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一

關燈
之于書契。

    若不信彼不患疑此。

    既能了彼何獨滞此。

    使君聖思淵遠洞鑒三世。

    願尋壽量未盡之教。

    近取定光儒童之迹。

    中推大通智勝之集。

    以釋衆人之幽滞。

    若披重霄于太陽。

    貧道言淺辭拙。

    語不宣心。

    冀奉見之日。

    當申之于論難耳。

    謹白。

     李和南。

    旋省雅論。

    位序區别辭況沖美。

    欣會良多。

    所謂感化異時像正殊俗。

    援外以映内。

    征文以驗實。

    敬範來趣無所間然。

    然夫受悟之由必因鑒觀。

    闇寄生疑。

    疑非悟本。

    若書契所在異代齊。

    解萬世之後可不待聖而師矣。

    若乃聲迹并資言像相濟。

    大義既乖儒墨競興。

    豈徒正信不朗。

    将亦謗誤增釁。

    得不取證于示見印記以自固乎。

    大聖以無礙之慧。

    垂不請之慈。

    何為吝昭昭之明。

    晦倍尋之器。

    絕群望于泥洹之後。

    興罪垢于三會之先。

    刍狗空陳。

    其能悟乎。

    儀像虛設。

    其能信乎至于。

    帝王姬孔訓止當世。

    來生之事存而不論。

    故其隐見廢興權實莫辯。

    今如來軌業彌貫三世。

    慈悲普潤。

    不得以見在為限。

    群迷求解。

    不可以滅盡緻窮。

    是以化度不止于篇籍。

    佛事備列于累萬。

    問今之所謂佛事者。

    其焉在乎。

    若如雅況。

    所信在此所驗在彼。

    而聖不世出。

    孔釋異塗。

    即事而談罔非矛盾矣。

    其可相驗乎。

    未能默廢。

    聊複寓言。

    幸更詳究。

    遲睹清釋。

     釋道高白。

    重奉深誨。

    義華旨遠。

    三讀九思方服淵緻故。

    知至理非庸近能測。

    微言奧辭非鄙讷所參。

    今謹率常淺粗陳所懷。

    夫萬善為教其途不一。

    有禅宴林薮。

    有修德城傍。

    或曲躬彈指。

    或歌頌言詠。

    皆耳眼所共了為者亦無量。

    斯則受悟之津由闇寄之稱。

    何必受悟于因。

    鑒觀何必闇寄。

    其則生疑。

    疑亦悟本。

    請當論之。

    疑則求解。

    解則能悟。

    悟則入道。

    非本如何。

    雖儒墨之競興。

    九流之是非。

    乃爝火之不息。

    非日月之不輝。

    何急急于示現。

    而促促于同歸哉。

    今不罔季俗無證。

    驗以征誠。

    亦不謬大聖吝昭昭之光明。

    而世之疑者裾以不睹形。

    遂長迷于大夢。

    橫沉淪而溺生死。

    先儒往哲粗有舊說。

    途無異轍。

    辄述而不作。

    夫亡身投誠必感。

    感則俱見。

    不感不見。

    其有見者以告不見。

    其不見者會不信見。

    聖人何嘗不在群生。

    何常不見哉。

    聞法音而稱善。

    刍狗非謂空陳。

    睹形像而曲躬。

    靈儀豈為虛設。

    姬孔救頹俗而不瞻。

    何暇示物以将來。

    若丘旦生遇于結繩。

    則明三世而不已。

    問今佛事其焉在乎。

    低首合掌莫非佛事。

    但令深悟有方殊途同歸耳。

    前疏所弘彼此疑信者。

    正為世人不見便謂無佛。

    故取不見。

    周孔為其成準耳。

    此乃垂拱而相随。

    豈矛盾之謂哉。

    使君生知無假素氣天然。

    居大寶之地。

    運穎脫之恩。

    流浪義苑涉驟書園。

    吐納餘暇優遊永日。

    德音既宣莫不側聽。

    貧道學業粗淺。

    弘慚簡劄。

    上酬謬略。

    懼塵盛藻。

    追增悚愧。

    流汗霡霂謹白。

     李和南。

    雅論明受悟之津。

    爰自疑得闇寄有餘無取鑒觀。

    鞠躬贊誦鹹足屆道。

    覽複往況彌睹淵赜。

    然所謂像法乖正求悟理粗。

    借筌會旨無假示見。

    此固姬孔所以垂訓。

    輝光所以垂示。

    表則取之世典綽焉足矣。

    放光動地徒何為乎。

