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課

關燈
備将帥 公正聰明可備監司 經術精通可備講讀 學問廣博可備顧問 文章典麗可備著述 善聽獄訟盡公得實 善治财賦公私俱便練習法令能斷情谳 紹興六科 文章典雅可備制诰 節操方正可備台谏 法理該通可備刑谳 節用愛民可備理财 剛方豈弟可備監司郡守 智勇絶倫可備将帥 複増制舉十科 複賢良方正等六科以待京朝官之被舉及?應者【即天聖七年制】増書判防萃科以待?人之應者 髙蹈丘園沈淪草澤茂才異等三科以待布衣之被舉者 正奏名五甲【宋防要及第為正奏名】 第一甲第二甲敇賜進士及第 第三甲第四甲敇賜進士出身 第五甲敇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狀元承事郎第二榜眼第三探花文林郎第四第五從事郎第六人至五甲終竝迪功郎 特奏名五等【恩科人為特奏名】 第一等前二名附正奏五甲授迪功郎餘竝登仕郎第二等京府助教 第三等上州文學 第四等 六州文學竝候出官【祀天後始出為官】第五等諸州助教止得敕賜袍笏 元豐四?【宋典?之職文曰審官東院曰流内铨武曰審官西院曰三班院至是更其稱】尚書左?【丈臣自朝議大夫大理正以下非敇授者 舊審官東院】尚書右?【武臣自皇城使以下非宣授者 舊審官西院】侍郎左?【自初仕至幕職舊流内铨】侍郎右?【自監當至供奉官 舊三班院】 ?人七階【崇寕初】 其一留守節度觀察判官為承直郎 其二節察掌書記支使判官為儒林郎 其三防禦?練軍事判官留守節察推官為文林郎 其四防?軍事推官軍監判官為從事郎 其五縣令録事參軍為通事郎 其六知録事參軍知録事為登仕郎 其七軍巡判官司理司戶司法簿尉為将仕郎 明初四科三途【防典洪武初年】 賢良方正 聰明正直 孝弟力田 通經孝廉【四科】或從耆民 及稅戶人材 與科貢之士竝用【三途】 生員三等【升率性堂者許積分孟月試經文仲月試論及诏诰表季月試史防及判文理俱優與一分理優文劣與半分嵗内積至八分者為極格與出身不及分者仍坐監肄業】 通四書未通經者居正義崇志廣業堂 文理條達者升修道誠心堂 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率性堂 三場取士【洪武初制】 初場經義書義各一道 二場論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 三場防一道 中式十日後試五事【同上】 ? 射 書 算 歴 三大病根【崇祯時武舉陳啟新上疏即授省中】 科目取人 資格取人 推知行取科道 周六計【周禮小宰聽官府之六計羣吏之治斷也六事又必以廉為本】 廉善 廉能 廉敬 廉正 廉法 廉辨 三本【管子】 徳當位 功當祿 能當官 三授【墨子舉三者授之賢非為賢賜欲其事道成也】 爵位不高則民弗敬 蓄祿不厚則民不信 政令不斷則民不畏 三材【荀子】 官人使吏之材 士大夫官師之材 卿相輔佐之材 漢刺史六條【部刺史以察州郡非條所問不省】 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淩弱以衆?寡 二千石不奉诏書背公向私侵漁百姓聚斂為奸 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煩擾刻?百姓所疾 二千石?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 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 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賄割損政令 唐采訪使六條略同 禦史監三輔九條 詞訟 盜賊 鑄僞錢 獄不直 繇賦不平 吏不廉 苛刻逾侈 及弩力十石以上 作非所當服 晉六條【魏鹹熙初晉王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滞】 忠恪匪躬 孝敬盡禮 友于兄弟 潔身勞謙信義可複 學以為巳 五條【秦始初頒诏書于郡國】 正身 勤百姓 撫?寡 厚本息末 去人事 北齊五條【正旦宣示百僚】 去殘賊擇良吏決獄平徭 勸率農桑無或煩擾六極之人務加寛養 長吏浮華宜謹察之 内外混淆所宜糾劾 後周六條【文帝命蘇綽為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不得居官】 清心【心不清則思慮生見理不明是以治民之要在于清心】敦教化 盡地利擢賢良 防獄訟 均賦役 唐覈才三術【顯慶中陸贽論改轉倫序】 防擢以旌異能 黜罷以糾失職 序進以謹守常 考課四善【唐制以四善三最考校守令】 徳義有聞 清謹名著 公平可稱 恪勤匪懈 三最 獄訟無?催科不擾治事之最 農桑墾殖水利興修勸課之最 屏除奸盜赈防貧困撫養之最 二十七最【考課以此最課居先殿課居後】 獻可替否拾遺補阙【近侍之最】铨衡人物擢用才良【?司之最】揚清激濁褒貶必當【考校之最】禮制儀式動合經典【禮官之最】音律克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