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何承天達性論顔光祿延之難。
達性論 夫兩儀既位。
帝王參之。
宇中莫尊焉。
天以陰陽分。
地以剛柔用。
人以仁義立。
人非天地不生。
天地非人不靈。
三才同體相須而成者也。
故能禀氣清和神明特達。
情綜古今智周萬物。
妙思窮幽赜制作侔造化。
歸仁與能是為君長。
撫養黎元助天宣德。
日月淑清四靈來格。
祥風協律玉燭揚晖。
九谷刍豢陸産水育。
酸堿百品備其膳羞。
棟宇舟車銷金合土。
絲纻玄黃供其器服。
文以禮度娛以八音。
庇物殖生罔不備設。
夫民用儉則易足。
易足則力有餘。
力有餘則志情泰。
樂治之心于是生焉。
事簡則不擾。
不擾則神明靈。
神明靈則謀慮審。
濟治之務于是成焉。
故天地以儉素訓民。
乾坤以易簡示人。
所以訓示殷勤若此之笃也。
安得與夫飛沈蠉蠕并為衆生哉。
若夫衆生者。
取之有時用之有道。
行火俟風暴。
畋漁候豺獺。
所以順天時也。
大夫不麛卵。
庶人不數罟。
行葦作歌宵魚垂化。
所以愛人用也。
庖廚不迩五犯是翼。
殷後改祝孔釣不網。
所以明仁道也。
至于生必有死形弊神散。
猶春榮秋落四時代換。
奚有于更受形哉。
詩雲。
恺悌君子。
求福不回。
言弘道之在己也。
三後在天。
言精靈之升遐也。
若乃内懷嗜欲外憚權教。
慮深方生施而望報。
在昔先師未之或言。
餘固不敏。
罔知請事焉矣。
釋何衡陽達性論(顔延之) 前得所論。
深見弘慮。
崇緻人道黜遠生類。
物有明征事不愆義。
維情輔教。
足使異門掃軌。
況在蕲同豈忘所附。
徒恐琴瑟專一更失闡諧。
故略廣數條取盡後報。
足下雲。
同體二儀共成三才者。
是必合德之稱。
非遭人之目。
然總庶類同号衆生。
亦含識之名。
豈上哲之谥。
然則議三才者無取于氓隸。
言衆生者亦何濫于聖智。
雖情在序别自不患亂倫。
若能兩藉方教俱舉。
達義節彼離文采此。
共實則可使倍宮自和析符複合。
何讵怏怏執呂以毀律。
且大德曰生有萬之所同同于所萬。
豈得生之可異。
不異之生宜其為衆。
但衆品之中愚慧群差。
人則役物以為養。
物則見役以養人。
雖始或因順終至裁殘。
庶端萌起情嗜不禁。
生害繁慘天理郁滅。
皇聖哀其若此而不能頓奪所滞。
故設候物之教。
謹順時之經。
将以開仁育識反漸息泰耳。
與道為心者。
或不劑此而止。
又知大制生死同之榮落。
類諸區有誠亦宜然。
然神理存沒傥異于枯荄變謝。
就同草木便當煙盡。
而複雲三後升遐精靈在天。
若精靈必在。
果異于草木。
則受形之論。
無乃更資來說。
将由三後粹善報在生天耶。
欲毀後生反立升遐。
當毀更立。
固知非力所除。
若徒有精靈。
尚無體狀。
未知在天當何憑以立。
吾怯于庭斷。
故務求依放。
而進退思索未獲所安。
凡氣數之内無不感對。
施報之道必然之符。
言其必符何猜有望。
故遺惠者無要。
存功者有期。
期存未善去惠。
乃至人有賢否則意有公私。
不可見物或期報因謂樹德皆要且經世恒談貴施者勿憶士子服義猶惠而不有。
況在聞道要。
更不得虛心而動必懷嗜事盡憚權耶。
曾不能引之上濟每驅之下淪。
雖深诮挍責。
亦已厚言不伐。
足下嬰城素堅難為飛書。
而吾自居憂患情理無托。
