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身受殃三塗之說。
不得不信矣。
雖形有存亡。
而精神必應與見世而報。
夫何異哉。
但因緣有先後。
故對至有遲速。
猶一生禍福之早晚者耳。
然則孔氏之訓資釋氏而通。
可不曰玄極不易之道哉。
夫人理飄紛存沒若幻。
籠以百年令之孩老無不盡矣。
雖複黃發鲐背。
猶自覺所經俄頃。
況其短者乎。
且時則無止運則無窮。
既往積劫無數無邊。
皆一眒一閱以及今耳。
今積眒以至百年。
曾何難及而又鮮克半焉。
夫物之媚于朝露之身者。
類無清遐之實矣。
何為甘臭腐于漏刻。
以抂長在之神。
而不自疏于遐遠之風哉。
雖複名法佐世之家。
亦何獨無分于大道。
但宛轉人域嚣于世路。
故唯覺人道為盛。
而神想蔑如耳。
若使回身中荒升嶽。
遐覽妙觀。
天宇清澄之曠。
日月照洞之奇。
甯無列聖威靈尊嚴乎其中。
而唯離離人群匆匆世務而已哉。
固将懷遠以開神道之想。
感寂以昭明靈之應矣。
昔仲尼修五經于魯。
以化天下。
及其眇邈太蒙之颠。
而天下與魯俱小。
豈非神合于八遐故超于一世哉。
然則五經之作。
蓋于俄頃之間應其所小者耳。
世又何得以格佛法而不信哉。
請問今之不信為謂黔首之外都無神明耶。
為之亦謂有之而直無佛乎。
若都無神明唯人而已。
則誰命玄鳥降而生商。
孰遺巨迹感而生棄哉。
漢魏晉宋鹹有瑞命故。
知視聽之表。
神道炳焉。
有神理必有妙極得一以靈非佛而何。
夫神也者。
依方玄應應不豫存。
從實緻化何患不盡。
豈須詭物而後訓乎。
然則其法之實。
其教之信。
不容疑矣。
論曰。
群生皆以精神為主。
故于玄極之靈鹹有理以感堯則遠矣而百獸舞德。
豈非感哉。
則佛為萬感之宗焉。
日月海嶽。
猶有朝夕之禮。
祑望之義。
況佛之道衆。
高者窮神于生表。
中者受身于妙生。
下則免夫三趣乎。
今世教所弘緻治于一生之内。
夫玄至者寡順世者衆。
何嘗不相與準習世情而謂死則神滅乎。
是以不務邈志清遐。
而多修情寸陰。
故君子之道鮮焉。
若鑒以佛法則厥身非我。
蓋一憩逆旅耳。
精神乃我身也。
廓長存而無已上德者其德之暢于己也無窮中之為美徐将清升以至盡下而惡者方有自新之迥路。
可補過而上遷。
是以自古精粗之中潔己懷遠祗行于今以拟來葉而邁至德者不可勝數。
是佛法之效矣。
此皆世之所壅佛之所開。
其于類豈不曠然融朗妙有通塗哉。
若之何忽而不奉乎。
夫風經炎則宣次林必清。
水激則濁澄石必明。
神用得喪亦存所托。
今不信佛法非分之必然。
蓋處意則然試避心世物移映清微。
則佛理可明事皆信矣。
可不妙處其意乎資此則信以往終将克王神道百世先業皆可。
幽明永濟孝之大矣。
衆生沾仁慈之至矣。
凝神獨妙道之極矣。
洞朗無礙明之盡矣。
發轸常人之心首路得轍。
縱可多曆劫數。
終必遙集玄極。
若是之奇也。
等是人也。
背轍失路。
蹭蹬長往而永沒九地。
可不悲乎。
若不然也。
世何故忽生懿聖複育愚鄙。
上則諸佛下則蜎飛蠕動乎。
皆精神失得之勢也。
今人以血身七尺死老數紀之内。
既夜消其半矣。
喪疾衆故又苦其半生之美盛。
