“喬大爺,請你指教!”雙掌分别畫圈,同時推出。
喬峰的降龍二十八掌是丐幫前任幫主汪劍通所傳,但喬峰生俱異禀,于武功上得天獨厚,他這降龍二十八掌摧枯拉朽,無堅不破,較之汪幫主尤有勝過。
喬峰見對方雙掌齊推,自己如以單掌相抵,倘若拼成平手,自己似乎稍占上風,不免有失恭敬,于是也雙掌齊出。
他左右雙掌中所使掌力,也仍都是外三内七,将大部分掌力留勁不發。
四掌相交,喬峰突覺對方掌力忽爾消失,刹那間不知去向,不禁大吃一驚。
他雙掌推出之力雖隻三成,卻也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對方竟不以掌力相擋,自己掌力雷霆萬鈞地擊去,勢不免将對方打得肋骨齊斷,心肺碎裂。
驚惶中忙回收掌力,心知此舉危險萬分,對手這一下如是誘招,自己回收掌力時,若趁機加強掌力擊來,兩股掌力合并齊發,自己雖留有餘力,勢不免重傷,霎時間心中閃過一個念頭:“我這一死,阿朱就此無人照顧了!”不禁慘然變色。
豈知自力甫回,那姓遲老者急速撤掌,退後一步,一躬到地,說道:“多謝喬幫主大仁大義,助我悟成這‘般若掌’的‘一空到底’。
” 其餘四位老者齊向姓遲老者說道:“恭喜悟成神功!” 喬峰額頭汗水涔涔而下,适才可說死裡逃生,這時與阿朱實是再世相逢,激動之下,忍不住過去握住了阿朱的手。
那姓遲老者向阿朱道:“阿朱姑娘,剛才我跟喬大爺對掌,使的是‘般若掌’,這路掌法是佛門掌法中的最高功夫。
般若佛法講究空無,使到最後一招‘一空到底’之時,既不是空,也不是非空,掌力化于無形,沒有了色,沒有了受想行識,色是空,聲香味觸法也都是空,掌力是空,空即是掌力。
我過去總是差了一點,出掌之時心中總是有滞,可以空了自己掌力,卻空不了對方的力道。
這次跟喬大爺對掌,如此高手,世所罕見,我不肯錯過這難逢機緣,便又使‘一空到底’。
萬想不到喬大爺大仁大義,一覺到我掌上無力,也于刹那間回收自己掌力,拼着我誘招發力,反擊自身。
我突然之間明白了,我自己空了,連對手也空了,這才是真正的‘一空到底’。
如不是有這樣一位不顧自己性命、不肯輕易傷人的仁義英雄,這一招如何能夠悟成?” 喬峰隐隐間忽有所悟:“他若不是甘心讓我打死,而我若不是甘心冒險受他掌擊,他這一招終究悟不成。
我跟他素不相識,為什麼肯甘冒如此大險?隻因他确信我并非卑鄙小人,我也深知他是高尚君子!”武學高明之士,從武功之中,便能深切了解旁人,有如文學之士能從文字中識得對方人品。
喬峰與四位老者逐一對掌之後,已知對方不但武功高強,抑且人品高潔,所謂“傾蓋如故”,一見之下,便覺值得将自己性命交在對方手裡。
那姓杜老者說道:“喬大爺,你與我等對掌之後,已成生死之交。
我隻跟你說一句:智光禅師當年參與殺害令尊令堂,乃是受了妄人誤導,決非出于本心,他也已十分懊悔,望你手下留情。
”喬峰道:“喬峰百死餘生,有緣得能和五位高人結交,實是平生大幸。
在下決不以一指加于智光大師之身。
多承指教了!”當下和阿朱兩人都抹去臉上化裝,以本來面目相見。
樸者和尚見兩人相貌改變,阿朱更變作了女人,大是驚詫。
五名老者站起身來,抱拳道:“這就别過,後會有期!”阿朱道:“五位爺爺,多多保重身子。
”那姓杜老者道:“你也保重。
”五人走出涼亭,向來路而去。
五人走一段路,便回頭瞧瞧喬峰與阿朱。
阿朱不斷向他們揮手,直至五人轉過山坳,不再見到背影。
