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一

關燈
牟子理惑(一雲蒼梧太守牟子博傳) 牟子既修經傳諸子。

    書無大小靡不好之。

    雖不樂兵法。

    然猶讀焉。

    雖讀神仙不死之書。

    抑而不信。

    以為虛誕。

    是時靈帝崩後。

    天下擾亂。

    獨交州差安。

    北方異人鹹來在焉。

    多為神仙辟谷長生之術。

    時人多有學者。

    牟子常以五經難之。

    道家術士莫敢對焉。

    比之于孟轲距楊朱墨翟。

    先是時牟子将母避世交趾。

    年二十六歸蒼梧娶妻。

    太守聞其守學。

    谒請署吏。

    時年方盛。

    志精于學。

    又見世亂。

    無仕[穴/(耜-耒)]意。

    竟遂不就。

    是時諸州郡相疑隔塞不通。

    太守以其博學多識。

    使緻敬荊州。

    牟子以為榮爵易讓。

    使命難辭。

    遂嚴當行。

    會被州牧優文處士辟之。

    複稱疾不起。

    牧弟為豫章太守。

    為中郎将笮融所殺。

    時牧遣騎都尉劉彥。

    将兵赴之。

    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

    牧乃請牟子曰。

    弟為逆賊所害。

    骨肉之痛憤發肝心。

    當遣劉都尉行。

    恐外界疑難行人不通。

    君文武兼備有專對才。

    今欲相屈之。

    零陵桂陽假塗于通路何如。

    牟子曰。

    被秣服枥見遇日久。

    列士忘身期必騁效。

    遂嚴當發。

    會其母卒亡遂不果行。

    久之退念。

    以辯達之故辄見使命。

    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也。

    乃歎曰。

    老子絕聖棄智。

    修身保真。

    萬物不幹其志。

    天下不易其樂。

    天子不得臣。

    諸侯不得友。

    故可貴也。

    于是銳志于佛道。

    兼研老子五千文。

    含玄妙為酒漿。

    玩五經為琴簧。

    世俗之徒。

    多非之者。

    以為背五經而向異道。

    欲争則非道。

    欲默則不能。

    遂以筆墨之間。

    略引聖賢之言證解之。

    名曰牟子理惑雲。

     或問曰。

    佛從何出生。

    甯有先祖及國邑不。

    皆何施行。

    狀何類乎。

    牟子曰。

    富哉問也。

    請以不敏。

    略說其要。

    蓋聞佛化之為狀也。

    積累道德。

    數千億載不可紀記。

    然臨得佛時。

    生于天竺。

    假形于白淨王夫人。

    晝寝夢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悅之。

    遂感而孕。

    以四月八日。

    從母右脅而生。

    堕地行七步。

    舉右手曰。

    天上天下靡有踰我者也。

    時天地大動宮中皆明。

    其日王家青衣複産一兒。

    廄中白馬亦乳白駒。

    奴字車匿。

    馬曰揵陟。

    王常使随太子。

    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身長丈六。

    體皆金色。

    頂有肉髻。

    頰車如師子。

    舌自覆面。

    手把千輻輪。

    項光照萬裡。

    此略說其相。

    年十七王為納妃。

    鄰國女也。

    太子坐則遷座。

    寝則異床。

    天道孔明陰陽而通。

    遂懷一男六年乃生。

    父王珍偉太子。

    為興宮觀。

    妓女寶玩并列于前。

    太子不貪世樂。

    意存道德。

    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半呼車匿勒揵陟跨之。

    鬼神扶舉飛而出宮。

    明日廓然不知所在。

    王及吏民莫不歔欷。

    追之及田。

    王曰。

    未有爾時禱請神祇。

    今既有爾如玉如圭。

    當續祿位而去何為。

    太子曰。

    萬物無常有存當亡。

    今欲學道度脫十方。

    王知其彌堅。

    遂起而還。

    太子徑去。

    思道六年遂成佛焉。

    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熱。

    草木華英。

    釋狐裘衣絺[絺-巾+ㄙ]。

    中呂之時也。

    所以生天竺者。

    天地之中處其中和也。

    所著經凡有十二部。

    合八億四千萬卷。

    其大卷萬言以下。

    小卷千言已上。

    佛授教天下度脫人民。

    因以二月十五日。

    泥洹而去。

    其經戒續存。

    履能行之。

    亦得無為。

    福流後世。

    持五戒者。

    一月六齋。

    齋之日專心一意。

    悔過自新。

    沙門持二百五十戒。

    日日齋。

    其戒非優婆塞所得聞也。

    威儀進止與古之典禮無異。

    終日竟夜講道誦經。

    不預世事。

    老子曰。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其斯之謂也。

     問曰。

    何以正言佛。

    佛為何謂乎。

    牟子曰。

    佛者号谥也。

    猶名三皇神五帝聖也。

    佛乃道德之元祖。

    神明之宗緒。

