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建隆二年(辛酉,961)

關燈
皇弟光義,然未嘗假以顏色,光義每出,輒戒之曰:「必與趙書記偕行乃可。

    」仍刻景以待其歸,光義不敢違。

    及寢疾,上侍藥餌不離左右。

    疾革,召普入受遺命。

    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

    後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

    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後餘慶也。

    」後曰:「不然。

    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羣心不附故耳。

    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

    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後教。

    」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

    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五】。

    (司馬光記聞稱太後欲傳位二弟,其意謂太宗及秦王廷美也。

    今從正史及新錄,而舊錄蓋無是事。

    按太後以周鄭王年幼,羣情不附,故令太祖授天下於太宗。

    太宗當是時年二十三矣,太祖母弟也。

    若并及廷美則亡謂,廷美當是時才十四歲,而太祖之子魏王德昭亦十歲,其齒蓋不甚相遠也,舍嫡孫而立庶子,人情殆不然。

    然則太後顧命,獨指太宗,記聞誤也。

    正史、新錄稱太宗亦入受顧命,而記聞不載,今從記聞。

    按太宗初疑趙普有異論,及普上章自訴,且發金匱,得普所書,乃釋然。

    若同于牀下受顧命,則親見普書矣,又何竢普上章自訴,且發金匱乎?蓋正史、新錄容有潤色。

    按太宗實錄載普自訴章,其辭略與記聞同,當顧命時,太宗實不在旁也。

    正史、新錄別加刪修,遂失事實耳,故必以太宗實錄及記聞為正。

    王禹偁建隆遺事又雲廷美與太祖、太宗皆杜太後所生。

    今本傳以廷美為太宗乳母王氏所生,非也。

    謹按廷美與趙廷俊同母,母姓耿氏,實太宗親語宰相,國史著之,其跡,明甚,不知遺事果何所據乃雲爾。

    就使廷美真杜太後所生,有罪黜廢,於親親之道奚損,而太宗特設此虛偽以自欺邪?其不然決矣。

    或者杜太後愛廷美與親所生不異,故世俗因有是說,且太後享年六十,崩時,廷美才十四歲,逆數之,則生廷美時,太後已四十七也。

    然宮掖事秘,要不可用傳聞無驗語改國史明跡,況所謂建隆遺事者,亦不必皆出于禹偁所記也。

    臣燾嘗辯之,具開寶九年十月及太平興國六年九月。

    龜鑑:慈闈一語,金匱預盟,十七歲倦勤之後,舉神器之大,挈而授之龍行虎步之天子,堯、舜授受,曾不是過。

    劉元城嘗曰:三代而下,漢、唐不能仿彿其萬一。

    蓋亦歎詠於斯雲。

    ) 壬子,翰林學士單父王著言:「時雨稍愆,請令近臣按舊禮告天地、宗廟、社稷,及望告嶽鎮海瀆於北郊。

    」詔從之。

    (著,初見顯德六年六月。

    ) 丙辰,宰臣王溥為皇太後山陵使。

     丁巳,吏部郎中閻式(式,未見。

    )奪兩任官。

    式監納河陽夏稅倉,上得式所收一斛有五升之羨,故黜之。

    其後右衛率府率薛勳、著作佐郎徐雄亦坐監納民租概量失平,為偵者所告,皆免官。

    (勳、雄,皆未見。

    ) 國子司業趙洙為宗正少卿。

    洙父名漢卿,憲司以其冒寵授官,欲糾之,執政者舉禮文不偏諱,乃止。

    (洙,未見。

    ) 是月,唐主景殂於南都。

     秋七月,唐主景喪歸金陵。

    (景喪歸金陵,在七月。

    此據王舉天下大定錄。

    )有司議梓宮不宜復大內,太子從嘉不可,乃殯於正寢。

    從嘉即位,改名煜。

    尊母鍾氏為太後,太後父名泰章,易其號曰聖尊後。

    立妃周氏為國後,封弟鄧王從善為韓王,莒公從鎰為鄧王,從謙為宜春王【六】,從度為昭平郡公,從信為文陽郡公。

    右僕射嚴續為司空、平章事,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知樞密院湯悅為右僕射、樞密使。

    大赦境內。

    文武進位有差。

     罷諸道屯田務歸本州縣。

    先是,唐主用尚書員外郎李德明議,興復曠土,為屯田以廣兵食,水部員外郎賈彬嗣成之。

    所使典掌者皆非其人,侵擾州縣,豪奪民利,大為時患。

    及用兵淮南,罷其尤劇者,尚處處有之。

    至是,悉罷使職,委所屬縣令佐與常賦俱徵,隨所租入,十分賜一以為祿廩,民稍休息焉。

    (李德明,以尚書員外郎初見乾祐二年七月,無爵裡,仕至工部侍郎、文理院學士,誅死在顯德三年二月。

    闢曠土為屯田在廣順二年。

    罷屯田害民尤甚者,在顯德三年。

    ) 戊辰,遣使修北嶽廟。

     初,上既誅李筠及重進,一日,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喻矣。

    」 時石守信、王審琦等皆上故人,各典禁衛。

    普數言於上,請授以他職,上不許。

    普乘間即言之,上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普曰:「臣亦不憂其叛也。

    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禦才,恐不能制伏其下。

    苟不能制伏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

    」上悟,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

    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也。

    」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

    」守信等皆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

    」上曰:「不然。

    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上曰:「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

    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懽以終其天年。

    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謝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明日,皆稱疾請罷,上喜,所以慰撫賜賚之甚厚。

    庚午,以侍衛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