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寂品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持心梵天。
謂普行菩薩曰:族姓子。
仁者以何行為行。
答曰:其所行者一切有為悉無所有。
而随衆生所着行者,又問。
一切衆生所有為着行者,何謂為衆生行。
答曰:從諸如來之所行也。
又問。
計諸如來為何所行而以為行。
答曰一切永空而以為行。
又問。
一切愚癡凡夫諸所行者,又諸如來之所行者亦如是乎。
設如斯者何謂如來之境界耶。
答曰:仁欲使空有别異乎。
報曰不也。
答曰:雲何世尊不雲諸法空乎。
報曰如是,答曰:以是之故一切諸法無有差别。
又此所行。
而無有相。
梵天當知。
如來不處諸法為若幹也。
于是持心梵天問普首曰:所謂行者所行為何。
答曰:行四梵行乃名為行。
又問梵天。
其四梵行而為行者不為遊空。
所在造行常修四梵。
具足諸行乃為遊空。
假使梵天行在閑居。
若處曠野而常具足于四梵行。
此乃名曰行遊于空。
設令複處講堂棚閣。
紫金床座敷具重疊。
而不遵修于四梵行。
此則不曰遊于空也。
用不曉了行之所緻。
又問。
以何等行為慧見行。
答曰:假使行者空不見身也。
又問。
其不見我為睹慧乎。
答曰:如是梵天。
其不見我則睹慧矣,猶如梵天有聰明王。
若聖達帝其臣吏者則有智慧。
而為帝王之所敬重。
如是如是,其不見我乃睹淨慧。
又問。
誰不見我。
答曰:無吾我法。
斯等之疇則為具足所有身也。
如是一類名曰見我。
又問。
如今所說吾觀其誼。
不見我者則為見佛。
所以者何。
吾我自然佛亦自然。
溥首。
如來所見何等。
答曰:離吾我見。
所以者何。
其不見我則為見法。
其見法者即為見佛。
又問溥首。
無我因緣若成就者則緻平等。
答曰:梵天假使成就諸有形事。
甯可謂之緻平等乎。
又問。
雲何溥首。
為何所獲得緻平等而成就耶。
答曰:無所蠲除亦不造證。
其奉此者獲緻平等。
又問。
其慧眼何所睹乎。
答曰梵天。
其慧眼者不有所見。
其慧眼者不見有為及與無為。
所以者何。
想念有為其無想念則為慧眼。
光曜達者則已超度所有眼迹。
以是之故為無所見。
又問溥首。
因緣吾我成就平等。
比丘由是不獲果耶。
答曰梵天。
甯可使令無平等者得果證乎。
不為等療正使遵修不得果證。
離于想念乃睹獲矣。
設處憍慢非平等療。
若有憍慢若不憍慢不得約時。
又問溥首。
以何等法而為約時而雲約時。
答曰:其法不生亦不今生亦無當生。
是則諸法之約時也。
吾說約時則謂此矣。
又問溥首。
如是生者為何約時。
答曰:如是約時其不生者是謂為生。
超度一切諸行所見。
斯則名曰為平等也。
又問。
其平等者為何謂耶。
答曰:平等吾我及與滅度而不為二。
是則名曰為平等也。
其平等者無所猗據。
是謂平等。
所演平均。
是謂平等。
無利與不利誼與不誼。
是謂平等。
蠲除一切所可思念。
是謂平等。
于時世尊贊溥首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實如所雲:說是語時。
七千比丘漏盡意解。
二萬二千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一萬比丘離于愛欲。
二百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五百菩薩得不起法忍。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為作佛事。
溥首尋時答梵天曰:佛無興出何所為法。
若不作法有所處乎。
又問溥首。
世尊不為化無量人至滅度耶。
仁者不為不可稱計衆生之類造利誼乎。
答曰梵天。
無有人類反欲令有乎。
報曰不也。
答曰:梵天卿反欲令人物之品成就人乎。
報曰不也。
答曰:梵天卿複欲令如來無礙。
若無所有令興發乎。
報曰不也。
答曰:何所人類。
如來所濟令得滅度。
報曰溥首。
其法不生。
向者所說如茲計之。
無有生死亦無滅度亦無所獲。
答曰:如是梵天。
如來至真不得生死亦不滅度。
又複梵天。
世尊所化解脫聲聞。
計于彼等亦無生死。
亦無滅度則為滅度。
所謂梵天。
為滅度者方俗言耳。
假讬名号。
所謂生死亦習俗言:而無終始周旋者也。
亦無滅度。
報曰溥首。
誰當肯信此言者乎。
答曰:其于諸法無所着者也。
又問溥首。
其有所猗為何着乎。
答曰梵天。
其有所猗為着虛妄。
假使梵天。
彼誠谛者則無其慢于此亦不有所樂也。
何況當複猗着空乎。
是故見誠谛者則無所着。
已無所着則無生死。
已無生死不離生死。
已不離生死。
斯乃名曰為滅度矣。
又問溥首。
其滅度者為何志求于滅度乎。
答曰梵天。
其滅度者名轉相因。
為諸識行其慧之行。
諸行澹泊不有所由則無所處。
其無所處斯乃名曰為滅度矣。
無處行者則曰永滅。
斯為道約時也。
無有生者,是乃名曰為四谛也。
于是普行菩薩。
