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識能澄不滅之本。
禀日損之學。
損之又損。
必至無為無欲。
欲情唯神獨映則無當于生矣。
無生則無身。
無身而有神。
法身之謂也。
今黃帝虞舜姬公孔父。
世之所仰而信者也。
觀其縱辔升天龍潛鳥揚反風起禾絕粒弦歌。
亦皆由窮神為體。
故神功所應。
倜傥無方也。
今形理雖外。
當其随感起滅。
亦必有非人力所緻而至者。
河之出圖洛之出書。
蓂莢無裁而敷。
玄圭不琢而成。
桑谷在庭。
倏然大拱忽爾以亡。
火流王屋而為烏。
鼎之輕重大小。
皆翕欻變化感靈而作。
斯實不思議之明類也。
夫以法身之極靈。
感妙衆而化見。
照神功以朗物。
複何奇不肆何變可限。
豈直仰陵九天龍行九泉吸風絕粒而已哉。
凡厥光儀符瑞之偉。
分身踴出移轉世界巨海入毛之類。
方之黃虞姬孔神化無方向者。
衆瑞之晻暧顯沒。
既出形而入神。
同惚恍而玄化。
何獨信此而抑彼哉。
冥覺法王清明卓朗。
信而有征。
不違顔咫尺。
而昧者不知。
哀矣哉。
夫洪範庶征休咎之應。
皆由心來。
逮白虹貫日太白入昴。
寒谷生黍崩城隕霜之類。
皆發自人情。
而遠形天事固相為形影矣。
夫形元無影聲元無響。
則亦情元無報矣。
豈直貫日隕霜之類哉。
皆莫不随情曲應物無遁形。
但或結于身或播于事。
交賒紛綸顯昧眇漫。
孰睹其際哉。
衆變盈世群象滿目。
皆萬世以來。
精感之所集矣。
故佛經雲。
一切諸法從意生形。
又雲。
心為法本。
心作天堂。
心作地獄。
義由此也。
是以清心潔情必妙生英麗之境。
濁情滓行永悖于三塗之域。
何斯唱之迢遰微明有實理而直疏魂沐想飛誠悚志者哉。
雖然夫億等之情。
皆相緣成識。
識感成形。
其性實無也。
自有津悟以來。
孤聲豁然滅除心患。
未有斯之至也。
請又述而明之。
夫聖神玄照而無思營之識者。
由心與物絕唯神而已。
故虛明之本。
終始常住。
不可凋矣。
今心與物交不一于神。
雖以顔子之微微而必幹幹鑽仰好仁樂山。
庶乎屢空。
皆心用乃識必用用妙接識識妙續。
如火之炎炎相即而成爓耳。
今以悟空息心。
心用止而情識歇。
則神明全矣。
則情識之構既新故妙續。
則悉是不一之際。
豈常有哉。
使庖丁觀之。
必不見全牛者矣。
佛經所謂變易離散之法。
法識之性。
空夢幻影響泡沫水月。
豈不然哉。
顔子知其如此。
故處有若無。
撫實若虛。
不見有犯而不挍也。
今觀顔子之屢空。
則知其有之實無矣。
況自茲以降喪真彌遠。
雖複進趨大道。
而與東走之疾。
同名狂者。
皆違理謬感遁天忘行彌非真有矣。
況又質味聲色。
複是情僞之所影化乎。
且舟壑潛謝變速奔電。
将來未至。
過去已滅。
已在不住。
眒息之頃無一毫可據。
将欲何守而以為有乎。
甚矣僞有之蔽神也。
今有明鏡于斯紛穢集之。
微則其照藹然。
積則其照昢然。
彌厚則照而昧矣。
質其本明。
故加穢猶照。
雖從藹至昧。
要随鏡不滅以辯之。
物必随穢彌失而過謬成焉。
人之神理有類于此。
僞有累神成精粗之識。
識附于神故雖死不滅漸之以空。
