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朝廟
關燈
小
中
大
歩中得三分之二】室三之一【門堂之側有兩室于十七歩中得三分之一】殷人重屋【王宮正堂若大寝也】堂修七尋【深五丈六尺】堂崇三尺【陛髙三尺】四阿重屋【四楹皆有檐】周人明堂【明政教之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廣】南北七筵【深】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四代明堂【宇文恺引帝命驗注】
唐虞天府 夏世室 殷重屋 周明堂 應劭謂黃帝合宮虞總章殷陽館周明堂 陳子昻謂黃帝合宮堯衢室虞總期夏世室
明堂五名【蔡邕明堂論明堂天子太廟也人君南面故以明堂為名飨射養老教學選士皆于其中】取其正堂之貌曰太廟【取其宗祀之清貎又曰清廟】取其尊崇曰太室 取其堂曰明堂 取其四門之學曰太學取其四周水圓如璧曰辟雍
明堂讀五時令【通典開元禮】
設幄座【孟春青陽左個仲青陽太廟季青陽右個孟夏明堂左個仲明堂太廟季明堂右個夏季太廟太室孟秋總章左個仲總章太廟季總章右個孟冬?堂左個仲?堂太廟季?堂右個閏居南門】設羣臣次【春璧水東門外夏南秋西冬北】入門【春自蒼龍門夏朱雀秋白虎冬?武】升陛【春自寅陛夏已陛秋申冬亥】
論明堂二【李谧論】
言五室者【據考工記】言九室者【按大戴禮】
學制二義【三禮義宗】
一東堂東學 南堂南學 西堂西學 北堂北學中央大學【與明堂同體五室在一基之上】一東郊東學 南郊南
學 西郊西學 北郊北學 國中大學【鄭注周四郊之虞庠】
四代學名【三禮義宗】
有虞氏大學為上庠小學為下庠 夏後氏大學為東序小學為西序 殷大學為右學小學為左學周大學為東膠小學為虞庠 王制注虞殷尚質貴物成故大學在西夏周漸文取長養故大學在東
帝王五學【大戴禮】
帝入東學上親貴仁【親疎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貴信【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貴徳【聖賢在位而功不遺矣】帝入北學上貴尊爵【貴賤有等而下不逾矣】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于太傅則徳智長而治道得矣】
周三代學【文王世子鄭注周立四代之學兼周家而言耳】
學書于虞學【典谟之教所由興也】學舞于夏學【文武中也】學禮樂于殷學【功成治定與巳同】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五學
大學辟雍【承師問道受告訊馘于此】東學東序【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籥養老乞言于此】南學成均【大合樂于此】西學瞽宗【秋學禮祀先賢于此】北學上庠【冬學書于此】
六學【北史劉芳傳自周以上學惟有二爰暨周室學蓋有六】
師氏居内 大學在國 四小學在郊
魯四學【禮記】
米廪【虞庠以教孝】序【夏序以教射】瞽宗【殷學以教樂】頖宮【周學以頌正教】
三靈一雍【詩正義同處在郊】
靈台 靈囿 靈沼 辟雍
三台
靈台【以觀天文】時台【以觀四時】囿台【以觀鳥獸】
漢三雍宮【漢明帝立】
明堂【舉宗祀】靈台【望雲物】辟雍【行大射養老之禮】
學校庠序四名【漢元始三年】
郡國曰學 縣道邑侯國曰校【各置經師一人】鄉曰庠 聚曰序【各置孝經師一人】
宋四學【南宋文帝置聰明觀四科】
儒學【使雷次宗立】?學【使何尚之立】史學【使何承天立】文學【使謝元立】
唐六學【國子監領之生徒二千二百一十人州縣生徒各有差】
國子學【生徒三百人】大學【五百人】四門學【千三百人】律學【五十人】書學【三十人】算學【三十人】 百官志及韓愈集有廣文為七學
四子學【開元間置崇?館亦曰道舉】
老 荘 列 文
宋五學
國子學 大學 武學 律學 算學
崇甯四學
書學 畫學 算學 醫學
宋三舍【生徒各治一經初入外舍月一私試嵗一公試補内舍生間嵗又一試補上舍生月書行藝】外舍【二千員】内舍【三百員】上舍【一百員】
大學二十齋
服膺 褆身 習是 守約 存心 允蹈 養正持志 率服 誠意【初建】觀化 貫道 務本 果
行 謹信 時中 循理【續建】節性 經徳 立禮【増建】
宗學六齋
貴仁 大雅 明賢 立愛 懷徳 升俊
武學六齋【紹興間置】
受成 貴謀 輔文 中古 經逺 閱禮
明太學十八号【退省号及廣居門之西】
天 地 人 智 仁 勇 文 行 忠 信規 矩 準 繩 紀 綱 法 度
京衛武學六齋【始于正統除教授訓導教習勲衛子弟以兵部司官提調之】
居仁 由義 崇禮 ?智 惇信 勸忠
宋四書院【宋初四書院之名聞天下蓋是時學校未廣也】
嵩陽書院 嶽?書院【衡州】睢陽書院【應天】白鹿書院【南康】
二谿書院
西谿書院【龍首峰西唐姚敬隐居之所】中谿書院【龍首峰下宋李昉受業之所】
讀書紀數略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