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七

關燈
朱昭之難夷夏論朱廣之咨夷夏論慧通法師駁夷夏論僧敏法師戎華論 難顧道士夷夏論(常侍朱昭之) 見足下高談夷夏辯。

    商二教條勒經旨。

    冥然玄會妙唱善同。

    非虛言也。

    昔應吉甫齊孔老于前。

    吾賢又均李釋于後。

    萬世之殊塗同歸于一朝。

    曆代之疑争怡然。

    于今日賞深悟遠。

    蠲慰者多。

    益世之談莫過于此。

    至于各言所好。

    便複肝膽楚越不知甘苦之方。

    雖二而成體之性必一。

    乃互相攻激異端遂起。

    往反紛頻斯害不少惜矣。

    初若登天。

    光被俗表。

    末如入淵明夷輝淪。

    夫導師失路則迷塗者衆。

    故忘其淺昧。

    遽相牽拯。

    今先布其懷未陳所恨。

    想從善如流者不惜乖于一往耳。

    山川悠遠良話未期。

    聊寄于斯以代暫對情。

    旗一接所釋不淺。

    朱昭之白。

    夫聖道虛寂故能圓應無方。

    以其無方之應。

    故應無不适。

    所以自聖而檢心本無名。

    于萬會自會而為稱。

    則名号以為之彰。

    是以智無不周者。

    則謂之為正覺。

    通無不順者則謂之為聖人。

    開物成務無不達也。

    則謂之為道。

    然則聖不過覺。

    覺不出道。

    君可知也。

    何須遠求哉。

    但華夷殊俗情好不同。

    聖動因故。

    設教或異。

    然曲禮淨戒數同三百威儀。

    容止又等三千。

    所可為異。

    正在道佛之名形服之間耳。

    達者尚複以形骸為逆旅。

    衮冕豈足論哉。

    所可為嫌。

    隻在設教之始。

    華夷異用。

    當今之俗。

    而更兼治遷流變革一條宜辯耳。

    今當言之。

    聖人之訓動必因順。

    東國貴華則為衮冕之服。

    禮樂之容。

    屈申俯仰之節。

    衣冠簪佩之飾。

    以弘其道。

    蓋引而近之也。

    夷俗重素故。

    教以極質。

    髡落徽容衣裳不裁。

    閑情開照期神曠劫。

    以長其心。

    推而遠之也。

    道法則采餌芝英餐霞服丹。

    呼吸太一。

    吐故納新。

    大則靈飛羽化。

    小則輕強無疾。

    以存其身。

    即而效之也。

    三者皆應之感之。

    一用非吾所謂至也。

    夫道之極者非華非素。

    不即不殊。

    無近無遠。

    誰舍誰居。

    不偏不黨。

    勿毀勿譽。

    圓通寂寞假字曰無妙境。

    如此何所異哉。

    但自皇羲以來。

    各弘其方師師相傳。

    不相關涉。

    良由彼此兩足無複我外之求。

    故自漢代以來淳風轉澆。

    仁義漸廢。

    大道之科莫傳。

    五經之學彌寡。

    大義既乖微言又絕。

    衆妙之門莫遊。

    中庸之儀不睹。

    禮術既壞雅樂又崩。

    風俗寝頓君臣無章。

    正教淩遲人倫失序。

    于是聖道彌綸天運遠被。

    玄化東流以慈系世衆生。

    黩所先習欣所新聞。

    革面從和精義複興。

    故微言之室在在并建。

    玄詠之賓處處而有。

    此可以事見非直布之空談。

    将無物不可以終否。

    故受之以同人。

    故邪意者夫聖人之撫百姓。

    亦猶慈母之育嬰兒。

    始食則餌以甘肥。

    甘肥既厭複改以脂蜜。

    脂蜜既厭則五體休和。

    内外平豫為益至矣。

    不其然乎。

    理既然矣。

    而橫厝非貶妄想分别。

    是未悟環中不可與義。

    二賢推蕩往反解材之勢。

    縱複得解非順理之作。

    順理析之豈待推蕩。

    足下發源開端。

    明孔老是佛。

    結章就議則與奪相懸。

    何搢紳擎跽為諸華之容。

    稽首佛足則有狐蹲之貶。

    端委罄折為侯甸之恭。

    右膝着地。

    增狗踞之辱。

    請問。

    若孔是正覺釋為邪見。

    今日之談吾不容聞。

    許為正真何理鄙诮。

    既虧畏聖之藏。

    又忘無苟之禮。

    取之吾心所恨一也。

    又雲。

    全形守祀繼善之教。

    毀貌易姓絕惡之學。

    是商臣之子有繼善之功覆障毀落有絕惡之志。

    推尋名實為恨二也。

    又雲。

    下棄妻孥上廢宗祀夫鬼神之理冥寞難明。

    故子路有問宣尼不釋。

    當由生死道殊神緣難測。

    豈為聖不能言良。

    恐賢不能得三。

    達之鑒照之有在。

    足下已許神化東流。

    而複以喪祭相乘與奪無定。

    為恨三也。

    又雲。

    切法可以進謙弱。

    賒法可以退誇強。

    三複此談颠倒不類。

    夫謙弱易回可以賒和而進。

    誇強難化應以苦切乃退。

    隐心檢事不其然乎。

    米糠在目則東西易位。

    偏着分心則辭義舛惑。

    所言乖當為恨四也。

    又雲。

    抑則明者獨進。

    引則昧者競前。

    夫道言真實敬同高唱。

    覆載萬物養育衆形。

    而雲明者獨進。

    似若自私佛音一震。

    則四等兼羅三乘同順。

    天龍俱靡。

    而雲昧者競前。

    亦又近誣探赜之談。

    而妄生瘡疣遊辭放發為恨五也。

    又雲。

    佛是破惡之方。

    道是興善之術。

    破惡之方吾無間然。

    夫惡止善行乃法教所以興也。

    但未知興善之術。

    術将誰然。

    若善者已善奚用興善。

    善者非善。

    又非興善則興善之名義無所托。

    今道者善也。

    複以興善取之名義。

    太為繼富。

    不以振惡為教偏矣。

    大道兼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