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灑金橋鐘呂現形 睡虎山韓湘學道
關燈
小
中
大
蓬萊三島是吾家,一任那塵世裡喧嘩。
因緣漏洩,萬裡煙霞。
翠竹影瑤草奇葩。
霎時間,渾無牽挂,俺洞府自有那白鹿銜花。
話說當日窦氏把湘子說了一番,湘子隻得依從窦氏說話,去探望蘆英一次。
倏忽間過了數月,退之上京會試,高登金榜,初授觀察推官,遷四川監察禦使,不二年間,曆升刑部侍郎,接了窦氏、湘子、蘆英,一同在長安居住。
一日朝罷歸來,路從灑金橋經過,見橋東坐着一個道人,生的豹頭暴眼,虎背龍腰,紫膛色面皮,落腮須胡子,頭挽着陰陽二髻,身穿一領皂紗袍,持一管镔鐵笛,約摸來力能扛鼎,賽過子胥;氣可斷僑,度越翼德。
橋西坐着一個道人,生的眉清目秀,兩鬓刀裁,面如傅粉,唇若塗朱,頭戴一頂九陽巾,身穿一件黃氅衣,約摸來是興大漢的子房,扶炎劉的諸葛。
退之神酣心醉,思量這兩位必是異人,遂近前問道:“坐在橋爾那位先生何方人氏?住居那裡?因恁出家修道?”那道人答道:“老夫與大人同輩不同朝。
”退之道:“怎的叫做同輩不同朝?”那道人道:“大人是唐朝刑部侍郎,老大是漢朝一員大将,總兵戎要路,坐帥府衙門,豈不是同輩不同朝?”退之道:“既與王家出力,辟土開疆,隻合河山帶砺,與國同休,為恁麼棄家修行,裝束這般模樣?”道人道:“大人有所不知,因我王損害三賢,隻得深藏遠避。
”退之道:“害那三賢?”道人道:“三齊王韓信,大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
這三賢閑卧馬鞍橋,渴飲刀頭血,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九裡山趕田橫入海,在烏江渡逼項羽身亡,幫漢高祖奪了楚秦天下,後來死得不如豬狗。
因此貧道棄了官職,奔上終南山,埋名隐姓:跟東華帝君學道,得證仙階,老夫乃漢之鐘離權也,原是河間府任邱縣人。
”退之又道:“橋西坐着那一位先生是那方人氏?住居那裡?可與鐘離先生是一輩不是?”那道人道:“貧道乃本朝士子,祖貫是河中府夏縣人也,生來頗讀幾行書,文章冠世,志氣軒昂,曾與李子英同往東京赴試,前到邯鄲十裡黃花鋪垂楊樹下,得遇鐘離師父,度我三遭四起,不肯回心。
他把那蘆席一片化作一座地獄,内有十大閻君,把我一靈真性攝在葫蘆内,我夢醒回來,方才曉得為官者不到頭,為富者不長久,于是棄儒修行,得成正果,我便是兩口先生也。
”有詩為證,詩雲: 朝遊碧海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
三醉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退之道:“據二位先生這般說話,真是文欺孔孟,武過孫吳,一文一武,也所罕見。
學生家下三輩好道,七輩好賢,願邀先生到舍奉款素齋,不知尊意若何?”鐘師道:“既蒙大人錯愛,貧道自當造府參拜,何敢叨齋。
”退之挽着呂師手道:“學生與兩位先生同步到舍何如?”呂師道:“大人是當路宰官,貧道是山野鄙夫,逐隊步趨,有失觀瞻,請大人先行,貧道随後便至。
”退之道:“先生不可失信。
”呂師道:“大人尊前,豈敢诳語。
”退之果然先到家中,頃刻間兩師也到。
退之下階迎接,坐下吃茶。
忽見湘子當面走過,望着兩師作揖。
鐘師道:“此位何人?應得妨父克母。
”退之道:“這是小兒。
”鐘師道:“若是公子,貧道人失言了。
”退之道:“是學生侄兒,叫做韓湘子,三歲上沒了先兄,七歲上沒了先嫂,如今是學生撫養。
”呂師道:“此子有三朝天子分,七輩狀元才,若不全家食天祿,定應九族盡升天,何患不榮華富貴乎!”鐘師道:“隻是一件,此子目下運行墓庫,作事多有颠倒,直交十六歲方才得脫,須請一位好師傅提撕警覺他一番,庶不緻錯走路頭耳。
”退之道:“愚意正欲如此,隻是未得其人。
請問二位先生,何以謂之天?”鐘離道:“牛兩角、馬四。
蹄之謂天。
”又問:“何以謂之人?”呂師道:“穿牛鼻、絡馬腹之謂人。
不以人滅天,不以故滅命,不以欲害真,謹守而弗失,是謂合其真。
”鐘師道:“既蒙大人下問,貧道亦有一言請教。
”退之道:“願聞。
”鐘師道:“天地人謂之三才,何以天地曆元會而不變,這等長久?人生天地間,含陰抱陽,修性立命,為何有壽若彭铿,夭若顔回?又有一等殇子,這般壽夭不齊,卻是何故?”退之沉吟半晌,默無一答。
呂師道:“人人可以與天地齊壽,人自不悟耳。
”退之道:“舜禹相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知人心可無乎?”呂師道:“劍閣路雖險,夜行人更多。
”退之道:“道心可有乎?”呂師道:“金屑雖珍貴,着眼亦為病。
”退之道:“吾其以無心有心乎?”鐘師道:“曾被雪霜苦,楊花落也驚。
”退之道:“吾其以有心無心乎?”鐘師道:“不勞懸占鏡,天曉自雞鳴。
”退之道:“所謂有心盡非乎?”呂師道:“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
