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四

關燈
力負潛移而不易。

    吸大火而不燋。

    懷洪流而不溺。

    乾坤不足以語其德。

    文玄不足以明其道。

    巨包六合。

    不可以稱其大。

    妙入無間不可以名其小。

    爾乃亭毒蒼生化兼始母。

    無欲無為而無不為。

    翺翔于應變之塗。

    逍遙于有無之表。

    挺達群聖之端。

    恬澹涅槃之域。

    二乘韬思于重忘之緻。

    十住息慮于動靜之機。

    梵王咨嗟以歸德。

    帝釋伏膺而厭位。

    其為聖也。

    亦已極矣。

    于是應定光之遐記。

    驗大通之圖錄。

    出五道而龍興。

    超帝皇以命世。

    道王三界德被十方。

    畿甸恒沙都邑大千。

    偃九定之閑室。

    登七覺之雲觀。

    濯八解之清池。

    遊總持之廣苑。

    爾乃居慈悲之殿。

    處空同之坐。

    衮龍衆好天官頂相。

    左輔彌勒之流。

    右弼文殊之匹。

    前歌大方之雅頌。

    後舞四攝之銮拂。

    衛以八住體虛匹士。

    侍以四果卓落通仙。

    三台唯聖六府唯賢。

    爾乃宣教姬孔。

    宰守虞唐。

    揚威湯武。

    州牧三皇。

    其為化也。

    坦八正之平衢。

    開三乘之通津。

    列無為之妙宅。

    濟大苦于勞塵。

    杜三惡之奸路。

    啟歡樂于天人。

    爵以果任之位。

    祿以甘露之餐。

    功巨者賞以淨土之封。

    勳小者指以化城之安。

    此乃超百王之洪業。

    太平之至始也。

    五趣宦身之清朝。

    四生士位之宗極。

    而群迷遇崄背真彌曠。

    欣濡沫之近足。

    忘江湖于遠全。

    故魔王波旬植愚根于曠始。

    積迷心于妄境。

    泛三染之洪波。

    入邪見之稠林。

    至乃竊弄神器假僞冒真。

    誇王天宮分列嶽土。

    制命六天縱肆偏威。

    内以三公諸毒卿相九結。

    外以軍将六師戎卒四兵。

    内行跋扈不忌皇憲。

    自螢光争晖天照。

    故乃頃者抗行神威揚兵道樹。

    震雷公霹靂之聲。

    列擔山吐火之衆。

    又持世緻惑于靜室。

    波侖悲号于都肆。

    斯皆癡狂縱暴虧于聖節。

    作亂中夏為日久矣。

    聖皇悼昏俗之聾瞽。

    悲弱喪以增懷。

    将總群邪以齊見。

    會九流而同津。

    于是命将大勢之徒。

    簡卒金剛之類。

    茹金嚼鐵之夫。

    沖冰蹈火之士。

    勇卒塵沙骁雄億萬。

    星流風發龍騰魔境。

    置軍萬全之策。

    逼寇必死之野。

    而魔賊不祗敢執蠻荊之蠢爾。

    抗宗糩之逋傲。

    建麾于自憍之地。

    結固于雲迷之崄。

    傍唐重複俠疊鱗次。

    且其形勢也。

    則癡山嶆[山  敖]固其前。

    愛水浩汗張于後。

    邪林蔚荟蒙其左。

    癡澗淵玄帶其右。

    塵勞之卒豺視于交境。

    六師之将虎步于長逵。

    望若雲起蔽天霧塞六合。

    其為盛也。

    開辟罕有。

    臣等于是承聖朝之遐威。

    出超圖之奇略。

    蓋以高算之籠。

    彌以玄策之圍。

    精騎千重步卒萬匝。

    遊師翳野屯塞要害。

    使前将軍檀那望悭麾以直進。

    後軍毗耶蹴懈卒于其後。

    禅那略遊騎于其左。

    屍羅防密奸于其右。

