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建隆二年(辛酉,961)

關燈
使、歸德節度使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忠武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侍衛都虞侯、鎮安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七】,皆罷軍職。

    獨守信兼侍衛都指揮使如故,其實兵權不在也。

    殿前副都點檢自是亦不復除授雲。

    (此事最大,而正史、實錄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書。

    按司馬光記聞,雲守信等皆以散官就第,誤矣。

    王曾筆錄皆得其實,今從之。

    文辭則多取記聞,稍增益以丁謂談錄。

    太祖與趙普之意,但不欲守信等典禁軍耳,豈不令守信等各居方鎮邪?太祖雲為天子不若為節度使樂,是欲守信等出為節度使也。

    及開寶三年冬十月,乃罷王彥超等節度使,蓋記聞誤并二事為一耳。

    邵伯溫見聞錄又雲王審琦坐擅入禁中救火故罷。

    不知同時罷者凡四人,初不緣入禁中救火也,今不取。

    朱文公曰:趙韓王佐太祖區處天下,收許多藩鎮之權,立國家二百年之安,豈不是仁者之功。

    ) 壬午,以皇弟泰寧節度使、兼殿前都虞侯光義兼開封尹、同平章事,嘉州防禦使廷美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先是,範質奏疏言:「光義、廷美皆品位未崇,典禮猶闕,伏乞並加封冊,申錫命書,或列於公臺,或委之方鎮。

    皇子、皇女雖在襁褓者,亦乞下有司,許行恩制。

    」又言:「宰相者以舉賢為本職,以掩善為不忠。

    所以上佐一人,開物成務。

    端明殿學士呂餘慶、樞密副使趙普,富有時才,精通治道,經事霸府,歷歲滋深,自陛下委以重難,不孤倚任,每因款接,備睹公忠。

    伏乞授以臺司,俾申才用。

    今宰輔未備,久難其人,以二臣之器能,攀附之幸會,寘之此任,孰謂不然。

    」上嘉納之。

     上謂殿前衛士如虎狼者不下萬人,非張瓊不能統制,乃自內外馬步軍都頭、壽州刺史擢殿前都虞侯、領嘉州防禦使。

    瓊,館陶人也。

    (瓊,初見顯德三年【八】。

    ) 命內客省使王贊權知揚州軍府事。

    贊乘舟以往,溺於閶橋。

    上嗟悼,謂左右曰:「是殺吾樞密使也。

    」贊嘗為河北諸州計度使,五代姑息藩鎮,有司不敢繩以法。

    贊振舉綱維,所至發摘姦伏無所忌。

    上知贊可付以事,因使完葺揚州,蓋將大用之,而贊遽死。

    贊,觀城人也。

     是月,陳承昭塞棣、滑決河役成,賜錢三十萬。

     唐句容尉廣陵張佖上書陳十事,其一舉簡要,二略繁小,三明賞罰,四重名器,五擇賢良,六均賦役,七納諫諍,八究毀譽,九節用,十屈己。

    唐主嘉納,擢為監察禦史。

    佖因劾奏德昌宮使傅宏妄毀都城,所創樓堞率多隳壞;禮賓使孟駢建議於星子造大艦以禦敵,累年不能成,蠹國害民,皆請置法。

    唐主不聽,手詔開諭之。

    (拜禦史從國史。

    十事之目,據鄭文寶江表志。

    又載佖上書日乃七月二十八日己醜也,故附見於此。

    ) 吳越自五月不雨至七月。

     八月甲辰,唐桂陽郡公徐邈奉其主景遺表來上。

    (邈,未見。

    ) 義武節度使、同平章事孫行友(行友,初見開運三年五月。

    宋史及薛應旂續通鑑,皆作易定節度使、同平章事孫行友。

    )在鎮逾八年,而狼山妖尼深意黨益盛。

    (深意,亦見開運三年五月。

    )上初即位,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歸山,上不許。

    行友懼,乃繕治甲兵,將棄其孥【九】,還據山寨以叛。

    兵馬都監藥繼能密表其事,(繼能,未見。

    )上遣閤門副使武懷節(懷節,未見。

    )馳騎會鎮、趙之兵,偽稱巡邊,直入定州。

    行友不之覺,既而出詔示之,令舉族歸朝,行友倉黃聽命。

    既至,命侍禦史李維嶽(維嶽,未見。

    )即訊得實,己酉,制削奪行友官爵,禁錮私第,取尼深意屍,焚之都城西北隅。

    行友弟易州刺史方進、姪保塞軍使全暉,皆詣闕待罪,詔釋之。

     辛亥,女真國遣使嗢突剌來貢名馬。

     幸崇夏寺,觀修三門。

     永濟縣主簿郭顗坐贓一百二十萬,棄市。

    詔緣邊諸寨,有犯大辟者,送所屬州軍鞫之,無得輒斷。

     曹州冤句令侯陟以清幹聞,甲寅,擢左拾遺,知縣事。

    節度使袁彥頗為不法,陟抗章言之,彥上表謝,自陳無罪,上亦不窮治焉。

    陟,長山人也。

     丁巳,詔刑部,應諸道州府有犯鹽、麴人合配役者,祇令本州充役,示寬典也。

     國子周易博士郭忠恕被酒,與太子中舍符昭文喧競於朝堂,禦史彈奏,忠恕叱臺吏,奪其奏毀之。

    己未,責忠恕為乾州司戶參軍,昭文免所居官。

    忠恕,洛陽人也。

     庚申,史館上周世宗實錄四十卷,賜監修國史王溥、修撰官扈蒙器幣有差。

     詔華州修西嶽廟。

     九月壬戌,唐主煜遣中書侍郎馮謐來貢。

    謐,即延魯也。

    唐主手表自陳本志沖淡,不得已而紹襲,事大國不敢有二,鄰於吳越,恐為所讒。

    上優詔以答焉。

    初,周世宗既取江北,貽書江南,如唐與回鶻可汗之式,但呼國主而已,上因之。

    於是,始改書稱詔。

     甲子,以荊南行軍司馬、寧江節度使高保勖為荊南節度使。

    上初聞保融之喪,遣兵部尚書萬年李濤(濤,初見天福二年,回之族曾孫。

    )往弔,及還,上問保勖堪其事否,濤以為可任,而保勖貢奉亦數至,乃授節鉞。

    保勖性淫恣,日召市倡集府署,擇士卒之壯健者使相媟狎,保勖與姬妾帷簾共觀笑之。

    又好營造臺榭,極土木之巧,軍民鹹怨。

    記室孫光憲諫曰:「宋有天下,四方諸侯屈服面內,凡下詔書皆合仁義,此湯、武之君也。

    公宜克勤克儉,勿奢勿僭,上以奉朝廷,中以嗣祖宗【一○】,下以安百姓,若縱佚樂,非福也。

    」保勖不從。

    光憲,貴平人也。

    (光憲,初見天成元年。

    ) 是日,契丹解利來降。

     癸酉,以鴻臚少卿盧浚為京畿東路發運使。

    (盧浚,未見。

    ) 戊子,遣鞍轡庫使梁義如江南弔祭,上召見,面賜約束。

    因謂左右曰:「朕每遣使四方,常諭以謹飭,頗聞鮮克由禮,遠人何觀焉。

    」左右請齊之以刑,上曰:「齊之以刑,豈若其自然耶?要當審擇其人耳。

    」(梁義,未見。

    ) 詔罷大宴,以皇太後喪故也。

     冬十月癸巳,唐主以皇太後山陵,遣戶部侍郎北海韓熙載、太府卿田霖來助葬。

    (熙載,初見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