    若正信不止于俯仰。

    而佛事備舉于形聲。

    大覺所由妙其色涉求之可基其始。

    故知信者必以儒墨緻疑。

    學者将由無證自悔。

    吝明無咎于三五。

    潛景道德愆于十号矣。

    豈不然乎。

    又所謂姬孔務拯頹季。

    無暇來生。

    設在結繩三世自明。

    亦又不然。

    七經所陳義兼未來。

    釋典敷載事正緣報。

    故易雲。

    積善餘慶積惡餘殃。

    經雲。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此則緣教常緩兼訓已弘。

    豈謂所務在此所阙在彼哉。

    來論雖美。

    故自循環之說耳。

    望複擢新演異。

    以洗古今之滞。

    使夷路坦然積礙大通也。

    深願大和上垂納毫款。

    弟子李淼謹呈。

     釋法明白。

    巨論爰降。

    敬覽移日。

    馥若幽蘭。

    清若蕙風。

    貧道器非霜穎運非庖生。

    動乖理間獨踬疑族。

    良由辭讷旨滞劇難星陳。

    愚謂貳暗寄奇鑒觀示見。

    鞠躬歌贊感動靈變。

    并趣道之津梁。

    清升之嘉會。

    故宜寄觀雙舉疑驗兩行。

    豈得罷絕示見頓漏神采。

    齊軌姬孔同範世訓。

    放光動地徒為空言。

    夫法身凝寂妙色湛然。

    故能隐顯順時行藏莫測。

    顯則乘如而來。

    隐則善逝而去。

    即言求旨何愆十号哉。

    餘晖所映足光季俗。

    信者豈以熒燭增疑。

    正向旦白黑比肩。

    塔像經書彌滿世界。

    學者豈以無證自悔。

    又引七經義兼未來。

    積善餘慶積惡餘殃。

    雖新新生滅交臂代謝。

    善惡之業不得不受。

    此乃過明三世愈亮七經。

    征翰檢實則聞命矣。

    前論雲。

    帝王姬孔訓止當世。

    來生之事存而不論。

    故其隐見廢興權實莫辦。

    似若矛盾義将安寄。

    當仁不讓。

    伏聽淵赜。

    前疏粗述至聖沉浮。

    而義據未照辭況未泯。

    謹更詳究共弘至道。

    夫群生長寝于三有。

    衆識永惛于六塵。

    潛移為吞噬之主。

    相續為回轉之輪。

    形充逆旅之館。

    神當過憩之賓。

    往來三惡而苦楚。

    經離八難而酸辛。

    欣樂暫娛憂畏永劫。

    一身死壞複受一身。

    雖世智辯聰群書滿腹。

    百家洞了九流必達。

    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鬼神莫之要。

    聖哲不能豫。

    未免謬見以翳情。

    疑似以幹慮。

    寄懷于巫精。

    投誠于符咒。

    執邪以望正。

    存僞以待真。

    遲回于兩心。

    躊躇于二迳。

    放光動地。

    其可見乎。

    所以玄籍流布列筌待機。

    機動必感。

    感而後應者也。

    自有栖志玄宅下操淵達逾明。

    一生若朝露。

    辯三世之不虛。

    縱辔于清真之術。

    斂控于濁僞之衢。

    植德耘邪而荟蔚。

    樹福灌正而扶疏。

    苦節競辰于寸陰。

    潔己争逝于桑榆。

    懷誠抱向感而遂通。

    豈不親映光榮而睹其靈變哉。

    若耳眼所自了。

    或通夢之所見。

    如漢明因夢以感聖。

    大法于是而來遊。

    帝主傾誠以歸德。

    英豪斂衽以服化。

    沙門齊肩于王公。

    僧尼直躬于天子。

    九十六種孰為高哉。

    宋武皇帝始登帝位。

    夢一道人提缽就乞。

    因而言曰。

    君于前世施夷衛佛一缽之飯。

    居得斯位。

    遣問嚴公征其虛實。

    嚴公即送七佛經呈聞。

    吳主孫權初疑佛法無驗。

    當停罷省遂獲舍利。

    光明照宮。

    金鐵不能碎。

    爐冶不能融。

    今見帝京建初寺是。

    吳郡有石佛。

    浮身海水。

    道士巫師人從百數。

    符章鼓舞一不能動黑衣五六朱張數四。

    薄爾奉接遂相勝舉。

    即今見在吳郡北寺。

    淳誠至到者莫不有感。

    朱張連世奉佛。

    由睹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