阿朱輕聲問道:“喬大爺,剛才你抓着我手,為什麼微微發顫?”喬峰略覺尴尬,說道:“剛才我險些兒讓那姓遲的老先生打死。
我想到你孤零零的留在世上,沒人照顧,心裡難過……”阿朱臉上如花初綻,側過頭來,仰眼問道:“你……你是不是有點兒舍不得我?”喬峰隻感難以回答,笑着搖頭不語。
阿朱也覺這話頗有撒嬌的意味,又見樸者和尚在旁,紅着臉不敢再問。
樸者和尚在前領路,三人順着山道前行,又走了十來裡路,來到了止觀寺外。
天台山諸寺院中,國清寺名聞天下,隋時高僧智者大師曾駐錫于此,大興‘天台宗’,數百年來為佛門重地。
但在武林之中,卻以止觀禅寺的名頭響得多。
喬峰一見之下,原來隻是一座頗為尋常的小廟,廟外灰泥油漆已大半剝落,若不是樸者和尚引來,如由喬峰和阿朱自行尋到,還真不信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止觀禅寺了。
樸者和尚推開廟門,大聲說道:“師父,喬大爺到了。
” 隻聽得智光的聲音說道:“貴客遠來,老衲失迎。
”說着走到門口,合什為禮。
喬峰在見到智光之前,一直擔心莫要給大惡人又趕在頭裡,将他殺了,直到親見他面,這才放心,深深一揖,說道:“打擾大師清修,喬峰深為不安。
” 智光道:“善哉,善哉!喬施主,你本是姓蕭,自己可知道麼?” 喬峰身子一顫,他雖已知自己是契丹人,但父親姓什麼卻一直未知,這時才聽智光說他姓“蕭”,不由得背上出了一陣冷汗,知道自己的身世真相正在逐步顯露,躬身說道:“小可不孝,正是來求大師指點。
” 智光點了點頭,說道:“兩位請坐。
” 三人在椅上坐定,樸者送上茶來。
智光續道:“令尊在雁門關外石壁之上,留下字迹,自稱姓蕭,名叫遠山。
他在遺文中稱你為‘峰兒’。
我們保留了你原來的名字,隻因托給喬家夫婦養育,須得跟他們的姓。
” 喬峰眼眶含淚,站起身來,說道:“在下直至今日,始知父親姓名,盡出大師恩德,受在下一拜。
”說着便拜了下去。
阿朱也離座站起。
智光合什還禮,道:“恩德二字,如何克當?” 遼國的國姓是耶律,皇後曆代均是姓蕭。
蕭家世代後族,将相滿朝,在遼國極有權勢。
有時遼主年幼,蕭太後執政,蕭家威勢更重。
喬峰忽然獲知自己乃是契丹大姓,一時之間,百感交集,出神半晌,轉頭對阿朱喟然道:“從今而後,我是蕭峰,不再是喬峰了。
”阿朱道:“是,蕭大爺。
” 智光道:“蕭大俠,雁門關外石壁上所留的字迹,你想必已經見到了?”蕭峰搖頭道:“沒有。
我到得關外,石壁上的字迹已給人鏟得幹幹淨淨,什麼痕迹也沒留下。
” 智光輕歎一聲,道:“事情已經做下,石壁上的字能鏟去,這幾十條性命,又如何能救活?”從袖中取出一塊極大的舊布,說道:“蕭施主,這便是石壁遺文的拓片。
” 蕭峰心中一凜,接過舊布,展了開來。
隻見那塊大布是許多衣袍碎布胡亂縫綴而成的,布上一個個都是空心白字,筆劃奇特,模樣與漢字也甚相似,卻一字不識,知是契丹文字,但見字迹筆劃雄偉,有如刀斫斧劈。
聽智光說,這是自己父親臨死前以短刀所刻,不由得傷感,說道:“還求大師譯釋。
” 智光大師道:“當年我們拓了下來,求雁門關内識得契丹文字之人解說,連問數人,意思都是一般,想必是不錯的了。
這一行字說道:‘峰兒周歲,偕妻往外婆家赴宴,途中突遇南朝大盜……’”蕭峰聽到這裡,心中更是一酸,聽智光繼續說道:“‘……事出倉促,妻兒為盜所害,餘亦不欲再活人世。
餘授業恩師乃南朝漢人,餘在師前曾立誓不與漢人為敵,更不殺漢人,豈知今日一殺十餘,既愧且痛,死後亦無面目以見恩師矣。