近辱褒告。
欲其布意裁往釋。
慮不或值。
顔延之白。
答顔永嘉 敬覽芳訊研複淵旨。
區别三才步驗精粹。
宣演道心褒賞施士。
貫綜幽明推誠及物。
行之于己則美。
敷之于教則弘。
殆無所間。
退尋嘉誨之來。
将欲令參觀鬥極複迷反迳思。
或昧然未全曉洽。
故複重申本懷。
足下所謂共成三才者。
是必合德之稱。
上哲之人。
亦何為其然。
夫立人之道取諸仁義。
恻隐為仁者之表。
恥惡為義心之端。
牛山之木剪性于[彌/金]斧。
恬漠之想汩慮于利害。
誠直滋其萌[薛/女]援其善心。
遂乃存而不算得無過與。
又雲。
議三才者無取于氓隸。
言衆生者亦何濫于聖智。
既已聞命。
猶未知二塗。
當以何為判。
将伊顔下麗甯僑劄上附。
企望不倦。
以祛未了。
必令兩藉俱舉宮和符合。
豈不盡善。
又曰。
大德曰。
生有萬之所同同于所萬。
豈得生之可異。
非謂不然。
人生雖均被大德。
不可謂之衆生。
譬聖人雖同禀五常。
不可謂之衆人。
奚取于不異之生必宜為衆哉。
來告雲。
人則役物以為養。
物則見役以養人。
大判如此。
便是顧同鄙議。
至于情嗜不禁害生慘物。
所謂甚者泰者。
聖人固已去之。
又雲。
以道為心者。
或不劑此而止。
請問不止者。
将自己不殺耶。
令受教鹹同耶。
若自己不殺取足市廛。
故是遠庖廚。
意必欲推之于編戶。
吾見雅論之不可立矣。
又雲。
若同草木便當煙盡。
精靈在天将何憑以立。
夫神魄忽恍遊魂為變。
發揚凄怆。
亦于何否之。
仲由屈于知死。
賜也失于所問。
不更受形。
前論之所明言所憑之方。
請附夫子之對。
及施報之道必然之符。
當謂于氏高門。
俟
達性論 夫兩儀既位。
帝王參之。
宇中莫尊焉。
天以陰陽分。
地以剛柔用。
人以仁義立。
人非天地不生。
天地非人不靈。
三才同體相須而成者也。
故能禀氣清和神明特達。
情綜古今智周萬物。
妙思窮幽赜制作侔造化。
歸仁與能是為君長。
撫養黎元助天宣德。
日月淑清四靈來格。
祥風協律玉燭揚晖。
九谷刍豢陸産水育。
酸堿百品備其膳羞。
棟宇舟車銷金合土。
絲纻玄黃供其器服。
文以禮度娛以八音。
庇物殖生罔不備設。
夫民用儉則易足。
易足則力有餘。
力有餘則志情泰。
樂治之心于是生焉。
事簡則不擾。
不擾則神明靈。
神明靈則謀慮審。
濟治之務于是成焉。
故天地以儉素訓民。
乾坤以易簡示人。
所以訓示殷勤若此之笃也。
安得與夫飛沈蠉蠕并為衆生哉。
若夫衆生者。
取之有時用之有道。
行火俟風暴。
畋漁候豺獺。
所以順天時也。
大夫不麛卵。
庶人不數罟。
行葦作歌宵魚垂化。
所以愛人用也。
庖廚不迩五犯是翼。
殷後改祝孔釣不網。
所以明仁道也。
至于生必有死形弊神散。
猶春榮秋落四時代換。
奚有于更受形哉。
詩雲。
恺悌君子。
求福不回。
言弘道之在己也。
三後在天。
言精靈之升遐也。
若乃内懷嗜欲外憚權教。
慮深方生施而望報。
在昔先師未之或言。
餘固不敏。
罔知請事焉矣。
釋何衡陽達性論(顔延之) 前得所論。
深見弘慮。
崇緻人道黜遠生類。
物有明征事不愆義。
維情輔教。
足使異門掃軌。
況在蕲同豈忘所附。
徒恐琴瑟專一更失闡諧。
故略廣數條取盡後報。
足下雲。
同體二儀共成三才者。
是必合德之稱。
非遭人之目。