    外軍漚和浪騎隊于平原之上。

    走短兵于诘屈之下。

    陳虎旅而高骧。

    設危機于幽伏。

    中軍般若握玄樞之妙鑒。

    把戰勝之奇術。

    控億兆之雄将。

    擁塵沙之勁卒。

    于是衆軍響應萬塗競進。

    感動六合聲震天地。

    雄夫奮威。

    浪奔白刃之光奪于曦曜。

    法鼓之音亂于雷震。

    勤馬[起-巳+參][起-巳+覃]以騰擲。

    迅象飛控以馳驅。

    禅弓煙舉而雲興。

    慧箭雨灑以流虛。

    鞭以假名之策。

    蹴入無有之原。

    研以師子之吼。

    刺以苦空之音。

    揮幹将而亂斬。

    動戈矛而競捷。

    橫塵屍以被野。

    流勞血于長川。

    崩癡山之磋峨。

    竭愛水之洪流。

    窮僭于諸見之窟。

    挫高于七慢之樔。

    于是魔賊進無抗鱗之用。

    退無悕脫之隐。

    慮盡路窮回遑靡據。

    魔王面縛于麾庭。

    群将送命于軍門。

    諸天電卷以歸化。

    迷徒風馳于初晖。

    皇威掃蕩其猶太陽之撲晨。

    霜注洪流以滅火。

    故使萬世之逋寇土崩于崇朝。

    中華之昔難肅清于俄頃。

    斯誠聖皇神會之奇功。

    曠代着世之休烈雖昔殷湯建雲功于夏郊。

    周武掃清氛于商野。

    斯乃上古之雄奇。

    豈以得齊于聖勳。

    臣辄奉宣皇猷綏慰初附。

    安以空同之宅。

    充以八解之流。

    防以戒善之禮。

    習以六度之風。

    耆年者悟其即真于新唱。

    弱喪者始聞歸與之音。

    夫應天順罰春秋之道。

    興功定亂先王所美。

    元惡以賓隻從聖憲。

    六合同明廓清宇内。

    玄風遐扇率土懷慶。

    朝有康哉之歌。

    野有樂郊之詠。

    功高道大非見所表。

    聖慮幽深非言能宣。

    粗條皇威奇算之方。

    又列衆軍龍骧之勢。

    電驿星馳謹露布以聞。

    臣等誠惶以抃。

     餘以講業之暇。

    聊複永日寓言假事。

    庶明大道冀好迳之流不遠而複。

    經雲。

    涅槃無生而無不生。

    至智無照而無不照。

    其唯如來乎。

    戰勝不以幹戈之功。

    略地不以兵強天下。

    皇王非處一之尊。

    霸臣非桓文之貴。

    丘旦之教于斯遠矣。

    聃周之言似而非當。

    故知宗極存乎俗見之表。

    至尊王于真鑒之裡。

    中人躊躇于無有之間。

    下愚驚笑于常迷之境。

    今庶覽者舍河伯秋水之自多。

    遠遊于海若之淵門。

    不束情于近教。

    而駭神于荒唐之說也。

     弘明論後序(釋僧祐) 餘所集弘明為法禦侮。

    通人雅論勝士妙說。

    摧邪破惑之沖。

    弘道護法之塹。

    亦已備矣。

    然智者不迷。

    迷者乖智。

    若導以深法終于莫領。

    故複撮舉世典指事取征。

    言非榮華理歸質實。

    庶迷塗之人不遠而複總釋衆疑。

    故曰弘明。

    論雲。

     夫二谛差别道俗斯分。

    道法空寂。

    包三界以等觀。

    俗教封滞。

    執一國以限心。

    心限一國則耳目之外皆疑。

    觀等三界則神化之理常照。

    執疑以迷照群生所以永淪者也。

    詳檢俗教并憲章五經。

    所尊唯天所法唯聖。

    然莫測天形莫窺聖心。

    雖敬而信之。

    猶蒙蒙不了。

    況乃佛尊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