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品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
佛告阿難。
族姓子族姓女。
志求無上正真之道。
假使七寶滿此天下。
施與如來。
若複有人。
聞此深經即歡喜信。
非以疑狐。
福過於彼。
佛言:置是滿天下寶。
如恒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珍寶供養如來。
其聞此經歡喜信者福過于彼。
佛爾時頌曰: 假使是天下,七寶滿其中。
以供施如來,世尊成谛慧。
智人聞是經,信樂不回動。
此福最為上,其德不可限。
使如恒沙等,諸佛界如是,供養聖世尊,不及聞是經。
阿難白佛言:族姓子族姓女。
聞是經法而歡喜。
信持諷誦。
其福如何。
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
求無上正覺。
百劫供養如來。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又得五通。
各各百劫曉了世間。
無所複疑。
不受此經。
其人則為不供養佛。
佛爾時頌曰: 若具足百劫,奉供養世尊,飲食普備悉,則不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則奉於大聖。
舍離猗道想,法供養諸佛。
如此順尊教,乃為奉事佛。
法供養等覺,如來則法身。
假使滿百劫,選擇好衣服。
奉世尊正覺,此非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乃為尊恭肅。
此應奉事佛,勝以衣被服。
若於百劫中,明珠好華香。
進世尊等覺,不應供養佛。
設有受此經,皆除猗果想。
是則為供養,世尊最上慧。
若起七寶塔,為世雄興立。
皆高如須彌,不為供養佛。
假使受此經,不自睹吾我。
是供養最尊,一切無有上。
若具足百劫,有人奉禁戒。
不持此經籍,彼戒無名聞。
其受是經者,此戒大名稱。
若奉清淨戒,此戒無有上。
無量不可議,明智順是經。
因緣而奉事,其禁常備足。
彼禁悉究竟,不謂之毀戒。
其學是經典,即當如上教。
其不學是經,則非求佛道。
奉聖雖具足,則亦無所學。
修戒如是像,分别此經義。
其持是卷者,禁戒則具足。
假使百劫中,一心奉忍辱。
設有瞋罵者,皆忍一切人。
若受是經者,聞持而諷誦。
忍此最為上,微妙不可量。
或斷手足者,心未嘗懷恨。
不厭不以劇,其心初不起。
如是之忍辱,行之於百劫。
遵行如是者,此忍無有持。
若受是經者,聞持而諷誦。
此忍最為上,微妙不可量。
苦持是經卷,其忍最為上。
巍巍無等倫,則不有虛僞。
不斷至誠教,佛慧莫有上。
非輕毀此經,一切逮如願。
假使百劫中,精進不懈擔夙夜興不寐,一切得如願。
若修學此經,講說成明智。
是精進為上,勤修無逾者, 若滿百劫中,為五通神仙。
不逮聞是經,則為無神足。
假使受此法,分别而無著。
神通為以達,一切莫有上。
設於百劫中,修奉於智慧。
超度世間明,娛樂所猗行。
如不學此卷,則不成智慧。
斯聖達勇猛,能持此深經。
此者則道智,曉了聖明慧。
若聞深經要,歡喜受奉持。
有分别深慧,曉諸法所趣。
當從說是經,此像之智慧。
修習正經典,一智無有二。
故修精進行,順持要經籍爾時賢者阿難。
於佛前說頌曰:假使四千裡,若遠四千裡。
則往聽是經,順度佛德果。
便往到其家,不以道為難。
智者當速行,所在推是經。
其欲速禅思,越度諸一切。
誦說此經道,受持解其義。
設求一切安,志慕菩薩行。
講說是經典,則至安樂國。
得睹平等覺,阿彌陀無念。
而修随經義,一切佛所演。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
審如所言:等無有異。
族姓子族姓女。
贊此經者,諷誦之時,其心不亂。
離一切想。
自在其舍。
見佛世尊,贊經不亂。
臨壽終時。
目睹無數諸佛世尊,所以者何。
族姓子族姓女。