必将習漸至盡而窮本神矣。
泥洹之謂也。
是以至言雲富從而[(止/石) 聖]以空焉。
夫岩林希微風水為虛。
盈懷而往猶有曠然。
況聖穆乎。
空以虛授人而不情心樂盡哉。
是以古之乘虛入道。
一沙一佛未讵多也。
或問曰。
神本至虛。
何故治受萬有而與之為緣。
又本虛既均。
何故分為愚聖乎。
又既雲心作萬有。
未有萬有之時。
複何以累心使感而生萬有乎。
答曰。
今神妙形粗而相與為用。
以妙緣粗則知以虛緣有矣。
今愚者雖鄙。
要能處今識昔在此憶彼。
皆有神功。
則練而可盡知其本均虛矣。
心作萬有備于前論。
據見觀實三者固已信然矣。
但所以然者其來無始。
無始之始豈有始乎。
亦玄之又玄矣。
莊周稱冉求問曰。
未有天地可知乎。
仲尼曰。
古猶今也。
蓋謂雖在無始之前。
仰尋先際初自茫眇。
猶今之冉求耳。
今神明始創及群生最先之祖。
都自杳漠非追想所及。
豈複學者通塞所豫乎。
夫聖固凝廢。
感而後應耳。
非想所及。
即六合之外矣。
無以為感。
故存而不論聖而不論。
民何由悟。
今相與踐地戴天。
而存踐戴之外。
豈有紀極乎。
禹之弼成五服敷土不過九州者。
蓋道世路所及者耳。
至于大荒之表晹谷蒙氾之際。
非複人理所豫。
則神聖已所不明矣。
況過此彌往渾沌冥茫。
豈複議其邊陲哉。
今推所踐戴。
終至所不議。
故一體耳。
推今之神用求昔之所始。
終至于聖人之所存而不論者。
亦一理相貫耳。
豈獨可議哉。
皆由冥緣随宇宙而無窮。
物情所感者有限故也。
夫衆心禀聖以成識。
其猶衆目會日以為見。
離朱察秋毫于百尋。
資其妙目假日而睹耳。
今布毫于千步之外。
目力所匮無假以見。
于而察微避危無所少矣。
何為以千丈所昧。
還疑百尋之毫乎。
今不達緣本。
情感所匮無會以聖。
而知取至于緻道之津無所少矣。
何為以緣始之昧。
還疑既明之化矣哉。
或問曰。
今人雲。
不解緣始故不得信佛。
此非感耶。
聖人何以不為明之。
答曰。
所謂感者抱升之分而理有未至。
要當資聖以通。
此理之實感者也。
是以樂身滞有。
則朗以苦空之義。
兼愛不弘。
則示以投身之慈。
體非俱至而三乘設分。
業異修而六度明。
津梁之應無一不足。
可謂感而後應者也。
是以聞道靈鹫天人鹹暢。
造極者蔚如也。
豈複遠疑緣始然至理哉。
明訓足如說修行。
何所不備。
而猶必不信。
終懷過疑于相所不及者。
與将隕之。
疾饋藥不服。
流矢通中忍痛不拔。
要求矢藥造構之始以緻命絕。
夫何異哉。
皆由積道自昔故未會元吉。
緻使今日在信妄疑。
豈可以為實理之感哉。
非理妄疑之惑。
固無以感聖而克明矣。
夫非我求蒙。
蒙而求我。
固宜虛己及身随順玄化誠以信往。
然後悟随應來。
一悟所振終可遂至冥極。
守是妄疑而不歸純。
斂衽者方将長淪惑固之災。
豈有旦期。
背向一差升墜天絕。
可不慎乎。
或問曰。
孔氏之訓無求生以害仁。
又殺身以成仁。
仁之至也。
亦佛經說菩薩之行矣。
老子明無為之至也。
即泥洹之極矣而曾不稱其神通成佛。
豈孔老有所不盡與明道欲以扇物而掩其緻道之實乎。
無實之疑安得不生。
答曰。
教化之發各指