蕭遠山絕筆。
’” 蕭峰聽智光說完,恭恭敬敬地将大布拓片收起,說道:“這是蕭某先人遺澤,求大師見賜。
”智光道:“原該奉贈。
” 蕭峰腦海中一片混亂,體會到父親當時的傷痛之情,才知他投崖自盡,不但是由于心傷妻兒慘亡,亦因自毀誓言,殺了許多漢人,以緻愧對師門。
過了半晌,蕭峰道:“在下當日在無錫杏子林中得見大師尊範,心中積有無數疑團,懇請大師指點迷津。
” 智光道:“我佛當年在天竺教誨弟子,衆弟子多方問難,佛祖有的詳加開導,有的問話徑自不答,并不是佛祖不知而答不出,而是有些答案太過深奧、有些牽涉甚廣,非一言可盡。
如簡捷答了,衆弟子難以明白,有人不免強作解人,其實并非确解,傳播開去,有害正法。
有十四個問題,我佛不答,佛經上記載下來,那是有名的‘十四不答’。
佛教各宗各派,于諸般詢問,有的答,有的不答。
如問:‘如何是佛祖東來意?’禅宗曆代大德,不答的多,答複的少。
又如問:‘單掌拍手作何聲?’各人應機而答,答案衆多。
老衲修為膚淺,不敢遠效我佛。
蕭施主有所詢問,老衲能答則答,如以為不答較妥,便即不答,謹先向施主告罪。
” 蕭峰站起身來,說道:“在下今日途中遇到五位老者,高風亮節,令人拜服。
這五位高人指點在下,說道當年大師參與雁門關之役,乃事出誤會,非由本心。
在下所問,頗多出于無知,還請原恕在下一介武夫粗人,平生少受教導,不明事理,出問無狀。
”他一生粗魯豪邁,如此斯文說話,實是生平所未有,自覺頗違本性,但深信智光禅師乃有道大德,所言盡出至誠。
智光說道:“蕭施主不必過謙,老衲本來學武,近年來雖武功全失,武人習氣尚在。
咱們互相不必客氣,開門見山,直言談相便是!” 蕭峰噓了一口氣,朗聲道:“如此甚好!”心想這般說話,才是平生的習慣。
智光道:“蕭施主請坐了說話。
” 蕭峰仍然站立,叉手不離方寸,說道:“在下懇請大師指點:宋遼邊界上連年攻戰,當年宋朝武人埋伏雁門關殺了先父母,在下心想兩國相争,這等邊界相互砍殺,事屬尋常,何以大師與趙錢孫說起之時,語氣中極表痛悔,似乎頗為不該。
兩國争戰,戰陣上殺傷成千成萬,有何對錯之可言?” 智光歎了口氣,緩緩地道:“請坐!施主可知令尊原來在遼國居何職位?”蕭峰道:“先父的名諱,今日才蒙禅師告知,先前的事迹,小人不孝,概無所知。
” 智光道:“令尊叫做蕭遠山,事隔三十年,現今宋遼兩國知道的人已不多了。
三十年前,他是遼國皇後屬珊大帳的親軍總教頭,武功在遼國算得第一,就是在大宋,隻怕也無人及得上。
他的武藝,是在遼國的一位漢人高手所教的。
“宋軍自當年陳家谷大敗之後,契丹兵此後連年南攻,勝多敗少。
到真宗皇帝景德元年,契丹皇帝與母親蕭太後親率大軍,攻抵澶州城下。
真宗皇帝親至澶州,與契丹訂盟,稱為‘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從此罷兵休戰。
至今八十餘年,兩國間并無大戰,遼國隻去攻打高麗,大宋則隻對西夏用兵,你道是什麼緣故?” 蕭峰道:“想是兩國君主以及用事将相都願遵守盟約。
聽說盟約中約定,宋朝每年送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如果打仗,契丹就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