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經籍
關燈
小
中
大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巻三十一目録
人部
經籍?
唐四部
四庫書籖
隋嘉則殿藏書三品
宋六閣
三墳
五典
五經
石渠閣五經同異
白虎觀五經同異
漢五經博士
晉九博士
漢五經諸儒
六經
六緯
六經教
六經失
六藝于治一
十經
三經
四經
四術四教
鄭氏九書
範十經
孔子十二經
孔子二經
易一名三義
易體一用三
三易
三墳
三墳八大象
四易
二易
古易十二篇
八卦
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陰陽
六位
二用
四?
四變
四營
八索
十翼
三絶
易聖人之道四
三陳九卦
十三卦
重卦六家
易六家學
四家易學
古易五家
啓蒙四篇
本義五贊
本義九圖
正義八論
注系詞十人
易音三人
易九家集注
二十二家易解
易六?論
易?十一篇
元包十卷
三紀二體
尚書六體
書百篇
六誓
七诰
洪範九疇
洪範三論
書标七觀
四詩
六詩
三經三緯
詩三作
詩三訓
二南
十五國風
二雅
三頌
詩三百十一篇
四始
五際
二柏舟
肄三
雅八篇可歌
補詩六篇
春秋五始
春秋十二公
五傳
三傳疏
三傳失
三傳異同
三科
九旨
二?
六輔
七等
三等
春秋四譜
四系
五例
三體
七缺
春秋綱領七家
漢五家谷梁說
三禮
儀禮十七篇
周禮六官
周官六典
禮記四十九篇
樂記二十三篇
周禮三綱領
周禮三家
五傳弟子
三家禮範
禮記六家
孝經四家
六家
四子
論語三家
論語十三家
孟子音釋二家
唐六家孟子
五臣解孟子
大學衍義二綱
四目
爾雅十九篇
太?十一篇
八十一首
潛虛五十五行
六圖
邵子四經
經世四?
文中子六經
受文中子六經
續書四範七業
續詩四名五志
六經後四人
聖人述史三
三大國史
國語四家注
國策三十三篇
十七史
史記八書
漢書十志
續漢書八志
晉史十八家
十六國春秋
唐書十三志
唐十三史?
唐十三史目
唐集史五家
唐六代略
唐六家起居注
治平十國志
史二體
史四例
四?
史氏流别十
通鑒綱目六義
史有三
史三長
讀史六事
三子
四子
五子
四子治國樞要
三家老子音義
莊子七篇
墨六家
陰符三百言
闗尹子九篇
?谷子四篇
武經七書
三略
六韬
素書六章
八覽
六論
鴻烈二十一篇
說苑二十目
風俗通十卷
新語十二篇
新書五十八篇
法言十三篇
新論二十九篇
四子講徳論
鹽鐵十論
申鑒五篇
中論二十篇
潛夫論五篇
諸葛集二十四篇
晉名臣集十五家
裴頠二論
要覽三篇
齊太子九言
三足紀
夏二子傳
祥符五臣論
四論
七略
九流
六家要指
立典五志
七志
七録
通典九門
唐六典
三大典
貞觀政要四十篇
帝範十二篇
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
文苑英華五十四?
承華要略三十篇
通志二十略
宋防要二十一?
奏議十八門
文獻通考二十四?
