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諸法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言有泥洹則為邪信。
處于颠倒塵勞無為無有滅度。
斯則為信而得解脫。
無所生法不壞諸法。
言有人者則為邪信。
入于寂然而欲度者便無有人。
其邪信者即自解脫真谛之事。
是故梵天。
于斯菩薩不能曉了。
真谛言辭權方便者,于一切音無所恐畏。
為無量人衆生之類。
開導利義于彼梵天。
如來至真以何方便。
為衆生說法。
其布施者得大富有。
持戒生天。
忍辱端正精進獲明。
若禅思者緻悅不亂。
學智慧者滅除塵勞愛欲之着。
若博聞者疾逮智慧行于十善。
乃得處天及在人間。
行慈悲喜護緻昇梵天。
觀察寂然澹泊獲果緻逮學地。
得不學地緣覺之地。
清淨衆祐佛之道地。
所示現慧無有邊際。
等于泥洹滅一切苦。
佛言梵天。
吾則應時善權方便。
為諸衆生布告顯示。
如是像法。
如來未曾心懷衆想。
計吾我人壽命也。
如來所行亦無所得。
亦不悭貪亦無所施。
亦不持戒亦不毀禁。
亦不忍辱亦不瞋恚。
亦不精進亦不懈怠。
亦不禅定亦不亂意。
亦不智慧亦不愚癡。
亦無有道亦不滅度。
亦無所安亦無衆患。
佛言梵天。
教化衆生使令精勤專修奉行。
所因精勤專修奉行。
當入斯法如本志願。
或有獲緻道迹往來。
不還無着至于緣覺。
若複得入逮成無上正真之道。
至無為度。
是為梵天如來至真善權方便。
而為衆生敷陳經典。
彼又菩薩當為衆生善權方便。
興說大哀。
常以正法而獎濟之。
何謂如來之所說者,法無有眼亦無有脫。
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無有脫者,所以者何。
眼者則空而無有吾。
亦無我所則悉本淨。
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彼則為空。
便無有吾亦無我所則悉本淨。
佛言梵天。
是為一切悉歸脫門。
有所歸趣為之眩惑。
色聲香味細滑法。
其六事者亦複如是,一切諸法皆悉為空。
無想無願無起無滅。
亦無有住亦不不住。
所可謂者意不住生。
本淨自然澹泊寂寞。
佛言梵天。
如來一切悉以文字演為脫門。
或以等禦癡騃之句。
普順文字心當觀之為真谛教。
如來一切所可分别悉至解脫。
敢可說者悉誠谛句。
如來說經無有塵勞。
所演法者皆無解脫歸滅度也。
是為如來所說典籍。
斯謂菩薩所當學者,佛告梵天。
如來至真以何方便遍修大哀。
而為衆生講說法乎。
如來則以三十二事有所發遣。
而加大哀濟于衆生。
何為三十二。
無有吾我。
于一切法令衆生類解信無身。
如來于彼而興大哀(一)。
于一切法衆生無受而反有人。
如來于彼興發大哀(二)。
一切諸法則無有命。
而衆生反計有命。
如來于彼興顯大哀(三)。
一切諸法而無有壽。
而衆生反計有壽。
如來于彼興顯大哀(四)。
一切諸法為無所有。
而衆生反計有處所。
如來于彼興顯大哀(五)。
一切諸法都無所依。
而衆生反有所倚着(六)。
一切諸法悉為虛無。
而衆生反志有所樂(七)。
一切諸法悉無吾我。
而衆生反計有吾我(八)。
一切諸法悉無有主。
而衆生反專志貪受(九)。
一切諸法悉無可受。
而衆生反依倚形貌(十)。
一切諸法悉無所生。
而衆生反着于所生(十一)。
一切諸法悉無有沒。
而衆生反貪于生死(十二)。
一切諸法悉無欲塵。
而衆生反沒溺塵垢(十三)。
一切諸法悉無貪欲。
而衆生反為所染污(十四)。
一切諸法悉無恚怒。
而衆生反懷■結恨(十五)。
一切諸法悉無愚癡。
而衆生反為之迷惑(十六)。
一切諸法悉無所從來。
而衆生反樂倚所趣(十七)。
