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緻郭文舉隻崇三寶正信堅明。
手探虎鲠深識安危。
蘭公拂嚴雪于猛獸。
護公感枯泉而洪流。
并高行逸群清神邁俗。
皆有異迹。
世鹹記焉。
自茲以外。
不可勝論。
貧道少情學業。
迄于白首孤陋寡聞。
彰于己誠直言樸辭。
未必可采不亢當。
伏慚悚。
謹白。
荊州宗居士造明佛論。
稱伯益述山海。
申毒之國偎人而愛人。
郭樸博古毒即天竺浮圖所興(浮圖者佛圖也)劉向列仙叙七十四人在佛經。
學者之管窺于斯。
又非漢明帝而始也。
道人澄公仁聖。
于石勒虎之世。
謂虎曰。
臨淄城中有古阿餘王寺處。
猶有形像承露盤。
在深林巨樹之下。
入地二十餘丈。
虎使使者依圖掘求。
皆如言得。
(阿餘王者阿育王也)姚略叔父為晉王于河東蒲阪故老所謂阿育王寺處。
見有光明。
鑿求得佛骨于石函銀匣之中。
光曜殊常随路迎睹于[溧-木+(革 月)]上。
比丘今見辛寺。
由此觀之。
有佛事于齊晉之地久矣。
所以不說于三傳者。
亦猶幹寶孫盛之史無語稱佛妙化實彰。
有晉而盛于江左也。
文宣王書與中丞孔稚圭釋疑惑(并箋答) 覽君書具一二。
每患浮言之妨正道。
激烈之傷純。
和亦已久矣。
孟子有雲。
君王無好智。
君王無好勇。
智之過生乎患禍所遵正當仁義為本。
今因修釋訓始見斯行之行發誓念履行欲卑高同其美。
且取解脫之喻。
不得不小失存。
其大至于形外之間。
自不足及言。
真俗之教其緻一耳。
取之者未達。
故橫起異同。
君雲。
積葉栖信便是言行相舛。
豈有奉親一毀一敬而雲大孝。
未之前聞。
夫仁人之行。
非殘害加其美。
廉潔之操。
不籍貪竊成其德。
如此則三歸五戒。
豈一念而可舍。
十善八正甯瞥想之可貴。
未見輕其本而能重其末。
所謂本既傾矣。
而後枝葉從之。
今雲。
二途離異何得相順此言故是見其淺近之談耳。
君非不睹經律所辯。
何為偏志一方埋沒通路。
夫士未常離俗施訓。
即世之教可以知之。
若雲斯法空成詭妄更增疑惑。
應當毀滅就即因而言。
閨門孝悌者。
連鄉接黨竟有幾人。
今可得以無其多絓諸訓诰。
經史箴誡悉可焚之不君今遲疑于内教。
亦複與此何殊哉。
所以歸心勝法者。
本不以禮敬标其心。
兢仰隻崇者。
不以在我故忘物。
今之殷勤克己者。
正為君輩之徒耳。
欲令相與去憍矜除慢骜節情欲制貪求修禮讓習謙恭奉仁義敦孝悌課之以博施。
廣之以泛愛。
賞之以英賢。
拔之以俊異。
複何慚于鬼神乎。
孜孜策勵良在于斯。
雖未能奉遵。
亦意不忘之。
今未有夜光之投而按劍已起。
欲相望于道德。
甯不多愧。
當由未見此情故常信期心耳。
在懷則不然。
每苦其不及。
司徒之府本五教。
是勸方共敦斯美行以率下欲。
使詭妄谄佞望門而自新。
浮僞蕩逸踐庭而變迹。
等彼息心之館。
齊此無欲之台。
不亦善乎。
一則仰順宸極普天之慈。
二則敬奉儲皇垂愛之善。
宵旦而警惕者。
正患此心無遂耳。
悠悠之語好自多端。
其雲願善故言未知傷化之重。
傥令詭事以忠孝。
佞悅以仁義。
虛投以禮讓。
假往以方直。
