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所應世蕲乎亂洙泗所弘應治道也。
純風彌凋二篇乃作。
以息動也。
若使顔冉宰賜尹喜莊周。
外贊儒玄之迹。
以導世情所極。
内禀無生之學。
以精神理之求世孰識哉。
至若冉季子遊子夏子思孟轲林宗康成蓋公嚴平班嗣楊王之流。
或分盡于禮教。
或自畢于任逸。
而無欣于佛法。
皆其寡緣所窮終無僭濫。
故孔老發音指導。
自斯之倫感向所暨。
故不複越叩過應。
儒以弘仁道在抑動。
皆已撫教得崖。
莫匪爾極矣。
雖慈良無為與佛說通流。
而法身泥洹無與盡言。
故不明耳。
且凡稱無為而無不為者。
與夫法身無形普入一切者。
豈不同緻哉。
是以孔老如來雖三訓殊路。
而習善共[跳-兆+(轍-車)]也。
或問曰。
自三五以來。
暨于孔老。
洗心佛法要将有人而獻酬之迹曾不乍聞者何哉。
答曰。
餘前論之指已明。
俗儒而編專在治迹。
言有出于世表。
或散沒于史策。
或絕滅于坑焚。
今又重敷所懷。
夫三皇之書謂之三墳。
言大道也。
爾時也孝慈天足。
豈複訓以仁義。
純樸不離。
若老莊者複何所扇。
若不明神本于無生空衆性以照極者。
複以何為大道乎。
斯文沒矣。
世孰識哉。
史遷之述五帝也。
皆雲。
生而神靈。
或弱而能言。
或自言其名。
懿淵疏通其智如神。
既以類夫大乘菩薩化見而生者矣。
居軒轅之丘。
登崆峒陟幾岱。
幽陵蟠木之遊逸迹超浪。
何以知其不由從如來之道哉。
以五帝之長世。
堯治百年。
舜則七十。
廣成大隗鴻崖巢許支父化人姑射四子之流。
玄風畜積洋溢于時。
而五典餘類唯唐虞二篇。
而至寡阙子長之記。
又謂。
百家之言黃帝。
文不雅訓。
搢紳難言。
唯采殺伏。
治迹猶萬不記一。
豈至道之盛不見于殘缺之篇。
便當皆虛妄哉。
今以神明之君。
遊浩然之世。
攜七聖于具茨。
見神人于姑射。
一化之生複何足多談。
微言所精。
安知非窮神億劫之表哉。
廣成之言曰。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即首楞嚴三昧矣。
得吾道者上為皇下為王。
即亦随化升降為飛行皇帝轉輪聖王之類也。
失吾道者上見光下為土。
亦生死于天人之界者矣。
感大隗之風稱天師而退者。
亦十号之稱矣。
自恐無生之化。
皆道深于若時。
業流于玄勝。
而事沒振古理随文翳。
故百家所摭若曉而昧。
又搢紳之儒不謂雅訓。
遂令殉世而不深于道者。
仗史籍而抑至理。
從近情而忽遠化。
困精神于永劫豈不痛哉。
伯益述山海。
天毒之國偎人而愛人。
郭璞傳。
古謂天毒即天竺浮屠所興。
偎愛之義。
亦如來大慈之訓矣。
固亦既聞于三五之世也。
國典不傳不足疑矣。
凡三代之下及孔老之際。
史策之外竟何可量。
孔之問禮老為言之。
關尹之求複為明道。
設使二篇或沒其言。
獨存于禮記。
後世何得不謂柱下翁。
直是知禮老儒。
豈不體于玄風乎。
今百代衆書飄蕩于存亡之後。
理無備在。
豈可斷以所見絕獻酬于孔老哉。
東方朔對漢武劫燒之說。
劉向列仙叙七十四人在佛經。
學者之管窺于斯又非漢明而始也。
