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品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見佛不自觌己。
亦不見法則不觌己。
不見聖衆則不觌己。
不興諸見則清信士。
為歸命佛及法聖衆。
設清信士不入志慕如來之色。
亦不志于痛癢行識。
亦無造行亦無所知志趣如來。
是則名曰歸命于佛。
而于諸法無所想念而于諸法無所同像亦無比類。
是則名曰為歸命法。
于諸有形而無所猗。
亦不志樂于有形者,亦不志樂于無形者,是名曰歸命聖衆。
若清信士不得于佛。
亦不得法及與聖衆,則為歸命佛法聖衆。
普行菩薩又而問曰:假使菩薩志求佛道為奚所祈。
答曰:則為所空。
所以者何。
道等如空。
又問。
雲何菩薩謂求道者,答曰:設使菩薩。
于一切求而無所求。
了知諸法。
已知諸法則了衆生。
是為菩薩志祈佛道。
于是普行菩薩。
白世尊曰:唯然大聖。
何故菩薩名為菩薩。
佛告族姓子。
假使菩薩。
睹邪見類興發愍哀。
而為分别正見之事。
誘進衆生使入正道。
是故菩薩為菩薩也。
所以者何。
其菩薩者亦無有禦。
亦無不禦。
為衆生故而心發願。
為若幹種堕于邪見衆生之故而建志願。
故族姓子。
菩薩為堕邪見衆生。
而發愍哀建立道志。
故為菩薩也于是道意菩薩。
白世尊曰:我各志樂所名菩薩。
佛告曰:若欲樂者可說之耳。
道意白佛。
譬如世間男子女人。
晝夜精進奉八關齋。
無所毀失亦不缺戒。
如是大聖行菩薩者,從初發意未成正覺。
常八關齋。
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堅意菩薩曰:假使菩薩堅固之性行慈具足。
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度人菩薩曰:譬若如船。
又如橋梁若有人來悉過度之。
不以勤勞。
亦無想念。
其有喻心。
如是行者,是故名曰為菩薩也棄惡菩薩曰:假使菩薩适能等立于佛土者,則能蠲除一切衆惡。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光世音菩薩曰:假使衆生适見菩薩則得歸趣志于佛道。
但察名号則得解脫。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得大勢菩薩曰:舉腳經行三千大千佛之世界。
一切魔宮悉為之動。
是則名曰為菩薩也。
患厭菩薩曰:假使江河沙劫。
彼于晝夜殷勤精進。
若十五日旦夕造行。
若于一月。
若十二月。
若于一年。
設若千年。
億百千歲。
乃有佛興。
若複施與江河沙等諸如來。
淨修梵行然後授決,則為衆生而發大哀。
建立于道亦不想念。
無有放逸亦無所疑心不懈厭。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導師菩薩曰:假使衆生堕邪道者,為發大哀立之正道。
不以戲逸有所悕望。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大山菩薩曰:其于諸法等如大山而無想念。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鈎鎖菩薩曰:其有所見亦不睹除一切塵勞。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勇心菩薩曰:假使以心念一切法。
而發忍辱無所增減。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欲師子變菩薩曰:其無恐懼而無畏者,于深妙法降化諸外異學。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無念菩薩曰:假使以心入于心者,而無有念亦無不念。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善潤天子曰:假使生于諸天宮殿而無染污。
亦不歸于離欲之法。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誠言菩薩曰:假使轉行于至誠者,其言所入如審谛者亦無不谛。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愛敬菩薩曰:一切見色悉如佛像。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慘菩薩曰:見于衆生沒于終始。
一切諸樂而不興樂。
我當度脫于衆生類。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莫能當菩薩曰:唯然世尊,不為欲魔之所危陷。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笑喜根菩薩曰:踴躍無量諸根欣悅。
具足己願所作已辦。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壞諸疑網菩薩曰:其不離意亦無狐疑于一切法。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師子童女曰:其無女法無男子法。
而能示現若幹種形開化衆生。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寶女曰:不以珍寶而有所樂。
唯樂三寶佛法聖衆。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離憂施清信士曰:設無颠倒亦無迷惑。
菩薩于道于一切法而無所得。
亦無所起亦無所滅。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賢護長者曰:設使菩薩假以名号。
導禦衆生至于佛道。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月童女曰:假使常遵童真梵行所施平等。
無所想念而不習欲。
何況志求于财富乎。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香花菩薩曰:如忉利天子。
而以戒香勳塗己形。
為菩薩者無異香流。
唯以戒禁之法香也。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造樂菩薩曰:其不志樂于異法者,唯志三法奉侍于佛。
講說經法教化衆生。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持心梵天曰:假使菩薩不志于法。
亦不慕于諸佛訓典。
欽尚光明而入趣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慈氏菩薩曰:假使菩薩睹見衆生。
行慈三昧得齊衆生。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溥首童真曰:假使菩薩說一切法。
亦無所說亦無法想。
亦不興發諸法之念。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明網菩薩曰:假使菩薩。
所有光明滅諸欲塵。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普花菩薩曰:在于十方諸佛國土。
見諸如來猶如衆華。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如是諸菩薩。
各各辯現陳唱本志。
于是世尊,告普行菩薩。