乃至一日克己天下歸仁。
況能旬朔有餘。
所望過矣。
本自開心所納正苦此矯不多如其此煩未廣。
故鄙薄深慨。
君正應規谏其乖開發未達。
雲何言傷孝本語損義基。
于悒有懷非所望也。
若此事可棄則欣聞餘善。
又雲。
未必勸人持戒。
當令善由下發必如此而弘教者放勳須四兇革而啟聖虞舜待商均賢而德明如斯而遂美。
其可望乎。
君之此意則應廣有所折。
便當诘堯以土階之儉。
嘉離宮之麗。
貶禹以茅茨之陋。
崇阿房之貴。
恥汲黯之正容。
榮祝陀之媚色。
其餘節義貞信謙恭之德。
皆當改途而反面。
複何行之可修也。
凡聞于言必察其行。
睹于行必求于理。
若理不乖而行不越者。
請無造于異端。
且殊塗同歸。
未必孱然一貫。
頃亦多有與君此意同者。
今寄言此紙。
情不專一。
有厝心于疑妄。
國君普宣示之略言其懷無見仿佛翰迹易煩。
終不盡意。
比見君别更委悉也。
夫以人心之不同猶若其貌。
豈其容一而等其智乎。
鑒有待之參差。
足見情靈之乖舛矣。
一得其志者。
非言談之所盡。
一背其途者。
豈遊說之所翻。
見君雖複言面委盡而不及此處者。
良由彼我之見既異。
幸可各保其方羌。
無須構是非橫起謗議耳。
栖心入信者前良不無此志。
今以效善之為樂。
故挫憍淩以待物。
君若以德越往賢聖逾前修。
智超群類位極人貴者。
自可逍遙世表。
以道化物高尚其懷。
無求自足而退仿前。
良恐未能懸絕空秉兩途獨異勝法。
若悠悠相期本不及言。
意在不薄。
為複示期懷耳。
比面别一二。
近聊有此釋滞兩卷。
想于外已當見之。
今送相示。
若已覽者付反。
幸無勞形目。
脫未睹者為可一曆意。
本不期他翻正。
是自釋疑滞耳。
君見之必當撫掌也。
蕭子良疏。
孔稚圭書并答 稚圭啟。
民早奉明公提拂之仁。
深蒙大慈弘引之訓。
恩獎所驅性命必盡。
敢瀝肝髓乞照神矜。
民積世門業依奉李老。
以沖靜為心。
以素退成行。
迹蹈萬善之淵。
神期至順之宅。
民仰攀先軌自絕秋塵而宗心所向。
猶未敢墜至于大覺明教波若正源。
民生平所崇初不違背。
常推之于至理。
理至則歸一。
置之于極宗。
宗極不容二。
自仰禀明公之訓。
憑接明公之風。
導之以正乘。
引之以通戒。
使民六滞頓祛五情方旭。
回心頂禮合掌願持。
民齋敬歸依早自淨信。
重律輕條素已半合。
所以未變衣缽眷眷黃老者。
實以門業有本。
不忍一日頓棄。
心世有源。
不欲終朝悔遁。
既以二道大同本。
不敢惜心回向實。
故言稱先棄門不忍棄門志耳。
豈不思樂方廣勤志一乘。
況仰資明公齊禮道德加須奉誦。
明公清信至制箋注子序。
萬門朗奧億品宣玄。
言雖願違心不覺醉。
更未測明公善誘之妙。
一至如此。
博約紛綸精晖照出。
欲罷尚其不能。
欲背何以免向。
而昔而前民固不敏。
而今而後斯語請事。
民之愚心正執門範。
情于釋老非敢異同。
始和追尋。
民門昔嘗明一同之義經。
以此訓張融融乃着。
通源之論。
其名少子。
少子所明。
會同道佛融之。
此悟出于民家。
民家既爾。
民複何礙。
始乃遲遲執迹。
今辄兼敬以心。
一不空棄黃老。
一則歸師正覺。
不期一朝霍然大悟。
悟之所導奉自明公。
