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仁。
平不中不智也。
不仁不智何以樹德。
德将不樹頑嚚之俦也。
論何容易乎。
昔齊人乘舡渡江。
其父堕水。
其子攘臂[抗-幾+(坐-工+十)]頭。
颠倒使水從口出。
而父命得蘇。
夫[抗-幾+(坐-工+十)]頭颠倒。
不孝莫大。
然以全父之身。
若拱手修孝子之常。
父命絕于水矣。
孔子曰。
可與适道。
未可與權。
所謂時宜施者也。
且孝經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
而泰伯祝發文身。
自從吳越之俗。
違于身體發膚之義。
然孔子稱之。
其可謂至德矣。
仲尼不以其祝發毀之也。
由是而觀。
苟有大德。
不拘于小。
沙門捐家财棄妻子。
不聽音視色。
可謂讓之至也。
何違聖語不合孝乎。
豫讓吞炭漆身。
聶政[利-禾+皮]面自刑。
伯姬蹈火高行截容。
君子以為勇而死義。
不聞譏其自毀沒也。
沙門剔除須發。
而比之于四人。
不已遠乎。
問曰。
夫福莫踰于繼嗣。
不孝莫過于無後。
沙門棄妻子捐财貨。
或終身不娶。
何其違福孝之行也。
自苦而無奇。
自極而無異矣。
牟子曰。
夫長左者必短右。
大前者必狹後。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
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妻子财物世之餘也。
清躬無為道之妙也。
老子曰。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又曰。
觀三代之遺風。
覽乎儒墨之道術。
誦詩書修禮節。
崇仁義視清潔。
鄉人傳業名譽洋溢。
此中士所施行。
恬惔者所不恤。
故前有随珠。
後有虓虎。
見之走而不敢取何也。
先其命而後其利也。
許由栖巢木。
夷齊餓首陽。
舜孔稱其賢曰。
求仁得仁者也。
不聞譏其無後無貨也。
沙門修道德。
以易遊世之樂。
反淑賢。
以背妻子之歡。
是不為奇。
孰與為奇。
是不為異。
孰與為異哉。
問曰。
黃帝垂衣裳制服飾。
箕子陳洪範貌為五事首。
孔子作孝經服為三德始。
又曰。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原憲雖貧不離華冠。
子路遇難不忘結纓。
今沙門剃頭發披赤布。
見人無跪起之禮儀。
無盤旋之容止。
何其違貌服之制。
乖搢紳之飾也。
牟子曰。
老子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三皇之時食肉衣皮。
巢居穴處以崇質樸。
豈複須章甫之冠曲裘之飾哉。
然其人稱有德而敦厖允信而無為。
沙門之行有似之矣。
或曰。
如子之言。
則黃帝堯舜周孔之俦。
棄而不足法也。
牟子曰。
夫見博則不迷。
聽聰則不惑。
堯舜周孔修世事也。
佛與老子無為志也。
仲尼栖栖七十餘國。
許由聞禅洗耳于淵。
君子之道。
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
不溢其情不淫其性。
故其道為貴在乎所用。
何棄之有乎。
問曰。
佛道言。
人死當複更生。
仆不信此之審也。
牟子曰。
人臨死。
其家上屋呼之。
死已複呼。
誰或曰呼其魂魄。
牟子曰。
神還則生。
不還神何之呼。
曰成鬼神。
牟子曰是也。
魂神固不滅矣。
但身自朽爛耳。
身譬如五谷之根葉。
魂神如五谷之種實。
根葉生必當死。
種實豈有終已。
得道身滅耳。
老子曰。
吾所以有大患。
以吾有身也。
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又曰。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或曰。
為道亦死。
不為亦死。
有何異乎。
牟子曰。
所謂無一日之善。
而問終身之譽者也。
有道雖死神歸福堂。
為惡既死神當其殃。
愚夫闇于成事。
賢智豫于未萌。
道與不道如金比草。
善之與福如白方黑。
焉得不異。
而言何異乎。
問曰。
