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積善之慶。
博陽不伐。
膺公侯之祚。
何關于後身乎。
又雲。
經世恒談施者勿憶士子服義惠而不有。
誠哉斯言。
微暢設報以要惠說徒之所先。
悅報而為惠。
舉世之常務。
疑經受累劫之罪。
勤施獲積倍之報。
不似吾黨之為道者。
是以怏怏耳。
知欲引之上濟。
亦甚所不惜。
但丈夫處實者。
頗陋前識之華。
故不為也。
若乃施非周急惠存功舉揆諸高明亦有恥乎。
此吾率其恒心久而不化。
内慚璩子未暇有所謂也。
何承天白。
重釋何衡陽 薄從歲事躬斂山田。
田家節隙野老為俦。
言止谷稼務盡耕牧。
談年計耦無聞達義。
重獲微辯得用昭慰。
啟告精至愈慚固結。
今複忘書往懷。
以輸未述。
夫藉意探理。
不若析之聖文三才之論。
故當本諸三畫。
三畫既陳中稱君德。
所以神緻太上崇一元首。
故前謂自非體合天地無以允應。
斯弘研其清慮。
未肯存同。
猶以恐兼容罔棄廣載不遺。
笃物之志誠為優贍。
恐理位雜越疑陽遂衆。
若恻隐所發窮博愛之量。
恥惡所加盡祐直之正。
則上仁上義。
吾無間然。
但情之者寡。
利之者衆。
豫有其分。
未臻其極者不得以配拟二儀耳。
今方使極者為師。
不極者為資。
扶其敬讓去其忮争。
令[彌/金]斧鑄刃利害寝端。
驅百代之民出信厚之塗。
則何萌不滋何善不援。
而誣以不算未值其意。
三才等列。
不得取偏才之器。
衆生為号。
不可濫無生之人。
故此去氓隸彼甄聖智。
兩藉俱舉旨在于斯。
若僑劄未能道一。
皇王豈獲上附。
伊顔猶共賴氣化宜乎下麗。
二塗之判易于赜指。
又知以人生雖均被大德。
不可謂之衆生。
譬聖人雖同禀五常。
不可謂之衆人。
夫不可謂之衆人。
以茂人者神明也。
今已均被同衆。
複何諱衆同。
故當殊其特靈。
不應異其得生。
徒忌衆名未虧衆實。
得無似蜀梁逃畏卒不能避。
所謂役物為養見役養人者。
欲言愚慧相傾惛算相制。
事由智出非出天理。
是以始矜萌起終哀郁滅。
豈與足下刍豢百品共其指歸。
凡動而善流下民之性。
化而裁之上聖之功。
謹為垣防猶患踰溢。
況乃罔不備設以充侈志。
方開所泰何議去甚。
故知慘物之談不得與薄夫同憂樂。
殺意偏好生情博。
所雲與道為心者。
博乎生情将使排虛率遂跖實。
莫夭利澤通天而不為惠。
庸适恩止麛卵事法豺獺耶。
推此往也。
非唯自己不複委咎市廛乎庖廚。
且市庖之外非無禦養。
神農所書。
中散所述。
公理美其事仲彥精其業。
是亦古有其傳。
今聞其人。
何必以刲刳為禀和之性。
爓[卄/瀹]為翼善之具哉。
若以編戶難齊憂鄙論未立是見。
二叔不鹹慮周德先亡。
傥能申以遠圖要之長世。
則日計可滿歲功可期。
精靈草木果已區别。
遊魂之答。
亦精靈之說。
若雖有無形天下甯有無形之有。
顧此惟疑宜見正定。
仲尼不答有無未辯。
足下既辯其有。
豈得同不辯之答。
雖子嗜學。
懼未獲所附。
或是曉晦塗隔隐着事懸。
遂令明月廢照世。
智限心知謂必符之。
言體之極于罔講求。
反意如非相盡。
或世人守璞受讓玉市将譯胥牽俗還說國情苟未照盡。
請複其具申近釋。
報施首稱氣數者以為物無妄。
然各以類感。
感類之中人心為大。
心術之動隸曆所不能得及其積緻于可勝原而當斷取世見據為高證。
莊周雲。
莽鹵滅裂報亦如之。
