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入室容聲弘經之深旨。
中外兩聖影響相符。
雖理在固然而疑執相半。
伏奉淵旨照若發蒙。
顧會玄趣窮神知寂。
恻情盡狀天地相似。
千載阙疑從春冰而俱泮。
一世颠倒與浮雲而共開。
隻誦環徊永用懸解。
存及之顧良以悲戢。
弟子柳恽頓首白。
常侍柳憕答。
辱告惠示。
敕答臣下審神滅論。
淵旨沖邈理窮幾奧。
竊以。
修因趣果神無兩識。
由道得滅佛唯一性。
殷人示民有知。
孔子祭則神在。
或理傳妙覺。
或義闡生知。
而楊墨紛綸徒然穿鑿。
凝滞遂往特掩名教。
聖情玄覽證無間然。
振領持綱舒張毛目。
抑揚三代汲引同歸實假雙法朗然無礙。
伏奉循環疑吝俱盡。
來告存及悲挹唯深。
柳憕頓首白。
太子詹事王茂答。
茂和南。
辱告伏見。
敕旨答神滅論。
頂戴欣躍不及抃舞。
神理悠曠雖非建言所極。
列聖遺文炳然昭著。
莫不撫抃虔襟。
式遵彜典。
豈可妄陳虛矯厚誣前诰。
謂來緣之不期棄享薦之至禮。
迷路茫茫歸塗靡薄。
苦空一到有悔無追。
主上含明體聖妙窮真假。
發義照辭舟航淪溺。
豈唯天人贊仰信。
亦諸佛回光。
弟子夙昔栖心本憑淨土。
數延休幸預逢昌世。
方當積累來因永陶。
滋誘藻悅之誠。
非止今日未獲隻叙。
常深翹眷比故修詣。
此白無由。
王茂和南。
太常卿庾詠答。
辱告惠示。
至尊敕答臣下神滅論。
伏覽未周煙雲再廓。
竊惟蠕動有知草木無識。
神滅瞽論。
欲以有知同此無識。
乃謂種智亦與形骸俱盡。
此實理之可悲。
自非德合天地均大域中。
屬反流之日。
值飲化之幾。
則二谛之言無以得被。
三世之談幾乎息矣。
聖上愍此四生方淪六道。
研校孔釋共相提證。
使窮陸知海。
幽都見日。
至言與秋陽同朗。
群疑與春冰俱釋。
雖發論弘道德感沖襟。
而豫聞訓誘俯欣前業。
法師服膺法門深同此慶。
謹當贊味吟誦始終無斁。
弟子庾詠和南。
豫章王行事蕭昂答。
辱告宣示。
敕答臣下審神滅論。
聖旨披析。
使惑者煥然。
神之不滅着于通诰。
理既眇默。
故緻有迷。
主上識照知來鑒踰藏往。
摛幾外之妙思。
攻異端之妄說。
又引禮經取驗虛實。
孝敬之道于此方弘。
孤子蕭昂頓首和南。
太中大夫庾昙隆答。
辱告伏見。
主上答臣下審神滅論。
昏蒙啟悟煥爾照朗。
夫至理虛寂道趣空微。
上聖極智乃當窮其妙實。
下凡浮生自不辯其玄淵。
如聞立論者經典垂訓。
皆是教迹。
至于在佛故書詭怪難以理期。
此則言語道斷。
仰勞聖思為臣下剖釋群情。
豈不欣贊。
銘挹明旨抱用始終。
法師典誨彌增慚戢。
弟子庾昙隆和南。
太子洗馬蕭靡答。
惠示敕答臣下審神滅論。
披覽未周情以抃悅。
主上凝神天縱将聖多能。
文奧不刊辭溢系表。
義證周經。
孝治之情爰着。
旨該釋典。
大慈之心彌笃。
謹置之坐隅陳之機枕。
寝興鑽閱永用書紳。
班示不遺戢眷良原。
弟子蕭靡和南。
禦史中烝王僧孺答。
辱告惠示送主上所答群臣仰咨神滅論。
伏覽循環載深鑽奉。
發蒙祛蔽朗若披雲。
竊以事蘊難形非聖莫闡。
理寂區位在愚成惑。
若非神超系表思越幾前。
豈能燭此微言。
若聞金石洞茲妙境。
曾靡榛蹊。
谕之以必薦。
示之以如在。
使夫持論者不終泥于遙[跳-兆+(轍-車)]。
專謬者無永沈于惑海。