一切諸法悉無所趣。
而衆生反依于終始(十八)。
一切諸法悉無造行。
而衆生反務建所修(十九)。
一切諸法悉無放逸而衆生反馳騁縱恣(二十)。
一切諸法悉為空靜。
而衆生反處于所見(二十一)。
一切諸法悉為無想。
而衆生反想行為上(二十二)。
一切諸法悉無有願而衆生反志于所僥(二十三)。
已為遠離若幹種事有所受者,世俗所怙瞋怒結恨。
所獲患厭不與怨敵而集會也及諸不忍處于仁和(二十四)。
遵修颠倒為世所習遊于邪徑,則能棄除所生之處(二十五)。
彼則無有審道所趣,則為煩愦得于财利世俗所依,則而志慕一切資業。
當以抑制諸無厭欲。
即使具足賢聖之貨。
信戒慚愧聞施智慧。
建立于此具足七财(二十六)。
吾謂衆生為恩愛仆。
以無堅要為堅要想。
财業家居妻子之娛便無有安。
所以謂之為恩愛仆。
衆生之類無有堅要為堅固想。
當為講說計有常者為現無常(二十七)。
吾謂衆生求财利業,則為仇怨。
而反謂之為是親友。
吾為建立顯親友行。
而為蠲除勤苦之患究竟滅度(二十八)。
吾謂衆生以反邪業。
各各處于若幹言教。
當為講說清淨微妙無業之命分别說法(二十九)。
吾謂衆生為諸塵垢而現污染。
于家居事多有患害擾攘之務。
而為說法當令出去等度三界(三十)。
處于所作一切諸法。
因貪起住衆緣所處諸立之相。
衆生于彼而修懈廢。
當為說法至聖解脫。
勸令精進為度堅要。
而說經法悉使獲安。
又加于是而複反舍無閡之慧(三十一)。
最尊滅度志于下賤聲聞緣覺。
當為顯示微妙之行。
如來因此則于衆生興闡大哀。
佛告梵天。
是為三十二事。
如來開導順化衆生。
敷弘大哀。
斯為如來。
謂行大哀。
佛告梵天。
若有菩薩奉行于斯三十二事。
合集大哀。
如是菩薩為大士者,名大福田為大威神。
樂于巍巍至不退轉。
為衆生故而造立行。
佛說此大哀法門品時。
三萬二千人。
發無上正真道意。
三萬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
處于颠倒塵勞無為無有滅度。
斯則為信而得解脫。
無所生法不壞諸法。
言有人者則為邪信。
入于寂然而欲度者便無有人。
其邪信者即自解脫真谛之事。
是故梵天。
于斯菩薩不能曉了。
真谛言辭權方便者,于一切音無所恐畏。
為無量人衆生之類。
開導利義于彼梵天。
如來至真以何方便。
為衆生說法。
其布施者得大富有。
持戒生天。
忍辱端正精進獲明。
若禅思者緻悅不亂。
學智慧者滅除塵勞愛欲之着。
若博聞者疾逮智慧行于十善。
乃得處天及在人間。
行慈悲喜護緻昇梵天。
觀察寂然澹泊獲果緻逮學地。
得不學地緣覺之地。
清淨衆祐佛之道地。
所示現慧無有邊際。
等于泥洹滅一切苦。
佛言梵天。
吾則應時善權方便。
為諸衆生布告顯示。
如是像法。
如來未曾心懷衆想。
計吾我人壽命也。
如來所行亦無所得。
亦不悭貪亦無所施。
亦不持戒亦不毀禁。
亦不忍辱亦不瞋恚。
亦不精進亦不懈怠。
亦不禅定亦不亂意。
亦不智慧亦不愚癡。
亦無有道亦不滅度。
亦無所安亦無衆患。
佛言梵天。
教化衆生使令精勤專修奉行。
所因精勤專修奉行。
當入斯法如本志願。
或有獲緻道迹往來。
不還無着至于緣覺。
若複得入逮成無上正真之道。
至無為度。
是為梵天如來至真善權方便。
而為衆生敷陳經典。
彼又菩薩當為衆生善權方便。
興說大哀。
常以正法而獎濟之。
何謂如來之所說者,法無有眼亦無有脫。
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無有脫者,所以者何。
眼者則空而無有吾。
亦無我所則悉本淨。
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彼則為空。
