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談品第六

關燈


    而于彼劫亦複興出。

    八百四十萬諸如來衆。

    吾悉供養斯諸如來。

    以若幹種随其所安而奉進之。

    又彼諸佛不見受決。

    佛告梵天。

    今吾一劫若複過劫。

    說諸如來所有名号。

    昔所供養諸佛之數又複在彼淨修梵行。

    一切布施所有供具靡不獻進。

    遵一切戒而悉具足。

    奉忍辱慈離于結恨。

    殷勤精進。

    一切所聞皆苞覽持。

    一心定意所行寂漠坐而專思。

    亦有講問音聲智慧。

    斯諸如來不見受決。

    所以者何。

    用所造行而有猗故。

    梵天欲知當造斯觀。

    皆當超度一切諸行。

    斯乃名曰菩薩受決。

    然後值見定光如來。

    爾乃獲緻不起法忍。

    定光正覺見授決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為佛衆祐。

    當彼世時乃超衆行。

    具六度無極。

    所以者何。

    皆悉棄舍一切想故。

    是則名曰施度無極。

    蠲除一切所在緣使。

    名曰戒度無極。

    忍于諸性。

    名曰忍度無極。

    于一切行皆悉寂然。

    名曰進度無極。

    于一切念而無習行。

    名曰寂度無極。

    了本清淨不起法忍。

    是則名曰智度無極。

    見錠光如來。

    尋則具足六度無極。

    吾初發意來。

    一切放舍所可施與。

    百倍千倍。

    萬倍億倍。

    巨億萬倍。

    喻五蓮華供養之德。

    不可相比無以為喻。

    從初發意布施知足。

    奉禁順戒。

    忍辱仁和究竟受恥堪任于法。

    精進殷勤遵修不倦。

    禅定寂漠常無有着。

    從初發意觀察智慧常不放逸。

    計斯智慧諸度無極。

    百倍千倍。

    萬倍億倍。

    巨億萬倍。

    不可相比無以為喻。

    是故梵天。

    當造斯觀。

    在彼世時。

    尋即具足六度無極。

    又問世尊,雲何具足六度無極。

    大聖告曰:不念于施。

    不着于戒。

    不想忍辱。

    不專精進。

    禅無所住。

    智慧無二。

    是為具足六度無極。

    又問。

    假使具足六度無極。

    何所具足。

    答曰:設使具足六度無極。

    便即具足于諸通慧。

    又問世尊,設具六度。

    雲何便具諸通慧乎。

    答曰梵天。

    若等布施則等諸通慧。

    以等戒者則等通慧。

    設等忍者則等通慧。

    如等精進則等通慧。

    若等禅者則等通慧。

    等智慧者則等通慧。

    以能等此則等諸法。

    便能平等于諸通慧。

    複次梵天。

    念具足施則具通慧。

    念戒念忍念進念寂念慧。

    悉具足者則具諸通慧矣。

    離諸通慧念。

    斯名具足六度無極。

    備諸通慧也。

    如是梵天。

    已能具足六度無極,則便具足諸通之慧。

    又問。

    雲何具諸通慧。

    大聖告曰:眼不受色。

    耳不受聲。

    鼻不受香。

    口不受味。

    身不受細滑。

    意不受法。

    其無有内。

    亦無有外。

    而不所由。

    亦無所受。

    亦不自念。

    具足周辯諸通之慧。

    已具足此。

    名曰諸通慧。

    眼不着色。

    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法。

    而無所着。

    以故如來慧無罣閡。

    所見無限達諸通慧,則複不受諸通慧也。

    所以者何。

    若欲成就諸通慧器,則不成器而無有器。

    已無有器則曰暴露。

    已能平等暴露行者,為諸通慧斯無所受,猶如梵天一切所為悉依猗空。

    空無所倚一切悉達無所不知。

    而志求猗諸通之慧。

    如諸通慧無所猗求。

    又問世尊,諸通慧者為何謂耶。

    何因名曰諸通慧乎。

    世尊答曰:諸通慧者假讬名耳。

    悉無所着普了衆行。

    無有聲聞緣覺之事。

    名諸通慧。

    探一切念而療治之。

    名諸通慧。

    而皆分别諸所至趣。

    名諸通慧。

    智不可限曉衆生行。

    名諸通慧。

    分識一切随時而順有所學。

    不複學緣覺之慧。

    無所不達應時現教。

    名諸通慧。

    等療随行順不失時。

    名諸通慧。

    曉知諸藥所可療者,名諸通慧。

    滅除衆病。

    名諸通慧。

    拔諸罣閡猗着根原。

    名諸通慧。

    常三昧定。

    名諸通慧。

    了一切法無有疑網。

    名諸通慧。

    究竟普達靡所不知。

    開暢世間度世之慧。

    名諸通慧。

    綜練分别。

    所說周備。

    一切敏達。

    梵天。

    是故名諸通慧。

    于是持心梵天。

    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

    諸佛世尊而無有心。

    因慧名心心本清淨。

    如來至真究盡曉了衆生心行。

    唯然大聖。

    若有族姓子族姓女聞諸通慧。

    其誰不發無上正真道乎。

    乃緻斯類無量之德。

    興發殊特。

    于是明網菩薩白世尊曰:假使菩薩希望名德而志道者,則為不慕佛道不立大乘。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則無名德無有伴黨。

    天中天。

    斯非菩薩之名德也。

    天中天。

    無有緣應爾乃名曰建志佛道。

    因于大哀欲滅衆生苦患惱故。

    忍于己勞不以厭惓不畏終始。

    以無量故。

    不斷佛教故。

    護正法故。

    敬聖衆故。

    又以善法除惡法故。

    諸見脫門以解度故。

    療除諸病令滅盡故。

    救濟一切生善處故。

    将順拯拔所愛憎故。

    于世間法無所着故。

    崄道逐生死令得出故。

    使處無為務安隐故。

    唯天中天。

    又諸菩薩不當疑望。

    不為衆生有所造作而有悕望。

    亦無所疑。

    天中天。

    菩薩大士不以苦樂而患厭也。

    天中天。

    何謂菩薩種姓清淨。

    世尊答曰:菩薩不以族姓轉輪聖王。

    不以帝釋梵天。

    有所生處種姓清淨。

    菩薩所立能具德本。

    興發他人衆善之原。

    是為菩薩種姓清淨。

    又在畜生所生之處則離諸見。

    慈悲喜護。

    等與法藥除意瑕穢。

    是則菩薩種姓清淨。

    施為種姓。

    無所吝故。

    戒為種姓。

    無熱惱故。

    忍為種姓。

    離瞋恚故。

    進為種姓。

    無懈怠故。

    禅為種姓。

    一心定故。

    慧為種姓。

    無闇蔽故。

    斯為菩薩棄諸瑕穢不舍道心,則為菩薩之種姓也。

    不樂聲聞緣覺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