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一

關燈
悠悠如江海矣。

    懷善者應之以祚。

    收惡者報之以殃。

    未有種稻而得麥。

    作禍而獲福者乎。

     問曰。

    夫事莫過于誠。

    說莫過于實。

    老子除華飾之辭。

    崇質[示  蔔]之語。

    佛經說不指其事。

    徒廣取譬喻。

    譬喻非道之要。

    合異為同非事之妙。

    雖辭多語博。

    猶玉屑一車不以為寶矣。

    牟子曰。

    事嘗共見者。

    可說以實。

    一人見一人不見者。

    難與誠言也。

    昔人未見麟。

    問嘗見者麟何類乎。

    見者曰。

    麟如麟也。

    問者曰。

    若吾嘗見麟。

    則不問子矣。

    而雲麟如麟甯可解哉。

    見者曰。

    麟麏身牛尾鹿蹄馬背。

    問者虛解。

    孔子曰。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老子雲。

    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

    又曰。

    譬道于天下。

    猶川谷與江海豈複華飾乎。

    論語曰。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引天以比人也。

    子夏曰。

    譬諸草木區以别矣。

    詩之三百。

    牽物合類。

    自諸子谶緯聖人秘要。

    莫不引譬取喻。

    子獨惡佛說經牽譬喻耶。

     問曰。

    人之處世。

    莫不好富貴而惡貧賤。

    樂歡逸而憚勞倦。

    黃帝養性。

    以五肴為上。

    孔子雲。

    食不厭精鲙不厭細。

    今沙門被赤布。

    日一食。

    閉六情。

    自畢于世。

    若茲何聊之有。

    牟子雲。

    富與貴是人所欲。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聖人為腹不為目。

    此言豈虛哉。

    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易其行。

    段幹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

    許由巢父栖木而居。

    自謂安于帝宇。

    夷齊餓于首陽。

    自謂飽于文武。

    蓋各得其志而已。

    何不聊之有乎。

     問曰。

    若佛經深妙靡麗。

    子胡不談之于朝廷。

    論之于君父。

    修之于閨門。

    接之于朋友。

    何複學經傳讀諸子乎。

     牟子曰。

    未達其源。

    而問其流也。

    夫陳俎豆于壘門。

    建旍旗于朝堂。

    衣狐裘以當[卄/(麩-夫+生)]賓。

    被絺[絺-巾+ㄙ]以禦黃鐘。

    非不麗也。

    乖其處非其時也。

    故持孔子之術。

    入商鞅之門。

    赍孟轲之說。

    詣蘇張之庭。

    功無分寸。

    過有丈尺矣。

    老子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而笑之。

    吾懼大笑故不為談也。

    渴不必待江河。

    而飲井泉之水何所不飽。

    是以複治經傳耳。

     問曰。

    漢地始聞佛道。

    其所從出耶。

    牟子曰。

    昔孝明皇帝。

    夢見神人。

    身有日光飛在殿前。

    欣然悅之。

    明日博問群臣。

    此為何神。

    有通人傅毅曰。

    臣聞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

    飛行虛空。

    身有日光。

    殆将其神也。

    于是上寤。

    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八人。

    于大月支。

    寫佛經四十二章。

    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

    時于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

    于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

    又于南宮清涼台。

    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

    明帝時豫修造壽陵曰。

    顯節亦于其上作佛圖像。

    時國豐民甯遠夷慕義。

    學者由此而滋。

     問曰。

    老子雲。

    智者不言。

    言者不智。

    又曰。

    大辯若讷。

    大巧若拙。

    君子恥言過行。

    設沙門有至道。

    奚不坐而行之。

    何複談是非論曲直乎。

    仆以為此行德之賊也。

     牟子曰。

    來春當大饑今秋不食。

    黃鐘應寒[卄/(麩-夫+壬)]賓重裘。

    備豫雖早不免于愚。

    老子所雲。

    謂得道者耳。

    未得道者何知之有乎。

    大道一言而天下悅。

    豈非大辯乎。

    老子不雲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身既退矣。

    又何言哉。

