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輔佐
關燈
小
中
大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巻二十二目録
人部
輔佐?
燧人四佐
伏羲六佐
二相
黃帝六相
四史
六術
七輔
五方
十一聖師
十聖六賢尊師
二十官
堯四伯
六官
九職
舜五人
九官
八伯
十六相
堯舜八師
禹五佐
七佐
三公
三後
四俊
湯二相
七佐
商六臣
殷三仁
文五臣
四鄰
武十亂
五佐
周二公
二伯
三後
成王四聖
三公
周三相
六卿
八士
五大夫
孔子賢二子
春秋三大夫
魯二臣
衛三臣
衛多君子
晉二國士
五士
三材
三帥
八卿
三卿
八大夫
三臣
六官之長皆民譽
晉多君子
楚材晉用四人
三物
齊二守
三賢
五子
三子
四臣
鄭三良
四賢
楚三大夫
五臣
楚多賢臣
秦三良
五子
三帥
四貴
越三仁
五大夫
魏三大夫
五臣
二子
趙三士
戰國四豪
六國之士
四子功成不去
漢三傑
四相
二子各有所長
三人功同一體
三子智謀略同
十八王
五諸侯
異姓八王
漢元功十八人
髙祖功臣三十一人
漢三将軍
三将軍
三儒
西都五公
七相
漢三長史
三人利祈秋毫
三人稱職
四人各職一時
四人同心
三名卿
三哲
孝武名臣二十七人
孝宣名臣二十四人
麒麟閣功臣十一人
酷吏十一人
趙張三王
邊延二君
漢二良史
二?艾
趙禹獨可兩人
賢太守十一人
西漢全節八人
新室四輔
四将
三公
莽太子四友
雲台二十八将
兩伏波将軍
三侯參議
二鮑
河西五守
華封始二守
東京士二十人
東漢八使
二十四賢
二烈士
平陵三達
涼州三明
颍川四長
京兆三休
三公人望
中常侍十九侯
東漢五侯
西園八校尉
兩漢三國人材
三國名臣二十人
蜀漢三傑
四英
二郎
蜀科五人
武侯交四子
魏二傅
太子四友
三偉人
三豫
曹魏八達
魏佐命臣二十一人
孫呉四将
太子四友
二君子
二國史
荊州十一人
江表虎臣十二人
晉八公
太子六傅
太子二傅
兩哲
三儁
五儁
二子
三良
五公
晉中興名士八人
江左三士
三忠臣
百六?
大小二王令
二人史才
京兆三明
會稽三康
宋四貴
四賢
侍中二雙
天子四友
竟陵八友
六貴
梁兩賢相
二将
昭明太子二傅
東宮四友
五館博士
後魏輔相六人
三哲
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将軍
東魏四貴
北齊八貴
隋三将
四總管
四貴
七貴
六儒
唐三賢
三師
四相
?文館六人
十八學士
陵煙閣二十四功臣
修文館二十四學士
三君
宰相兼文武四人
名将三人
觀風俗十三人
五王
宰相判六曹
四吏部
三傑
三丞相
開元八相
四賢
十铨
二人質疑
清節三人
三人真良吏
刺史十一人
十五道采訪使
含象亭十八學士
續圖陵煙閣三十七人
唐配享功臣三十六人
九節度讨安慶緒
令公四俊
汾陽六客
陳留八俊
二鄭
二良
三楊
二文公
五相
三賢
三俊
三簿并相
三使相
三侍學士
谏臣三人
八司馬
八闗十六子
香山九老
六臣
三素望
五代三賢
全節三士
宋太祖将帥十四人
二相
二将
二名臣
五君
三君子
四賢
四人傑
三公平章四人
三人同心輔政
三人并登兩府
三元
龍首四人
三人不媿科名
二俊
制科十五人
制策入三等四人
三得人
盛徳五人
諡文正三人
三人忠誠剛正
三忠
三烈
廬陵四忠一節
四賢一不肖
三賢
三老
四友
三司總計使
嘉祐四真
嘉祐三相
慶歴四谏
嘉禧四谏
谏官伏閣十人
四禦史
六禦史
熙寜三舍人
二卿
四學士
三大夫
闗中三傑
二布衣迪功郎
七從官
至道九老
?英會十三人
西京五老
睢陽五老
元祐七老
中興四将
七王
二相
五賢
五宣谕使
錦江四俊
景靈宮功臣十六人
詩案二十二人
陳襄薦三十三人
籍僞學五十九人
節義二十一臣
元四傑
儒林四傑
三魁不負所學
明太祖招延二十四人
開國六王
四先生
功臣廟二十一人
成祖爵賞二十四将士
續封七人
侑食文廟四人
三異人
征四人為學士
十大臣
仁宗賜銀章四人
三楊
南都四君子
翰林四谏
三人同心
遺才五人
劾張居正奪情四人
三人清寂
甲申節義二十五人
五王
四子成于學
三名臣
武将十哲
武臣六十四賢
山西将十五人
四士
四子公心
四子
四賢君臣義重
六君子
五君子
九賢
百代殊絶四人
明帝王廟名臣三十七人
祀歴代五名臣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巻二十二 福建巡撫宮夢仁撰人部
輔佐?