積奉淵谟孰不歡肅。
裁此酬白不申系舞。
王僧孺呈和南。
黃門侍郎王揖答。
辱告惠示。
敕答臣下審神滅論。
夫昊蒼玄默本絕言議。
性與天道固亦難聞。
而愛育之仁依方感動。
開誘之教沿事降設。
矜局蛙于井谷。
哀危蟪于寸陰。
思發神衷言微理鏡。
引據前經文約旨遠。
凝神寂翳一理能貫。
墳典紛綸。
一言以蔽。
顯列聖之潛旨。
決終古之滞惑。
存滅由斯而曉。
孝敬因茲而隆。
信足以警誡重昏。
儀範百代。
所謂聖谟洋洋嘉言孔彰者也。
弟子既慚辨理彌懵知音遂得。
預聞道訓頒觌妙藻。
式抃下陳永垂聖則。
弟子王揖和南。
吏部郎王泰答。
一日曲蒙宴私。
預聞茫中書有神形偕滅之論。
斯人迳廷不近人情。
直以下才。
末能折五鹿之角。
辱告垂示。
聖旨微引孝道發揚。
冥緻謹當。
尋誦永祛蒙惑。
弟子王泰頓首和南。
侍中蔡樽答。
辱告奉宣敕旨。
答咨神滅論。
夫神理玄妙。
良難該辯。
雖複前聖眷言後英猶惑。
天旨爰釋皎若發蒙。
固以陵萬古而擅奇悟。
方來以不朽。
伏奉朝聞載深抃躍。
謹以書紳永祛迷滞。
蔡樽和南。
建康令王仲欣答。
仲欣白。
辱告惠示。
诏所答臣下神滅論。
伏讀淵麗抃不勝躍。
皇帝睿性自天機神獨遠。
五禮外照三明内映。
金輪徐轉則道濟八纮。
玉瓒既陳則孝隆七廟。
開慧日于清漢。
垂法雲于大千。
如在之義重闡茲晨。
常住之明永證來劫。
故以德冠百王。
聲高萬古。
弟子栖心法門崇信大典。
舞蹈之誠獨深凫藻。
王仲欣和南。
建安王外兵參軍沈績答。
弟子績和南。
垂示敕答臣下神滅論。
伏深欣躍。
弟子竊惟道不自弘。
弘實由人。
人須其識。
識須其位。
周易所稱聖人大寶曰位。
豈其意乎。
然或位而不人。
或人而不位。
三者雲備其理至難。
故宣尼絕筆于獲麟。
孟轲反身于天爵。
誠無其位也。
嗚呼真化殆将淪沒。
今天子以仁聖盛明。
據至尊之位。
蓋曾山可以衆煦飄。
其和不可移也。
鐘鼓可以雞豚亂。
其鳴不可間也。
将使惵惵黔首濟其長夜。
自非德合天地。
誰能若斯。
弟子早沐靈風既聞之矣。
然而燕雀之集猶或相昏。
飛蓬之門尚自交構。
聖旨爰降辭高理惬。
敦以人天之善。
誡以莫大之形。
一言作訓内外俱悅。
夫以孺子入井。
凡民猶或傷之。
況乃聖慈禦物必以隐恻為心耶。
能指白馬之非白。
猶見屈于中庸。
至于神享機外志存弘化。
魍魉摧其頰舌焉足道哉。
神迹天貴本非窺觀。
遂能存示用慚冥德。
弟子沈績和南。
祠部郎司馬筠答。
辱告并垂示敕答臣下審神滅義。
伏讀周流式歌且舞。
夫識慮沉隐精靈幽妙。
近步無以追。
凡情不能測。
外聖知其若此。
所以抑而不談。
故涉孔父其尚惛經。
姬公其未曙。
而碌碌之徒妄理信目錐畫。
管窺異見鋒起。
苟徇離賢之名。
遂迷雪霜之實。
愚惑到此深可矜傷。
我皇道被幽顯明踰日月。
窮天地之極。
盡終始之奧。
忌莸紫之妨朱氣。
玟雉之亂鳳玉。
爰發聖衷降茲雅義。
信足以光揚妙覺。
拯厥沉泥。
近照性靈之極。
遠明孝德之本。
實使異學翦其邪心。
向方笃其羨慕。
謬以多幸豫奉陶鈞。
沐澤飲和有兼慶躍。
流通曲被[佩-一]荷彌深。
司馬筠和南。
豫章王功曹參軍沈绲答。
绲和南。
弟子竊以為交求之道必取與為濟。
至于續蒙不告。
則空緻沖沖倏忽之觀。
殆将可息。
所以自絕咨受崇深莫窺誠自愧也。
