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治道
關燈
小
中
大
共神
三常【同上僖負覊雲】
愛親明賢政之幹 禮賓矜窮理之宗 禮以紀政國之常 周書治國三常君舉賢為常官任賢為常士敬賢為常
六柄【齊語又作六秉】
生 殺 富 貧 貴 賤 韓子刑徳為二柄魏元忠言天下之柄有二文武而已
五善【左傳穆叔如晉享歌鹿鳴之三穆叔三拜雲】
訪問于善為咨 咨親為詢 咨禮為度 咨事為诹 咨難為謀
取國五難【同上叔向雲】
有寵而無人 有命而無主 有主而無謀 有謀而無民 有民而無徳
三務【同上士文伯雲】
擇人 因民 從時
聖王三?【管子所以合天地之行】
務時而?政 作教而?武 作祀而?徳
聖王四修【同上所以免天地之責】
日食修徳 月食修刑 彗星見修和 風與日争明修生
二者有天下【同上言人以惡聲惡氣懼已則耳聞目見不敢為非也】
懼聲以感耳 懼氣以感目
國三慎【同上】
慎貴在舉賢 慎民在置官 慎富在務地
三者不失道【同上孔子對定公】
用可用則正治 敬可敬則尚賢 畏可畏則服刑恤
四守【同上】
君畫之 相守之 相畫之 官守之 官畫之民守之
五輔【同上注五者可以輔弼國政】
徳有六興 義有七體 體有八? 法有五務權有三度
五使【同上】
天以時使 地以材使 人以徳使 鬼神以祥使禽獸以力使
七法【同上】
則【錯儀畫制】?【論材審用】法【和民一衆】化【變俗易教】決塞【敺衆移民】心術【布令必行】計數【舉事必成】
六親【同上】
以家為家 以鄉為鄉 以國為國 以天下為天下 如地如天 如日如月
君三欲【同上】
求必欲得 禁必欲止 令必欲行
三得【同上】
得百姓之力者富 得百姓之心者強 得百姓之譽者榮
四順【同上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民惡憂勞我逸樂之 民惡貧賤我富貴之 民惡危墜我存安之 民惡滅絶我生育之
九惠【同上】
敬老 慈幼 恤孤 養疾 合獨 問疾 通窮振困 接絶
三滿【同上三滿則國非其國】
地大不為土滿 人衆不理人滿 兵威不止武滿
兩原【同上不彰兩原則刑繁注】
妄原 淫原
六攻【同上重令者何也】
親 貴 貨 色 巧佞 玩好
四經【同上】
常令不審則百匿勝 官爵不審則奸吏勝 符籍不審則奸民勝 刑法不審則盜賊勝
八觀【同上謂觇人之國】
行田野視耕芸饑飽可知 行山澤觀桑麻六畜貧富可知 入國邑視宮室車服侈儉可知 課兇饑計師役視台榭量國費虛實可知 入州裡觀習俗治亂可知 入朝廷觀左右上下之所貴賤者強弱可知 觀置法出令臨衆用民寛嚴可知 計敵與量上意察國本觀民産之有餘不足存亡可知
五正【鹖冠子】
有神化化于未有 有官治道于本 有教治修諸已 有因治不變俗 有事治矯之于末
三絶【老子】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 絶仁棄義民複孝慈 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兩式【同上】
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四術【屍子】
忠愛 無私 用賢 度量【通财則用足】
九變【荘子古雲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
明天 道徳 仁義 守分 形名 因任 原省是非 賞罰 文中子化至九變王道其明注孔
子三年有成九成二十七年
四征【韓非子言用術之事】
揆之以地 謀之以天 驗之以物 參之以人
四美【同上言此四者人君自有不可假之臣下】
身之至貴 位之至尊 主威之重 主勢之隆
六者道之出【同上言六者皆自道生】
道不同于萬物故能生萬物 徳不同于隂陽故能成隂陽 衡不同于輕重故能知輕重 繩不同于出入故能正出入 和不同于燥濕故能均燥濕君不同于羣臣故能制羣臣
七術【同上主之所用也】
一曰衆端參觀 二曰必罰明威 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聴責下 五曰疑诏詭使 六曰挾知而
問 七曰倒言反事
天下信數三【同上】
智所不能立在得人 力所不能舉在求助 彊所不能勝在法術
四者所以治安【同上】
耕墾厚民産【以上為酷】重罰禁民邪【以上為嚴】實倉庫以救饑【以上為貪】閱士卒以禽敵【以上為暴】
三者道異【商子言世事變而行道異也】
上世親親而愛施 中世上賢而悅仁 下世貴貴而尊官
民見三者必避農戰【同上】
遊士可以尊身 商賈可以富家 技藝足以距口
三知【呂氏春秋論持國之道】
太上知始 其次知終 其次知中
四者異位同本【同上詹子對楚王論為國】
以身為家 以家為國 以國為天下
三者非君道【同上言人君不可代臣思維舉動趨走也】
用則衰 動則暗 作則倦
去三者【同上言無知無為不用耳目乃是君道】
去聴則聰 去視則明 去智則公
三私【同上言當循理以平其私】
私視使目盲 私聴使耳聾 私慮使心狂
衆者君人之大寶【同上】
以衆勇無畏乎孟贲 以衆力無畏乎烏? 以衆見無畏乎離婁 以衆知無畏乎堯舜
名不正有五【同上言人主禦羣臣名實不知則官職煩亂矣】
説以智通而實以【用也】過悗 譽以髙賢而充以卑下贊以潔白而随以污徳 任以公法而處以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罷怯
勸民有三【同上言民無欲君亦不得而用之所以貴有欲也】
天子至貴 天下至富 彭祖至壽
外三者而獨操主術【李斯傳】
儉節仁義之人立于朝則荒肆之樂辍 諌説論理之臣聞于側則流漫之志诎 烈士死節之行顯于世則康淫之慮廢
三具【荀子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