但馳神越世者衆而顯。
結誠幽微者寡而隐。
故潛感之實不揚于物耳。
道人澄公仁聖。
于石勒虎之世。
謂虎曰。
臨災城中有古阿餘王寺處。
猶有形像承露盤。
在深林巨樹之下。
入地二十丈。
虎使者依圖陷求皆如言得。
近姚略叔父為晉王。
于河東蒲阪古老所謂阿育王寺處。
見有光明。
鑿求得佛遺骨。
于石函銀匣之中光曜殊常。
随略迎都。
于霸上比丘今見在新寺。
由此觀之。
有佛事于齊晉之地久矣哉。
所以不說于三傳者。
亦猶于寶孫盛之史。
無語稱佛而妙化實彰。
有晉而盛于江左也。
或問曰。
若諸佛見在一切洞徹。
而威神之力諸法自在。
何為不曜光儀于當今。
使精粗同其信悟。
灑神功于窮迫。
以拔冤抂之命。
而令君子之流于佛無睹。
故同其不信。
俱陷闡提之苦。
秦趙之衆一日中白起項藉坑六十萬夫。
古今彜倫及諸受坑者。
誠不悉有宿緣大善。
盡不睹無一緣而悉積大惡。
而不睹佛之悲一日俱坑之痛慭然畢同坐視窮酷而不應。
何以為慈乎。
緣不傾天德不邈世則不能濟。
何以為神力自在不可思議乎。
魯陽回日耿恭飛泉。
宋九江虎違江而蟥避境。
猶皆心橫徹能使非道玄通。
況佛神力。
融起之氣。
治籍之心。
以活百萬之命殊易。
夫納須彌于芥子。
甚仁于毀身乎一虎一鴿矣。
而今想焉而不見。
告焉而不聞。
請之而無救。
寂寥然與大空無别。
而于其中有作沙門而燒身者。
有絕人理而剪六情者。
有苦力役傾資寶而事廟像者。
頓奪其當年而不見其所得。
籲可惜矣。
若謂應在将來者。
則向六十萬命善惡不同。
而抂滅同矣。
今善惡雖異。
身後所當獨何得異見世。
殊品既一不蒙甄。
将來浩蕩為欲何望。
況複恐實無将來乎。
經雲。
足指按地三千佛土皆見。
及盲聾喑啞牢獄毒痛皆得安甯。
夫佛遠近存亡有戒無戒。
等以慈焉。
此之有心宜見苦痛。
宜甯與彼一矣。
而經則快多是語。
實則竟無暫應。
安私非異國有命世逸群者。
構此空法以脅暴。
善交言有微遠之情事。
有澄肅之美純。
而易信者一己輸身。
遂相承于不測而勢無止薄乎。
答曰。
今不睹其路。
故于夷謂險。
誠瞰其塗則不見所難矣。
夫常無者道也。
唯佛則以神法道。
故德與道為一。
神與道為二。
二故有照以通化。
一故常因而無造。
夫萬化者固各随因緣。
自于大道之中矣。
今所以稱佛雲諸法自在不可思議者。
非曰為可不由緣數越宿命而橫濟也。
蓋衆生無量神功所導。
皆依崖曲暢。
其照不可思量耳。
譬之洪水。
四兇瞽頑象傲。
皆化之固。
然堯舜不能易矣。
而必各依其崖降水流兇允若克諧其德豈不大哉。
夫佛也者非他也。
蓋聖人之道。
不盡于濟主之俗。
敷化于外生之世者耳。
至于因而不為功自物成直堯之殊應者。
夫鐘律感類由心玄會。
況夫靈聖以神理為類乎。
凡厥相與冥遘于佛國者。
皆其烈志清神積劫增明。
故能感詣洞徹。
緻使釋迦發晖十方交映多寶踴見镫王入室。
豈佛之獨顯乎哉。
能見矣。
至若今之君子不生應供之運。
而域乎禹績之内。
皆其誠背于昔故會乖于今。
雖複清若夷齊貞如柳季。
所志苟殊複何由感而見佛乎。
況今之所謂或自斯以還雖複禮義熏身高名馥世。
而情深于人志不附道。