不勝踴躍之至
手探虎鲠深識安危。
蘭公拂嚴雪于猛獸。
護公感枯泉而洪流。
并高行逸群清神邁俗。
皆有異迹。
世鹹記焉。
自茲以外。
不可勝論。
貧道少情學業。
迄于白首孤陋寡聞。
彰于己誠直言樸辭。
未必可采不亢當。
伏慚悚。
謹白。
荊州宗居士造明佛論。
稱伯益述山海。
申毒之國偎人而愛人。
郭樸博古毒即天竺浮圖所興(浮圖者佛圖也)劉向列仙叙七十四人在佛經。
學者之管窺于斯。
又非漢明帝而始也。
道人澄公仁聖。
于石勒虎之世。
謂虎曰。
臨淄城中有古阿餘王寺處。
猶有形像承露盤。
在深林巨樹之下。
入地二十餘丈。
虎使使者依圖掘求。
皆如言得。
(阿餘王者阿育王也)姚略叔父為晉王于河東蒲阪故老所謂阿育王寺處。
見有光明。
鑿求得佛骨于石函銀匣之中。
光曜殊常随路迎睹于[溧-木+(革 月)]上。
比丘今見辛寺。
由此觀之。
有佛事于齊晉之地久矣。
所以不說于三傳者。
亦猶幹寶孫盛之史無語稱佛妙化實彰。
有晉而盛于江左也。
文宣王書與中丞孔稚圭釋疑惑(并箋答) 覽君書具一二。
每患浮言之妨正道。
激烈之傷純。
和亦已久矣。
孟子有雲。
君王無好智。
君王無好勇。
智之過生乎患禍所遵正當仁義為本。
今因修釋訓始見斯行之行發誓念履行欲卑高同其美。
且取解脫之喻。
不得不小失存。
其大至于形外之間。
自不足及言。
真俗之教其緻一耳。
取之者未達。
故橫起異同。
君雲。
積葉栖信便是言行相舛。
豈有奉親一毀一敬而雲大孝。
未之前聞。
夫仁人之行。
非殘害加其美。
廉潔之操。
不籍貪竊成其德。
如此則三歸五戒。
豈一念而可舍。
十善八正甯瞥想之可貴。
未見輕其本而能重其末。
所謂本既傾矣。
而後枝葉從之。
今雲。
二途離異何得相順此言故是見其淺近之談耳。
君非不睹經律所辯。
何為偏志一方埋沒通路。
夫士未常離俗施訓。
即世之教可以知之。
若雲斯法空成詭妄更增疑惑。
應當毀滅就即因而言。
閨門孝悌者。
連鄉接黨竟有幾人。
今可得以無其多絓諸訓诰。
經史箴誡悉可焚之不君今遲疑于内教。
亦複與此何殊哉。
所以歸心勝法者。
本不以禮敬标其心。
兢仰隻崇者。
不以在我故忘物。
今之殷勤克己者。
正為君輩之徒耳。
欲令相與去憍矜除慢骜節情欲制貪求修禮讓習謙恭奉仁義敦孝悌課之以博施。
廣之以泛愛。
賞之以英賢。
拔之以俊異。
複何慚于鬼神乎。
孜孜策勵良在于斯。
雖未能奉遵。
亦意不忘之。
今未有夜光之投而按劍已起。
欲相望于道德。
甯不多愧。
當由未見此情故常信期心耳。
在懷則不然。
每苦其不及。
司徒之府本五教。
是勸方共敦斯美行以率下欲。
使詭妄谄佞望門而自新。
浮僞蕩逸踐庭而變迹。
等彼息心之館。
齊此無欲之台。
不亦善乎。
一則仰順宸極普天之慈。
二則敬奉儲皇垂愛之善。
宵旦而警惕者。
正患此心無遂耳。
悠悠之語好自多端。
其雲願善故言未知傷化之重。
傥令詭事以忠孝。
佞悅以仁義。
虛投以禮讓。
假往以方直。
乃至一日克己天下歸仁。
況能旬朔有餘。
所望過矣。
本自開心所納正苦此矯不多如其此煩未廣。
故鄙薄深慨。
君正應規谏其乖開發未達。