徒以闇識因果修局
中外兩聖影響相符。
雖理在固然而疑執相半。
伏奉淵旨照若發蒙。
顧會玄趣窮神知寂。
恻情盡狀天地相似。
千載阙疑從春冰而俱泮。
一世颠倒與浮雲而共開。
隻誦環徊永用懸解。
存及之顧良以悲戢。
弟子柳恽頓首白。
常侍柳憕答。
辱告惠示。
敕答臣下審神滅論。
淵旨沖邈理窮幾奧。
竊以。
修因趣果神無兩識。
由道得滅佛唯一性。
殷人示民有知。
孔子祭則神在。
或理傳妙覺。
或義闡生知。
而楊墨紛綸徒然穿鑿。
凝滞遂往特掩名教。
聖情玄覽證無間然。
振領持綱舒張毛目。
抑揚三代汲引同歸實假雙法朗然無礙。
伏奉循環疑吝俱盡。
來告存及悲挹唯深。
柳憕頓首白。
太子詹事王茂答。
茂和南。
辱告伏見。
敕旨答神滅論。
頂戴欣躍不及抃舞。
神理悠曠雖非建言所極。
列聖遺文炳然昭著。
莫不撫抃虔襟。
式遵彜典。
豈可妄陳虛矯厚誣前诰。
謂來緣之不期棄享薦之至禮。
迷路茫茫歸塗靡薄。
苦空一到有悔無追。
主上含明體聖妙窮真假。
發義照辭舟航淪溺。
豈唯天人贊仰信。
亦諸佛回光。
弟子夙昔栖心本憑淨土。
數延休幸預逢昌世。
方當積累來因永陶。
滋誘藻悅之誠。
非止今日未獲隻叙。
常深翹眷比故修詣。
此白無由。
王茂和南。
太常卿庾詠答。
辱告惠示。
至尊敕答臣下神滅論。
伏覽未周煙雲再廓。
竊惟蠕動有知草木無識。
神滅瞽論。
欲以有知同此無識。
乃謂種智亦與形骸俱盡。
此實理之可悲。
自非德合天地均大域中。
屬反流之日。
值飲化之幾。
則二谛之言無以得被。
三世之談幾乎息矣。
聖上愍此四生方淪六道。
研校孔釋共相提證。
使窮陸知海。
幽都見日。
至言與秋陽同朗。
群疑與春冰俱釋。
雖發論弘道德感沖襟。
而豫聞訓誘俯欣前業。
法師服膺法門深同此慶。
謹當贊味吟誦始終無斁。
弟子庾詠和南。
豫章王行事蕭昂答。
辱告宣示。
敕答臣下審神滅論。
聖旨披析。
使惑者煥然。
神之不滅着于通诰。
理既眇默。
故緻有迷。
主上識照知來鑒踰藏往。
摛幾外之妙思。
攻異端之妄說。
又引禮經取驗虛實。
孝敬之道于此方弘。
孤子蕭昂頓首和南。
太中大夫庾昙隆答。
辱告伏見。
主上答臣下審神滅論。
昏蒙啟悟煥爾照朗。
夫至理虛寂道趣空微。
上聖極智乃當窮其妙實。
下凡浮生自不辯其玄淵。
如聞立論者經典垂訓。
皆是教迹。
至于在佛故書詭怪難以理期。
此則言語道斷。
仰勞聖思為臣下剖釋群情。
豈不欣贊。
銘挹明旨抱用始終。
法師典誨彌增慚戢。
弟子庾昙隆和南。
太子洗馬蕭靡答。
惠示敕答臣下審神滅論。
披覽未周情以抃悅。
主上凝神天縱将聖多能。
文奧不刊辭溢系表。
義證周經。
孝治之情爰着。
旨該釋典。
大慈之心彌笃。
謹置之坐隅陳之機枕。
寝興鑽閱永用書紳。
班示不遺戢眷良原。
弟子蕭靡和南。
禦史中烝王僧孺答。
辱告惠示送主上所答群臣仰咨神滅論。
伏覽循環載深鑽奉。
發蒙祛蔽朗若披雲。
竊以事蘊難形非聖莫闡。
理寂區位在愚成惑。
若非神超系表思越幾前。
豈能燭此微言。
若聞金石洞茲妙境。
曾靡榛蹊。
谕之以必薦。
示之以如在。
使夫持論者不終泥于遙[跳-兆+(轍-車)]。
專謬者無永沈于惑海。
積奉淵谟孰不歡肅。
裁此酬白不申系舞。
王僧孺呈和南。
黃門侍郎王揖答。
辱告惠示。
敕答臣下審神滅論。