孔子雲。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此聖人之所絕也。
今佛家辄說生死之事鬼神之務。
此殆非聖哲之語也。
夫履道者。
當虛無惔怕歸志質樸。
何為乃道生死以亂志說鬼神之餘事乎。
牟子曰。
若子之言。
所謂見外未識内者也。
孔子疾子路不問本末以此抑之耳。
孝經曰。
為之宗廟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又曰。
生事愛敬。
死事哀戚。
豈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
周公為武王請命曰。
旦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夫何為也。
佛經所說生死之趣。
非此類乎。
老子曰。
知其子複守其母。
沒身不殆。
又曰。
用其光複其明。
無遺身殃。
此道生死之所趣。
吉兇之所住。
至道之要實貴寂寞。
佛家豈好言乎。
來問不得不對耳。
鐘鼓豈有自鳴者。
捊加而有聲矣。
問曰。
孔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
孟子譏陳相。
更學許行之術曰。
吾聞用夏變夷。
未聞用夷變夏者也。
吾子弱冠學堯舜周孔之道。
而今舍之。
更學夷狄之術。
不已惑乎。
牟子曰。
此吾未解大道時之餘語耳。
若子可謂見禮制之華。
而闇道德之實。
窺炬燭之明。
未睹天庭之日也。
孔子所言矯世法矣。
孟轲所雲疾專一耳。
昔孔子欲居九夷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及仲尼不容于魯衛。
孟轲不用于齊梁。
豈複仕于夷狄乎。
禹出西羌而聖哲。
瞽叟生舜而頑嚚。
由餘産狄國而霸秦。
管蔡自河洛而流言。
傳曰。
北辰之星。
在天之中。
在人之北。
以此觀之。
漢地未必為天中也。
佛經所說。
上下周極含血之類物皆屬佛焉。
是以吾複尊而學之。
何為當舍堯舜周孔之道。
金玉不相傷。
随碧不相妨。
謂人為惑時自惑乎。
問曰。
蓋以父之财乞路人。
不可謂惠。
二親尚存殺己代人。
不可謂仁。
今佛經雲。
太子須大挐。
以父之财施與遠人。
國之寶象以賜怨家。
妻子自與他人。
不敬其親。
而敬他人者。
謂之悖禮。
不愛其親。
而愛他人者。
謂之悖德。
須大挐不孝不仁。
而佛家尊之。
豈不異哉。
牟子曰。
五經之義立嫡以長。
大王見昌之志。
轉季為嫡。
遂成周業。
以緻太平。
娶妻之義必告父母。
舜不告而娶以成大倫。
貞士須聘請。
賢臣待征召。
伊尹負鼎幹湯。
甯戚叩角要齊。
湯以緻王。
齊以之霸。
禮男女不親授。
嫂溺則授之以手。
權其急也。
苟見其大。
不拘于小。
大人豈拘常也。
須大挐睹世之無常财貨非己寶故。
恣意布施以成大道。
父國受其祚。
怨家不得入。
至于成佛。
父母兄弟皆得度世。
是不為孝。
是不為仁。
孰為仁孝哉。
問曰。
佛道重無為樂施與持戒兢兢如臨深淵者。
今沙門耽好酒漿。
或畜妻子。
取賤賣貴。
專行詐绐。
此乃世之大僞。
而佛道謂之無為耶。
牟子曰。
工輸能與人斧斤繩墨。
而不能使人功。
聖人能授人道。
不能使人履而行之也。
臯陶能罪盜人。
不能使貪夫為夷齊。
五刑能誅無狀。
不能使惡子為曾闵。
堯不能化丹朱。
周公不能訓管蔡。
豈唐教之不着。
周道之不備哉。
然無如惡人何也。
譬之世人學通七經。
而迷于财色。
可謂六藝之邪淫乎。
河伯雖神。
不溺陸地人。
飄風雖疾。
不能使湛水揚塵。
當患人不能行。
豈可謂佛道有惡乎。
問曰。
孔子稱。
奢則不遜儉則固。
與其不遜也甯固。
叔孫曰。
儉者德之恭。
侈者惡之大也。
今佛家以空财布施。
為名盡貨與人為貴。
豈有福哉。
牟子曰。
彼一時也。
此一時也。
仲尼之言。
疾奢而無禮。
叔孫之論。
刺公之刻楹。
非禁布施也。
舜耕曆山。
恩不及州裡。
太公屠牛。
惠不逮妻子。
及其見用。
恩流八荒惠施四海。
饒财多貨貴其能與貧困屢空貴其履道。
許由不貪四海。
伯夷不甘其國。
虞卿捐萬戶之封。
救窮人之急。
各其志也。
僖負羁以壺飱之惠。
全其所居之間。
宣孟以一飯之故。
活其不訾之軀。
陰施出于不意。
陽報皎如白日。
況傾家财發善意。
其功德巍巍如嵩泰。