雲何言傷孝本語損義基。
于悒有懷非所望也。
若此事可棄則欣聞餘善。
又雲。
未必勸人持戒。
當令善由下發必如此而弘教者放勳須四兇革而啟聖虞舜待商均賢而德明如斯而遂美。
其可望乎。
君之此意則應廣有所折。
便當诘堯以土階之儉。
嘉離宮之麗。
貶禹以茅茨之陋。
崇阿房之貴。
恥汲黯之正容。
榮祝陀之媚色。
其餘節義貞信謙恭之德。
皆當改途而反面。
複何行之可修也。
凡聞于言必察其行。
睹于行必求于理。
若理不乖而行不越者。
請無造于異端。
且殊塗同歸。
未必孱然一貫。
頃亦多有與君此意同者。
今寄言此紙。
情不專一。
有厝心于疑妄。
國君普宣示之略言其懷無見仿佛翰迹易煩。
終不盡意。
比見君别更委悉也。
夫以人心之不同猶若其貌。
豈其容一而等其智乎。
鑒有待之參差。
足見情靈之乖舛矣。
一得其志者。
非言談之所盡。
一背其途者。
豈遊說之所翻。
見君雖複言面委盡而不及此處者。
良由彼我之見既異。
幸可各保其方羌。
無須構是非橫起謗議耳。
栖心入信者前良不無此志。
今以效善之為樂。
故挫憍淩以待物。
君若以德越往賢聖逾前修。
智超群類位極人貴者。
自可逍遙世表。
以道化物高尚其懷。
無求自足而退仿前。
良恐未能懸絕空秉兩途獨異勝法。
若悠悠相期本不及言。
意在不薄。
為複示期懷耳。
比面别一二。
近聊有此釋滞兩卷。
想于外已當見之。
今送相示。
若已覽者付反。
幸無勞形目。
脫未睹者為可一曆意。
本不期他翻正。
是自釋疑滞耳。
君見之必當撫掌也。
蕭子良疏。
孔稚圭書并答 稚圭啟。
民早奉明公提拂之仁。
深蒙大慈弘引之訓。
恩獎所驅性命必盡。
敢瀝肝髓乞照神矜。
民積世門業依奉李老。
以沖靜為心。
以素退成行。
迹蹈萬善之淵。
神期至順之宅。
民仰攀先軌自絕秋塵而宗心所向。
猶未敢墜至于大覺明教波若正源。
民生平所崇初不違背。
常推之于至理。
理至則歸一。
置之于極宗。
宗極不容二。
自仰禀明公之訓。
憑接明公之風。
導之以正乘。
引之以通戒。
使民六滞頓祛五情方旭。
回心頂禮合掌願持。
民齋敬歸依早自淨信。
重律輕條素已半合。
所以未變衣缽眷眷黃老者。
實以門業有本。
不忍一日頓棄。
心世有源。
不欲終朝悔遁。
既以二道大同本。
不敢惜心回向實。
故言稱先棄門不忍棄門志耳。
豈不思樂方廣勤志一乘。
況仰資明公齊禮道德加須奉誦。
明公清信至制箋注子序。
萬門朗奧億品宣玄。
言雖願違心不覺醉。
更未測明公善誘之妙。
一至如此。
博約紛綸精晖照出。
欲罷尚其不能。
欲背何以免向。
而昔而前民固不敏。
而今而後斯語請事。
民之愚心正執門範。
情于釋老非敢異同。
始和追尋。
民門昔嘗明一同之義經。
以此訓張融融乃着。
通源之論。
其名少子。
少子所明。
會同道佛融之。
此悟出于民家。
民家既爾。
民複何礙。
始乃遲遲執迹。
今辄兼敬以心。
一不空棄黃老。
一則歸師正覺。
不期一朝霍然大悟。
悟之所導奉自明公。
不勝踴躍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