榮樂得志蓋亦幾何。
而壯齒不居榮心懼辱。
樂實連憂亦無全泰。
而皆競入流俗之險路。
諱陟佛法之曠塗。
何如其智也。
世之以不達緣本而悶于佛理者。
誠衆矣。
夫緣起浩汗非複追想所及。
失得所關無理以感。
即六合之外故佛存而不論。
已具前論。
請複循環而申之。
夫聖人之作易。
天之垂象。
吉兇治亂。
其占可知。
然源其所以然之狀。
聖所不明則莫之能知。
今以所莫知廢其可知。
逆占違天而動。
豈有不止者乎。
不可以緣始不明而背佛法。
亦猶此也。
又以不憶前身之意。
謂神不素存。
夫人在胎孕至于孩龀。
不得謂無精神矣。
同一生之内耳以今思之。
猶冥然莫憶。
況經生死曆異身。
昔憶安得不止乎。
所憶亡矣。
而無害神之常存則不達緣始。
何妨其理常明乎。
子路問死。
子曰。
未知生安知死。
問事鬼神則曰。
未知事人焉知事鬼。
豈不以由也盡于好勇笃于事君。
固宜應以一生之内。
至于生死鬼神之本。
雖曰有問。
非其實理之感。
故性與天道。
不可得聞佛家之說。
衆生有邊無邊之類十四問。
一切智者皆置而不答。
誠以答之無利益則堕惡邪。
然則禀聖奉佛之道。
固宜謝其所絕餐其所應。
如渴者飲河挹洪流以盈己。
豈須窮源于昆山哉。
凡在佛法若違天礙。
理不可得。
然則疑之可也。
今無不可得然之礙。
而有順天清神之實。
豈不誠然哉。
夫人之生也。
與憂俱生。
患禍發于時事。
災厲奮于冥昧。
雖複雅貴連雲擁徒百萬。
初自獨以形神坐待無常。
家人熇熇婦子嬉嬉。
俄複淪為惚恍。
人理曾何足恃。
自以過隙宜競賒謗冥化縱欲侈害。
神既無滅。
求滅不得複當乘罪受身。
今之無賴群生蟲豸萬等。
皆殷鑒也。
為之謀者。
唯有委誠信佛托心履戒以援精神。
生蒙靈援死則清升。
清升無已迳将作佛。
佛固言爾而人侮之。
何以斷人之勝佛乎。
其不勝也。
當不下墜彼惡永受其劇乎。
嗚呼六極苦毒而生者。
所以世無已也。
所聞所見精進而死者臨盡類多。
神意安定有危迫者。
一心稱觀世音。
略無不蒙濟皆向所謂生蒙靈援死則清升之符也。
夫萬乘之主。
千乘之君。
日昃不遑食。
兆民賴之于一化内耳。
何以增茂其神而王萬化乎。
今依周孔以養民。
味佛法以養神。
則生為明後殁為明神。
而常王矣。
如來豈欺哉。
我非崇塔侈像容養濫吹之僧以傷财害民之謂也。
物之不窺遠實而觀近弊将橫以诟法矣。
蓋尊其道信其教悟無常空色有慈心整化。
不以尊豪輕絕物命。
不使不肖竊假非服。
豈非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
天下歸仁之盛乎。
其在容與之位。
及野澤之身。
何所足惜。
而不自濟其精神哉。
昔遠和上澄業廬山。
餘往憩五旬。
高潔貞厲理學精妙。
固遠流也。
其師安法師靈德自奇。
微遇比丘并含清真。
皆其相與素洽乎道。
而後孤立于山。
是以神明之化邃于岩林驟與餘言于崖樹澗壑之間暧然乎有自。
言表而肅人者。
凡若斯論。
亦和上據經之指雲爾。
夫善即者因鳥迹以書契窮神輿人之頌提萦一言而霸業用遂肉刑永除事固有俄爾微感而終至沖天者。
今蕪陋鄙言以驚其所感。
奄然身沒。