    今之沙門未及得道。

    何得不言。

    老氏亦猶言也。

    如其無言五千何述焉。

    若知而不言可也。

    既不能知又不能言愚人也。

    故能言不能行國之師也。

    能行不能言國之用也。

    能行能言國之寶也。

    三品各有所施。

    何德之賊乎。

    唯不能言。

    又不能行。

    是謂賊也。

     問曰。

    如子之言。

    徒當學辯達修言論。

    豈複治情性履道德乎。

     牟子曰。

    何難悟之甚乎。

    夫言語談論各有時也。

    蘧瑗曰。

    國有道則直。

    國無道則卷而懷之。

    甯武子國有道則智。

    國無道則愚。

    孔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

    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

    故智愚自有時。

    談論各有意。

    何為當言論而不行哉。

     問曰。

    雲何佛道至尊至快無為憺怕。

    世人學士多謗毀之雲。

    其辭說廓落難用。

    虛無難信何乎。

     牟子曰。

    至味不合于衆口。

    大音不比于衆耳。

    作鹹池設大章。

    發箫韶詠九成。

    莫之和也。

    張鄭衛之弦歌時俗之音。

    必不期而拊手也。

    故宋玉雲。

    客歌于郢。

    為下裡之曲。

    和者千人。

    引商激角。

    衆莫之應。

    此皆悅邪聲。

    不曉于大度者也。

    韓非以管窺之見而讓堯舜。

    接輿以毛牦之分而刺仲尼。

    皆耽小而忽大者也。

    夫聞清商而謂之角。

    非彈弦之過。

    聽者之不聰矣。

    見和璧而名之石。

    非璧之賤也。

    視者之不明矣。

    神蛇能斷而複續。

    不能使人不斷也。

    靈龜發夢于宋元。

    不能免豫苴之網。

    大道無為非俗所見。

    不為譽者貴。

    不為毀者賤。

    用不用自天也。

    行不行乃時也。

    信不信其命也。

     問曰。

    吾子以經傳理佛說。

    其辭富而義顯。

    其文熾而說美。

    得無非其誠是子之辯也。

    牟子曰。

    非吾辯也。

    見博故不惑耳。

     問曰。

    見博其有術乎。

    牟子曰。

    由佛經也。

    吾未解佛經之時。

    惑甚于子。

    雖誦五經适以為華。

    未成實矣。

    既吾睹佛經之說。

    覽老子之要。

    守恬憺之性。

    觀無為之行。

    還視世事。

    猶臨天井而窺溪谷。

    登嵩岱而見丘垤矣。

    五經則五味。

    佛道則五谷矣。

    吾自聞道以來。

    如開雲見白日。

    矩火入冥室焉。

     問曰。

    子雲經如江海其文如錦繡。

    何不以佛經答吾問。

    而複引詩書。

    合異為同乎。

    牟子曰。

    渴者不必須江海而飲。

    饑者不必待敖倉而飽。

    道為智者設。

    辯為達者通。

    書為曉者傳。

    事為見者明。

    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

    若說佛經之語。

    談無為之要。

    譬對盲者說五色。

    為聾者奏五音也。

    師曠雖巧不能彈無弦之琴。

    狐貉雖熅不能熱無氣之人。

    公明義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

    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是以詩書理子耳。

     問曰。

    吾昔在京師。

    入東觀遊太學。

    視俊士之所規。

    聽儒林之所論。

    未聞修佛道以為貴。

    自損容以為上也。

    吾子曷為耽之哉。

    夫行迷則改路。

    術窮則反故。

    可不思與。

    牟子曰。

    夫長于變者不可示以詐通于道者不可驚以怪。

    審于辭者不可惑以言。

    達于義者不可動以利也。

    老子曰。

    名者身之害。

    利者行之穢。

    又曰。

    設詐立權。

    虛無自貴。

    修閨門之禮術時俗之際會。

    赴趣間隙務合當世。

    此下士之所行。

    中士之所廢也。

    況至道之蕩蕩。

    上聖之所行乎。

    杳兮如天。

    淵兮如海。

    不合窺牆之士數仞之夫。

    固其宜也。

    彼見其門我睹其室。

    彼采其華我取其實。

    彼求其備我守其一。

    子速改路吾請履之。

    禍福之源。

    未知何若矣。

     問曰。

    子以經傳之辭華麗之說。

    褒贊佛行稱譽其德。

    高者淩清雲。

    廣者踰地圻。

    得無踰其本過其實乎。

    而仆譏刺頗得疹中而其病也。

    牟子曰。

    籲吾之所褒。

    猶以塵埃附嵩泰。

    收朝露投江海。

    子之所謗。

    猶握瓢觚欲減江海。

    蹑耕耒欲損昆侖。

    側一掌以翳日光。

    舉土塊以塞河沖。

    吾所褒不能使佛高。

    子之毀不能令其下也。

     問曰。

    王喬赤松八仙之箓神書百七十卷。

    長生之事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