平不中不智也。
不仁不智何以樹德。
德将不樹頑嚚之俦也。
論何容易乎。
昔齊人乘舡渡江。
其父堕水。
其子攘臂[抗-幾+(坐-工+十)]頭。
颠倒使水從口出。
而父命得蘇。
夫[抗-幾+(坐-工+十)]頭颠倒。
不孝莫大。
然以全父之身。
若拱手修孝子之常。
父命絕于水矣。
孔子曰。
可與适道。
未可與權。
所謂時宜施者也。
且孝經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
而泰伯祝發文身。
自從吳越之俗。
違于身體發膚之義。
然孔子稱之。
其可謂至德矣。
仲尼不以其祝發毀之也。
由是而觀。
苟有大德。
不拘于小。
沙門捐家财棄妻子。
不聽音視色。
可謂讓之至也。
何違聖語不合孝乎。
豫讓吞炭漆身。
聶政[利-禾+皮]面自刑。
伯姬蹈火高行截容。
君子以為勇而死義。
不聞譏其自毀沒也。
沙門剔除須發。
而比之于四人。
不已遠乎。
問曰。
夫福莫踰于繼嗣。
不孝莫過于無後。
沙門棄妻子捐财貨。
或終身不娶。
何其違福孝之行也。
自苦而無奇。
自極而無異矣。
牟子曰。
夫長左者必短右。
大前者必狹後。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
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妻子财物世之餘也。
清躬無為道之妙也。
老子曰。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又曰。
觀三代之遺風。
覽乎儒墨之道術。
誦詩書修禮節。
崇仁義視清潔。
鄉人傳業名譽洋溢。
此中士所施行。
恬惔者所不恤。
故前有随珠。
後有虓虎。
見之走而不敢取何也。
先其命而後其利也。
許由栖巢木。
夷齊餓首陽。
舜孔稱其賢曰。
求仁得仁者也。
不聞譏其無後無貨也。
沙門修道德。
以易遊世之樂。
反淑賢。
以背妻子之歡。
是不為奇。
孰與為奇。
是不為異。
孰與為異哉。
問曰。
黃帝垂衣裳制服飾。
箕子陳洪範貌為五事首。
孔子作孝經服為三德始。
又曰。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原憲雖貧不離華冠。
子路遇難不忘結纓。
今沙門剃頭發披赤布。
見人無跪起之禮儀。
無盤旋之容止。
何其違貌服之制。
乖搢紳之飾也。
牟子曰。
老子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三皇之時食肉衣皮。
巢居穴處以崇質樸。
豈複須章甫之冠曲裘之飾哉。
然其人稱有德而敦厖允信而無為。
沙門之行有似之矣。
或曰。
如子之言。
則黃帝堯舜周孔之俦。
棄而不足法也。
牟子曰。
夫見博則不迷。
聽聰則不惑。
堯舜周孔修世事也。
佛與老子無為志也。
仲尼栖栖七十餘國。
許由聞禅洗耳于淵。
君子之道。
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
不溢其情不淫其性。
故其道為貴在乎所用。
何棄之有乎。
問曰。
佛道言。
人死當複更生。
仆不信此之審也。
牟子曰。
人臨死。
其家上屋呼之。
死已複呼。
誰或曰呼其魂魄。
牟子曰。
神還則生。
不還神何之呼。
曰成鬼神。
牟子曰是也。
魂神固不滅矣。
但身自朽爛耳。
身譬如五谷之根葉。
魂神如五谷之種實。
根葉生必當死。
種實豈有終已。
得道身滅耳。
老子曰。
吾所以有大患。
以吾有身也。
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又曰。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或曰。
為道亦死。
不為亦死。
有何異乎。
牟子曰。
所謂無一日之善。
而問終身之譽者也。
有道雖死神歸福堂。
為惡既死神當其殃。
愚夫闇于成事。
賢智豫于未萌。
道與不道如金比草。
善之與福如白方黑。
焉得不異。
而言何異乎。
問曰。
孔子雲。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此聖人之所絕也。
今佛家辄說生死之事鬼神之務。