夫昊蒼玄默本絕言議。
性與天道固亦難聞。
而愛育之仁依方感動。
開誘之教沿事降設。
矜局蛙于井谷。
哀危蟪于寸陰。
思發神衷言微理鏡。
引據前經文約旨遠。
凝神寂翳一理能貫。
墳典紛綸。
一言以蔽。
顯列聖之潛旨。
決終古之滞惑。
存滅由斯而曉。
孝敬因茲而隆。
信足以警誡重昏。
儀範百代。
所謂聖谟洋洋嘉言孔彰者也。
弟子既慚辨理彌懵知音遂得。
預聞道訓頒觌妙藻。
式抃下陳永垂聖則。
弟子王揖和南。
吏部郎王泰答。
一日曲蒙宴私。
預聞茫中書有神形偕滅之論。
斯人迳廷不近人情。
直以下才。
末能折五鹿之角。
辱告垂示。
聖旨微引孝道發揚。
冥緻謹當。
尋誦永祛蒙惑。
弟子王泰頓首和南。
侍中蔡樽答。
辱告奉宣敕旨。
答咨神滅論。
夫神理玄妙。
良難該辯。
雖複前聖眷言後英猶惑。
天旨爰釋皎若發蒙。
固以陵萬古而擅奇悟。
方來以不朽。
伏奉朝聞載深抃躍。
謹以書紳永祛迷滞。
蔡樽和南。
建康令王仲欣答。
仲欣白。
辱告惠示。
诏所答臣下神滅論。
伏讀淵麗抃不勝躍。
皇帝睿性自天機神獨遠。
五禮外照三明内映。
金輪徐轉則道濟八纮。
玉瓒既陳則孝隆七廟。
開慧日于清漢。
垂法雲于大千。
如在之義重闡茲晨。
常住之明永證來劫。
故以德冠百王。
聲高萬古。
弟子栖心法門崇信大典。
舞蹈之誠獨深凫藻。
王仲欣和南。
建安王外兵參軍沈績答。
弟子績和南。
垂示敕答臣下神滅論。
伏深欣躍。
弟子竊惟道不自弘。
弘實由人。
人須其識。
識須其位。
周易所稱聖人大寶曰位。
豈其意乎。
然或位而不人。
或人而不位。
三者雲備其理至難。
故宣尼絕筆于獲麟。
孟轲反身于天爵。
誠無其位也。
嗚呼真化殆将淪沒。
今天子以仁聖盛明。
據至尊之位。
蓋曾山可以衆煦飄。
其和不可移也。
鐘鼓可以雞豚亂。
其鳴不可間也。
将使惵惵黔首濟其長夜。
自非德合天地。
誰能若斯。
弟子早沐靈風既聞之矣。
然而燕雀之集猶或相昏。
飛蓬之門尚自交構。
聖旨爰降辭高理惬。
敦以人天之善。
誡以莫大之形。
一言作訓内外俱悅。
夫以孺子入井。
凡民猶或傷之。
況乃聖慈禦物必以隐恻為心耶。
能指白馬之非白。
猶見屈于中庸。
至于神享機外志存弘化。
魍魉摧其頰舌焉足道哉。
神迹天貴本非窺觀。
遂能存示用慚冥德。
弟子沈績和南。
祠部郎司馬筠答。
辱告并垂示敕答臣下審神滅義。
伏讀周流式歌且舞。
夫識慮沉隐精靈幽妙。
近步無以追。
凡情不能測。
外聖知其若此。
所以抑而不談。
故涉孔父其尚惛經。
姬公其未曙。
而碌碌之徒妄理信目錐畫。
管窺異見鋒起。
苟徇離賢之名。
遂迷雪霜之實。
愚惑到此深可矜傷。
我皇道被幽顯明踰日月。
窮天地之極。
盡終始之奧。
忌莸紫之妨朱氣。
玟雉之亂鳳玉。
爰發聖衷降茲雅義。
信足以光揚妙覺。
拯厥沉泥。
近照性靈之極。
遠明孝德之本。
實使異學翦其邪心。
向方笃其羨慕。
謬以多幸豫奉陶鈞。
沐澤飲和有兼慶躍。
流通曲被[佩-一]荷彌深。
司馬筠和南。
豫章王功曹參軍沈绲答。
绲和南。
弟子竊以為交求之道必取與為濟。
至于續蒙不告。
則空緻沖沖倏忽之觀。
殆将可息。
所以自絕咨受崇深莫窺誠自愧也。
徒以闇識因果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