安知不以之超登哉。
不得不信矣。
雖形有存亡。
而精神必應與見世而報。
夫何異哉。
但因緣有先後。
故對至有遲速。
猶一生禍福之早晚者耳。
然則孔氏之訓資釋氏而通。
可不曰玄極不易之道哉。
夫人理飄紛存沒若幻。
籠以百年令之孩老無不盡矣。
雖複黃發鲐背。
猶自覺所經俄頃。
況其短者乎。
且時則無止運則無窮。
既往積劫無數無邊。
皆一眒一閱以及今耳。
今積眒以至百年。
曾何難及而又鮮克半焉。
夫物之媚于朝露之身者。
類無清遐之實矣。
何為甘臭腐于漏刻。
以抂長在之神。
而不自疏于遐遠之風哉。
雖複名法佐世之家。
亦何獨無分于大道。
但宛轉人域嚣于世路。
故唯覺人道為盛。
而神想蔑如耳。
若使回身中荒升嶽。
遐覽妙觀。
天宇清澄之曠。
日月照洞之奇。
甯無列聖威靈尊嚴乎其中。
而唯離離人群匆匆世務而已哉。
固将懷遠以開神道之想。
感寂以昭明靈之應矣。
昔仲尼修五經于魯。
以化天下。
及其眇邈太蒙之颠。
而天下與魯俱小。
豈非神合于八遐故超于一世哉。
然則五經之作。
蓋于俄頃之間應其所小者耳。
世又何得以格佛法而不信哉。
請問今之不信為謂黔首之外都無神明耶。
為之亦謂有之而直無佛乎。
若都無神明唯人而已。
則誰命玄鳥降而生商。
孰遺巨迹感而生棄哉。
漢魏晉宋鹹有瑞命故。
知視聽之表。
神道炳焉。
有神理必有妙極得一以靈非佛而何。
夫神也者。
依方玄應應不豫存。
從實緻化何患不盡。
豈須詭物而後訓乎。
然則其法之實。
其教之信。
不容疑矣。
論曰。
群生皆以精神為主。
故于玄極之靈鹹有理以感堯則遠矣而百獸舞德。
豈非感哉。
則佛為萬感之宗焉。
日月海嶽。
猶有朝夕之禮。
祑望之義。
況佛之道衆。
高者窮神于生表。
中者受身于妙生。
下則免夫三趣乎。
今世教所弘緻治于一生之内。
夫玄至者寡順世者衆。
何嘗不相與準習世情而謂死則神滅乎。
是以不務邈志清遐。
而多修情寸陰。
故君子之道鮮焉。
若鑒以佛法則厥身非我。
蓋一憩逆旅耳。
精神乃我身也。
廓長存而無已上德者其德之暢于己也無窮中之為美徐将清升以至盡下而惡者方有自新之迥路。
可補過而上遷。
是以自古精粗之中潔己懷遠祗行于今以拟來葉而邁至德者不可勝數。
是佛法之效矣。
此皆世之所壅佛之所開。
其于類豈不曠然融朗妙有通塗哉。
若之何忽而不奉乎。
夫風經炎則宣次林必清。
水激則濁澄石必明。
神用得喪亦存所托。
今不信佛法非分之必然。
蓋處意則然試避心世物移映清微。
則佛理可明事皆信矣。
可不妙處其意乎資此則信以往終将克王神道百世先業皆可。
幽明永濟孝之大矣。
衆生沾仁慈之至矣。
凝神獨妙道之極矣。
洞朗無礙明之盡矣。
發轸常人之心首路得轍。
縱可多曆劫數。
終必遙集玄極。
若是之奇也。
等是人也。
背轍失路。
蹭蹬長往而永沒九地。
可不悲乎。
若不然也。
世何故忽生懿聖複育愚鄙。
上則諸佛下則蜎飛蠕動乎。
皆精神失得之勢也。
今人以血身七尺死老數紀之内。
既夜消其半矣。
喪疾衆故又苦其半生之美盛。
榮樂得志蓋亦幾何。
而壯齒不居榮心懼辱。
樂實連憂亦無全泰。
而皆競入流俗之險路。
諱陟佛法之曠塗。
何如其智也。