識能澄不滅之本。
禀日損之學。
損之又損。
必至無為無欲。
欲情唯神獨映則無當于生矣。
無生則無身。
無身而有神。
法身之謂也。
今黃帝虞舜姬公孔父。
世之所仰而信者也。
觀其縱辔升天龍潛鳥揚反風起禾絕粒弦歌。
亦皆由窮神為體。
故神功所應。
倜傥無方也。
今形理雖外。
當其随感起滅。
亦必有非人力所緻而至者。
河之出圖洛之出書。
蓂莢無裁而敷。
玄圭不琢而成。
桑谷在庭。
倏然大拱忽爾以亡。
火流王屋而為烏。
鼎之輕重大小。
皆翕欻變化感靈而作。
斯實不思議之明類也。
夫以法身之極靈。
感妙衆而化見。
照神功以朗物。
複何奇不肆何變可限。
豈直仰陵九天龍行九泉吸風絕粒而已哉。
凡厥光儀符瑞之偉。
分身踴出移轉世界巨海入毛之類。
方之黃虞姬孔神化無方向者。
衆瑞之晻暧顯沒。
既出形而入神。
同惚恍而玄化。
何獨信此而抑彼哉。
冥覺法王清明卓朗。
信而有征。
不違顔咫尺。
而昧者不知。
哀矣哉。
夫洪範庶征休咎之應。
皆由心來。
逮白虹貫日太白入昴。
寒谷生黍崩城隕霜之類。
皆發自人情。
而遠形天事固相為形影矣。
夫形元無影聲元無響。
則亦情元無報矣。
豈直貫日隕霜之類哉。
皆莫不随情曲應物無遁形。
但或結于身或播于事。
交賒紛綸顯昧眇漫。
孰睹其際哉。
衆變盈世群象滿目。
皆萬世以來。
精感之所集矣。
故佛經雲。
一切諸法從意生形。
又雲。
心為法本。
心作天堂。
心作地獄。
義由此也。
是以清心潔情必妙生英麗之境。
濁情滓行永悖于三塗之域。
何斯唱之迢遰微明有實理而直疏魂沐想飛誠悚志者哉。
雖然夫億等之情。
皆相緣成識。
識感成形。
其性實無也。
自有津悟以來。
孤聲豁然滅除心患。
未有斯之至也。
請又述而明之。
夫聖神玄照而無思營之識者。
由心與物絕唯神而已。
故虛明之本。
終始常住。
不可凋矣。
今心與物交不一于神。
雖以顔子之微微而必幹幹鑽仰好仁樂山。
庶乎屢空。
皆心用乃識必用用妙接識識妙續。
如火之炎炎相即而成爓耳。
今以悟空息心。
心用止而情識歇。
則神明全矣。
則情識之構既新故妙續。
則悉是不一之際。
豈常有哉。
使庖丁觀之。
必不見全牛者矣。
佛經所謂變易離散之法。
法識之性。
空夢幻影響泡沫水月。
豈不然哉。
顔子知其如此。
故處有若無。
撫實若虛。
不見有犯而不挍也。
今觀顔子之屢空。
則知其有之實無矣。
況自茲以降喪真彌遠。
雖複進趨大道。
而與東走之疾。
同名狂者。
皆違理謬感遁天忘行彌非真有矣。
況又質味聲色。
複是情僞之所影化乎。
且舟壑潛謝變速奔電。
将來未至。
過去已滅。
已在不住。
眒息之頃無一毫可據。
将欲何守而以為有乎。
甚矣僞有之蔽神也。
今有明鏡于斯紛穢集之。
微則其照藹然。
積則其照昢然。
彌厚則照而昧矣。
質其本明。
故加穢猶照。
雖從藹至昧。
要随鏡不滅以辯之。
物必随穢彌失而過謬成焉。
人之神理有類于此。
僞有累神成精粗之識。
識附于神故雖死不滅漸之以空。
必将習漸至盡而窮本神矣。
泥洹之謂也。
是以至言雲富從而[(止/石) 聖]以空焉。
夫岩林希微風水為虛。
