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在藝術上,脫離現實的表現方式是容許的。
迄今尚無一位中外地球物理學家指責《莊子·逍遙遊》的不科學。
莊子說大鵬南徙,“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但根據地球物理學,距離地面十七公裡以上,叫做tropopause(對流層頂),氣溫極低,再上去到stratosphere(同溫層),溫度增高,由于物理作用,空氣隻方便橫向運動,要縱向再升高就極困難,因為高溫空氣上升後,下面低溫空氣升不上來補充,中間脫節。
這一層的上限離地面約五十公裡。
連空氣都不易升到五十公裡以上,莊子這頭大鵬要上升到九萬裡(四萬五千公裡),隻怕有點困難了。
相信植物學家也會指責莊子說“上古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樣長壽的植物世上恐怕沒有吧;背廣幾千裡的大鵬或鲲魚大概也不會有。
中國有自然科學家們硬要研究“六脈神劍”是否可能,不知外國的昆蟲學家有沒有研究卡夫卡小說中有人忽然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在人體生理學或昆蟲學上是否可能。
有些文藝評論家要求任何小說均須遵守現實主義原則。
毛澤東主席之“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原則,内地作者在文革前後固非遵守不可,幾日尺度放寬,已有可遵可不遵的自由。
自古以來,我國文藝創作,即重馳騁想像,今人拘于現實,未免迂矣。
從前有迂人評李白詩“白發三千丈”未免太長;“朝如青絲暮成雪”頭發白得太快;“桃花潭水深千尺”太深;“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從白帝城到江陵,萬重山太多,千重百重則差近之。
又有迂人(其實沈括非迂人)評白居易《長恨歌》曰:“‘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峨眉山在嘉州,唐玄宗自長安入四川,不須經峨眉山。
”其實詩歌非遊記,此詩不過以峨眉山代表四川。
又評杜甫《武侯廟古柏》詩,雲:“‘雙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四十圍乃徑七尺,樹高二千尺,此柏無乃太細長乎?”有評者說,武松從山東陽谷縣到清河縣去探望其兄武大郎,不必經過景陽岡。
但景陽岡武松打虎乃千古奇文,不經景陽岡即不打吊睛白額虎,除稀有動物保護者之外,人人都覺遺憾。
《水浒傳》為極妙奇書,然不合情理之處甚多,如李逵取公孫勝,為羅真人所阻,李逵夜中殺羅真人,流出白血,又殺其童子,但被殺者均不死,原來羅真人以葫蘆相代。
行路時,神行太保戴宗以甲馬系李逵兩腿,一念咒語,李逵即飛奔不能停止,可日行八百裡,如參加世運會馬拉松長跑,一口氣快跑四十萬公尺,戴宗如再帶一人,三人自必囊括金銀銅獎牌。
《三國演義》寫關公為呂蒙所殺,關公鬼魂在玉泉山大叫:“還我頭來!”又上呂蒙之身,使其擊打孫權,随即倒地而死。
《武鄉侯罵死王朗》一節,寫諸葛亮在陣上交鋒時,痛罵敵方主帥司徒王朗,“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
”兩軍交鋒,大罵一場,便将對方主帥罵死,似亦不可信。
然《三國演義》為古今奇書,不能以事實上是否可能判其優劣。
王國維先生盛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詞句,然天涯路千裡萬裡,獨上高樓,豈能一望而盡?科學院院士何祚麻先生為著名物理學家,常以學術觀點指摘法輪功所宣揚之特異功能不合科學,頗可佩服。
作者前年在北京和何先生會談,何先生先言其本人為“金庸小說”之喜愛者,随即指出:“物理學中之力隻有一種,人力應無内力外力之分,但武俠小說言之已久,讀者習慣上已接受,以氣功運内力外擊敵手,讀者并不反對,此為藝術上約定俗成的虛構,不必追究其是否真實。
”筆者同意何先生之圓融見解,武俠小說自身有種種習慣性的通用虛構,猶如今人大畫家繪畫華山,極力誇張其雄奇險峻,往往懸崖峭壁,無路可上,實則華山每日上山者往往數百人,繪畫之誇張雖離事實,然畫為好畫(并非地圖),亦無人否定之也。
當年蘇東坡曾以朱筆繪竹,風神潇灑,有人指摘曰:“世上豈有紅色竹子?”蘇反問:“然則有黑色墨竹乎?”蓋世人多以墨筆繪竹,習見之即不以為異。
筆者并不敢自認本書可與上述藝術品相提并論,但知藝術不必一定與真實相符,優劣皆然。