便無有吾亦無我所則悉本淨。
佛言梵天。
是為一切悉歸脫門。
有所歸趣為之眩惑。
色聲香味細滑法。
其六事者亦複如是,一切諸法皆悉為空。
無想無願無起無滅。
亦無有住亦不不住。
所可謂者意不住生。
本淨自然澹泊寂寞。
佛言梵天。
如來一切悉以文字演為脫門。
或以等禦癡騃之句。
普順文字心當觀之為真谛教。
如來一切所可分别悉至解脫。
敢可說者悉誠谛句。
如來說經無有塵勞。
所演法者皆無解脫歸滅度也。
是為如來所說典籍。
斯謂菩薩所當學者,佛告梵天。
如來至真以何方便遍修大哀。
而為衆生講說法乎。
如來則以三十二事有所發遣。
而加大哀濟于衆生。
何為三十二。
無有吾我。
于一切法令衆生類解信無身。
如來于彼而興大哀(一)。
于一切法衆生無受而反有人。
如來于彼興發大哀(二)。
一切諸法則無有命。
而衆生反計有命。
如來于彼興顯大哀(三)。
一切諸法而無有壽。
而衆生反計有壽。
如來于彼興顯大哀(四)。
一切諸法為無所有。
而衆生反計有處所。
如來于彼興顯大哀(五)。
一切諸法都無所依。
而衆生反有所倚着(六)。
一切諸法悉為虛無。
而衆生反志有所樂(七)。
一切諸法悉無吾我。
而衆生反計有吾我(八)。
一切諸法悉無有主。
而衆生反專志貪受(九)。
一切諸法悉無可受。
而衆生反依倚形貌(十)。
一切諸法悉無所生。
而衆生反着于所生(十一)。
一切諸法悉無有沒。
而衆生反貪于生死(十二)。
一切諸法悉無欲塵。
而衆生反沒溺塵垢(十三)。
一切諸法悉無貪欲。
而衆生反為所染污(十四)。
一切諸法悉無恚怒。
而衆生反懷■結恨(十五)。
一切諸法悉無愚癡。
而衆生反為之迷惑(十六)。
一切諸法悉無所從來。
而衆生反樂倚所趣(十七)。
一切諸法悉無所趣。
而衆生反依于終始(十八)。
一切諸法悉無造行。
而衆生反務建所修(十九)。
一切諸法悉無放逸而衆生反馳騁縱恣(二十)。
一切諸法悉為空靜。
而衆生反處于所見(二十一)。
一切諸法悉為無想。
而衆生反想行為上(二十二)。
一切諸法悉無有願而衆生反志于所僥(二十三)。
已為遠離若幹種事有所受者,世俗所怙瞋怒結恨。
所獲患厭不與怨敵而集會也及諸不忍處于仁和(二十四)。
遵修颠倒為世所習遊于邪徑,則能棄除所生之處(二十五)。
彼則無有審道所趣,則為煩愦得于财利世俗所依,則而志慕一切資業。
當以抑制諸無厭欲。
即使具足賢聖之貨。
信戒慚愧聞施智慧。
建立于此具足七财(二十六)。
吾謂衆生為恩愛仆。
以無堅要為堅要想。
财業家居妻子之娛便無有安。
所以謂之為恩愛仆。
衆生之類無有堅要為堅固想。
當為講說計有常者為現無常(二十七)。
吾謂衆生求财利業,則為仇怨。
而反謂之為是親友。
吾為建立顯親友行。
而為蠲除勤苦之患究竟滅度(二十八)。
吾謂衆生以反邪業。
各各處于若幹言教。
當為講說清淨微妙無業之命分别說法(二十九)。
吾謂衆生為諸塵垢而現污染。
于家居事多有患害擾攘之務。
而為說法當令出去等度三界(三十)。
處于所作一切諸法。
因貪起住衆緣所處諸立之相。
衆生于彼而修懈廢。
當為說法至聖解脫。
勸令精進為度堅要。
而說經法悉使獲安。
又加于是而複反舍無閡之慧(三十一)。
最尊滅度志于下賤聲聞緣覺。
當為顯示微妙之行。
如來因此則于衆生興闡大哀。
佛告梵天。
是為三十二事。
如來開導順化衆生。
敷弘大哀。
斯為如來。
謂行大哀。
佛告梵天。
若有菩薩奉行于斯三十二事。
合集大哀。
如是菩薩為大士者,名大福田為大威神。
樂于巍巍至不退轉。
為衆生故而造立行。
佛說此大哀法門品時。
三萬二千人。
發無上正真道意。
三萬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