冊府元龜三十一部
玉海二十一門
羣書麗藻六例
文章正宗四目
六家諡法
文?六臣注
十家?編
小學書六篇
髙?三品傳
烈女傳八篇
女誡七章
離騷二十五篇
楚辭九家
楚詞?七家
辭賦十家
詩文諸體
賦二十體
漢四賦
兩都賦
二京賦
魏二賦
晉三都賦
五都賦
東都賦五篇
唐三大禮賦
七林
四歌
章帝歌詩四章
漢歌詩四章
銘詩三章
唐賜三傑詩
開元八詩
清景殿詩十題百篇
資善堂賜王歌七軸
唐平淮二雅
宋皇雅十篇
漢神雀五頌
四巡頌
宋頌九篇
景徳五頌
頌十五章
十二州箴
十二官箴
丹扆六箴
康定四箴
聖治五箴
?徳殿六箴
祥符五箴
謹始五箴
宗室六箴
二箴
武王十四銘
唐二銘
宋二銘
東西二銘
六賢圖贊
道統十三贊
五誡
伊尹九主圖
紹熙八圖
祥符四圖
漢二十四诏
晉五條诏書
帝書四
羣臣書四
唐王言制七
上逮下制六
下通上制六
宋宰相上事判案三道
五題
博學宏詞十二體
詩二十四名
十九名
八名
五原
十八體
十四派九體
三十六體
江西詩派二十五人
詩四法
六對
八對
四妙
四防
二要
四失
三偷
二廢
六迷
五俗
八病
冠冕八人
詩三才
三人擅長
四人探骊龍
三上人詩
書三味
書五難
唐文四家
元和制策三卷
宋四篇文字
六義
三理
論文四科
漢魏文體三變
唐文三變
古今詩三變
四唐詩
诔義有三
君子三恥
孔子後書五厄
六朝後書五厄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一 福建巡撫宮夢仁撰人部
經籍?
唐四部【始于魏秘書監荀朂因秘書郎鄭黙中經更着新簿分為四部迄東晉著作郎李充校中舊簿
遂總其名因以為次】
甲部經録其?十一【易 書 詩 禮 樂 春秋孝經 論語 谶緯 經解學】 乙部史録其?十三【正史 編年 僞史 雜史 起居注 故事 職】
【官 雜傳記 儀注 刑法 目録 譜牒 地理】丙部子録其?十七【儒道法 名 墨 縱橫 雜 農 小說 天文 五行 歴算 兵書 雜藝 ?書 明堂經脈 醫術】丁部集録其?三【楚辭 别集 宋玉司馬相如等 又七百三十六家總集】梁文徳殿目録術數更為一部故有五部目録
四庫書簽【舊經籍志開元時四部庫書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書四庫各有簽軸以分别之】經庫【钿白牙軸黃帶紅牙簽】史庫【钿青牙軸缥帶緑牙簽】子庫【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集庫【緑牙軸朱帶白牙簽】 景龍四庫經庫【馬懷素】史庫【沈佺期】子庫【武平一】集庫【薛稷】
隋嘉則殿藏書三品【志開皇三年編次】
上品紅瑠璃軸 中品绀瑠璃軸 下品漆軸
宋六閣【景徳龍圖閣上藏太宗禦書及典籍寳瑞之物下列六閣】
經典 史傳 子書 文集 天文 圖畫
三墳【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伏羲 神農 黃帝之書【言大道】
五典【同上】
少昊 颛顼 髙辛 唐 虞之書【言常道】
五經【揚子法言惟五經為辨】
易 書 禮 詩 春秋 漢志詩書禮樂春秋五常之道五學世有變改而易為之原
石渠閣五經同異【漢宣帝】
施雠【易】戴聖【禮】薛廣徳【詩】嚴彭祖【公羊】尹更始【?梁】周堪孔霸【書】
白虎觀五經同異【漢章帝】
丁鴻 樓望 成封 桓郁 班固 賈逵 王羨
漢五經博士【儒林傳十四博士無毛苌】
易四家【施雠 孟喜 梁丘賀 京房】書三家【歐陽生 夏侯勝 夏侯建】詩四家【後蒼一作轅固 申公 韓嬰 毛苌】禮二家【戴徳戴聖】 春秋二家【嚴彭祖 顔安樂】
晉九博士【元帝置又増儀禮春秋公羊為十一人】
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 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 孝經【鄭氏】
漢五經諸儒【儒林傳】
言詩魯則申培公 齊則轅固生 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髙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齊魯自胡母生 趙自董仲舒文王世子注若禮有髙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
書有伏生
六經【漢武表章六經憲章六學史記孔子雲六藝于治一也陸蒙雲六借聖人之海也】
易 書 詩 禮 樂 春秋