雖人之君子而
純風彌凋二篇乃作。
以息動也。
若使顔冉宰賜尹喜莊周。
外贊儒玄之迹。
以導世情所極。
内禀無生之學。
以精神理之求世孰識哉。
至若冉季子遊子夏子思孟轲林宗康成蓋公嚴平班嗣楊王之流。
或分盡于禮教。
或自畢于任逸。
而無欣于佛法。
皆其寡緣所窮終無僭濫。
故孔老發音指導。
自斯之倫感向所暨。
故不複越叩過應。
儒以弘仁道在抑動。
皆已撫教得崖。
莫匪爾極矣。
雖慈良無為與佛說通流。
而法身泥洹無與盡言。
故不明耳。
且凡稱無為而無不為者。
與夫法身無形普入一切者。
豈不同緻哉。
是以孔老如來雖三訓殊路。
而習善共[跳-兆+(轍-車)]也。
或問曰。
自三五以來。
暨于孔老。
洗心佛法要将有人而獻酬之迹曾不乍聞者何哉。
答曰。
餘前論之指已明。
俗儒而編專在治迹。
言有出于世表。
或散沒于史策。
或絕滅于坑焚。
今又重敷所懷。
夫三皇之書謂之三墳。
言大道也。
爾時也孝慈天足。
豈複訓以仁義。
純樸不離。
若老莊者複何所扇。
若不明神本于無生空衆性以照極者。
複以何為大道乎。
斯文沒矣。
世孰識哉。
史遷之述五帝也。
皆雲。
生而神靈。
或弱而能言。
或自言其名。
懿淵疏通其智如神。
既以類夫大乘菩薩化見而生者矣。
居軒轅之丘。
登崆峒陟幾岱。
幽陵蟠木之遊逸迹超浪。
何以知其不由從如來之道哉。
以五帝之長世。
堯治百年。
舜則七十。
廣成大隗鴻崖巢許支父化人姑射四子之流。
玄風畜積洋溢于時。
而五典餘類唯唐虞二篇。
而至寡阙子長之記。
又謂。
百家之言黃帝。
文不雅訓。
搢紳難言。
唯采殺伏。
治迹猶萬不記一。
豈至道之盛不見于殘缺之篇。
便當皆虛妄哉。
今以神明之君。
遊浩然之世。
攜七聖于具茨。
見神人于姑射。
一化之生複何足多談。
微言所精。
安知非窮神億劫之表哉。
廣成之言曰。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即首楞嚴三昧矣。
得吾道者上為皇下為王。
即亦随化升降為飛行皇帝轉輪聖王之類也。
失吾道者上見光下為土。
亦生死于天人之界者矣。
感大隗之風稱天師而退者。
亦十号之稱矣。
自恐無生之化。
皆道深于若時。
業流于玄勝。
而事沒振古理随文翳。
故百家所摭若曉而昧。
又搢紳之儒不謂雅訓。
遂令殉世而不深于道者。
仗史籍而抑至理。
從近情而忽遠化。
困精神于永劫豈不痛哉。
伯益述山海。
天毒之國偎人而愛人。
郭璞傳。
古謂天毒即天竺浮屠所興。
偎愛之義。
亦如來大慈之訓矣。
固亦既聞于三五之世也。
國典不傳不足疑矣。
凡三代之下及孔老之際。
史策之外竟何可量。
孔之問禮老為言之。
關尹之求複為明道。
設使二篇或沒其言。
獨存于禮記。
後世何得不謂柱下翁。
直是知禮老儒。
豈不體于玄風乎。
今百代衆書飄蕩于存亡之後。
理無備在。
豈可斷以所見絕獻酬于孔老哉。
東方朔對漢武劫燒之說。
劉向列仙叙七十四人在佛經。
學者之管窺于斯又非漢明而始也。
但馳神越世者衆而顯。
結誠幽微者寡而隐。
故潛感之實不揚于物耳。
道人澄公仁聖。
于石勒虎之世。
謂虎曰。