世之以不達緣本而悶于佛理者。
誠衆矣。
夫緣起浩汗非複追想所及。
失得所關無理以感。
即六合之外故佛存而不論。
已具前論。
請複循環而申之。
夫聖人之作易。
天之垂象。
吉兇治亂。
其占可知。
然源其所以然之狀。
聖所不明則莫之能知。
今以所莫知廢其可知。
逆占違天而動。
豈有不止者乎。
不可以緣始不明而背佛法。
亦猶此也。
又以不憶前身之意。
謂神不素存。
夫人在胎孕至于孩龀。
不得謂無精神矣。
同一生之内耳以今思之。
猶冥然莫憶。
況經生死曆異身。
昔憶安得不止乎。
所憶亡矣。
而無害神之常存則不達緣始。
何妨其理常明乎。
子路問死。
子曰。
未知生安知死。
問事鬼神則曰。
未知事人焉知事鬼。
豈不以由也盡于好勇笃于事君。
固宜應以一生之内。
至于生死鬼神之本。
雖曰有問。
非其實理之感。
故性與天道。
不可得聞佛家之說。
衆生有邊無邊之類十四問。
一切智者皆置而不答。
誠以答之無利益則堕惡邪。
然則禀聖奉佛之道。
固宜謝其所絕餐其所應。
如渴者飲河挹洪流以盈己。
豈須窮源于昆山哉。
凡在佛法若違天礙。
理不可得。
然則疑之可也。
今無不可得然之礙。
而有順天清神之實。
豈不誠然哉。
夫人之生也。
與憂俱生。
患禍發于時事。
災厲奮于冥昧。
雖複雅貴連雲擁徒百萬。
初自獨以形神坐待無常。
家人熇熇婦子嬉嬉。
俄複淪為惚恍。
人理曾何足恃。
自以過隙宜競賒謗冥化縱欲侈害。
神既無滅。
求滅不得複當乘罪受身。
今之無賴群生蟲豸萬等。
皆殷鑒也。
為之謀者。
唯有委誠信佛托心履戒以援精神。
生蒙靈援死則清升。
清升無已迳将作佛。
佛固言爾而人侮之。
何以斷人之勝佛乎。
其不勝也。
當不下墜彼惡永受其劇乎。
嗚呼六極苦毒而生者。
所以世無已也。
所聞所見精進而死者臨盡類多。
神意安定有危迫者。
一心稱觀世音。
略無不蒙濟皆向所謂生蒙靈援死則清升之符也。
夫萬乘之主。
千乘之君。
日昃不遑食。
兆民賴之于一化内耳。
何以增茂其神而王萬化乎。
今依周孔以養民。
味佛法以養神。
則生為明後殁為明神。
而常王矣。
如來豈欺哉。
我非崇塔侈像容養濫吹之僧以傷财害民之謂也。
物之不窺遠實而觀近弊将橫以诟法矣。
蓋尊其道信其教悟無常空色有慈心整化。
不以尊豪輕絕物命。
不使不肖竊假非服。
豈非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
天下歸仁之盛乎。
其在容與之位。
及野澤之身。
何所足惜。
而不自濟其精神哉。
昔遠和上澄業廬山。
餘往憩五旬。
高潔貞厲理學精妙。
固遠流也。
其師安法師靈德自奇。
微遇比丘并含清真。
皆其相與素洽乎道。
而後孤立于山。
是以神明之化邃于岩林驟與餘言于崖樹澗壑之間暧然乎有自。
言表而肅人者。
凡若斯論。
亦和上據經之指雲爾。
夫善即者因鳥迹以書契窮神輿人之頌提萦一言而霸業用遂肉刑永除事固有俄爾微感而終至沖天者。
今蕪陋鄙言以驚其所感。
奄然身沒。
安知不以之超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