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寂品第八

關燈


    答曰:如來明其所知靡不通達。

    世尊告須菩提。

    有三昧名入一切音。

    整其亂心。

    菩薩以此三昧正受定行。

    普具衆德等備諸行。

    于是溥首菩薩問普行菩薩曰:族姓子。

    說八萬四千行八萬四千諸品藏者,是則名曰講說經法。

    曉一切想至滅寂定。

    此乃名曰賢聖寂然。

    又族姓子。

    佛以一劫複過一劫。

    分别決此所說法義。

    斯乃名曰賢聖寂然。

    彼時世尊告普行曰:族姓子。

    乃去往昔過無數劫。

    不可計會無有限量不可思議。

    爾時有佛。

    名曰普光如來至真。

    興出于世。

    劫曰名聞。

    世界名愛見。

    普光如來愛見世界。

    豐熟安隐米穀平賤。

    無患快樂天人繁熾。

    其佛世界以一切寶合成為地。

    以衆香樹而熏香。

    柔軟細好譬如妙衣。

    等以衆寶蓮華莊嚴。

    愛見世界。

    有四百億四域天下。

    一一四域三百三十六萬裡。

    一一城郭縱廣四十萬裡。

    皆以珍寶自然莊嚴。

    一一大城有二十郡。

    而為部黨及諸縣邑。

    一一大城所有國主。

    典領無量百千居民。

    又彼人民敢目所睹。

    但見好喜可意所敬。

    一切衆民悉得念佛三昧之定。

    以故彼佛世界名愛見。

    設諸菩薩詣異佛國土,則不以樂于他世界。

    若普光如來說三乘教。

    為諸聲聞講說經法。

    廣複加意而解釋誼,則興二行宣暢說法聖澹泊行。

    東方世界有二菩薩。

    止在醫王如來佛土。

    一名欲盡。

    二名持意。

    詣普光如來所稽首于地。

    右繞三匝叉手而住。

    彼佛世界。

    名清淨普說三昧。

    以一事故界名清淨。

    假使菩薩逮得斯定,則舍一切衆想塵勞。

    便得佛法光明。

    以故世界名曰清淨。

    過去諸法皆悉清淨。

    當來諸法亦悉清淨。

    現在諸法亦皆清淨。

    此名二清淨。

    所以名清淨者,謂真清淨。

    真清淨者亦無所生亦無清淨。

    其清淨者本源清淨。

    故名本清淨。

    其本清淨則一切法。

    何所法者而本清淨空則本淨。

    便皆遠離一切諸法。

    悉為虛妄無想本淨。

    又一切法則以蠲除諸所思想。

    邪念之事悉為消滅。

    其無願者則為本淨。

    一切諸法為不應行。

    為無所願堪任究竟。

    以離自然能為本淨。

    斯則名曰本淨明顯本淨光耀。

    如生死淨泥洹本淨亦複如是,如泥洹淨一切諸法本淨亦然。

    斯則名曰為本淨也。

    心之顯明猶族姓子。

    虛空無處無所志願。

    設姓能一療治塵勞。

    心之本淨無有處所無所志求,則能蠲去塵勞之欲。

    斯族姓子。

    心本清淨心為顯明,猶如虛空雲霧煙塵不害虛空。

    亦無所壞亦無所照。

    虛空本淨無能污者亦無塵勞。

    是究竟說永無所污故曰虛空。

    假使思惟順如應者,凡夫愚戆言發塵勞。

    心之本淨無能污處以無能污。

    是故名曰本末清淨。

    設不染污故曰本淨。

    是故解脫為解脫也。

    斯族姓子。

    清淨世界而普等入。

    彼時世尊為諸菩薩。

    而分别說聞斯三昧。

    心則趣法光明之耀。

    于時盡意菩薩白普光如來。

    我身曾聞天中之天。

    又斯普入當何方便而修行乎。

    普光佛告盡意菩薩。

    諸賢至此為族姓子。

    當行二行。

    何謂為二。

    分别說法賢聖寂然澹泊之行。

    又族姓子。

    彼之菩薩因從世尊聞。

    稽首佛足右繞三匝即時而退。

    尋便至于别異遊觀。

    于化棚閣因而遵行。

    時有梵天名曰善光。

    與七萬二千諸天梵俱。

    往詣菩薩稽首足下。

    适見此已即問菩薩。

    時族姓子辄有所說,普光如來而聚會耶。

    諸比丘坐亦說經言:當行二事。

    分别說法賢聖寂然而無所念。

    彼族姓子。

    何謂說法賢聖寂然。

     彼時菩薩謂善光梵天。

    梵天且聽粗答所問。

    如來目觀分别說耳度于無極。

    是族姓子乎。

    彼菩薩衆以此二句。

    而為衆會廣說其義。

    時七萬二千梵天。

    鹹發無上正真道意。

    得不起法忍。

    善光菩薩得普明三昧。

    是族姓子。

    諸菩薩不可制止。

    無閡辯才興發難問。

    誰講說法。

    賢聖寂然而開演說。

    于七萬六千歲。

    宣布二句而發遣之。

    不得一句之邊崖。

    況複二句。

    于時如來住在虛空而發斯言:止族姓子。

    勿得言說興于诤訟。

    聞其譬喻諸所言說。

    如呼聲響所因得脫。

    便而順從因響便入。

    其辯才者有所分别。

    無盡之行不可究竟。

    吾發意頃于一劫中若複過劫。

    若是問誼歎彼賢辯。

    不可究竟不得邊崖。

    卿賢者等不能窮盡辯才之慧。

    又而複次寂靜。

    佛言:寂然澹泊無有文字誼宜之事。

    又不以利養如供養利。

    是為誼宜又所救濟心念識之。

    從如來聞有所解說,則時默然。

    故族姓子。

    菩薩一念之頃能歎訟說。

    百千劫數所演辯才。

    行此然後當造斯念。

    而有菩薩。

    名曰巍巍救護盡意。

    在于人間而說此語。

    普行梵天及二菩薩所入之地。

    省察往昔豈異人乎。

    勿造斯觀。

    所以者何。

    爾時盡意菩薩者今溥首是。

    持意菩薩今普行是。

    善光梵天今持心梵天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