臨災城中有古阿餘王寺處。
猶有形像承露盤。
在深林巨樹之下。
入地二十丈。
虎使者依圖陷求皆如言得。
近姚略叔父為晉王。
于河東蒲阪古老所謂阿育王寺處。
見有光明。
鑿求得佛遺骨。
于石函銀匣之中光曜殊常。
随略迎都。
于霸上比丘今見在新寺。
由此觀之。
有佛事于齊晉之地久矣哉。
所以不說于三傳者。
亦猶于寶孫盛之史。
無語稱佛而妙化實彰。
有晉而盛于江左也。
或問曰。
若諸佛見在一切洞徹。
而威神之力諸法自在。
何為不曜光儀于當今。
使精粗同其信悟。
灑神功于窮迫。
以拔冤抂之命。
而令君子之流于佛無睹。
故同其不信。
俱陷闡提之苦。
秦趙之衆一日中白起項藉坑六十萬夫。
古今彜倫及諸受坑者。
誠不悉有宿緣大善。
盡不睹無一緣而悉積大惡。
而不睹佛之悲一日俱坑之痛慭然畢同坐視窮酷而不應。
何以為慈乎。
緣不傾天德不邈世則不能濟。
何以為神力自在不可思議乎。
魯陽回日耿恭飛泉。
宋九江虎違江而蟥避境。
猶皆心橫徹能使非道玄通。
況佛神力。
融起之氣。
治籍之心。
以活百萬之命殊易。
夫納須彌于芥子。
甚仁于毀身乎一虎一鴿矣。
而今想焉而不見。
告焉而不聞。
請之而無救。
寂寥然與大空無别。
而于其中有作沙門而燒身者。
有絕人理而剪六情者。
有苦力役傾資寶而事廟像者。
頓奪其當年而不見其所得。
籲可惜矣。
若謂應在将來者。
則向六十萬命善惡不同。
而抂滅同矣。
今善惡雖異。
身後所當獨何得異見世。
殊品既一不蒙甄。
将來浩蕩為欲何望。
況複恐實無将來乎。
經雲。
足指按地三千佛土皆見。
及盲聾喑啞牢獄毒痛皆得安甯。
夫佛遠近存亡有戒無戒。
等以慈焉。
此之有心宜見苦痛。
宜甯與彼一矣。
而經則快多是語。
實則竟無暫應。
安私非異國有命世逸群者。
構此空法以脅暴。
善交言有微遠之情事。
有澄肅之美純。
而易信者一己輸身。
遂相承于不測而勢無止薄乎。
答曰。
今不睹其路。
故于夷謂險。
誠瞰其塗則不見所難矣。
夫常無者道也。
唯佛則以神法道。
故德與道為一。
神與道為二。
二故有照以通化。
一故常因而無造。
夫萬化者固各随因緣。
自于大道之中矣。
今所以稱佛雲諸法自在不可思議者。
非曰為可不由緣數越宿命而橫濟也。
蓋衆生無量神功所導。
皆依崖曲暢。
其照不可思量耳。
譬之洪水。
四兇瞽頑象傲。
皆化之固。
然堯舜不能易矣。
而必各依其崖降水流兇允若克諧其德豈不大哉。
夫佛也者非他也。
蓋聖人之道。
不盡于濟主之俗。
敷化于外生之世者耳。
至于因而不為功自物成直堯之殊應者。
夫鐘律感類由心玄會。
況夫靈聖以神理為類乎。
凡厥相與冥遘于佛國者。
皆其烈志清神積劫增明。
故能感詣洞徹。
緻使釋迦發晖十方交映多寶踴見镫王入室。
豈佛之獨顯乎哉。
能見矣。
至若今之君子不生應供之運。
而域乎禹績之内。
皆其誠背于昔故會乖于今。
雖複清若夷齊貞如柳季。
所志苟殊複何由感而見佛乎。
況今之所謂或自斯以還雖複禮義熏身高名馥世。
而情深于人志不附道。
雖人之君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