假使菩薩為諸衆生忍衆惱患,則無忘失一切德本。
而不棄舍衆生之類。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亦不見法則不觌己。
不見聖衆則不觌己。
不興諸見則清信士。
為歸命佛及法聖衆。
設清信士不入志慕如來之色。
亦不志于痛癢行識。
亦無造行亦無所知志趣如來。
是則名曰歸命于佛。
而于諸法無所想念而于諸法無所同像亦無比類。
是則名曰為歸命法。
于諸有形而無所猗。
亦不志樂于有形者,亦不志樂于無形者,是名曰歸命聖衆。
若清信士不得于佛。
亦不得法及與聖衆,則為歸命佛法聖衆。
普行菩薩又而問曰:假使菩薩志求佛道為奚所祈。
答曰:則為所空。
所以者何。
道等如空。
又問。
雲何菩薩謂求道者,答曰:設使菩薩。
于一切求而無所求。
了知諸法。
已知諸法則了衆生。
是為菩薩志祈佛道。
于是普行菩薩。
白世尊曰:唯然大聖。
何故菩薩名為菩薩。
佛告族姓子。
假使菩薩。
睹邪見類興發愍哀。
而為分别正見之事。
誘進衆生使入正道。
是故菩薩為菩薩也。
所以者何。
其菩薩者亦無有禦。
亦無不禦。
為衆生故而心發願。
為若幹種堕于邪見衆生之故而建志願。
故族姓子。
菩薩為堕邪見衆生。
而發愍哀建立道志。
故為菩薩也于是道意菩薩。
白世尊曰:我各志樂所名菩薩。
佛告曰:若欲樂者可說之耳。
道意白佛。
譬如世間男子女人。
晝夜精進奉八關齋。
無所毀失亦不缺戒。
如是大聖行菩薩者,從初發意未成正覺。
常八關齋。
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堅意菩薩曰:假使菩薩堅固之性行慈具足。
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度人菩薩曰:譬若如船。
又如橋梁若有人來悉過度之。
不以勤勞。
亦無想念。
其有喻心。
如是行者,是故名曰為菩薩也棄惡菩薩曰:假使菩薩适能等立于佛土者,則能蠲除一切衆惡。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光世音菩薩曰:假使衆生适見菩薩則得歸趣志于佛道。
但察名号則得解脫。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得大勢菩薩曰:舉腳經行三千大千佛之世界。
一切魔宮悉為之動。
是則名曰為菩薩也。
患厭菩薩曰:假使江河沙劫。
彼于晝夜殷勤精進。
若十五日旦夕造行。
若于一月。
若十二月。
若于一年。
設若千年。
億百千歲。
乃有佛興。
若複施與江河沙等諸如來。
淨修梵行然後授決,則為衆生而發大哀。
建立于道亦不想念。
無有放逸亦無所疑心不懈厭。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導師菩薩曰:假使衆生堕邪道者,為發大哀立之正道。
不以戲逸有所悕望。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大山菩薩曰:其于諸法等如大山而無想念。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鈎鎖菩薩曰:其有所見亦不睹除一切塵勞。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勇心菩薩曰:假使以心念一切法。
而發忍辱無所增減。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欲師子變菩薩曰:其無恐懼而無畏者,于深妙法降化諸外異學。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無念菩薩曰:假使以心入于心者,而無有念亦無不念。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善潤天子曰:假使生于諸天宮殿而無染污。
亦不歸于離欲之法。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誠言菩薩曰:假使轉行于至誠者,其言所入如審谛者亦無不谛。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愛敬菩薩曰:一切見色悉如佛像。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慘菩薩曰:見于衆生沒于終始。
一切諸樂而不興樂。
我當度脫于衆生類。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莫能當菩薩曰:唯然世尊,不為欲魔之所危陷。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笑喜根菩薩曰:踴躍無量諸根欣悅。
具足己願所作已辦。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壞諸疑網菩薩曰:其不離意亦無狐疑于一切法。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師子童女曰:其無女法無男子法。
而能示現若幹種形開化衆生。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寶女曰:不以珍寶而有所樂。
唯樂三寶佛法聖衆。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離憂施清信士曰:設無颠倒亦無迷惑。
菩薩于道于一切法而無所得。
亦無所起亦無所滅。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賢護長者曰:設使菩薩假以名号。
導禦衆生至于佛道。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月童女曰:假使常遵童真梵行所施平等。
無所想念而不習欲。
何況志求于财富乎。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香花菩薩曰:如忉利天子。
而以戒香勳塗己形。
為菩薩者無異香流。
唯以戒禁之法香也。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造樂菩薩曰:其不志樂于異法者,唯志三法奉侍于佛。
講說經法教化衆生。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持心梵天曰:假使菩薩不志于法。
亦不慕于諸佛訓典。
欽尚光明而入趣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慈氏菩薩曰:假使菩薩睹見衆生。
行慈三昧得齊衆生。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溥首童真曰:假使菩薩說一切法。
亦無所說亦無法想。
亦不興發諸法之念。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明網菩薩曰:假使菩薩。
所有光明滅諸欲塵。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普花菩薩曰:在于十方諸佛國土。
見諸如來猶如衆華。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如是諸菩薩。
各各辯現陳唱本志。
于是世尊,告普行菩薩。
假使菩薩為諸衆生忍衆惱患,則無忘失一切德本。
而不棄舍衆生之類。
斯則名曰為菩薩也。