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七

關燈
欲局之。

    為恨六也。

    又雲。

    殘忍剛愎則師佛為長。

    慈柔虛受則服道為至。

    夫摧伏勇猛回靡殘暴。

    實是牟尼之巨勳。

    不乖于惠旨。

    但道力剛明化功彌遠。

    成性存存恩無不被。

    枭鸩革心威無不制。

    而雲唯得虛受太為淺略。

    将無意淪偏着不悟。

    狹劣傷道耶。

    披尋第目則先誡臆說。

    建言肆論則不覺情遷。

    分名難持為恨七也。

    又雲。

    八象西戎諸典廣略。

    兼陳金剛般若文。

    不踰千四句。

    所弘道周萬法。

    粗妙兩施繁約共有。

    曲法細誡科禮等碎精粗橫生。

    言乖乎實為恨八也。

    又雲。

    以國而觀則夷虐夏溫。

    請問。

    炮烙之苦豈康竺之刑。

    流血之悲讵齊晉之子。

    刳剔之苦害非左衽之心。

    秋露含垢匪海濱之士。

    推檢性情華夷一揆。

    虛設溫嚴為恨九也。

    又雲。

    博弈賢于慢遊。

    講誦勝於戲谑。

    尋夫風流所以得傳經籍所以不廢良由講誦。

    以得通咨求所成悟。

    故曰學而不講。

    是吾憂也。

    而方之戲谑太為慢德。

    請問。

    善誘之筌其将安寄。

    初未得意而欲忘言為恨十也。

    有此十恨不能自釋。

    想望君子更為申之謝。

    生亦有參差。

    足下攻之已密且專。

    所請不複代匠。

     疑夷夏論咨顧道士(朱廣之) 朱廣之叩頭。

    見與謝常侍往複夷夏之論辯章。

    同歸之義。

    可謂簡見通微清練之談也。

    至于耽尚端冕之飾屏。

    破翦落之素申。

    以擎跪之恭辱。

    以狐蹲之肅桎。

    束華人杜絕外法。

    舟車之喻雖美。

    平恕之情未笃。

    緻會之源既坦。

    筌寄之塗方壅。

    然則三乘之悟窅望茲土。

    六度之津于今長訣。

    披經玩理怅怏良深。

    謝生貶沒仙道褒明佛教。

    以羽化之術為浮濫之說。

    殘形之唱為履真之文。

    徒知己指之為指。

    不知彼指之無殊。

    豈所以通方得意善同之謂乎。

    仆夙漸法化晚味道風。

    常以崇空貴無宗趣一也。

    蹄網雙張義無偏取。

    各随曉人唯心所安耳。

    何必龍衮可襲而璎珞難乘者哉。

    自貧來多務研敩沈替。

    緘卷巾牍奄逾十載。

    幼習前聞零落頓盡。

    蘊志空年開瞻靡階。

    每獨慷慨遙夜辄啟。

    旦忘寐而清心。

    遠信纏苦彌笃。

    若夫信不沿理。

    則輕泛無主轉诮之賓因斯而起。

    是以罄率狂管書述鄙心。

    願重為啟誨敷導厥疑。

    廣之叩頭。

     論雲。

    擎跽罄折侯甸之恭也。

    狐蹲狗踞荒流之肅也。

    疑曰。

    夫邦殊用隔文自難均。

    至于各得所安。

    由來莫辯。

    侯甸之容所言當矣。

    狐狗之目将不獨傷。

     論雲。

    若謂其緻既均其法可換者。

    而車可涉川。

    舟可行陸乎。

    必不可也。

    疑曰。

    夫法者所以法情。

    情非法也。

    法既無定由情不一。

    不一之情所向殊塗。

    剛柔并馳華戎必同。

    是以長川浩漫無當于此矣。

    平原遠陸豈取于彼耶。

    舟車兩乘何用不可。

     論雲。

    既不全同又不全異。

    下棄妻拏上廢宗祀。

    疑曰。

    若夫廢祀于上。

    不能絕棄于下。

    此自拟異入同。

    非同者之過也。

    甯可見犁牛不。

    登宗廟之用而。

    永棄于牢饩之具耶。

     論雲。

    嗜欲之物皆以禮伸孝敬之典。

    獨以法屈悖德犯順。

    曾莫之覺。

    疑曰。

    若悖德犯順無施而可慈敬。

    惠和觸地而通。

    是以損膳行道。

    非征兇之宅。

    服冕素餐非養正之方。

    屈申之望可相絕于此矣。

     論雲。

    理之可貴者道也。

    事之可賤者俗也。

    今舍華效夷義将安取。

    若以其道邪道固符合矣。

    若以其俗邪俗則天乖矣。

    疑曰。

    至道虛通故不爵而尊。

    俗無不滞故不黜而賤。

    賤者不能無累。

    尊者自然天足。

    天足之境既符。

    俗累之域亦等。

    道符累等又誰美誰惡。

    故俱是聖化惟照所惑。

    惑盡明生則彼我自忘。

    何煩遲遲于舍效之際。

    耿介于華夷之間乎。

     論雲。

    無生之教賒無死之化切。

    切法可以進謙弱。

    賒法可以退誇強。

    疑曰。

    無生即無死無死即無生。

    名反實合容得賒切之别耶。

    若以迹有差降故。

    優劣相懸者。

    則宜以切抑強以賒引弱。

    故孔子曰。

    求也退故進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緻教之方不其然乎。

     論雲。

    佛教文而博。

    道教質而精。

    精非粗人所信。

    博非精人所能。

    疑曰。

    夫博聞強識必緣照遠廣。

    敦修善行必因理入微。

    照明則理無不精。

    理精則明無不盡。

    然則精博同功相為利用。

    博猶精也。

    豈粗人所能信。

    精猶博也。

    豈弘通所獨阙。

     論雲。

    佛言華而引。

    道言實而析。

    析則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

    疑曰。

    夫華不隔理則為達鑒。

    所陶實未屆虛故。

    為鑽賞。

    所業陶有序者為資。

    昧耶為待明耶。

    若其資昧則明不獨進。

    若必待明則昧不獲前。

    若明昧俱得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