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四

關燈
又雲。

    已均被同衆複何諱衆同。

    故當殊其特靈。

    不應異其得生。

    夫特靈之神既異于衆。

    得生之理何嘗暫同。

    生本于理而理異焉。

    同衆之生名将安附。

    若執此生名必使從衆。

    則混成之物亦将在例耶。

    又雲。

    謹為垣防猶患踰溢。

    況乃罔不設備以充侈志。

    方開所泰何議去甚。

    足下始雲。

    皇聖設候物之教。

    謹順時之經。

    将以反漸息泰。

    今複以方開所泰為難。

    未詳此将難鄙議将譏聖人也。

    又雲。

    市庖之外豈無禦養。

    神農所書中散所述。

    何必以刲刳為禀和。

    爓[卄/瀹]為翼善。

    夫禋瘗繭栗宗社三牲。

    曉芗豆俎以供賓客。

    七十之老俟肉而飽。

    豈得唯陳列草石取備上藥而已。

    吾所憂不立者。

    非謂洪論難持退嫌此事不可頓去于世耳。

    又雲。

    天下甯有無形之有。

    顧此惟疑宜見正定。

    尋來旨。

    似不嫌有鬼。

    當謂鬼宜有質得無惑。

    天竺之書說鬼别為生類故耶。

    昔人以鬼神為教。

    乃列于典經布在方策。

    鄭僑吳劄亦以為然。

    是以雲和六變實降天神。

    龍門九成人鬼鹹格。

    足下雅秉周禮近忽此義。

    方诘無形之有為支離之辯乎。

     又雲。

    後身着戒可不敬與慈護之人深見此數。

    未詳所謂慈護者。

    誰氏之子。

    若據外書報應之說。

    皆吾所謂權教者耳。

    凡講求至理曾不析以聖言。

    多采谲怪以相扶翼。

    得無似以水濟水耶。

    又雲。

    物無妄然必以類感。

    常善以救善亦從之。

    勢猶影表不慮自來。

    斯言果然。

    則類感之物輕重必侔。

    影表之勢修短有度。

    緻飾土木。

    不發慈愍之心。

    順時獀狩。

    未根慘虐之性。

    天宮華樂焉賞而上升。

    地獄幽苦奚罰而淪陷。

    昌言窮軒轾。

    立法無衡石。

    一至于此。

    且阿保傅愛慎及溷腴良庖提刀情怵母族彼聖人者。

    明并日月化開三統。

    若令報應必符。

    亦何妨于教而緘扃羲唐之紀。

    埋閉周孔之世。

    肇結網罟。

    興累億之罪。

    仍制牲牢。

    開長夜之罰。

    遺彼天廚甘此刍豢。

    曾無拯溺之仁。

    橫成納隍之酷。

    其為不然宜簡淵慮。

    若謂窮神之智。

    猶有所不盡雖高情愛奇想。

    亦未至于侮聖也。

     足下論仁義則雲。

    情之者少利之者多。

    言施惠則許其遺賢忘報在情既少孰能遺賢利之者多曷雲忘報。

    若能推樂施之士。

    以期欲仁之俦。

    演忘報之意。

    别向義之心。

    則義寔在斯。

    求仁不遠。

    至于濟有生之類入無死之地。

    慶周兆物尊冠百神。

    斯旨宏誕非本論所及。

    無乃秦師将遁行人言肆乎。

    豈其相迫。

    居吾語子。

    聖人在上不與百神争長。

    有始有卒。

    焉得無死之地。

    夫辯章幽明研精庶物。

    及初結繩終繁文教。

    性以道率。

    故絕親譽之名犯違。

    造化無傷博愛之量。

    以畋以漁養兼賢鄙。

    三品之獲實充賓庖。

    金石發華。

    笙籥協節。

    醉酒飽德。

    介茲萬年。

    處者弘日新之業。

    仕者敷先王之教。

    誠着明君澤被萬物。

    龍章表觀鳴玉節趨。

    斯亦堯孔之樂地也。

    及其不遇考槃阿澗以善其身。

    殺雞為黍聊寄懷抱。

    或負鼎割烹揚隆名于長世。

    或屠羊鼓刀淩高志于浮雲。

    此又君子之處心也。

    何必陋積善之延祚。

    希無驗于來世。

    生背當年之真歡。

    徒疲役而靡歸。

    系風補景非中庸之美。

    慕夷眩妖違通人之緻。

    蹲膜揖讓終不并立。

    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及蜀梁二叔。

    世人驿胥之譬非本義所繼。

    故不複具雲。

     又釋何衡陽 聖慮難原神應不測。

    中散所雲。

    中人自竭。

    莫得其端。

    豈其淺岸所可探抽。

    徒以魏文火布見刊異世。

    滕循蝦須取愧當時。

    故于度外之事怯以意裁耳。

    足下已審其虛實。

    方書之不朽獨鑒堅精。

    難複疑間。

    聊寫餘懷依答條釋。

    事緯殃福義雜胡華。

    雖存簡章自至煩文。

    過此以往餘欲無言。

     答曰。

    若如論旨。

    以三畫為三才。

    則初拟地爻三議天位。

    然而遁世無悶。

    非厚載之目。

    君子幹幹。

    非蒼蒼之稱。

    果兩儀罔托。

    亦何取于立人。

    但爻在中和。

    宜應君德耳。

     釋曰。

    聞之前學。

    淳象始于參畫。

    兼卦終于六爻。

    參畫立本三才之位。

    六爻未變群龍所經。

    是以重卦之後。

    則以出處明之。

    故遁世幹幹潛藏偕行。

    聖人适時之義兼之道也。

    若以初爻非地。

    三位非天。

    以為兩儀罔托立人無取。

    未知足下前論三才同體。

    何因而生。

    若猶受之系說不轶師訓。

    何獨得之複卦喪之單象。

    如義文之外更有三才。

    此自春秋新意。

    吾無識焉。

    且遁世幹幹雖非覆載之名。

    一體之中未失卑高之實。

    豈得以變動之辭。

    廢立本之義。

    又知以爻在中和宜應君德。

    若徒有中和之爻。

    竟無中和之人。

    則爻将何放。

    若中和在德則不得人背中和。

    體合之論固未可殊越。

     答曰。

    上仁上義便是許體仁義者為三才尋。

    又雲。

    僑劄未獲上附。

    伊顔宜其下麗。

    則黃裳之人其猶不及。

    雖赜之指高下無準。

    故惑者未悟。

     釋曰。

    所雲上仁上義。

    謂兼總仁義之極。

    可以對飨天地者耳。

    非謂少有恥愛便為三才。

    前釋已具怪複是問四。

    彼域中唯王是體知三。

    此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