孫卿曰。
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後身着戒可不敬與慈護之人深見此數。
故正言其本非邀其末。
長美遏惡反民大順。
濟有生之類。
入無死之地。
令慶周兆物尊冠百神。
安宜祚極子胤福限卿相而已。
常善以救善亦從之勢。
猶影表不慮自來何言乎。
要惠悅報疑罪勒施。
似由近驗吝情遠猜德教。
故方罰矜功而濫咎忘賢遺存異義。
公私殊意已備前白。
差不重雲想處實陋華者。
複見其居厚去薄耳。
若施非周急惠而期譽。
乃如之人誠道之蠹。
惟子之恥丘亦恥之。
重答顔永嘉 吾少信管見。
老而彌笃。
既言之。
難雲。
将堙腐方寸。
故願憑流揚以托麟翮。
厚意垂懷慧以重釋。
稽證周明華辭博贍。
夫良玉時玷。
賤夫指其瑕。
望舒抱魄。
野人睨其缺。
豈伊好辯未獲雲。
已複進請益之問。
庶以研盡所滞。
來告雲。
三才之論。
故當本諸三畫。
三畫既陳中稱君德。
所以神緻太上崇一元首。
若如論旨。
以三畫為三才。
則初拟地爻三議天位。
然而遁世無悶。
非厚載之目。
君子幹幹。
非蒼蒼之稱。
果兩儀罔托。
亦何取于立人。
但爻在中和。
宜應君德耳。
又雲。
恻隐窮博愛之量。
恥惡盡祐直之方。
則為上仁上義。
便是許體仁義者為三才尋。
又雲。
僑劄未獲上附。
伊顔宜其下麗。
則黃裳之人。
其猶不及。
雖赜之指高下無準。
故惑者未悟也。
夫陰陽陶氣剛柔賦性。
圓首方足霄貌匪殊。
恻隐恥惡悠悠皆是。
但參體二儀必舉仁義為端耳。
知欲限以名器慎其所假。
遂令惠人潔士比性于毛群。
庶幾之賢同氣于介族。
立象之意。
豈其然哉。
博陽不伐。
膺公侯之祚。
何關于後身乎。
又雲。
經世恒談施者勿憶士子服義惠而不有。
誠哉斯言。
微暢設報以要惠說徒之所先。
悅報而為惠。
舉世之常務。
疑經受累劫之罪。
勤施獲積倍之報。
不似吾黨之為道者。
是以怏怏耳。
知欲引之上濟。
亦甚所不惜。
但丈夫處實者。
頗陋前識之華。
故不為也。
若乃施非周急惠存功舉揆諸高明亦有恥乎。
此吾率其恒心久而不化。
内慚璩子未暇有所謂也。
何承天白。
重釋何衡陽 薄從歲事躬斂山田。
田家節隙野老為俦。
言止谷稼務盡耕牧。
談年計耦無聞達義。
重獲微辯得用昭慰。
啟告精至愈慚固結。
今複忘書往懷。
以輸未述。
夫藉意探理。
不若析之聖文三才之論。
故當本諸三畫。
三畫既陳中稱君德。
所以神緻太上崇一元首。
故前謂自非體合天地無以允應。
斯弘研其清慮。
未肯存同。
猶以恐兼容罔棄廣載不遺。
笃物之志誠為優贍。
恐理位雜越疑陽遂衆。
若恻隐所發窮博愛之量。
恥惡所加盡祐直之正。
則上仁上義。
吾無間然。
但情之者寡。
利之者衆。
豫有其分。
未臻其極者不得以配拟二儀耳。
今方使極者為師。
不極者為資。
扶其敬讓去其忮争。
令[彌/金]斧鑄刃利害寝端。
驅百代之民出信厚之塗。
則何萌不滋何善不援。
而誣以不算未值其意。
三才等列。
不得取偏才之器。
衆生為号。
不可濫無生之人。
故此去氓隸彼甄聖智。
兩藉俱舉旨在于斯。
若僑劄未能道一。
皇王豈獲上附。
伊顔猶共賴氣化宜乎下麗。
二塗之判易于赜指。
又知以人生雖均被大德。
不可謂之衆生。
譬聖人雖同禀五常。
不可謂之衆人。
夫不可謂之衆人。
以茂人者神明也。