問溥首曰:今所說者悉誠谛言也。
答曰:族姓子。
一切所言皆為誠谛。
謂普行菩薩曰:族姓子。
仁者以何行為行。
答曰:其所行者一切有為悉無所有。
而随衆生所着行者,又問。
一切衆生所有為着行者,何謂為衆生行。
答曰:從諸如來之所行也。
又問。
計諸如來為何所行而以為行。
答曰一切永空而以為行。
又問。
一切愚癡凡夫諸所行者,又諸如來之所行者亦如是乎。
設如斯者何謂如來之境界耶。
答曰:仁欲使空有别異乎。
報曰不也。
答曰:雲何世尊不雲諸法空乎。
報曰如是,答曰:以是之故一切諸法無有差别。
又此所行。
而無有相。
梵天當知。
如來不處諸法為若幹也。
于是持心梵天問普首曰:所謂行者所行為何。
答曰:行四梵行乃名為行。
又問梵天。
其四梵行而為行者不為遊空。
所在造行常修四梵。
具足諸行乃為遊空。
假使梵天行在閑居。
若處曠野而常具足于四梵行。
此乃名曰行遊于空。
設令複處講堂棚閣。
紫金床座敷具重疊。
而不遵修于四梵行。
此則不曰遊于空也。
用不曉了行之所緻。
又問。
以何等行為慧見行。
答曰:假使行者空不見身也。
又問。
其不見我為睹慧乎。
答曰:如是梵天。
其不見我則睹慧矣,猶如梵天有聰明王。
若聖達帝其臣吏者則有智慧。
而為帝王之所敬重。
如是如是,其不見我乃睹淨慧。
又問。
誰不見我。
答曰:無吾我法。
斯等之疇則為具足所有身也。
如是一類名曰見我。
又問。
如今所說吾觀其誼。
不見我者則為見佛。
所以者何。
吾我自然佛亦自然。
溥首。
如來所見何等。
答曰:離吾我見。
所以者何。
其不見我則為見法。
其見法者即為見佛。
又問溥首。
無我因緣若成就者則緻平等。
答曰:梵天假使成就諸有形事。
甯可謂之緻平等乎。
又問。
雲何溥首。
為何所獲得緻平等而成就耶。
答曰:無所蠲除亦不造證。
其奉此者獲緻平等。
又問。
其慧眼何所睹乎。
答曰梵天。
其慧眼者不有所見。
其慧眼者不見有為及與無為。
所以者何。
想念有為其無想念則為慧眼。
光曜達者則已超度所有眼迹。
以是之故為無所見。
又問溥首。
因緣吾我成就平等。
比丘由是不獲果耶。
答曰梵天。
甯可使令無平等者得果證乎。
不為等療正使遵修不得果證。
離于想念乃睹獲矣。
設處憍慢非平等療。
若有憍慢若不憍慢不得約時。
又問溥首。
以何等法而為約時而雲約時。
答曰:其法不生亦不今生亦無當生。
是則諸法之約時也。
吾說約時則謂此矣。
又問溥首。
如是生者為何約時。
答曰:如是約時其不生者是謂為生。
超度一切諸行所見。
斯則名曰為平等也。
又問。
其平等者為何謂耶。
答曰:平等吾我及與滅度而不為二。
是則名曰為平等也。
其平等者無所猗據。
是謂平等。
所演平均。
是謂平等。
無利與不利誼與不誼。
是謂平等。
蠲除一切所可思念。
是謂平等。
于時世尊贊溥首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實如所雲:說是語時。
七千比丘漏盡意解。
二萬二千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一萬比丘離于愛欲。
二百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五百菩薩得不起法忍。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為作佛事。
溥首尋時答梵天曰:佛無興出何所為法。
若不作法有所處乎。
又問溥首。
世尊不為化無量人至滅度耶。
仁者不為不可稱計衆生之類造利誼乎。
答曰梵天。
無有人類反欲令有乎。
報曰不也。
答曰:梵天卿反欲令人物之品成就人乎。
報曰不也。
答曰:梵天卿複欲令如來無礙。
若無所有令興發乎。
報曰不也。
答曰:何所人類。
如來所濟令得滅度。
報曰溥首。
其法不生。
向者所說如茲計之。
無有生死亦無滅度亦無所獲。
答曰:如是梵天。
如來至真不得生死亦不滅度。
又複梵天。
世尊所化解脫聲聞。
計于彼等亦無生死。
亦無滅度則為滅度。
所謂梵天。
為滅度者方俗言耳。
假讬名号。
所謂生死亦習俗言:而無終始周旋者也。
亦無滅度。
報曰溥首。
誰當肯信此言者乎。
答曰:其于諸法無所着者也。
又問溥首。
其有所猗為何着乎。
答曰梵天。
其有所猗為着虛妄。
假使梵天。
彼誠谛者則無其慢于此亦不有所樂也。
何況當複猗着空乎。
是故見誠谛者則無所着。
已無所着則無生死。
已無生死不離生死。
已不離生死。
斯乃名曰為滅度矣。
又問溥首。
其滅度者為何志求于滅度乎。
答曰梵天。
其滅度者名轉相因。
為諸識行其慧之行。
諸行澹泊不有所由則無所處。
其無所處斯乃名曰為滅度矣。
無處行者則曰永滅。
斯為道約時也。
無有生者,是乃名曰為四谛也。
于是普行菩薩。
問溥首曰:今所說者悉誠谛言也。
答曰:族姓子。
一切所言皆為誠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