”退之道
因緣漏洩,萬裡煙霞。
翠竹影瑤草奇葩。
霎時間,渾無牽挂,俺洞府自有那白鹿銜花。
話說當日窦氏把湘子說了一番,湘子隻得依從窦氏說話,去探望蘆英一次。
倏忽間過了數月,退之上京會試,高登金榜,初授觀察推官,遷四川監察禦使,不二年間,曆升刑部侍郎,接了窦氏、湘子、蘆英,一同在長安居住。
一日朝罷歸來,路從灑金橋經過,見橋東坐着一個道人,生的豹頭暴眼,虎背龍腰,紫膛色面皮,落腮須胡子,頭挽着陰陽二髻,身穿一領皂紗袍,持一管镔鐵笛,約摸來力能扛鼎,賽過子胥;氣可斷僑,度越翼德。
橋西坐着一個道人,生的眉清目秀,兩鬓刀裁,面如傅粉,唇若塗朱,頭戴一頂九陽巾,身穿一件黃氅衣,約摸來是興大漢的子房,扶炎劉的諸葛。
退之神酣心醉,思量這兩位必是異人,遂近前問道:“坐在橋爾那位先生何方人氏?住居那裡?因恁出家修道?”那道人答道:“老夫與大人同輩不同朝。
”退之道:“怎的叫做同輩不同朝?”那道人道:“大人是唐朝刑部侍郎,老大是漢朝一員大将,總兵戎要路,坐帥府衙門,豈不是同輩不同朝?”退之道:“既與王家出力,辟土開疆,隻合河山帶砺,與國同休,為恁麼棄家修行,裝束這般模樣?”道人道:“大人有所不知,因我王損害三賢,隻得深藏遠避。
”退之道:“害那三賢?”道人道:“三齊王韓信,大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
這三賢閑卧馬鞍橋,渴飲刀頭血,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九裡山趕田橫入海,在烏江渡逼項羽身亡,幫漢高祖奪了楚秦天下,後來死得不如豬狗。
因此貧道棄了官職,奔上終南山,埋名隐姓:跟東華帝君學道,得證仙階,老夫乃漢之鐘離權也,原是河間府任邱縣人。
”退之又道:“橋西坐着那一位先生是那方人氏?住居那裡?可與鐘離先生是一輩不是?”那道人道:“貧道乃本朝士子,祖貫是河中府夏縣人也,生來頗讀幾行書,文章冠世,志氣軒昂,曾與李子英同往東京赴試,前到邯鄲十裡黃花鋪垂楊樹下,得遇鐘離師父,度我三遭四起,不肯回心。
他把那蘆席一片化作一座地獄,内有十大閻君,把我一靈真性攝在葫蘆内,我夢醒回來,方才曉得為官者不到頭,為富者不長久,于是棄儒修行,得成正果,我便是兩口先生也。
”有詩為證,詩雲: 朝遊碧海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
三醉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退之道:“據二位先生這般說話,真是文欺孔孟,武過孫吳,一文一武,也所罕見。
學生家下三輩好道,七輩好賢,願邀先生到舍奉款素齋,不知尊意若何?”鐘師道:“既蒙大人錯愛,貧道自當造府參拜,何敢叨齋。
”退之挽着呂師手道:“學生與兩位先生同步到舍何如?”呂師道:“大人是當路宰官,貧道是山野鄙夫,逐隊步趨,有失觀瞻,請大人先行,貧道随後便至。
”退之道:“先生不可失信。
”呂師道:“大人尊前,豈敢诳語。
”退之果然先到家中,頃刻間兩師也到。
退之下階迎接,坐下吃茶。
忽見湘子當面走過,望着兩師作揖。
鐘師道:“此位何人?應得妨父克母。
”退之道:“這是小兒。
”鐘師道:“若是公子,貧道人失言了。
”退之道:“是學生侄兒,叫做韓湘子,三歲上沒了先兄,七歲上沒了先嫂,如今是學生撫養。
”呂師道:“此子有三朝天子分,七輩狀元才,若不全家食天祿,定應九族盡升天,何患不榮華富貴乎!”鐘師道:“隻是一件,此子目下運行墓庫,作事多有颠倒,直交十六歲方才得脫,須請一位好師傅提撕警覺他一番,庶不緻錯走路頭耳。
”退之道:“愚意正欲如此,隻是未得其人。
請問二位先生,何以謂之天?”鐘離道:“牛兩角、馬四。
蹄之謂天。
”又問:“何以謂之人?”呂師道:“穿牛鼻、絡馬腹之謂人。
不以人滅天,不以故滅命,不以欲害真,謹守而弗失,是謂合其真。
”鐘師道:“既蒙大人下問,貧道亦有一言請教。
”退之道:“願聞。
”鐘師道:“天地人謂之三才,何以天地曆元會而不變,這等長久?人生天地間,含陰抱陽,修性立命,為何有壽若彭铿,夭若顔回?又有一等殇子,這般壽夭不齊,卻是何故?”退之沉吟半晌,默無一答。
呂師道:“人人可以與天地齊壽,人自不悟耳。
”退之道:“舜禹相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知人心可無乎?”呂師道:“劍閣路雖險,夜行人更多。
”退之道:“道心可有乎?”呂師道:“金屑雖珍貴,着眼亦為病。
”退之道:“吾其以無心有心乎?”鐘師道:“曾被雪霜苦,楊花落也驚。
”退之道:“吾其以有心無心乎?”鐘師道:“不勞懸占鏡,天曉自雞鳴。
”退之道:“所謂有心盡非乎?”呂師道:“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
”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