今已均被同衆。
複何諱衆同。
故當殊其特靈。
不應異其得生。
徒忌衆名未虧衆實。
得無似蜀梁逃畏卒不能避。
所謂役物為養見役養人者。
欲言愚慧相傾惛算相制。
事由智出非出天理。
是以始矜萌起終哀郁滅。
豈與足下刍豢百品共其指歸。
凡動而善流下民之性。
化而裁之上聖之功。
謹為垣防猶患踰溢。
況乃罔不備設以充侈志。
方開所泰何議去甚。
故知慘物之談不得與薄夫同憂樂。
殺意偏好生情博。
所雲與道為心者。
博乎生情将使排虛率遂跖實。
莫夭利澤通天而不為惠。
庸适恩止麛卵事法豺獺耶。
推此往也。
非唯自己不複委咎市廛乎庖廚。
且市庖之外非無禦養。
神農所書。
中散所述。
公理美其事仲彥精其業。
是亦古有其傳。
今聞其人。
何必以刲刳為禀和之性。
爓[卄/瀹]為翼善之具哉。
若以編戶難齊憂鄙論未立是見。
二叔不鹹慮周德先亡。
傥能申以遠圖要之長世。
則日計可滿歲功可期。
精靈草木果已區别。
遊魂之答。
亦精靈之說。
若雖有無形天下甯有無形之有。
顧此惟疑宜見正定。
仲尼不答有無未辯。
足下既辯其有。
豈得同不辯之答。
雖子嗜學。
懼未獲所附。
或是曉晦塗隔隐着事懸。
遂令明月廢照世。
智限心知謂必符之。
言體之極于罔講求。
反意如非相盡。
或世人守璞受讓玉市将譯胥牽俗還說國情苟未照盡。
請複其具申近釋。
報施首稱氣數者以為物無妄。
然各以類感。
感類之中人心為大。
心術之動隸曆所不能得及其積緻于可勝原而當斷取世見據為高證。
莊周雲。
莽鹵滅裂報亦如之。
孫卿曰。
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後身着戒可不敬與慈護之人深見此數。
故正言其本非邀其末。
長美遏惡反民大順。
濟有生之類。
入無死之地。
令慶周兆物尊冠百神。
安宜祚極子胤福限卿相而已。
常善以救善亦從之勢。
猶影表不慮自來何言乎。
要惠悅報疑罪勒施。
似由近驗吝情遠猜德教。
故方罰矜功而濫咎忘賢遺存異義。
公私殊意已備前白。
差不重雲想處實陋華者。
複見其居厚去薄耳。
若施非周急惠而期譽。
乃如之人誠道之蠹。
惟子之恥丘亦恥之。
重答顔永嘉 吾少信管見。
老而彌笃。
既言之。
難雲。
将堙腐方寸。
故願憑流揚以托麟翮。
厚意垂懷慧以重釋。
稽證周明華辭博贍。
夫良玉時玷。
賤夫指其瑕。
望舒抱魄。
野人睨其缺。
豈伊好辯未獲雲。
已複進請益之問。
庶以研盡所滞。
來告雲。
三才之論。
故當本諸三畫。
三畫既陳中稱君德。
所以神緻太上崇一元首。
若如論旨。
以三畫為三才。
則初拟地爻三議天位。
然而遁世無悶。
非厚載之目。
君子幹幹。
非蒼蒼之稱。
果兩儀罔托。
亦何取于立人。
但爻在中和。
宜應君德耳。
又雲。
恻隐窮博愛之量。
恥惡盡祐直之方。
則為上仁上義。
便是許體仁義者為三才尋。
又雲。
僑劄未獲上附。
伊顔宜其下麗。
則黃裳之人。
其猶不及。
雖赜之指高下無準。
故惑者未悟也。
夫陰陽陶氣剛柔賦性。
圓首方足霄貌匪殊。
恻隐恥惡悠悠皆是。
但參體二儀必舉仁義為端耳。
知欲限以名器慎其所假。
遂令惠人潔士比性于毛群。
庶幾之賢同氣于介族。
立象之意。
豈其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