二〇〇二·十一
迄今尚無一位中外地球物理學家指責《莊子·逍遙遊》的不科學。
莊子說大鵬南徙,“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但根據地球物理學,距離地面十七公裡以上,叫做tropopause(對流層頂),氣溫極低,再上去到stratosphere(同溫層),溫度增高,由于物理作用,空氣隻方便橫向運動,要縱向再升高就極困難,因為高溫空氣上升後,下面低溫空氣升不上來補充,中間脫節。
這一層的上限離地面約五十公裡。
連空氣都不易升到五十公裡以上,莊子這頭大鵬要上升到九萬裡(四萬五千公裡),隻怕有點困難了。
相信植物學家也會指責莊子說“上古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樣長壽的植物世上恐怕沒有吧;背廣幾千裡的大鵬或鲲魚大概也不會有。
中國有自然科學家們硬要研究“六脈神劍”是否可能,不知外國的昆蟲學家有沒有研究卡夫卡小說中有人忽然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在人體生理學或昆蟲學上是否可能。
有些文藝評論家要求任何小說均須遵守現實主義原則。
毛澤東主席之“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原則,内地作者在文革前後固非遵守不可,幾日尺度放寬,已有可遵可不遵的自由。
自古以來,我國文藝創作,即重馳騁想像,今人拘于現實,未免迂矣。
從前有迂人評李白詩“白發三千丈”未免太長;“朝如青絲暮成雪”頭發白得太快;“桃花潭水深千尺”太深;“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從白帝城到江陵,萬重山太多,千重百重則差近之。
又有迂人(其實沈括非迂人)評白居易《長恨歌》曰:“‘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峨眉山在嘉州,唐玄宗自長安入四川,不須經峨眉山。
”其實詩歌非遊記,此詩不過以峨眉山代表四川。
又評杜甫《武侯廟古柏》詩,雲:“‘雙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四十圍乃徑七尺,樹高二千尺,此柏無乃太細長乎?”有評者說,武松從山東陽谷縣到清河縣去探望其兄武大郎,不必經過景陽岡。
但景陽岡武松打虎乃千古奇文,不經景陽岡即不打吊睛白額虎,除稀有動物保護者之外,人人都覺遺憾。
《水浒傳》為極妙奇書,然不合情理之處甚多,如李逵取公孫勝,為羅真人所阻,李逵夜中殺羅真人,流出白血,又殺其童子,但被殺者均不死,原來羅真人以葫蘆相代。
行路時,神行太保戴宗以甲馬系李逵兩腿,一念咒語,李逵即飛奔不能停止,可日行八百裡,如參加世運會馬拉松長跑,一口氣快跑四十萬公尺,戴宗如再帶一人,三人自必囊括金銀銅獎牌。
《三國演義》寫關公為呂蒙所殺,關公鬼魂在玉泉山大叫:“還我頭來!”又上呂蒙之身,使其擊打孫權,随即倒地而死。
《武鄉侯罵死王朗》一節,寫諸葛亮在陣上交鋒時,痛罵敵方主帥司徒王朗,“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
”兩軍交鋒,大罵一場,便将對方主帥罵死,似亦不可信。
然《三國演義》為古今奇書,不能以事實上是否可能判其優劣。
王國維先生盛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詞句,然天涯路千裡萬裡,獨上高樓,豈能一望而盡?科學院院士何祚麻先生為著名物理學家,常以學術觀點指摘法輪功所宣揚之特異功能不合科學,頗可佩服。
作者前年在北京和何先生會談,何先生先言其本人為“金庸小說”之喜愛者,随即指出:“物理學中之力隻有一種,人力應無内力外力之分,但武俠小說言之已久,讀者習慣上已接受,以氣功運内力外擊敵手,讀者并不反對,此為藝術上約定俗成的虛構,不必追究其是否真實。
”筆者同意何先生之圓融見解,武俠小說自身有種種習慣性的通用虛構,猶如今人大畫家繪畫華山,極力誇張其雄奇險峻,往往懸崖峭壁,無路可上,實則華山每日上山者往往數百人,繪畫之誇張雖離事實,然畫為好畫(并非地圖),亦無人否定之也。
當年蘇東坡曾以朱筆繪竹,風神潇灑,有人指摘曰:“世上豈有紅色竹子?”蘇反問:“然則有黑色墨竹乎?”蓋世人多以墨筆繪竹,習見之即不以為異。
筆者并不敢自認本書可與上述藝術品相提并論,但知藝術不必一定與真實相符,優劣皆然。
二〇〇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