一切諸佛皆救護之。
受持是經。
而讀諷誦之所緻之也。
佛告阿難。
族姓子族姓女。
志求無上正真之道。
假使七寶滿此天下。
施與如來。
若複有人。
聞此深經即歡喜信。
非以疑狐。
福過於彼。
佛言:置是滿天下寶。
如恒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珍寶供養如來。
其聞此經歡喜信者福過于彼。
佛爾時頌曰: 假使是天下,七寶滿其中。
以供施如來,世尊成谛慧。
智人聞是經,信樂不回動。
此福最為上,其德不可限。
使如恒沙等,諸佛界如是,供養聖世尊,不及聞是經。
阿難白佛言:族姓子族姓女。
聞是經法而歡喜。
信持諷誦。
其福如何。
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
求無上正覺。
百劫供養如來。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又得五通。
各各百劫曉了世間。
無所複疑。
不受此經。
其人則為不供養佛。
佛爾時頌曰: 若具足百劫,奉供養世尊,飲食普備悉,則不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則奉於大聖。
舍離猗道想,法供養諸佛。
如此順尊教,乃為奉事佛。
法供養等覺,如來則法身。
假使滿百劫,選擇好衣服。
奉世尊正覺,此非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乃為尊恭肅。
此應奉事佛,勝以衣被服。
若於百劫中,明珠好華香。
進世尊等覺,不應供養佛。
設有受此經,皆除猗果想。
是則為供養,世尊最上慧。
若起七寶塔,為世雄興立。
皆高如須彌,不為供養佛。
假使受此經,不自睹吾我。
是供養最尊,一切無有上。
若具足百劫,有人奉禁戒。
不持此經籍,彼戒無名聞。
其受是經者,此戒大名稱。
若奉清淨戒,此戒無有上。
無量不可議,明智順是經。
因緣而奉事,其禁常備足。
彼禁悉究竟,不謂之毀戒。
其學是經典,即當如上教。
其不學是經,則非求佛道。
奉聖雖具足,則亦無所學。
修戒如是像,分别此經義。
其持是卷者,禁戒則具足。
假使百劫中,一心奉忍辱。
設有瞋罵者,皆忍一切人。
若受是經者,聞持而諷誦。
忍此最為上,微妙不可量。
或斷手足者,心未嘗懷恨。
不厭不以劇,其心初不起。
如是之忍辱,行之於百劫。
遵行如是者,此忍無有持。
若受是經者,聞持而諷誦。
此忍最為上,微妙不可量。
苦持是經卷,其忍最為上。
巍巍無等倫,則不有虛僞。
不斷至誠教,佛慧莫有上。
非輕毀此經,一切逮如願。
假使百劫中,精進不懈擔夙夜興不寐,一切得如願。
若修學此經,講說成明智。
是精進為上,勤修無逾者, 若滿百劫中,為五通神仙。
不逮聞是經,則為無神足。
假使受此法,分别而無著。
神通為以達,一切莫有上。
設於百劫中,修奉於智慧。
超度世間明,娛樂所猗行。
如不學此卷,則不成智慧。
斯聖達勇猛,能持此深經。
此者則道智,曉了聖明慧。
若聞深經要,歡喜受奉持。
有分别深慧,曉諸法所趣。
當從說是經,此像之智慧。
修習正經典,一智無有二。
故修精進行,順持要經籍爾時賢者阿難。
於佛前說頌曰:假使四千裡,若遠四千裡。
則往聽是經,順度佛德果。
便往到其家,不以道為難。
智者當速行,所在推是經。
其欲速禅思,越度諸一切。
誦說此經道,受持解其義。
設求一切安,志慕菩薩行。
講說是經典,則至安樂國。
得睹平等覺,阿彌陀無念。
而修随經義,一切佛所演。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
審如所言:等無有異。
族姓子族姓女。
贊此經者,諷誦之時,其心不亂。
離一切想。
自在其舍。
見佛世尊,贊經不亂。
臨壽終時。
目睹無數諸佛世尊,所以者何。
族姓子族姓女。
一切諸佛皆救護之。
受持是經。
而讀諷誦之所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