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都邑

關燈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七目録 地部 都邑? 五帝三王都 殷五? 三亳 周五遷 二周 二南 漢兩都 五都 蜀三都 魏五都 唐兩畿 五都 宋四京 元三都 明兩京 北京四水 燕京四面 冀州三案山 漢三輔 六輔 唐四輔 宋三輔 周三監 魯三都 三? 三齊 三楚 三荊 三湘 三秦 三虢 三河 三魏 兩河 三吳 三陽 三餘 三越 三蜀 三巴 四川 三韓 禹萬國 周千八百國 周五國 書八國 詩四國 春秋十八國 春秋百二十四國 太原六名 七國?勢 三國?勢 九國之師 漢同姓九國 異姓八國 七國 齊分為七 趙分為六 梁分為五 淮南分為三 梁諸州五品 唐州府九等 縣邑七等 六雄州 十望縣 參國五鄙 五屬十連 逺近郊數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七   福建巡撫宮夢仁撰地部 都邑? 五帝三王都【文中子】 少昊都曲阜 颛顼都濮陽 帝喾都亳 堯都冀舜都蒲坂 夏都安邑 湯都亳 周都雍洛 殷五? 湯自南亳遷西亳 仲丁遷嚣【一曰敖荥陽故城】河亶甲居相【内黃東南十三裡名殷城】祖乙居耿【一曰景龍門東南十二裡】盤庚遷殷【渡河南居西亳】 書序自契至湯八遷始從先王居見經傳者凡四契始封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徙商丘湯居亳也 三亳【皇甫谧】 北亳【蒙城】南亳【谷熟縣】西亳【偃師縣】 書正義三亳阪尹蓋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東成臯南轘轅西降谷其長居險故名阪尹 周五遷 後稷封邰 三世公劉遷邠 又九世古公亶父遷岐【豐水西】又三世武王都鄗【豐水東】自此十二世平王遷洛邑【東周】又至敬王遷成周【洛陽都城】 二周【太王居周原号國曰周】 西周【武王都鎬】東周【成王遷洛亦曰成周】 後考王封弟河南是為桓公二世至惠公長子号西周公分少子号東周公亦曰東西二周 前西周鎬京也東周東都也後西周河南也東周洛陽也 二南【周國本在岐山陽文王都豐分岐周故地為周公召公采邑使周公為政于國中召公宣化于諸侯】周南 召南 漢兩都【言為天下總防之所也亦曰二京】 西都【長安前漢都】東都【洛陽後漢都】 五都【西都賦】 洛陽 邯鄲 臨淄 宛 成都 蜀三都【水經注】 成都 新都 廣都 左思三都賦為蜀吳魏 魏五都 洛陽【因漢業遂都焉】谯【先人本國】許昌【漢所居】長安【西京遺迹】邺【王業本基】 唐兩畿【開元中置兩畿按察使亦曰兩京又曰兩都】 京畿【京兆治西京城】都畿【河南治東都城】 五都【肅宗寶應元年诏】 上都【京兆】東都【河南】北都【太原上又為三都】西都【鳯翔】南都【江陵】 宋四京【京大也天子所居謂京師師衆也】 東京【開封府汴】西京【河南府洛】南京【應天府宋】北京【大名府魏】 元三都【元史世祖至元元年】 開平府上都【阙庭所在每四月草青則駕幸避暑】燕京中都【分立省部】大興府大都【中都東北置今城焉每八月草将枯則回】 明兩京【又曰兩直】 南京【應天府】北京【順天府】 北京四水【蓬窗日録】 青龍水【為白河出密雲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經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與白河合】朱雀水【為盧溝河出大同桑幹入宛平界出盧溝橋】?武水【為濕餘髙梁黃花鎮川榆河俱繞京師之北而東與白河合】 燕京四面【按燕京在禹貢則冀州域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也】 大河繞其南 泰山聳其左 華山環其右 前則三案重圍鸾鳯跂而蛟龍走 後則九河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