六緯【漢書注】
易緯【稽覽圖幹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謀辨終備】書緯【璇玑钤考靈曜刑徳考帝命驗運期授】詩緯【推度災泛歴樞含神務】禮緯【含文嘉稽命征鬥威儀】樂緯【動聲儀潛耀嘉葉圖征】春秋緯【演孔圖元命包文耀鈎運鬥樞感精符合誠圖考異郵保幹圖漢含孶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詞】 後漢書注加孝經緯援神契鈎命決為七緯三十六篇
六經教【經解】
溫柔敦厚【詩】疏通知逺【書】廣博易良【樂】潔靜精微【易】恭儉莊敬【禮】屬辭比事【春秋】
六經失【同上】
詩之失愚 書之失誣 樂之失奢 易之失賊禮之失煩 春秋之失亂 淮南子易之失?樂之失淫詩之失愚書之失拘禮之失枝春秋之失訾聖人兼用而裁制之
六藝于治一【史記】
禮以節人 樂以?和 書以道事 詩以達意易以神化 春秋以道義
十經【宋百官志以助教十人分掌】
周易 尚書 毛詩 禮記 周官 儀禮 春秋左氏 公羊 谷梁 論語 孝經【為一經】 漢志九種有樂與小學無周禮儀禮公谷 唐經典釋文九經分論語孝經無公谷 文翁遣相如東受七經無公谷論語孝經 劉敞七經小傳有論語無易與公谷孝經
三經【唐?舉志】
大經【禮記 春秋 左氏】中經【詩 周禮儀禮】小經【易 尚書公羊 谷梁】唐官志以論語孝經爾雅附中經 經解以詩為首七略藝文志七録易居前七志孝經為初
四經【漢建初八年诏?髙才生受之】
左氏 谷梁春秋 古文尚書 毛詩
四術四教【王制】
詩書禮樂為四術 春夏秋冬為四教【春夏陽也詩樂聲亦陽也秋冬陰也書禮聲亦陰也】 文王世子春誦夏?秋學禮冬讀書
鄭氏九書【劉子元雲晉中經簿凡九書皆鄭康成注】
周易 尚書 尚書中候 尚書大傳 毛詩 周禮 儀禮 禮記 論語
範十經【南史周續之受業範】
五經 五緯
孔子十二經【莊子雲孔子西藏書于周室翻十二經以説老聃】
六經 六緯 一說易上下經十翼 一說春秋十二公經
孔子二經【公羊序曰二學】
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
易一名三義【正義注鄭康成贊易一名而含三義】
易簡 不易 變易
易體一用三
伏羲先天【體】連山天易 歸藏地易 周易人易【用】
三易【周禮大蔔掌三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
連山【夏易天易也首艮】歸藏【商易地易也首坤】周易【周易人易也首幹】 歐陽文忠公雲易至漢分為三有田何之易焦贛之易費直之易
三墳
天皇伏羲本山墳作易曰連山 人皇神農本氣墳作易曰歸藏 地皇黃帝本形墳作易曰坤幹
三墳八大?
連山大?八曰君 臣 民 物 陰 陽 兵?而統以山 歸藏大?八曰歸 藏 生 動長 育 止 殺而統以氣 坤幹大象八曰天地 日 月 山 川 雲 氣而統以形
四易【本義】
有天地自然之易 有伏羲之易 有文王周公之易 有孔子之易
二易
今易【程子作傳從之】古易【朱子本義從之】
古易十二篇【漢志考證】
上經 下經【防羲畫文王周公辭】十翼【孔子?】
八卦【伏羲所畫以蔔筮者也】
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防【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 三畫以初相易而成震防以中相易而成坎離以三相易而成艮兌 左傳正義加消息為伏羲十言之教
六十四卦【卦辭皆文王作】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随 蠱 臨觀 噬嗑 贲 剝 複 無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三十卦為上經】鹹 恒 遯 大壯 晉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夬 姤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漸 歸妹豐 旅 防 兌 渙 節 中孚 小過 既
濟 未濟【三十四卦為下經】 鄭東卿雲雜卦無上下經之分然自乾坤至困亦三十卦自鹹恒至夬亦三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陰陽【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