    佛之言覺也。

    恍惚變化分身散體。

    或存或亡。

    能小能大。

    能圓能方。

    能老能少。

    能隐能彰。

    蹈火不燒。

    履刃不傷。

    在污不辱。

    在禍無殃。

    欲行則飛。

    坐則揚光。

    故号為佛也。

     問曰。

    何謂之為道。

    道何類也。

    牟子曰。

    道之言導也。

    導人緻于無為。

    牽之無前。

    引之無後。

    舉之無上。

    抑之無下。

    視之無形。

    聽之無聲。

    四表為大蜿蜒其外。

    毫厘為細間關其内。

    故謂之道。

     問曰。

    孔子以五經為道教。

    可拱而誦履而行。

    今子說道虛無恍惚。

    不見其意。

    不指其事。

    何與聖人言異乎。

    牟子曰。

    不可以所習為重所希為輕。

    或于外類失于中情。

    立事不失道德。

    猶調弦不失宮商。

    天道法四時。

    人道法五常。

    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強字之曰道。

    道之為物。

    居家可以事親。

    宰國可以治民。

    獨立可以治身。

    履而行之充乎天地。

    廢而不用消而不離。

    子不解之。

    何異之有乎。

     問曰。

    夫至實不華。

    至辭不飾。

    言約而至者麗。

    事寡而達者明。

    故珠玉少而貴。

    瓦礫多而賤。

    聖人制七經之本。

    不過三萬言。

    衆事備焉。

    今佛經卷以萬計。

    言以億數。

    非一人力所能堪也。

    仆以為煩而不要矣。

    牟子曰。

    江海所以異于行潦者。

    以其深廣也。

    五嶽所以别于丘陵者。

    以其高大也。

    若高不絕山阜。

    跛羊淩其颠。

    深不絕涓流。

    孺子浴其淵。

    骐骥不處苑囿之中。

    吞舟之魚不遊數仞之溪。

    剖三寸之蚌。

    求明月之珠。

    探枳棘之巢。

    求鳳皇之雛。

    必難獲也。

    何者小不能容大也。

    佛經前說億載之事。

    卻道萬世之要。

    太素未起。

    太始未生。

    乾坤肇興。

    其微不可握。

    其纖不可入。

    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

    剖折其窈妙之内。

    靡不紀之。

    故其經卷以萬計。

    言以億數。

    多多益具。

    衆衆益富。

    何不要之有。

    雖非一人所堪。

    譬若臨河飲水飽而自足。

    焉知其餘哉。

     問曰。

    佛經衆多。

    欲得其要而棄其餘。

    直說其實而除其華。

    牟子曰否。

    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

    二十八宿各有所主。

    百藥并生各有所愈。

    狐裘備寒絺[絺-巾+ㄙ]禦暑。

    舟輿異路俱緻行旅。

    孔子不以五經之備。

    複作春秋孝經者。

    欲博道術恣人意耳。

    佛經雖多。

    其歸為一也。

    猶七典雖異其貴道德仁義亦一也。

    孝所以說多者。

    随人行而與之。

    若子張子遊。

    俱問一孝。

    而仲尼答之各異。

    攻其短也。

    何棄之有哉。

     問曰。

    佛道至尊至大。

    堯舜周孔曷不修之乎。

    七經之中不見其辭。

    子既耽詩書悅禮樂。

    奚為複好佛道喜異術。

    豈能踰經傳美聖業哉。

    竊為吾子不取也。

    牟子曰。

    書不必孔丘之言。

    藥不必扁鵲之方。

    合義者從。

    愈病者良。

    君子博取衆善。

    以輔其身。

    子貢雲。

    夫子何常師之有乎。

    堯事尹壽。

    舜事務成。

    且學呂望。

    丘學老聃。

    亦俱不見于七經也。

    四師雖聖。

    比之于佛。

    猶白鹿之與麒麟。

    燕鳥之與鳳凰也。

    堯舜周孔且猶學之。

    況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

    焉能舍而不學乎。

    五經事義或有所阙。

    佛不見記。

    何足怪疑哉。

     問曰。

    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何其異于人之甚也。

    殆富耳之語。

    非實之雲也。

    牟子曰。

    諺雲少所見多所怪。

    睹馲駝言馬腫背。

    堯眉八彩。

    舜目重瞳。

    臯陶烏喙。

    文王四乳。

    禹耳參漏。

    周公背偻。

    伏羲龍鼻。

    仲尼反宇。

    老子日角月玄鼻有雙柱。

    手把十文足蹈二五。

    此非異于人乎。

    佛之相好奚足疑哉。

     問曰。

    孝經言。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

    曾子臨沒。

    啟予手啟予足。

    今沙門剃頭。

    何其違聖人之語。

    不合孝子之道也。

    吾子常好論是非平曲直。

    而反善之乎。

    牟子曰。

    夫讪聖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