然總庶類同号衆生。
亦含識之名。
豈上哲之谥。
然則議三才者無取于氓隸。
言衆生者亦何濫于聖智。
雖情在序别自不患亂倫。
若能兩藉方教俱舉。
達義節彼離文采此。
共實則可使倍宮自和析符複合。
何讵怏怏執呂以毀律。
且大德曰生有萬之所同同于所萬。
豈得生之可異。
不異之生宜其為衆。
但衆品之中愚慧群差。
人則役物以為養。
物則見役以養人。
雖始或因順終至裁殘。
庶端萌起情嗜不禁。
生害繁慘天理郁滅。
皇聖哀其若此而不能頓奪所滞。
故設候物之教。
謹順時之經。
将以開仁育識反漸息泰耳。
與道為心者。
或不劑此而止。
又知大制生死同之榮落。
類諸區有誠亦宜然。
然神理存沒傥異于枯荄變謝。
就同草木便當煙盡。
而複雲三後升遐精靈在天。
若精靈必在。
果異于草木。
則受形之論。
無乃更資來說。
将由三後粹善報在生天耶。
欲毀後生反立升遐。
當毀更立。
固知非力所除。
若徒有精靈。
尚無體狀。
未知在天當何憑以立。
吾怯于庭斷。
故務求依放。
而進退思索未獲所安。
凡氣數之内無不感對。
施報之道必然之符。
言其必符何猜有望。
故遺惠者無要。
存功者有期。
期存未善去惠。
乃至人有賢否則意有公私。
不可見物或期報因謂樹德皆要且經世恒談貴施者勿憶士子服義猶惠而不有。
況在聞道要。
更不得虛心而動必懷嗜事盡憚權耶。
曾不能引之上濟每驅之下淪。
雖深诮挍責。
亦已厚言不伐。
足下嬰城素堅難為飛書。
而吾自居憂患情理無托。
近辱褒告。
欲其布意裁往釋。
慮不或值。
顔延之白。
答顔永嘉 敬覽芳訊研複淵旨。
區别三才步驗精粹。
宣演道心褒賞施士。
貫綜幽明推誠及物。
行之于己則美。
敷之于教則弘。
殆無所間。
退尋嘉誨之來。
将欲令參觀鬥極複迷反迳思。
或昧然未全曉洽。
故複重申本懷。
足下所謂共成三才者。
是必合德之稱。
上哲之人。
亦何為其然。
夫立人之道取諸仁義。
恻隐為仁者之表。
恥惡為義心之端。
牛山之木剪性于[彌/金]斧。
恬漠之想汩慮于利害。
誠直滋其萌[薛/女]援其善心。
遂乃存而不算得無過與。
又雲。
議三才者無取于氓隸。
言衆生者亦何濫于聖智。
既已聞命。
猶未知二塗。
當以何為判。
将伊顔下麗甯僑劄上附。
企望不倦。
以祛未了。
必令兩藉俱舉宮和符合。
豈不盡善。
又曰。
大德曰。
生有萬之所同同于所萬。
豈得生之可異。
非謂不然。
人生雖均被大德。
不可謂之衆生。
譬聖人雖同禀五常。
不可謂之衆人。
奚取于不異之生必宜為衆哉。
來告雲。
人則役物以為養。
物則見役以養人。
大判如此。
便是顧同鄙議。
至于情嗜不禁害生慘物。
所謂甚者泰者。
聖人固已去之。
又雲。
以道為心者。
或不劑此而止。
請問不止者。
将自己不殺耶。
令受教鹹同耶。
若自己不殺取足市廛。
故是遠庖廚。
意必欲推之于編戶。
吾見雅論之不可立矣。
又雲。
若同草木便當煙盡。
精靈在天将何憑以立。
夫神魄忽恍遊魂為變。
發揚凄怆。
亦于何否之。
仲由屈于知死。
賜也失于所問。
不更受形。
前論之所明言所憑之方。
請附夫子之對。
及施報之道必然之符。
當謂于氏高門。
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