燧人四佐【論語摘輔象燧人出天天所生也四佐出洛地所生也】
明由曉升級【等差政所先後】必育受稅俗【受賦稅及徭役所宜施為】成博受古諸【古諸侯職業】隕邱受延嬉【延長也嬉典也主受此録】
伏羲六佐【同上六佐出世人所生也伏羲不及燧人故増二佐】
金提主化俗【化風俗】鳥明主建福【福利民也】視黙主災惡【為民除害】紀通為中職【主内職】仲起為海陸【主平地兼海】陽侯為江湖【一本作江海】
二相【同上】
共工上相 柏皇下相
黃帝六相【管子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
?尤為當時明天道【一雲風後】太常為廪者察地理 蒼龍為士師辨東方 祝融為司徒辨南方 大封為司馬辨西方 後土為李辨北方
四史【拾遺記】
沮誦 蒼颉 隸首 孔甲 唐六典注沮誦蒼颉為黃帝左右史
六術【黃帝使容成綜斯六術】
義和占日 常儀占月 防區占星氣 伶倫造律呂 隸首作算數 大撓作甲子
七輔【竝陶淵明四八目所載】
風後受金法【能決是非】天老受天箓【天教命也】五聖受道級【級次第也】知命受糾俗【糾正也】窺紀受變複【有禍變能補複】地典受州絡【維絡也】力墨受準斤【凡事也一作力牧】 帝王世紀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為三公
五方【越絶書黃帝上事天下治地竝有五方以為綱紀】
少昊治西方?尤佐之使主金 元冥治北方白辯佐之使主水 太皥治東方袁何佐之使主木 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 後土治中央後稷佐之使主土
十一聖師【王符潛夫論文武同師呂尚故曰十一】
風後【黃帝師】老彭【颛顼師】祝融【帝喾師】務成昭【帝堯師】紀後【帝舜師】墨如【夏禹師】伊尹【成湯師】呂望【周文武師】庶秀【周公師】老?【孔子師】 新序子夏雲黃帝學乎大撓【一作悉老】颛顼學乎緑圖帝喾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尹壽舜學乎務成跗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威子伯文王學乎錫疇子斯【一作鉸時】武王學乎郭叔周公學乎太公孔子學乎老?
十聖六賢尊師【呂子】
神農師悉諸 黃帝師大撓 颛顼師伯夷父 帝喾師伯招 堯師子州父 舜師許由 禹師大成贽 湯師小臣【謂伊尹】文武師呂望周公旦 齊桓師管夷吾 晉文師舅犯随會 秦穆師百裡奚公孫枝 楚莊師孫叔敖沈申巫 呉阖闾師伍子胥文之儀 越句踐師範蠡大夫種
二十官【同上】
大撓作甲子 黔如作慮首 容成作歴 羲和作占日 常儀作占月 後益作占嵗 胡曹作衣夷羿作弓 祝融作市 儀狄作酒 高元作室虞姁作舟 伯益作井 赤冀作臼 乘雅作駕寒哀作禦 王冰作服牛 史皇作圖 巫彭作醫巫鹹作筮 一曰奚仲作車蒼颉作書後稷作稼
臯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六人者所作當 荀子倕作弓浮遊作矢奚仲作車相土【一作乘社】作乘馬
堯四伯【國語一王四伯注】
四伯謂四嶽【一王謂禹】 書注即羲和四子 詩嵩高注堯時姜氏為四伯掌四嶽之祀 朱文公雲四嶽以一人總四嶽諸侯之事
六官【崔靈恩雲重黎世掌天地号羲和堯置天地四時之官複其職】
羲 和【掌天地】羲仲 和仲 羲叔 和叔【掌四時】
九職【説苑堯知九職之事顔斶曰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
舜為司徒 契為司馬 禹為司空 後稷為田疇防為樂正 倕為工師 伯夷為秩宗 臯陶為
大理 益掌敺禽 淮南子堯九佐無舜有龍
舜五人【論語注】
禹 稷 契 臯陶 伯益
九官【劉向曰舜命九官濟濟相讓】
伯禹【宅伯揆】棄【後稷】契【司徒】臯陶【士】垂【共工】益【虞】伯夷【秩宗】防【典樂】龍【納言】 舜典咨汝二十有二人注禹垂益伯夷防龍六人新命四嶽十二牧申命其舊職也
八伯【書大傳】
伯夷為陽伯【樂舞侏離歌曰招陽】羲仲之後為羲伯【樂舞鼚哉歌曰南陽】棄為夏伯【樂舞缦哉歌曰祁慮】羲叔之後為羲伯【樂舞将陽歌曰朱華】咎繇為秋伯【樂舞蔡俶歌曰零落】和仲之後為和伯【樂舞元鶴歌曰歸來】垂為冬伯【樂舞丹鳳歌曰齊樂】後阙一人疑為和叔之後
十六相【左傳十六族世濟其美】
八元 八恺
堯舜八師【東方朔七谏注】
禹 稷 卨 臯陶 伯夷 垂 益 防
禹五佐【呂氏春秋】
陶化 益 真 窺 橫革 荀子益臯陶橫革直成
七佐【鬻子禹得七大夫以佐其身而天下治】
臯陶 杜子業 既子 施子黯 季子甯 然子堪 轾子玉
三公【殷紀】
禹 臯陶 後稷
三後【呂刑乃命三後恤功于民】
伯夷【降典】禹【平水土】稷【降播種】 淮南子禹契後稷
四俊【淮南子】
臯陶 稷 契 史皇【蒼颉】
湯二相【左傳孟子注萊朱一曰仲虺】
伊尹【右相】仲虺【左相】
七佐【鬻子湯得七大夫以佐治而天下治】
慶誧 伊尹 湟裡且 東門虛 南門蝡 西門疵 北門側
商六臣【君奭注】
伊尹【成湯臣】伊陟 臣扈 巫鹹【俱太戊臣】巫賢【祖乙臣】甘盤【武丁臣】
殷三仁【三人出處不同而各安乎天理之正張南軒亦雲三臣素位而行】
微子 箕子 比幹
文五臣
虢叔 太公望【一作泰颠】闳夭 南宮适 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