盈懷而往猶有曠然。
況聖穆乎。
空以虛授人而不情心樂盡哉。
是以古之乘虛入道。
一沙一佛未讵多也。
或問曰。
神本至虛。
何故治受萬有而與之為緣。
又本虛既均。
何故分為愚聖乎。
又既雲心作萬有。
未有萬有之時。
複何以累心使感而生萬有乎。
答曰。
今神妙形粗而相與為用。
以妙緣粗則知以虛緣有矣。
今愚者雖鄙。
要能處今識昔在此憶彼。
皆有神功。
則練而可盡知其本均虛矣。
心作萬有備于前論。
據見觀實三者固已信然矣。
但所以然者其來無始。
無始之始豈有始乎。
亦玄之又玄矣。
莊周稱冉求問曰。
未有天地可知乎。
仲尼曰。
古猶今也。
蓋謂雖在無始之前。
仰尋先際初自茫眇。
猶今之冉求耳。
今神明始創及群生最先之祖。
都自杳漠非追想所及。
豈複學者通塞所豫乎。
夫聖固凝廢。
感而後應耳。
非想所及。
即六合之外矣。
無以為感。
故存而不論聖而不論。
民何由悟。
今相與踐地戴天。
而存踐戴之外。
豈有紀極乎。
禹之弼成五服敷土不過九州者。
蓋道世路所及者耳。
至于大荒之表晹谷蒙氾之際。
非複人理所豫。
則神聖已所不明矣。
況過此彌往渾沌冥茫。
豈複議其邊陲哉。
今推所踐戴。
終至所不議。
故一體耳。
推今之神用求昔之所始。
終至于聖人之所存而不論者。
亦一理相貫耳。
豈獨可議哉。
皆由冥緣随宇宙而無窮。
物情所感者有限故也。
夫衆心禀聖以成識。
其猶衆目會日以為見。
離朱察秋毫于百尋。
資其妙目假日而睹耳。
今布毫于千步之外。
目力所匮無假以見。
于而察微避危無所少矣。
何為以千丈所昧。
還疑百尋之毫乎。
今不達緣本。
情感所匮無會以聖。
而知取至于緻道之津無所少矣。
何為以緣始之昧。
還疑既明之化矣哉。
或問曰。
今人雲。
不解緣始故不得信佛。
此非感耶。
聖人何以不為明之。
答曰。
所謂感者抱升之分而理有未至。
要當資聖以通。
此理之實感者也。
是以樂身滞有。
則朗以苦空之義。
兼愛不弘。
則示以投身之慈。
體非俱至而三乘設分。
業異修而六度明。
津梁之應無一不足。
可謂感而後應者也。
是以聞道靈鹫天人鹹暢。
造極者蔚如也。
豈複遠疑緣始然至理哉。
明訓足如說修行。
何所不備。
而猶必不信。
終懷過疑于相所不及者。
與将隕之。
疾饋藥不服。
流矢通中忍痛不拔。
要求矢藥造構之始以緻命絕。
夫何異哉。
皆由積道自昔故未會元吉。
緻使今日在信妄疑。
豈可以為實理之感哉。
非理妄疑之惑。
固無以感聖而克明矣。
夫非我求蒙。
蒙而求我。
固宜虛己及身随順玄化誠以信往。
然後悟随應來。
一悟所振終可遂至冥極。
守是妄疑而不歸純。
斂衽者方将長淪惑固之災。
豈有旦期。
背向一差升墜天絕。
可不慎乎。
或問曰。
孔氏之訓無求生以害仁。
又殺身以成仁。
仁之至也。
亦佛經說菩薩之行矣。
老子明無為之至也。
即泥洹之極矣而曾不稱其神通成佛。
豈孔老有所不盡與明道欲以扇物而掩其緻道之實乎。
無實之疑安得不生。
答曰。
教化之發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