此殆非聖哲之語也。
夫履道者。
當虛無惔怕歸志質樸。
何為乃道生死以亂志說鬼神之餘事乎。
牟子曰。
若子之言。
所謂見外未識内者也。
孔子疾子路不問本末以此抑之耳。
孝經曰。
為之宗廟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又曰。
生事愛敬。
死事哀戚。
豈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
周公為武王請命曰。
旦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夫何為也。
佛經所說生死之趣。
非此類乎。
老子曰。
知其子複守其母。
沒身不殆。
又曰。
用其光複其明。
無遺身殃。
此道生死之所趣。
吉兇之所住。
至道之要實貴寂寞。
佛家豈好言乎。
來問不得不對耳。
鐘鼓豈有自鳴者。
捊加而有聲矣。
問曰。
孔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
孟子譏陳相。
更學許行之術曰。
吾聞用夏變夷。
未聞用夷變夏者也。
吾子弱冠學堯舜周孔之道。
而今舍之。
更學夷狄之術。
不已惑乎。
牟子曰。
此吾未解大道時之餘語耳。
若子可謂見禮制之華。
而闇道德之實。
窺炬燭之明。
未睹天庭之日也。
孔子所言矯世法矣。
孟轲所雲疾專一耳。
昔孔子欲居九夷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及仲尼不容于魯衛。
孟轲不用于齊梁。
豈複仕于夷狄乎。
禹出西羌而聖哲。
瞽叟生舜而頑嚚。
由餘産狄國而霸秦。
管蔡自河洛而流言。
傳曰。
北辰之星。
在天之中。
在人之北。
以此觀之。
漢地未必為天中也。
佛經所說。
上下周極含血之類物皆屬佛焉。
是以吾複尊而學之。
何為當舍堯舜周孔之道。
金玉不相傷。
随碧不相妨。
謂人為惑時自惑乎。
問曰。
蓋以父之财乞路人。
不可謂惠。
二親尚存殺己代人。
不可謂仁。
今佛經雲。
太子須大挐。
以父之财施與遠人。
國之寶象以賜怨家。
妻子自與他人。
不敬其親。
而敬他人者。
謂之悖禮。
不愛其親。
而愛他人者。
謂之悖德。
須大挐不孝不仁。
而佛家尊之。
豈不異哉。
牟子曰。
五經之義立嫡以長。
大王見昌之志。
轉季為嫡。
遂成周業。
以緻太平。
娶妻之義必告父母。
舜不告而娶以成大倫。
貞士須聘請。
賢臣待征召。
伊尹負鼎幹湯。
甯戚叩角要齊。
湯以緻王。
齊以之霸。
禮男女不親授。
嫂溺則授之以手。
權其急也。
苟見其大。
不拘于小。
大人豈拘常也。
須大挐睹世之無常财貨非己寶故。
恣意布施以成大道。
父國受其祚。
怨家不得入。
至于成佛。
父母兄弟皆得度世。
是不為孝。
是不為仁。
孰為仁孝哉。
問曰。
佛道重無為樂施與持戒兢兢如臨深淵者。
今沙門耽好酒漿。
或畜妻子。
取賤賣貴。
專行詐绐。
此乃世之大僞。
而佛道謂之無為耶。
牟子曰。
工輸能與人斧斤繩墨。
而不能使人功。
聖人能授人道。
不能使人履而行之也。
臯陶能罪盜人。
不能使貪夫為夷齊。
五刑能誅無狀。
不能使惡子為曾闵。
堯不能化丹朱。
周公不能訓管蔡。
豈唐教之不着。
周道之不備哉。
然無如惡人何也。
譬之世人學通七經。
而迷于财色。
可謂六藝之邪淫乎。
河伯雖神。
不溺陸地人。
飄風雖疾。
不能使湛水揚塵。
當患人不能行。
豈可謂佛道有惡乎。
問曰。
孔子稱。
奢則不遜儉則固。
與其不遜也甯固。
叔孫曰。
儉者德之恭。
侈者惡之大也。
今佛家以空财布施。
為名盡貨與人為貴。
豈有福哉。
牟子曰。
彼一時也。
此一時也。
仲尼之言。
疾奢而無禮。
叔孫之論。
刺公之刻楹。
非禁布施也。
舜耕曆山。
恩不及州裡。
太公屠牛。
惠不逮妻子。
及其見用。
恩流八荒惠施四海。
饒财多貨貴其能與貧困屢空貴其履道。
許由不貪四海。
伯夷不甘其國。
虞卿捐萬戶之封。
救窮人之急。
各其志也。
僖負羁以壺飱之惠。
全其所居之間。
宣孟以一飯之故。
活其不訾之軀。
陰施出于不意。
陽報皎如白日。
況傾家财發善意。
其功德巍巍如嵩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